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腔内修复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胸主动脉瘤,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腔内修复术论文文献综述
黄丽凌,申铁梅,杨轶[1](2019)在《1例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老年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1例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老年患者的护理体会,患者术后停留右颈临时起搏导管及右颈叁腔中心静脉导管,2条导管在同一部位,增加了护理的难度,防脱管是首要问题;患者此次手术是一站式微创手术,是2个微创手术迭加在一起进行,由于经导管主动脉植入器械的外径较粗,增大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术中术后防止血压过低,保证肾脏血流灌注,严密观察尿量,术后密切观察病情、血压及心率变化,注意听诊心音,行床旁心电图检查,术前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神志、表情、对答情况、肢体肌力及肢体感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预防肾功能损害、冠脉开口堵塞、血管并发症、出血、瓣周漏、脑卒中或脊髓缺血引起迟发型截瘫等并发症的发生。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及护理,患者术后预后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顺利康复出院。(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方坤,罗明尧,赵嘉伟,薛云飞,舒畅[2](2019)在《3D导航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3D导航及术中平板CT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技术优势。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2016年11月~2018年12月,38例主动脉疾病病人在3D导航技术及术中平板CT辅助下完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及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16例病人因近端锚定区不足行分支血管重建。同期收治40例病人完成常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记录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中,与常规DSA二维图像参考比较,术中应用3D导航和术中CT在减少造影剂量(TEVAR 60.31 ml vs 73.34 ml,P=0.032;EVAR 83.43 ml vs 94.83 ml,P=0.013),术中放射剂量(TEVAR 293.04 mGy vs 385.71 mGy,P=0.002;EVAR 431.84 mGy vs 584.51 mGy,P=0.043),造影次数(TEVAR 2.36 vs 3.56 P=0.016;EVAR 3.43 vs 4.01,P=0.029),手术时长(TEVAR 64.09 min vs 71.42 min P=0.001;EVAR 142.14 min vs 153.39 min P=0.057)的同时,降低了术后主动脉相关再干预风险(2.63%vs 10%P=0.042),满足了临床介入诊疗过程中对解剖位置的精确要求及术中治疗效果的即时评估。结论 3D导航技术及术中平板CT在复杂主动脉腔内治疗当中具有优势,提高了术中定位的精准度,可减少术中造影剂用量、操作时间及术中造影次数,降低主动脉相关再干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陈颖颖[3](2019)在《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围术期护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基于患者健康宣教、心理干预、生活护理、疼痛感与,同时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积极控制血压,帮助其安全的度过急性期。术后,做好并发症的预防,继续监测生命指征和控制血压,出院前实施详细的健康指导。结果 35例患者全部救治成功,无死亡者。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应妥善的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加强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稳定患者的情绪,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2期)
凌端强,侯国欣[4](2019)在《不同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机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机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0年10月至2019年1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138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按照其手术时机将其分为A组(急性期:发病至手术时间<7 d)、B组(亚急性期:发病至手术时间7~15 d)和C组(慢性期:发病至手术时间>15 d),对叁组患者术前术后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叁组预后情况。结果在住院期间,A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0.05),且B组高于C组(P<0.05);A组院内、28 d总死亡率低于B组和C组(P<0.05),且B组低于C组(P<0.05);叁组术后1月真腔管径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假腔管径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且A组增加或降低幅度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P<0.05)。结论早期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状况。(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焦敏,齐加新,张振美,徐梅[5](2019)在《颈-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联合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主动脉内膜破裂,主动脉腔内的血液由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使主动脉内膜与中层发生剥离,形成真、假两腔的一种病理性改变[1]。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每年为十万分之一至二十万分之一,发病的高峰年龄为50~70岁,未接受治疗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1个月内的病死率高达75%,1年内的病死率高达90%,即使经过专业治疗,据急性主动脉夹层国际统计中心(IRAD)统计其院内患者病死率依旧达到23.9%,其中65%~70%的患者(本文来源于《齐鲁护理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王闯胜,李建军,肖贾伟,陈锦州,朱培欣[6](2019)在《单中心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对不同性别患者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腔内修复术应用于不同性别单中心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单中心Stanford B型AD患者中随机选取77例随机分为女性组(n=27)、男性组(n=50),均给予腔内修复术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围术期患者术后疼痛、发热及脑卒中、感染性疾病、伤口延期愈合、肢体活动障碍、内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全因、主动脉源性、脑源性、心源性肿瘤源性死亡及其他源性死亡率、新发冠心病发生率、再次手术率、脑血管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D腔内修复术应用于男性、女性单中心Stanford B型AD患者治疗时,效果和安全性均相当。(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郑军,任长伟,阳晟,李建荣,许尚栋[7](2019)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复杂B型夹层患者中应用的围术期效果及长期生存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复杂B型夹层患者中应用的围术期效果与长期生存状况。方法:收集自2001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大血管中心行TEVAR治疗的复杂B型夹层患者的基本资料、围术期资料并进行随访。将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79例患者诊断为复杂B型夹层并接受TEVAR治疗,其中男性162例(90.5%),女性17例(9.5%),平均年龄(51.3±11.6)岁。围术期死亡7例,病死率3.9%,术后肢体缺血4例(2.2%),胃肠缺血3例(1.7%),肾衰竭3例(1.7%),左上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1例(0.6%),股动脉穿刺口局限性夹层形成1例(0.6%),逆行性A型夹层形成1例(0.6%)。