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逆温,环境,气旋,台风,水汽,辐合,斜压。
环境场论文文献综述
陈凤英,陈鲍发[1](2019)在《乐平工业园区污染扩散的大气环境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园区对于地区经济建设非常重要,但是工业园区中如果不能做好环境保护,那么其所产生的污染也会带来较为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促进工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对工业园区污染扩散的大气环境场特征。文章分析了乐平工业园区污染物对城区扩散影响的大气环境场特征,为针对性的开展污染气象服务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32期)
孟妙志,卢晔,王仲文[2](2019)在《关中阵风锋环境场和雷达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空、地面天气图,宝鸡多普勒雷达资料统计分析了关中地区7例阵风锋天气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表明:西北气流携带的中空干冷平流是强对流发生的有利条件,地面干线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地面气温35℃以上高温且湿度20%~35%是阵风锋发生的有利环境。雷达回波上,阵风锋从初生、发展、加强到减弱的生命史为1~3 h,与雷暴回波由强(≥55 dBz)减弱(≤30 dBz)的过程一致。阵风锋移动速度与雷暴径向速度有直接关系,雷暴出流快速达到最大(>17 m/s)时,阵风锋发展达到强盛时段,其强度、长度达到最大;阵风锋移动方向与雷暴移动方向大体一致,呈西北—东南向;少数与主体风暴移向垂直,为东北—西南向。阵风锋在1.5°仰角出现最早,关注识别1.5°仰角阵风锋窄带回波前兆可为发布大风预警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赵培娟,邵宇翔,张霞[3](2019)在《相似路径台风“摩羯”“温比亚”登陆后环境场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8月在华东地区登陆的台风"温比亚",给河南造成的风雨影响是近40年来最大的,其日降水强度仅次于"75·8"台风暴雨的降水强度。应用实时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h间隔再分析资料、中央气象台的台风定位报资料等,对1970年以来在华东地区登陆的31个台风陆上移动路径和相应环流背景进行了归纳,选取登陆点相近而给河南带来的风雨影响却不同的两个台风"温比亚"和"摩羯",从环流背景、冷空气活动、动力场和温湿场的演变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在华东登陆的台风陆上路径主要有西行、西北转偏北行和直接北上叁种,其中西行和西北转偏北行路径的台风能够影响河南。2)500 hPa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高压带断裂并减弱东退是造成"温比亚"和"摩羯"两个台风低压陆上移动路径差异的主要原因;台风低压移动速度取决于500 hPa台风低压两侧最大经向(纬向)风速之差和台风低压中心距5880 gpm线的距离等因素,台风低压的移动方向则取决于台风低压两侧最大风速差的转变;中高层引导气流作用减弱时,低层冷空气入侵形成的v分量差可指示台风低压的转向。3)来自海上的水汽始终与台风低压相连接、能量供应不间断,200 hPa靠近台风低压的高空急流和低层925 hPa、850 hPa接近台风低压中心的低空急流使台风低压所处上空维持8~12m/s的较强垂直风切变,台风低压两侧冷暖平流形成的斜压能导致垂直速度的加强等因素,是台风低压维持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马鸿青,张江涛,李彦,徐义国,董疆南[4](2019)在《河北保定“7.9”致灾雷暴大风环境场与风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雷达产品、卫星云图以及NCEP/NCAR逐日6 h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7月9日保定区域性雷暴大风的环境条件和风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性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高空西北偏西气流中,强温度直减率、较强的低空垂直风切变、低层丰富能量的聚集是雷暴大风爆发的前提条件,地面冷锋、干侵入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触发机制。地面冷锋前部分散的对流云团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合并为有组织的带状回波。第1阶段和第2阶段10级以上雷暴大风发生在雷暴云的成熟期,第1阶段雷暴大风的径向速度为中气旋型,中气旋首先在中层出现,之后分别向低空和高空伸展,随着中气旋底部高度降低到2. 2 km,雷暴大风发生;第2阶段雷暴大风的径向速度主要为低空(1. 0 km)雷暴云后侧强的入流气流造成的大风区型;第3阶段10级以上雷暴大风出现在雷暴云的消亡期,为雷暴云前侧强出流气流形成的雷暴大风。(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刘珍圆,王咏青,张秀年,周玉淑[5](2019)在《台风Chanchu(0601)变性过程中的强度变化及环境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非静力中尺度WRF模式模拟的台风Chanchu(0601)的输出资料,探讨了Chanchu减弱变性过程的强度及结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Chanchu北移过程中,高层的暖心被破坏,强度快速减弱,眼壁对流发展高度降低,眼壁对流由对称结构演变为非对称,内核对流减弱。此减弱变性过程与惯性稳定度减小、垂直风切变增强、低层锋生等环境要素有关。