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高射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射频,线圈,弹道,火炮,数值,天线,偶极子。
超高射频论文文献综述
杜凤[1](2019)在《超高场磁共振双调谐射频线圈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手段。射频线圈作为MRI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成像性能。双调谐射频线圈是实现活体磁共振波谱分析等前沿研究的关键,其开发对于研究肿瘤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代谢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双调谐线圈的结构复杂,设计、制作和调试的难度都大大增加。本文以复杂结构的高性能双调谐射频线圈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分析了复杂结构双调谐射频线圈的设计和测试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双调谐射频线圈的电路设计、电磁仿真、制作调试和成像实验。论文设计了一种用于超高磁场7T MRI的~1H/~(31)P双调谐收发一体多通道射频阵列线圈系统。首先采用场路联合仿真方法对所提出的线圈进行电磁建模及数据分析,获得射频线圈所产生的电磁场分布情况,以及反射系数和传输系数,对组织内所产生的SAR值及B1+场分布进行分析,评估所提出的双调谐线圈的发射场B1+的强度、均匀性、传输效率以及比吸收率以从仿真角度初步验证所提出双调谐射频线圈操作的可行性。射频线圈与MRI系统的连接需要通过射频前端相应的外围接口电路来实现。论文阐述了射频收发组件、功分器和移相器的电路原理和元器件的指标要求,通过仿真优化了各相关参数,并完成了相应的电路制作和调试,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射频子部件基本达到相应的性能指标要求。论文针对7T MRI的系统制作了~1H/~(31)P双调谐多通道射频线圈,并完成了调谐和匹配等线圈电路的调试。基于7T MRI系统,采用实际制作的~1H/~(31)P双调谐线圈进行成像实验,进一步评估线圈的工作性能,验证电磁仿真结果以及所提出的~1H/~(31)P双调谐射频线圈在超高磁场磁共振成像应用中的可行性。最终,所提出的线圈系统发射接收分时工作,实现射频线圈复用,并实现了高分辨率的波谱成像。结果表明:~1H/~(31)P双调谐射频线圈表现出良好的成像性能,较好地解决两个核素线圈之间的耦合问题、激发和接收通道之间的耦合问题以及高频情况下的射频磁场不均匀问题。其正交发射/接收的特性可以增加MR信号接收的灵敏度,并且有效降低射频发射功率,改善磁场均匀度,提高图像的信噪比。获得的水模图像表明线圈信噪比分布与电磁仿真获得的电磁场分布基本相符,即通用等效电路模型可以对射频线圈的空间磁场分布进行有效的仿真。所提出的双调谐线圈的测试结果证明了其应用在超高场7T的双调谐MR成像和波谱学研究中的可行性,对于促进超高场MRI在人体内的新型应用开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5)
徐永锋[2](2017)在《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技术及实时监控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是基于大型超导技术产生的超强稳态磁场环境下的磁共振系统。相比传统的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特点是成像分辨率高。因此可以借助其更为精细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医学、物理、化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由于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主磁体磁场强度高,所以,相对于低场系统,其射频功放、梯度功放以及射频线圈技术等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改进。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实际上是在主磁体强度不断增加的引领下,相关技术的同步发展。本文的主要工作都是基于中科院强磁场中心的9.4 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下完成的,主要包括四部分:一,针对超高场下磁共振成像的小型哺乳动物成像应用、微型离体组织成像应用和高分辨率成像应用,设计出相应的射频线圈;二,针对射频线圈优化方法的研究,基于传统鸟笼线圈技术基础,在超高场条件下,通过改变导体表面形状来探索有效的射频线圈优化方案;叁,针对磁共振成像系统下扫描过程中的样品微量注射的精确控制,基于虚拟仪器LabVIEW设计研发了一套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四,针对如何使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操作和激光器运行协调一致,设计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多模块开关控制系统。对于射频线圈改进技术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基于有限元的方法对射频线圈电磁场分布进行分析和仿真,采用耐高功率、低功耗的电容元件,不同形状的导体材料,3D打印材料以及非磁性支撑材料进行不同参数的新型射频线圈的制作,利用活体哺乳动物、离体生物组织以及生理盐水等多种被测样品在网络分析仪和9.4T磁共振平台下进行了参数测试和成像实验。针对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和开关系统的设计,主要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进行编程,利用NI数据采集卡作为控制平台和设备之间的交互,采用计算机和网络分析仪在9.4T磁共振平台下进行试验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充分结合实际应用,在超高场平台下开展,通过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论述,为以后的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技术和相关附加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10-03)
