导读:本文包含了可燃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燃气,数值,海上,接收站,模型,方法,当量。
可燃气论文文献综述
李少鹏,陈国华,赵杰,张强,胡盛[1](2019)在《开敞空间可燃气云爆炸冲击波超压及灾害动力响应研究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开敞空间可燃云爆炸冲击波超压传播规律及灾害动力响应方面的各项研究成果,推进可燃气体爆炸安全防控,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开敞空间可燃气云爆炸冲击波超压传播规律及灾害动力响应研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开敞空间多元混合气体爆炸冲击波超压传播规律研究、多影响参数下可燃气云爆炸冲击波超压传播规律定量分析、基于可燃气云爆炸冲击波超压作用下的承载体动力响应等未来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高占胜,刘文鹏,金良安,蒋晓刚[2](2019)在《障碍物投影长度对海上可燃气云爆燃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上运输和军事行动中可燃气泄漏形成气云等问题,利用涡耗散模型,对6种障碍物投影长度(0 m~180 m)下海上可燃气云的形成和爆燃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障碍物表面及周围气云爆燃压力和温度特性的具体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存在障碍物时气云湍流性增强,可燃气浓度分布更加不均匀;随着投影长度的增加,障碍物前方最大爆燃压力略增,但前表面无法形成持续高温;上方最大压力略降,投影长度小于100 m时高温持续时间显着增加;后方最大压力骤降,投影长度大于100 m时高温持续时间大幅缩短。结果可用于预测和评估不同投影长度下气云爆燃对船舶等障碍物的危害,为交通运输和军事行动中的安全防护等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火力与指挥控制》期刊2019年11期)
王建楹,胡扬超[3](2019)在《LoRA和CAN总线的可燃气监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挥发性可燃气体监测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可燃气体监测报警系统,使用CAN总线和LoRA无线等两种方式传输数据,通过非色散红外原理实时监测可燃气体浓度,提出了参数自动标定和分段直线拟合方式,实现了对可燃性气体有效、独立的监测和报警,系统具有灵活性、智能化等特点。实验测试表明,该系统测量精度达到3%,优于国标水平。(本文来源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期刊2019年11期)
芦烨,丁宇奇,戴希明,卢齐法,叶碧涛[4](2019)在《储罐内可燃气云爆炸压力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立式拱顶储罐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内部可燃气云爆炸问题,分别采用TNT当量法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建立了二维简化模型,对其内部爆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比两种方法获得的罐内测点位置超压时程曲线,罐内超压、速度云图,研究了储罐内部的动态压力变化和罐壁压力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的峰值压力在靠近罐壁和罐顶中心处较接近;在储罐顶壁连接处相差约30%。由于CFD方法考虑了可燃气云化学反应速率、温度等因素,其升压速度和压力波动规律相较于TNT当量法更平缓,能更合理地对储罐内部可燃气云爆炸压力场进行描述。(本文来源于《化工机械》期刊2019年05期)
王乃民,吴鑫,马思瑶,顿张静,尹学东[5](2019)在《LNG接收站可燃气检测仪表选型及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介绍了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组成,并对常用的可燃气检测技术进行了综合比较;介绍了激光可燃气体检测技术的应用优势。实际应用表明,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检测甲烷具有反应速度快、抗其他可燃气干扰能力强、安全性高等特点,对LNG接收站可燃气检测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期刊2019年05期)
刘锡,张银行[6](2019)在《无线远程温度及可燃气检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设计是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采用单总线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烟雾传感器MQ-2、LCD1602、数码管及nRF24L01无线收发一体模块组成的新型温度及可燃气无线采集报警系统,以KEIL为软件开发平台、采用C51进行编程,对远程温度进行测温,并将所采集的温度和可燃气数据在采集端使用数码管显示器显示。该系统成本低、精度高、测温范围广、报警及时,可广泛应用于温度可燃气采集报警。(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9年17期)