惯性稳定度与台风强度变化一致,随着惯性稳定度降低,最大切向风减弱并不断外扩,Rossby变形半径增大从而潜热释放不集中难以维持台风强度,台风减弱;同时,内核区的高层暖心更易径向频散,从而高层暖心难以维持;环境的垂直风切变增强使台风的斜压性增强,台风垂直结构的倾斜度增大,对流发展高度降低;低层冷空气侵入台风中心趋于填塞,也利于台风强度减弱;台风登陆以后冷暖空气对比导致的锋生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从而重新加强了Chanchu环流内的中低层对流活动,但较台风最强时刻而言对流强度减弱。总体减少的对流和降低的对流高度,导致潜热能释放减小,其向心输送也减少,不足以维持强暖心结构,最终使得台风减弱并变性。(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学斌,代玉田,吕伟绮[6](2019)在《闪电发生的环境场特征及闪电活动的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6—2015年6—8月章丘探空站逐日探空资料,计算了K指数、抬升指数、对流稳定度指数等6个环境参数,探讨了单个环境参数和多个环境参数组合与闪电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单个环境参数在一定数值范围内可作为闪电活动预报的指标,且较强的闪电活动更容易由大气的不稳定状态来预报; 2)多个环境参数的组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闪电活动的特征,闪电出现的概率随着达到大气不稳定临界值物理量参数个数的增多而增大,预报效果比单个参数更好; 3)应用事件概率回归方法建立了闪电概率潜势预报方程,方程通过了α=0. 01的显着性水平检验,通过检验和评估,闪电概率预报的TS评分达到78%,该方法的建立为闪电潜势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冯锡斌[7](2019)在《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降水分布的演变及其环境场影响的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下文简称为TC)是复杂激烈的天气系统之一,其带来的大风和强降水等,常给登陆地区带来严重的气象灾害。西北太平洋是全球TC活动最为活跃的海域,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侵袭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本文以登陆我国TC为研究对象,利用十年(2005-2014)热带降水测量任务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资料,探究登陆我国TC降水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及其垂直结构的变化,并着重从天气尺度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在中层干环境场或者TC本身强度较弱的情况下,TC仍能产生强降水的机理,以及环境场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TRMM资料的观测分析表明,TC外核区的降水受环境场的影响最为显着,尤其是强度较弱的TC。登陆后虽然TC的强度在减弱,但是弱TC的降水强度与强TC降水强度相近,并未有明显的减弱趋势。在天气尺度环境场的配置作用下,TC外核区对流强度随登陆有增强趋势,甚至发展出深对流,并拥有最大的对流降水面积比例及对流降水贡献比例。结合天气学的机理分析表明,TC登陆我国时,受副热带高压干暖气流及大陆上空干空气的影响,TC环流将与环境场发生相互作用,干空气会被逐渐卷入并切断TC南侧的中层水汽供应,使得TC登陆时的降水面积减小。干空气主要影响TC外核区的降水分布,而内核区(眼墙区与主雨带)仍能产生强降水。当多天气系统呈现出“两高夹一低”的配置时,环境干空气的影响最为显着。一方面TC将更大程度处于被干空气包围的干环境中,另一方面,TC将受到逐渐增强、并指向东南方向的环境场垂直风切变(vertical wind shear,下文简称VWS)的影响。随着VWS的增强,TC移动产生的边界层摩擦辐合上升被增强的VWS上风切方向的下沉异常抵消,使得强降水呈非对称分布且主要聚集在VWS的下风切方向。TC登陆后的降水,还会受到热力作用的影响。在有利的环境场配置作用下,登陆弱TC虽然降水面积较小,但仍能产生强降水。研究表明,这类TC常登陆我国广东海南沿岸,并处于这样的环境场中:副热带高压较强,呈稳定的块状分布;南亚高压中心偏北,使得TC中心位于南亚高压南侧高空东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通过高层强辐散及其抽吸作用,中高层垂直上升运动增强,对流发展旺盛,最终使得弱TC产生强降水。同时,高层强东风急流的存在增大了TC环境场的VWS。一方面,使得TC在垂直方向上向下风切方向倾斜,另一方面,VWS激发的次级环流上升运动得到进一步增强,使强降水最终聚集在下风切方向的有限区域内。(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15)
覃武,罗小莉,钟利华,林宗桂,林开平[8](2019)在《台风“尤特”登陆后复杂路径的环境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台风"尤特"(1311)2013年8月13—19日登陆减弱后直达桂东北并停留打转,其后又转向西南移动,"尤特"残涡在广西境内生存活动了112 h,造成了大范围强降雨。使用常规与非常规观测资料,研究了"尤特"登陆后的环境场与其长生命期及复杂移动路径的关系。结果发现:"尤特"登陆北上阶段主要受大尺度环境场的引导气流主导,后因引导气流转向减弱,与变压梯度力近似达到平衡导致停留打转;南下弱冷空气卷入与西南气流辐合形成负变压槽,负变压槽中风向气旋性切变产生正涡度效应向"尤特"残涡输送,与西南气流充沛的水汽输送共同作用使"尤特"残涡得以长时间维持。弱冷空气卷入使中尺度变压场中的正变压加强,在变压梯度力与引导气流共同作用下,"尤特"残涡沿负变压槽向西南移动。(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侯淑梅,杨成芳,王建林,孟宪贵,郭庆利[9](2019)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海雾维持和消散阶段的环境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及NCEP再分析资料,针对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气象服务过程,对海雾维持和消散两个阶段的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当能见度低于1 000 m时,相对湿度为99%,能见度介于1 000~2 000 m之间时,相对湿度为95%~99%。