胡春贺[3](2017)在《线性化超高射频识别读写器射频机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解决前馈技术以及负反馈技术中所存在的环路复杂以及稳定性这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问题,现今,人们逐渐接受了数字预失真技术,因为该技术有着高稳定性,硬件所投入的成本也低,高线性化效果以及低复杂度等。所以本文对线性化超高频射频识别读写器射频机进行了分析,高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的提高选择了数字预失真技术。(本文来源于《电脑迷》期刊2017年03期)
罗乔,张小兵[4](2016)在《基于FLUENT软件和内弹道模型双向耦合的超高射频火炮发射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弹头阻力计算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数值模拟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过程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利用二次开发工具UDF将FLUENT软件和经典内弹道(CIB)模型双向耦合计算超高射频火炮弹前流场,得到了超高射频火炮发射过程中第2发弹丸的弹头阻力,分析了不同射击频率下弹头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FLUENT-CIB模型双向耦合计算能够得到弹前身管内火药气体各个时刻的流场分布,提高了弹头阻力计算的准确性;弹头阻力在弹丸启动后很快由减小变成增大,增大到某个极大值后又逐渐减小,直到弹丸出炮口,这个变化规律在不同射击频率下普遍存在;射频降低,在弹丸运动前期弹头阻力增幅减小,在弹丸运动后期弹头阻力降幅也减小。(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罗乔[5](2016)在《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射频火炮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发射大量弹丸,形成火力密度高、落点相对集中的弹幕,对于我军近程防御系统、反袭击和区域封锁武器系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超高射频火炮的发展还需要攻克一些技术难题,其中之一是"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技术"。本文以某小口径超高射频火炮为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深入地研究了超高射频火炮弹药结构、身管内不同发射次序弹丸的行程差异、射击频率以及膛口流场对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和方法可以为超高射频火炮的研制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具体内容总结如下:a)建立了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经典内弹道模型,使用四阶Runge-Kutta算法,编制了经典内弹道计算程序,在实验数据验证计算程序模拟结果可信的基础上,计算了不同发射时间间隔、不同装填条件下的3发弹丸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过程,得到了发射时间间隔、装填条件变化对各发弹丸内弹道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使用内弹道计算程序和定量修正公式,较为简单方便地得到了超高射频火炮串联发射的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校正结果。b)建立了弹药整装式超高射频火炮的经典内弹道模型,编制了数值模拟程序,分别模拟了 3发弹丸不同发射时间间隔和装填条件下的串联发射内弹道过程,得到了发射时间间隔、装填条件变化对各发弹丸内弹道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使用经典内弹道计算程序和定量修正公式,较为简单方便地得到弹药整装式超高射频火炮串联发射的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校正结果,但是整装式弹药的结构特性降低了火药气体的做功效率,浪费了发射药能量,从串联发射内弹道性能和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校正结果优劣的的角度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弹药设计方案。c)分析了现有的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弹丸定位技术及其优缺点,选择了弹药结构最接近常规弹丸的弹丸摩擦自锁定位方案进行定位性能研究。通过对弹丸自锁定位结构的静力学分析论证、有限元模拟验证了弹丸自锁定位方案的可行性,得到了最大摩擦系数、止退环结构参数等参数变化对定位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能够实现可靠定位的弹丸自锁定位方案弹药结构的具体尺寸参数,为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的两相流内弹道数值模拟提供了可信的计算初始条件,减小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两相流内弹道模型建立和数值模拟的难度和工作量。d)为了更加精确地研究弹前火药气体运动过程对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过程的影响和极限情况下两发弹丸同时在身管内的运动过程,以得到更准确的各发弹丸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校正结果,建立了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弹后膛内和弹前空间的两相流模型,两者通过弹丸运动紧密耦合,使用MacCormark差分格式,编制了两相流内弹道计算程序,在实验数据验证计算程序模拟结果可信的基础上,计算了不同发射时间间隔、不同装填条件下的3发弹丸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过程,得到了发射时间间隔、装填条件变化对各发弹丸内弹道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且知道导致经典内弹道模型和两相流内弹道模型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种内弹道模型计算得到的弹头压力和弹前压力差异很大。