谢萍,李明智,刘振翼[7](2018)在《开放空间大尺度可燃气云爆炸测试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开放空间大尺度可燃气云爆炸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新疆哈密的管道断裂控制试验场开展天然气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时,提出一种基于高空叁维测点布置的多通道联动采集测试方法,基于该方法选择合适的测试仪器并在现场搭建测试系统,得到在试验条件下开放空间一定范围内的冲击波超压,数据获取率平均为84.8%。根据获得的试验数据绘制出天然气管道爆炸后冲击波超压峰值随距离的变化曲线,3次试验的曲线变化规律一致,证明该测试方法针对大尺度气云爆炸冲击波超压的高空、多测点、远距离测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8年08期)
刘文鹏,金良安,高占胜,苑志江[8](2018)在《风速梯度对海上可燃气云爆燃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底输气管道和燃气运输船舶发生泄漏形成可燃气云的问题,基于k-ε湍流模型,并利用涡耗散模型,数值模拟6种风速梯度(1~11 m/s)下海上可燃气云的形成和爆燃过程,研究风速梯度对气云爆燃压力和温度特性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风速梯度的增加,稳定气云面积减小,爆燃最大压力降低,下风向低空区域的最高温度略有下降,火焰逐渐远离高空区域,直至完全停留在低空区域;在低空区域,风速梯度为1 m/s时无法形成大面积气云和持续高温,为3~11 m/s时将形成长时间、大范围的高温区。(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党福辉,董呈杰,孙旭红[9](2017)在《开敞空间可燃气云爆炸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流体力学控制方程组、Realizable湍流方程和Eddy-Dissipation燃烧模型,建立了可燃气云爆燃的理论模型,对半径为0.5 m的半球形乙炔-空气预混爆炸进行了叁维数值模拟,并采用了密度基耦合求解器进行了数值求解.选取了乙炔质量分数分别为5.3%、10.4%、13.3%和15.4%的预混气体,并得到不同质量分数的混合气云爆炸超压沿时间与空间的分布,模拟得到最大爆炸压力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最大相对偏差为13.79%;在气云爆炸初期,爆炸压力急剧增加,达到最大爆炸压力,在短期内有周期性的超压波不断向外扩散,且当气体浓度处于最危险质量分数时,产生的爆炸压力最大.在工业生产中,应尽量避免气体浓度达到其最危险质量分数,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李修峰[10](2017)在《海上平台冷放空可燃气扩散积聚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海上平台冷放空可燃气体扩散分布规律,以某平台为对象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及气体扩散模型,模拟火炬冷放空可燃气体扩散积聚行为。结果表明:冷放空可燃气在来风作用下可扩散至钻台区域,对钻台区域构成威胁;风速较小时,可燃气主要向上部空间发展,风速5.1 m/s时,1.25%体积浓度的可燃气最大扩散距离为85.9 m,聚集在井架上方,发生燃爆后将造成井架顶部设备失效;风速越大,天然气受稀释作用越强,可燃气越容易消散;不同来风风向下,可燃气分布体积和扩散距离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期刊2017年05期)
可燃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海上运输和军事行动中可燃气泄漏形成气云等问题,利用涡耗散模型,对6种障碍物投影长度(0 m~180 m)下海上可燃气云的形成和爆燃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障碍物表面及周围气云爆燃压力和温度特性的具体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存在障碍物时气云湍流性增强,可燃气浓度分布更加不均匀;随着投影长度的增加,障碍物前方最大爆燃压力略增,但前表面无法形成持续高温;上方最大压力略降,投影长度小于100 m时高温持续时间显着增加;后方最大压力骤降,投影长度大于100 m时高温持续时间大幅缩短。结果可用于预测和评估不同投影长度下气云爆燃对船舶等障碍物的危害,为交通运输和军事行动中的安全防护等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燃气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少鹏,陈国华,赵杰,张强,胡盛.开敞空间可燃气云爆炸冲击波超压及灾害动力响应研究评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2].高占胜,刘文鹏,金良安,蒋晓刚.障碍物投影长度对海上可燃气云爆燃特性影响[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9
[3].王建楹,胡扬超.LoRA和CAN总线的可燃气监测系统设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9
[4].芦烨,丁宇奇,戴希明,卢齐法,叶碧涛.储罐内可燃气云爆炸压力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研究[J].化工机械.2019
[5].王乃民,吴鑫,马思瑶,顿张静,尹学东.LNG接收站可燃气检测仪表选型及优化设计[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9
[6].刘锡,张银行.无线远程温度及可燃气检测系统[J].电子世界.2019
[7].谢萍,李明智,刘振翼.开放空间大尺度可燃气云爆炸测试技术探讨[J].中国测试.2018
[8].刘文鹏,金良安,高占胜,苑志江.风速梯度对海上可燃气云爆燃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
[9].党福辉,董呈杰,孙旭红.开敞空间可燃气云爆炸数值模拟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17
[10].李修峰.海上平台冷放空可燃气扩散积聚规律研究[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