2)近地面层30°N以北黄海海域持续吹东南风,并在青岛形成水汽辐合中心,有利于青岛形成海雾;当东南风转为东北风,水汽辐合中心减弱或消失时,海雾趋于消散。3)在海雾维持阶段,逆温层最低高度稳定在980 hPa以下,总逆温差逐渐增强,逆温梯度跃升与海雾强度增强同步;最大逆温层厚度和逆温层总厚度下降12 h后海雾逐渐减弱,逆温层最低高度上升时能见度也随之上升。4)白天逆温层之上为下沉运动,之下为上升运动,夜间700 hPa之下均为上升运动,且上升运动中心位于逆温层之下,这种垂直结构有利于逆温层和海雾的维持;当逆温强度减弱,垂直运动穿越逆温层贯穿700 hPa以下对流层时,海雾趋于消散。(本文来源于《海洋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易升杰,郑飞,肖天贵[10](2019)在《西南地区两次典型大暴雨环境场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侧,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该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复杂多变。尤其暴雨预报,是气象工作者一直面临的难题。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格点化的降水资料(CN05.1)以及常规气象观测站探空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和热力条件对比分析了2015年夏季四川盆地7月13~15日("7.13"过程)和8月16~18日("8.16"过程)两次暴雨过程的环境场,以期加深对四川盆地暴雨机制的认识。结果表明:1)相对稳定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为两次大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场。2)两次过程均存在明显的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并且"8.16"过程高空急流明显强于"7.13"过程,这也是两次过程降水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之一。"7.13"过程主要以低空北向急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到四川南部;"8.16"过程低空急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受四川东北部、重庆上空西南涡影响,主要以气旋性环流输送水汽到暴雨上空。3)从暴雨预报的指示意义上分析,两次暴雨过程大气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假相当位温对于暴雨的强度和落区有较好指示。位涡扰动向低层传输,位涡的增大预示着强降水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环境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高空、地面天气图,宝鸡多普勒雷达资料统计分析了关中地区7例阵风锋天气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表明:西北气流携带的中空干冷平流是强对流发生的有利条件,地面干线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地面气温35℃以上高温且湿度20%~35%是阵风锋发生的有利环境。雷达回波上,阵风锋从初生、发展、加强到减弱的生命史为1~3 h,与雷暴回波由强(≥55 dBz)减弱(≤30 dBz)的过程一致。阵风锋移动速度与雷暴径向速度有直接关系,雷暴出流快速达到最大(>17 m/s)时,阵风锋发展达到强盛时段,其强度、长度达到最大;阵风锋移动方向与雷暴移动方向大体一致,呈西北—东南向;少数与主体风暴移向垂直,为东北—西南向。阵风锋在1.5°仰角出现最早,关注识别1.5°仰角阵风锋窄带回波前兆可为发布大风预警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场论文参考文献
[1].陈凤英,陈鲍发.乐平工业园区污染扩散的大气环境场特征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2].孟妙志,卢晔,王仲文.关中阵风锋环境场和雷达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19
[3].赵培娟,邵宇翔,张霞.相似路径台风“摩羯”“温比亚”登陆后环境场对比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9
[4].马鸿青,张江涛,李彦,徐义国,董疆南.河北保定“7.9”致灾雷暴大风环境场与风暴特征[J].干旱气象.2019
[5].刘珍圆,王咏青,张秀年,周玉淑.台风Chanchu(0601)变性过程中的强度变化及环境场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9
[6].杨学斌,代玉田,吕伟绮.闪电发生的环境场特征及闪电活动的预报[J].海洋气象学报.2019
[7].冯锡斌.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降水分布的演变及其环境场影响的机理分析[D].南京大学.2019
[8].覃武,罗小莉,钟利华,林宗桂,林开平.台风“尤特”登陆后复杂路径的环境场特征[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9
[9].侯淑梅,杨成芳,王建林,孟宪贵,郭庆利.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海雾维持和消散阶段的环境场特征[J].海洋气象学报.2019
[10].易升杰,郑飞,肖天贵.西南地区两次典型大暴雨环境场的对比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