结合使用两相流内弹道计算程序和定量修正公式,可以得到发射时间间隔较大时的超高射频火炮串联发射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校正结果,但是发射时间间隔较小时,只能校正各发弹丸炮口速度一致,并尽量降低后两发弹丸的最大膛底压力,但是后两发弹丸的最大膛底压力无法降至与第1发弹丸的最大膛底压力一致。两相流内弹道模型和经典内弹道模型计算的弹头压力和弹前压力差异较大,导致基于两种内弹道模型的一致性校正方案差异很大,其中两相流内弹道模型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e)为了研究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串联发射时膛口流场对各发弹丸初速一致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初始流场、耦合经典内弹道模型的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弹丸串联发射膛口流场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使用有限体积法计算了不同发射时间间隔的两发弹丸串联发射的膛口流场发展过程,发现影响弹丸出炮口后速度增加量的主要因素是弹丸的炮口压力大小,炮口压力可以作为弹丸出炮口后速度增量的判断依据,不同发射次序弹丸的炮口压力不一致,使得出炮口后的速度增加量不同,可在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设计时配合炮口压力予以提前修正,以尽量使不同发射次序弹丸的初速达到一致。经典内弹道模型在耦合较精确弹头阻力时能够得到与两相流内弹道模型相近的内弹道性能参数计算结果。超高射频火炮串联发射时,第1发弹丸膛口流场的消散过程和后续弹丸膛口流场的形成过程与传统火炮的膛口流场过程是不同的,随着发射时间间隔的缩短,前发弹丸的膛口流场对次发弹丸出炮口后弹头压力的影响逐渐增大,使弹头压力曲线变化幅度增大,但是第2发及后续弹丸的弹头压力在弹头出炮口后置为零对内弹道计算结果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9-01)
吴德群[6](2016)在《深圳物联网产业优势凸显》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吴德群)作为一个万亿级大市场,物联网“风口”正在打开。如何把握机遇、掘金这一大市场?记者昨日采访发现,正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的第八届深圳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展示了整个行业的蓬勃生机。其中,深圳物联网产业优势明显,以自主创新领跑全国,并在诸多(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6-08-20)
张学伟,李强,刘武,张正涛[7](2016)在《超高射频武器串联发射膛口流场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超高射频武器高频连发时膛口流场形成机理和对弹丸飞行的影响,基于ALE方程和嵌入网格技术,结合动网格方法进行数值仿真分析。数值结果清晰地揭示了高频连发时火药气体相互迭加形成的复杂流场的结构。在相同装药量下,高频连发时后续弹丸膛内加速度远小于首发弹丸;后续弹丸出膛口后,弹前火药燃气膨胀形成低压区,而弹后压力高于首发弹丸弹后压力,使其加速度大于首发弹丸。仿真结果为研究超高射频武器高频连发时弹丸受力分析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罗菊,袁泉[8](2016)在《新型偶极超高射频标签天线设计(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小天线的尺寸,增加阻抗带宽,采用在大共面偶极子天线上嵌入非对称缝隙的方式,设计一款UHF RFID标签天线,实现了标签天线的小型化和宽带化。天线的尺寸为70 mm×40 mm×1.6 mm,S11<-15 dB时,带宽为776-991 MHz。(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梁效迪[9](2015)在《一种应用于2.4GHzWLAN超高功率超低噪声的射频收发模块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迅猛发展,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成为新一代高速无线接入网络。Wi-Fi是宽带无线接入网络的一种重要形态,可实现局部区域内的高速无线连接。随着Wi-Fi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其使用的技术也必将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对收发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其利用了ISM频段中2.4GHz和5GHz两个频段进行信号传送,在如此高的频率下,传播信号波长短,绕射能力弱,导致信号损耗大,传输距离近。工作频率越高,信号在传播过程的损耗也越大,正是这种障碍,阻碍了Wi-Fi的远距离传输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设计了一款可用于2.4GHz WLAN的高功率射频收发模块,该模块发射通路采用两级功率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第一级采用高增益高线性的功放做为推动级,既保证了后级功放对高功率输入的要求,也使第一级的输出有很好的线性,为发射通道的线性指标提供了保障。输出级采用大功率的LDMOS功放,有较高的输出功率,可以有效解决信号传输受限的问题。接收通道使用了两级超低噪声的LNA作为接收通路,提高了接收通道的增益,使其具有更低的噪声和更高的接收灵敏度。该收发模块,采用TDD工作模式,利用不同时隙分别导通收发通路,有效的减少了收发通路的互相干扰。在完成各模块电路设计之后,将信号源整体的电路原理图利用AWR Microwave Office仿真软件进行仿真验证,并且根据射频PCB板的迭层分配、线宽设计、布局布线等规则制作了信号源整体的硬件电路。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块接收通路的增益达到30dB,噪声系数小于2.5dB,发射通路的最大发射功率44.8dBm(30W),线性输出功率可达到37dBm(5W),增益平坦度小于1dB。输入802.11g 54Mbps OFDM调制信号测得对应的EVM为-32.2dB,折合成百分比为2.5%,符合设计要求。此高功率射频收发模块可用于无线接入点、无线网桥乃至基站建设的应用等,组网简单,覆盖面积广,对延伸无线接入点及无线局域网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使用了本射频收发模块后,将可以使一座基站的通信覆盖范围得到有效的扩大,这样不但能够降低通信成本,还可以改善通信质量。(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5-06-30)