无围术期脑梗死、截瘫发生。TEVAR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8%,82.1%,5年,10年再次干预率分别为3.7%,5.4%。结论:本研究呈现了TEVAR在复杂B型夹层患者中应用的围术期并发症及5年,10年生存与再干预情况。术后仍持续存在的灌注不良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围术期应及时识别灌注不良的症状并及时恢复灌注以减少并发症和术后死亡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贾瑞明,李浩轩,陈彧,黄小勇,濮欣[8](2019)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前CT血管造影与术中X射线图像的配准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重要手段,手术成功与否取决于覆膜支架是否放置到了正确位置;然而支架置入时,医生在术中X射线图像中看不到主动脉,手术难度高、风险大。配准术前CT血管造影和术中X射线图像可以帮助医生放置支架,提高成功率。目的:提出一种适用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的术前CT血管造影与术中X射线图像配准算法。方法:首先,在不同虚拟视角下,对全图CT血管造影和骨骼CT分别做数字重建影像,将两者迭加起来,得到各种视角位置姿态下的数字重建影像库,用于与术中X射线图像配准;其次,提出一种基于分支解码结构的深度神经网络,使用数字重建影像库训练,可对术中X射线图像的位置姿态参数进行估计,从而获知CT血管造影与术中X射线图像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最后,根据X射线图像在CT血管造影坐标系中的位姿参数,将CT血管造影中胸主动脉影像进行重投影,迭加至术中X射线图像中,为医生手术提供导航辅助。结果与结论:①通过实验验证,此文算法与梯度相关、模式强度2种传统算法相比,均方根误差降低17%;②双分支编解码结构网络,在数字重建影像测试集上,参数估计误差减小到无分支结构网络的30%;③在术中X射线图像的实验中,均方根误差也有2%的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5期)
张艮龙,于智勇,赵得银,许程伟[9](2019)在《烟囱植入、体外开窗及直接封堵法处理斯坦福B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累及弓上第3分支动脉19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斯坦福(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过程中累及弓上血管分支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5月宿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斯坦福B型胸主动脉夹层病人19例,均为胸主动脉撕裂累及弓上第3分支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或)锚定区不足(夹层近侧破口距弓上第3分支动脉开口<15 mm),TEVAR术中覆膜支架Z1、Z2锚定覆盖弓上第3分支动脉或同时覆盖弓上第2分支动脉(左颈总动脉)。弓上第3分支动脉分别用烟囱植入、体外开窗开通和直接封堵处置。结果 19例TEVAR术中弓上第3分支动脉均处理成功,其中15例采用烟囱植入,2例采用体外开窗,2例分别采用直接封堵或部分封堵。随访2~24个月,15例采用烟囱植入处理的支架通畅率为100%。所有病人术后均无特殊并发症,均存活。经过1、3、6个月,1、2年的CT血管造影(CTA)复查,胸主夹层假腔内血栓机化,血管真腔直径扩大,无狭窄或闭塞。结论 TEVAR固定覆膜支架在Z1和Z2修复斯坦福B型胸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对于弓上第3分支动脉处理,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定制个体化方法,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邢春燕,蔡小苹,李美兰,苏莲花[10](2019)在《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围手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2010年9月至2017年9月8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在围手术期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分析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移植物错位等,1例逆行性A型主动脉夹层,经保守治疗2周后出院,1例内漏,经处理后无严重影响,术后开展15个月随访均未见内漏;护理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均明显缓解(P<0.05)。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取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需要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具有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1期)
腔内修复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3D导航及术中平板CT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技术优势。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2016年11月~2018年12月,38例主动脉疾病病人在3D导航技术及术中平板CT辅助下完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及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16例病人因近端锚定区不足行分支血管重建。同期收治40例病人完成常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记录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中,与常规DSA二维图像参考比较,术中应用3D导航和术中CT在减少造影剂量(TEVAR 60.31 ml vs 73.34 ml,P=0.032;EVAR 83.43 ml vs 94.83 ml,P=0.013),术中放射剂量(TEVAR 293.04 mGy vs 385.71 mGy,P=0.002;EVAR 431.84 mGy vs 584.51 mGy,P=0.043),造影次数(TEVAR 2.36 vs 3.56 P=0.016;EVAR 3.43 vs 4.01,P=0.029),手术时长(TEVAR 64.09 min vs 71.42 min P=0.001;EVAR 142.14 min vs 153.39 min P=0.057)的同时,降低了术后主动脉相关再干预风险(2.63%vs 10%P=0.042),满足了临床介入诊疗过程中对解剖位置的精确要求及术中治疗效果的即时评估。结论 3D导航技术及术中平板CT在复杂主动脉腔内治疗当中具有优势,提高了术中定位的精准度,可减少术中造影剂用量、操作时间及术中造影次数,降低主动脉相关再干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腔内修复术论文参考文献
[1].黄丽凌,申铁梅,杨轶.1例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老年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9
[2].方坤,罗明尧,赵嘉伟,薛云飞,舒畅.3D导航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19
[3].陈颖颖.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围术期护理方法[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4].凌端强,侯国欣.不同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机对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19
[5].焦敏,齐加新,张振美,徐梅.颈-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联合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患者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9
[6].王闯胜,李建军,肖贾伟,陈锦州,朱培欣.单中心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对不同性别患者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7].郑军,任长伟,阳晟,李建荣,许尚栋.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复杂B型夹层患者中应用的围术期效果及长期生存率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
[8].贾瑞明,李浩轩,陈彧,黄小勇,濮欣.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前CT血管造影与术中X射线图像的配准算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9].张艮龙,于智勇,赵得银,许程伟.烟囱植入、体外开窗及直接封堵法处理斯坦福B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累及弓上第3分支动脉19例[J].安徽医药.2019
[10].邢春燕,蔡小苹,李美兰,苏莲花.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围手术期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标签:主动脉瓣狭窄; 胸主动脉瘤;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