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烯酸论文-徐泽刚,王伦,李秉擘,宁斌科,王月梅

丁烯酸论文-徐泽刚,王伦,李秉擘,宁斌科,王月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丁烯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烯醇,3-氯-2-羟基-4-羰基-4-对甲苯基-2-丁烯酸乙酯,乙醛酸乙酯,反应机理

丁烯酸论文文献综述

徐泽刚,王伦,李秉擘,宁斌科,王月梅[1](2019)在《稳定烯醇结构3-氯-2-羟基-4-羰基-4-对甲苯基-2-丁烯酸乙酯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苯为起始原料,通过傅克-酰基化、Aldol反应合成了具有稳定烯醇结构的3-氯-2-羟基-4-羰基-4-对甲苯基-2-丁烯酸乙酯,反应过程生成了中间体3,3-二氯-2-羟基-4-羰基-4-对甲苯基丁酸乙酯,采用红外、核磁共振谱、HRMS产品进行了测定和结构表征。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张未浩[2](2018)在《丁烯酸甲酯-丁二烯增韧剂对EMC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核壳结构的丁烯酸甲酯-丁二烯(MBS)为增韧剂,采用单一变量法,改变MBS的含量,探究其对环氧模塑料性能的影响。采用毛细流变仪测试EMC的粘度,模压机、恒温加热板测试其螺旋流动长度和凝胶化时间,万能试验机测试其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动态机械热分析(DMA)分析EMC的粘弹性行为。结果表明:增加MBS的含量对环氧模塑料的凝胶化时间、螺旋流动长度、粘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影响不大,但增加MBS的含量有助于减少环氧模塑料的弯曲模量和储能模量,增强了环氧模塑料的韧性,有效地改善了环氧模塑料韧性差这一缺陷。(本文来源于《中国集成电路》期刊2018年08期)

