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论文_李姗姗,朱四富,马丙瑞,于娜玲,赵长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性污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活性,微生物,群落,污水处理,污水,城市。

活性污泥论文文献综述

李姗姗,朱四富,马丙瑞,于娜玲,赵长坤[1](2020)在《Cu~(2+)对序批式反应器中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产量及其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长期暴露条件下Cu~(2+)对序批式反应器(SBR)性能及其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中加入10 mg·L~(-1)的Cu~(2+)后,在SBR运行的第16~55天,COD和NH~+_4-N的去除率保持稳定;在第56~75天,COD和NH~+_4-N的平均去除率与进水Cu~(2+)浓度为0 mg·L~(-1)时相比分别下降了3.88%和6.41%。浓度为10 mg·L~(-1)的Cu~(2+)长期作用下,活性污泥中EPS、松散附着EPS(LB-EPS)和紧密附着EPS(TB-EPS)产量及LB-EPS和TB-EPS中蛋白质(PN)含量增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10 mg·L~(-1) Cu~(2+)的长期暴露导致TB-EPS中PN的C=O键、N-H键和C-O键相对含量降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结果显示在10 mg·L~(-1) Cu~(2+)长期暴露条件下,LB-EPS和TB-EPS中元素Cu和O百分含量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20年02期)

胡佳,张景丽,张婷婷,程方,胡维超[2](2019)在《电-好氧活性污泥降解废水中的对氨基苯磺酸》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好氧活性污泥系统降解废水中对氨基苯磺酸(SA),试验研究发现最适外加电压为0.1 V;较高电压可以加快SA的降解,但之后有明显下降.本试验采用间歇电刺激(3 h加电+5 h不加电)对SA的降解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电生物反应器(CEBR)、间歇电生物反应器(IEBR)和生物反应器(BR)中SA的降解均符合零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69,0.092,0.075 mol/(L·h),间歇电刺激增强了微生物活性,提高了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污泥容积指数(SVI)依次为IEBR(77.10 mL/g)<BR(88.21 mL/g)<CEBR(262.14 mL/g),间歇电刺激增大了LB-EPS中蛋白质与多糖的比值和污泥颗粒粒径,提高了污泥沉降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城建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葛文杰[3](2019)在《铁盐强化活性污泥硝化作用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向活性污泥系统投加氢氧化铁并保持连续运行,形成铁盐强化活性污泥系统。从硝化反应过程和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的角度出发,研究铁盐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21期)

韩美林,程峻杰,杨阳[4](2019)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活性污泥中生物相识别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相分析是污水厂运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以人工分析为主,原因在于图像背景多变、目标物类型较多,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的生物特征多变[1]。本文借助图像处理的知识对活性污泥中生物相进行识别,通过PCA算法降低生物相图像特征的维度,再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对降维后的生物相图像进行分类识别,最后使用MATLAB软件对已知生物相数据库进行仿真。数据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的识别出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相。(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34期)

于莉芳,滑思思,莫鹏程,李韧,彭党聪[5](2019)在《原生硝化菌对活性污泥系统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活性污泥模型及污水处理厂设计计算都假设城市污水中微生物数量相对于活性污泥系统内的微生物数量可以忽略。而近期国内外研究表明,城市污水中微生物尤其是慢增长型微生物(如硝化菌)对活性污泥系统具有影响。主要介绍城市污水中硝化菌(原生硝化菌)的群落结构与硝化活性,重点论述了原生硝化菌对活性污泥中硝化菌性能及群落构建的影响,并对其在活性污泥模型开发及污水处理厂设计改进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11期)