辜石勇,辛学刚[10](2014)在《引导超声聚焦热消融的超高场磁共振射频电磁场匀场技术及人体组织比吸收率安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在超高场磁共振引导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手术中射频电磁场B1场匀场技术及人体组织比吸收率(SAR)安全性。方法建立包含温度梯度的女性盆腔模型,分别仿真计算在正常模型匀场系数激励以及在温度梯度模型的匀场系数激励下的射频电磁场B1场的均匀性和局部比吸收率。结果对包含温度梯度的女性盆腔模型采用正常模型的匀场系数激励,组织局部SAR最大值达到10.24 W/kg,超出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局部SAR值规定的10 W/kg的安全阈值;对包含温度梯度的女性盆腔模型采用温度梯度模型的匀场系数激励,组织局部SAR最大值为9.65W/kg在IEC的安全阈值内。结论在进行超高场磁共振引导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手术时,需要考虑超声能量在人体形成的温度分布,在温度梯度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匀场优化能将组织局部SAR值降低到安全阈值内。(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超高射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是基于大型超导技术产生的超强稳态磁场环境下的磁共振系统。相比传统的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特点是成像分辨率高。因此可以借助其更为精细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医学、物理、化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由于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主磁体磁场强度高,所以,相对于低场系统,其射频功放、梯度功放以及射频线圈技术等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改进。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实际上是在主磁体强度不断增加的引领下,相关技术的同步发展。本文的主要工作都是基于中科院强磁场中心的9.4 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下完成的,主要包括四部分:一,针对超高场下磁共振成像的小型哺乳动物成像应用、微型离体组织成像应用和高分辨率成像应用,设计出相应的射频线圈;二,针对射频线圈优化方法的研究,基于传统鸟笼线圈技术基础,在超高场条件下,通过改变导体表面形状来探索有效的射频线圈优化方案;叁,针对磁共振成像系统下扫描过程中的样品微量注射的精确控制,基于虚拟仪器LabVIEW设计研发了一套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四,针对如何使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操作和激光器运行协调一致,设计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多模块开关控制系统。对于射频线圈改进技术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基于有限元的方法对射频线圈电磁场分布进行分析和仿真,采用耐高功率、低功耗的电容元件,不同形状的导体材料,3D打印材料以及非磁性支撑材料进行不同参数的新型射频线圈的制作,利用活体哺乳动物、离体生物组织以及生理盐水等多种被测样品在网络分析仪和9.4T磁共振平台下进行了参数测试和成像实验。针对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和开关系统的设计,主要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进行编程,利用NI数据采集卡作为控制平台和设备之间的交互,采用计算机和网络分析仪在9.4T磁共振平台下进行试验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充分结合实际应用,在超高场平台下开展,通过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论述,为以后的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技术和相关附加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高射频论文参考文献
[1].杜凤.超高场磁共振双调谐射频线圈的研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2].徐永锋.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技术及实时监控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3].胡春贺.线性化超高射频识别读写器射频机的设计[J].电脑迷.2017
[4].罗乔,张小兵.基于FLUENT软件和内弹道模型双向耦合的超高射频火炮发射过程模拟[J].兵工学报.2016
[5].罗乔.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6].吴德群.深圳物联网产业优势凸显[N].深圳特区报.2016
[7].张学伟,李强,刘武,张正涛.超高射频武器串联发射膛口流场数值模拟[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16
[8].罗菊,袁泉.新型偶极超高射频标签天线设计(英文)[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梁效迪.一种应用于2.4GHzWLAN超高功率超低噪声的射频收发模块设计[D].东南大学.2015
[10].辜石勇,辛学刚.引导超声聚焦热消融的超高场磁共振射频电磁场匀场技术及人体组织比吸收率安全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