田平义[3](2018)在《新型含吡啶基的丁烯酸内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氟吡呋喃酮是拜耳农作物科学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开发的第一个丁烯酸内酯杀虫剂,具有高效、与新烟碱类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促进植物生长、对蜜蜂安全、低毒等优点,是目前新型杀虫剂研究的热点;而卤代苯基是农药小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它不仅能增强先导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而且还可以使先导化合物毒性更低,因此常常用在新型农药小分子的设计合成中。本研究为了探究含卤素苯基对先导化合物氟吡呋喃酮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发现更高活性的丁烯酸内酯杀虫剂,首次用卤代苯基替代二氟乙基,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4-(N,N-二芳基甲胺)呋喃-2(5H)-酮类衍生物4a-4cc,并通过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鉴定其结构,最后我们评估了它们的杀虫活性并研究了它们的初步杀虫作用机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以丙二酸单甲酯钾盐、5-氨基甲基-2-氯吡啶和不同的醛为原料,分别通过取代、闭环、缩合、还原、脱水、脱羧等步骤得到目标化合物4a-4cc,并通过~1H NMR、~(19)F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2)采用喷雾法和触杀法,对目标化合物4a-4cc的杀虫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500μg/mL和100μg/mL的浓度下,大部分化合物对蚕豆蚜虫(Aphis craccivora)和南方根节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表现出优异的致死率。尤其是化合物4i、4m、4s、4u、4cc和4z在100μg/mL的浓度下对蚕豆蚜虫的致死率均为100%,优于对照药剂吡蚜酮(89.31%),和氟吡呋喃酮的致死率相当(100%);化合物4f、4i、4s、4t和4cc对蚕豆蚜虫的LC_(50)分别为4.96、4.34、5.31、5.44和1.72μg/mL优于对照药剂吡蚜酮(LC_(50)=6.86μg/mL);化合物4c、4k、4m、4q、4z和4aa在100μg/mL浓度下对南方根节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致死率分别为82.89%、85.40%、85.76%、82.60%、81.95%及82.40%,优于对照药剂氟吡呋喃酮(49.97%),但弱于阿维菌素(100%)。(3)化合物4cc、吡虫啉与CYP6CM1vQ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它们的对接构象完全不同,4cc的对接构象不易被氧化代谢,而吡虫啉的对接构象则容易被其氧化代谢,因此4cc与吡虫啉之间可能不存在由CYP6CM1引起的代谢抗性。(4)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探究了高活性化合物4cc对蚜虫的杀虫作用机制,结果表明,4cc处理蚜虫后能综合影响其能量代谢、免疫反应、神经信号传导等过程,同时4cc能减弱蚜虫的氧化代谢功能,该结果和分子对接结果一致;通过通路分析可知,4cc的可能作用靶标为乙酰胆碱受体,可能的作用机制为4cc调节蚜虫的神经信号传导,进而调控害虫的行为活动,导致其死亡。(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黄益娜,吴涛,刘锐,张民[4](2018)在《叁硫烷二丁烯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一种新型化合物叁硫烷二丁烯酸(2E,2E)-4,4-trisulfanediylbis(but-2-enoic acid)(TSDB)对食品中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通过蛋白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观察在TSDB作用下菌体蛋白质的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有机酸变化;Annexin V单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TSDB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内蛋白质44.3~200 ku之间的条带变模糊或消失;菌体胞内苹果酸、柠檬酸含量均显着减少(分别平均下降了65.16%、56.18%)(p<0.05),而草酸和乳酸未检测到相对于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时,细胞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到细胞表面,与带有绿色荧光探针FITC的Annexin V高度结合,使菌体细胞呈苹果绿。结论:TSDB处理后造成菌体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有机酸代谢紊乱,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这一研究发现对开发食品防腐剂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吴和义,魏梅红,陶艳红,刘晓玲[5](2016)在《聚乙二醇负载苯硒基乙酸酯试剂参与5-取代-α,β-丁烯酸内酯的液相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4-二甲胺基吡啶和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存在下,苯硒基乙酸与二羟基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为4 000)发生酯化反应,制得聚乙二醇负载的苯硒基乙酸酯(功能基含量为0.455 mmol Se·g-1)试剂.该试剂与N,N-二异丙胺基锂作用后,与环氧化合物发生开环反应,不经分离,直接加入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进行氧化脱硒,形成中间体聚乙二醇负载γ-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酯,继而用对甲苯磺酸催化环化反应,得到5-取代-α,β-丁烯酸内酯,产率优良(80%~86%).(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王勉,张敏,王坚毅[6](2016)在《Trans/Cis-丁烯酸二甲酯专一性环加成trans-7-氮杂降冰片烯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Trans/Cis-丁烯酸二甲酯与二甲基吡咯专一性环加成trans-7-氮杂降冰片烯的机理。我们的研究发现:TpW(NO)(PMe_3)(η~2-3H-2,5-dimethylpyrrole)倾向经历两次TpW(NO)(PMe_3)迁移、两次1,5-氢负离子迁移、一次还原消除异构化为TpW(NO)(PMe_3)(η~2-1H-2,5-dimethylpyrrole)。在这异构化过程中,TpW(NO)(PMe_3)起着质子中转的作用。异构化形成的TpW(NO)(PMe_3)(η~2-1H-2,5-dimethylpyrrole)接着与Trans-丁烯酸二甲酯反式协同环加成得到Trans-7-氮杂降冰片烯,活化能垒为21.8 kcal/mol。而与Cis-丁烯酸二甲酯反应更可能经历一个顺式协同环加成→开环→关环的过程,最终也会生成Trans-7-氮杂降冰片烯产物。在这环加成→开环→关环过程中,顺式协同环加成与开环过程需克服类似高的能垒(21.5 VS21.9kcal/mol)而处于动态平衡。TpW(NO)(PMe_3)通过将W原子的d电子贡给Diels-Alder反应的二烯体系,而促进Trans/Cis-丁烯酸二甲酯与二甲基吡咯的环加成过程,同时亦有利于环加成产物cis-7-氮杂降冰片烯的开环过程。而且,Trans-7-氮杂降冰片烯较cis-7-氮杂降冰片烯稳定7.4kcal/mol。这些结果为Trans/Cis-丁烯酸二甲酯与二甲基吡咯专一性生成trans-7-氮杂降冰片烯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合理的理论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八分会:电子结构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应用》期刊2016-07-01)

周雪瑶,张李东[7](2016)在《羟基进攻丁烯酸甲酯反应动力学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丁烯酸甲酯(methyl crotonate,MC,C_5H_8O_2)作为典型的不饱和酯类,具有合适的碳链长度,是生物柴油燃烧动力学研究中的良好替代模型,其燃烧机理的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本工作中,采用QCISD(T)/CBS//M062x/6-311++G(d,p)的量子化学方法搭建了OH和MC反应的势能面,如下图Fig.1。采用基于RRKM理论的求解主方程的方法,计算了300-1800 K,0.001-100 atm的条件下势能面上的主要反应的速率常数。本研究工作得到的结果可以很好地补充目前关于MC理论研究的不足,对于完善MC动力学机理,指导实际生物质燃料燃烧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六分会:燃烧化学》期刊2016-07-01)