王曦,乔森,周集体[6](2019)在《基于微藻-活性污泥体系的废水处理及温室气体减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活性污泥的废水处理工艺需要消耗电能来提供氧气,因此带来了大量的碳排放;除此之外,还会产生一些温室气体,例如甲烷和氧化亚氮.为此通过建立微藻和活性污泥的共生体系来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同时消除温室气体的生成.结果表明,当微藻和活性污泥的比为1.3∶1,光照强度为2 905 lx时,该体系具有最好的污染物处理效果,COD的浓度可在6 h达到0 mg/L,同时没有温室气体产生;氨氮的浓度可以在8 h内降低到0.08 mg/L,去除率可达到99.6%.总氮的去除率可达87.1%,总磷的去除率可达100%.在24 h昼夜实验中,无光照阶段同样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同时也没有温室气体产生.(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春秋,蒋聪,耿金菊,任洪强,张徐祥[7](2019)在《环境浓度双氯芬酸对活性污泥处理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氯芬酸(Diclofenac,DCF)是水环境中高频检出的新兴污染物,随着DCF的广泛使用,城市污水中的DCF逐年增加,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进行了连续120 d的DCF暴露实验,考察了环境浓度DCF(5和50μg·L~(-1))对SBR出水水质、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DCF可降低COD的去除效果,但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几乎没有影响.在微生物生理生化性能方面,5μg·L~(-1) DCF可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升高,但50μg·L~(-1) DCF导致SOD和SDH活性下降,DCF胁迫使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增加.DCF会对微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影响,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丰度增加,革兰氏阳性菌在5μg·L~(-1) DCF压力下丰度无明显变化,但在50μg·L~(-1) DCF压力下丰度显着降低(p<0.05),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5μg·L~(-1) DCF下增加但在50μg·L~(-1) DCF下降低.16S rRNA基因焦磷酸测序结果表明,Proteobacteria是活性污泥群落中的优势门.随着DCF浓度的升高,Proteobacteria丰度不断增加,Chloroflexi、OD1和Firmicutes丰度则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高浓度DCF(50μg·L~(-1))刺激导致特定菌属如Nakamurella、Micropruina等丰度增加.研究结果揭示了环境浓度的DCF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处理能力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特征,可为DCF的风险评估和污水处理工艺的优化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邱振鲁[8](2019)在《环境生物学“活性污泥法”教学方法探索——PBL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环境生物学"水污染治理的活性污泥法"课堂教学中,使用了音乐引入,音乐总结的前呼后应的方法,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就意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和污染治理的必要性,而在课程最后又对水污染治理的结果以及水生态环境的恢复充满信心,并通过本节课建立学生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翻转课堂和问题为主线的PBL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对问题归纳总结进行升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还提出了针对本课程的教学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高等理科教育》期刊2019年05期)

曹隽,庞一敏[9](2019)在《改良型两段活性污泥工艺在污水厂升级改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上海天山水质净化厂升级改造工程的设计、改造措施及运行情况。该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设计采用改良型两段活性污泥工艺。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污水处理工艺对污水中COD、BOD5、NH4+-N、TN、SS和TP的去除率分别稳定维持在87.8%~90.7%、93.2%~94.7%、91.3%~96.9%、64.2%~78.8%、91.7%~93.5%和78.0%~86.4%,各项出水水质指标相较改造前都明显降低,除TP外,其余各项水质指标均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工艺运行稳定高效、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10期)

赵艳霞[10](2019)在《活性污泥协同海绵铁对印染废水脱色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海绵铁加入活性污泥中,组成生物海绵铁体系,并在体系内部形成生物铁法,达到强化生物处理的作用。系统考察了不同脱色条件下海绵铁体系对含活性艳蓝KN-R印染废水的脱色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海绵铁的投入量为6g,活性污泥的浓度为4g/L,印染废水浓度为150mg/L,p H为6时,体系对印染废水的脱色率可达97.8%。(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10期)

活性污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电-好氧活性污泥系统降解废水中对氨基苯磺酸(SA),试验研究发现最适外加电压为0.1 V;较高电压可以加快SA的降解,但之后有明显下降.本试验采用间歇电刺激(3 h加电+5 h不加电)对SA的降解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电生物反应器(CEBR)、间歇电生物反应器(IEBR)和生物反应器(BR)中SA的降解均符合零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69,0.092,0.075 mol/(L·h),间歇电刺激增强了微生物活性,提高了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污泥容积指数(SVI)依次为IEBR(77.10 mL/g)<BR(88.21 mL/g)<CEBR(262.14 mL/g),间歇电刺激增大了LB-EPS中蛋白质与多糖的比值和污泥颗粒粒径,提高了污泥沉降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性污泥论文参考文献

[1].李姗姗,朱四富,马丙瑞,于娜玲,赵长坤.Cu~(2+)对序批式反应器中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产量及其组分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

[2].胡佳,张景丽,张婷婷,程方,胡维超.电-好氧活性污泥降解废水中的对氨基苯磺酸[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9

[3].葛文杰.铁盐强化活性污泥硝化作用效果研究[J].山西建筑.2019

[4].韩美林,程峻杰,杨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活性污泥中生物相识别技术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9

[5].于莉芳,滑思思,莫鹏程,李韧,彭党聪.原生硝化菌对活性污泥系统影响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19

[6].王曦,乔森,周集体.基于微藻-活性污泥体系的废水处理及温室气体减排性能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9

[7].张春秋,蒋聪,耿金菊,任洪强,张徐祥.环境浓度双氯芬酸对活性污泥处理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9

[8].邱振鲁.环境生物学“活性污泥法”教学方法探索——PBL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与评价[J].高等理科教育.2019

[9].曹隽,庞一敏.改良型两段活性污泥工艺在污水厂升级改造中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2019

[10].赵艳霞.活性污泥协同海绵铁对印染废水脱色效果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论文知识图

试验装置照片规模化溶胞-隐性生长系统工艺流程图3-1 溶胞-隐性生长规模化实验系统试运行...红斑瓢体虫活性污泥的扫描电镜照片多段进水A/O生物脱氮工艺为了解决传统...

标签:;  ;  ;  ;  ;  ;  ;  

活性污泥论文_李姗姗,朱四富,马丙瑞,于娜玲,赵长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