蒋强,李华,徐卫国,陈伟,杨汪松[8](2016)在《4,4,4-叁氟丁烯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4,4,4-叁氟丁烯酸乙酯的性质和应用,讨论了它在有机合成中参与的反应类型。(本文来源于《有机氟工业》期刊2016年01期)

韩醴[9](2016)在《从分子结构角度解析氟吡呋喃酮及其新颖的丁烯酸内酯药效团》一文中研究指出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是重要的杀虫剂作用靶标,在昆虫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快速兴奋性突触传递中起到重要作用。作用于nAChR的杀虫剂市场份额逐年增长(2012年占全球农药市场的29%)。杀虫剂抗性作用委员会(IRAC;国际作物生命协会专家委员会;http://www.irac—online.org)根据杀虫剂的作用机制将作用于昆虫nAChR.的配体分为3类,第1类是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突触后膜激动剂(IRAC MOA分类4A:新烟碱类杀虫剂,4B:尼古丁,4C:氟啶虫胺腈);第2类是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变构调节(本文来源于《世界农药》期刊2016年01期)

陆阳,陶京朝,周志莲,张志荣[10](2015)在《3-氨基-4,4,4-叁氟丁烯酸乙酯的清洁合成新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优化3-氨基-4,4,4-叁氟丁烯酸乙酯的合成,并寻找一条适用于工业化的工艺路线。以叁氟乙酸、正丁醇、乙酸乙酯、硫酸铵等为原料,通过酯化、缩合、胺化反应一锅煮法合成了3-氨基-4,4,4-叁氟丁烯酸乙酯。反应总收率为71%,产品质量分数为99.6%。该路线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收率较高。(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5年06期)

丁烯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核壳结构的丁烯酸甲酯-丁二烯(MBS)为增韧剂,采用单一变量法,改变MBS的含量,探究其对环氧模塑料性能的影响。采用毛细流变仪测试EMC的粘度,模压机、恒温加热板测试其螺旋流动长度和凝胶化时间,万能试验机测试其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动态机械热分析(DMA)分析EMC的粘弹性行为。结果表明:增加MBS的含量对环氧模塑料的凝胶化时间、螺旋流动长度、粘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影响不大,但增加MBS的含量有助于减少环氧模塑料的弯曲模量和储能模量,增强了环氧模塑料的韧性,有效地改善了环氧模塑料韧性差这一缺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丁烯酸论文参考文献

[1].徐泽刚,王伦,李秉擘,宁斌科,王月梅.稳定烯醇结构3-氯-2-羟基-4-羰基-4-对甲苯基-2-丁烯酸乙酯的合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9

[2].张未浩.丁烯酸甲酯-丁二烯增韧剂对EMC性能的影响[J].中国集成电路.2018

[3].田平义.新型含吡啶基的丁烯酸内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8

[4].黄益娜,吴涛,刘锐,张民.叁硫烷二丁烯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8

[5].吴和义,魏梅红,陶艳红,刘晓玲.聚乙二醇负载苯硒基乙酸酯试剂参与5-取代-α,β-丁烯酸内酯的液相合成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王勉,张敏,王坚毅.Trans/Cis-丁烯酸二甲酯专一性环加成trans-7-氮杂降冰片烯理论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八分会:电子结构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应用.2016

[7].周雪瑶,张李东.羟基进攻丁烯酸甲酯反应动力学理论计算[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六分会:燃烧化学.2016

[8].蒋强,李华,徐卫国,陈伟,杨汪松.4,4,4-叁氟丁烯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有机氟工业.2016

[9].韩醴.从分子结构角度解析氟吡呋喃酮及其新颖的丁烯酸内酯药效团[J].世界农药.2016

[10].陆阳,陶京朝,周志莲,张志荣.3-氨基-4,4,4-叁氟丁烯酸乙酯的清洁合成新技术[J].云南化工.2015

标签:;  ;  ;  ;  

丁烯酸论文-徐泽刚,王伦,李秉擘,宁斌科,王月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