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海、石油、中亚安全与世界和平:里海的石油资源和地缘政治结构

里海、石油、中亚安全与世界和平:里海的石油资源和地缘政治结构

一、里海、石油、中亚安全与世界和平——里海的石油资源及地缘政治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张先革[1](2019)在《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该研究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问题的论述上,详细地梳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东方问题时所流露出的地缘政治思想,并首次概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主要内涵。该研究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视野定义为“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地区、中亚及其临近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为方便论述,该研究将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地区、中亚及其周边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称为“欧亚大陆内部”。“欧亚大陆内部”这一概念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在地理区域上,该研究以欧亚大陆而不是亚洲大陆为考察背景,所以,“欧亚大陆内部”这一概念包含了欧洲东部黑海西岸的一部分。这一地域范围主要是伊斯兰世界,是19世纪英俄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地缘政治大博弈的区域,是当今国际反恐的主要区域,毗邻欧盟、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世界大政治经济体,是周边大国战略博弈的热点地区。地缘政治,是指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情况的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相互结合,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学作为国家决策的理论和方法,涉及地理位置、空间关系、自然物产、人文历史等因素,它关注的是地理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一国的地理因素,包含资源、交通、文化和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等富源因素。“地缘政治”在概念意义上等同于“地缘战略”,地缘战略是地缘政治意义的动态表述,比地缘政治更频繁地运用于军事战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征服问题时,揭示了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意义。从世界地理的角度来看,黑海是欧洲和亚洲的结合部,是欧洲东部进入亚洲内陆的通道,也是欧洲东北部破除封闭进入世界航道的通道,尤其是黑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连接黑海和地中海,是控制黑海连接世界航道的锁钥。从种族宗教的角度来看,黑海地区是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交汇的地方,是斯拉夫人、土耳其人、日耳曼人交汇的地方,民族宗教冲突不断。从世界经济交往来看,此地是英属印度的商品销往欧洲东部和亚洲内陆地区的集散地。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黑海地区是控制亚洲内陆和欧洲东部联系的枢纽。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区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从黑海沿岸沿陆路进入亚洲内陆和印度的通道,高加索地区是黑海的制高点,控制了高加索就可确立对黑海东部的主动权,同时,高加索还是欧洲东部进入亚洲内陆的通道。里海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从西面和北面进入阿富汗北部的便捷通道,通过里海就可以不必翻越波斯境内难以通行的沙漠。赫拉特是从西方和北方进入阿富汗-印度通道的交汇点,进入阿富汗和印度,无论从高加索-里海方向还是从中亚方向,赫拉特都是必经之地。中亚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印度和北面俄国的中间地带,在俄国征服哈萨克草原后,经中亚地区进入进入阿富汗的巴耳赫,进而进入印度成为了可能。而且,中亚地区远离英国的视野和控制,俄国的军事征服不致引起列强的强烈反应。按照当代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周边、中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民族宗教矛盾复杂,是连接欧亚大陆两端世界两大经济体的中间地带,是俄国、欧盟、中国、印度的近邻,是世界霸权频繁干涉的地区,是周边大国施加影响的对象。欧亚大陆内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影响世界资源市场,欧亚大陆内部地区复杂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影响周边大国和世界的安全。俄国和美国是该区域地缘政治角力最激烈、影响力最大的博弈对手,中国和印度的影响力正在快速增强。长远来看,俄国在经济上对该地区的影响持续下降,但仍拥有保持强大的政治和安全影响,中国和印度在经济上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影响力,尤其是拥有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庞大市场的中国,跟该地区通联便利,未来在经济上将成为对该地区影响最大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内部,各国均把保持新近获得的独立视作最高利益,在国际关系上均奉行多边外交。未来,欧亚大陆内部难以出现影响一支独大的域外大国,但区域分化将比较明显,高加索和黑海周边的国家将和欧盟政治经济安全联系密切,中亚国家将同中国和印度联系密切。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对抗”、“冷战”与“零和博弈”思维,给欧亚大陆内部带来了长期战争和混乱。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地缘政治思想的人类关怀出发,主张在国际关系上抛弃西方地缘政治的“对抗”思维和冷战思维,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解决西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带来的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倡议在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际关系,促进区域和全球合作,提高区域和全球开放水平,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主权平等,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尊重、彼此协商、平等参与、公平分享,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公正合理、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体系。

林凡迪[2](2019)在《俄美在中亚地区的竞争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作为“心脏地带”,加上其在能源、安全等领域的重要性,使得各种国际力量纷纷进入中亚。俄美作为在中亚地区展开积极行动的两个最有实力的大国,在中亚具有特殊地位。俄罗斯将中亚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在此的地位不言而喻;美国作为全球性大国,遥远的中亚地区也在其利益范围,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更是加强了其在中亚的存在。由于两国在中亚地区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利益着眼点,且利益同时具有排他性和兼容性,因此两国必然存在分歧和融合,在行动上表现为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由于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传统联系,俄罗斯一体化战略的稳步推进,美国在地理上所处的劣势,以及中亚国家对美国再推行民主的担忧,使得俄罗斯在这场与美国的中亚争夺中占据上风。即便如此,由于中亚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美国绝不会退出中亚。未来俄美两国在中亚地区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有限度的合作。

李朝飞[3](2018)在《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文中提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在中国东南沿海一直构筑所谓第一和第二岛链,奉行“遏制而不孤立”政策,在东北亚、东海、南海和南亚四大区域构筑反华“C型”包围圈,阻止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是“东亚国家”,但中国更是一个“亚洲国家”,通过陆海联动、东西联通凸显陆海两栖型大国的优势与地位。中亚是中国突破西方封锁和战略围堵的重要突破口,是中国巩固西北边境地区稳定、预防极端组织和思想渗透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和拓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点地区之一。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软实力外交是新时代中国对中亚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塑造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亲和力构建意义重大,也与美国、俄罗斯、欧盟和地区大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软实力外交包括宣介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念、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吸引力、宣传中国模式和建立孔子学院等方式,未来还可以通过发展中国旅游、建立文化代表处、促进中国经典作品外译和促进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中亚各民族民心相通。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是中国特色的大外交,它是实力与影响力、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内宣与外宣相互统筹的结果,也是外交部、文化部、宣传部与商务部等各部委既相互分工又彼此配合的重要实践。主体、客体、路径和话语是新时代中国软实力外交的四大要素。未来,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应在主体整合、客体选择、路径创新和话语构建等方面,充分利用好“组合拳”,以民心相通为目标,以“一带一路”为抓手,以政策沟通为保障,以上海合作组织为载体,讲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民生优先”的故事,增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中国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和中国政治的影响力。

李雅菲[4](2017)在《地缘政治视角下美国的中亚政策分析》文中指出冷战结束后,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中亚作为一个新独立的战略空间,因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骤然上升,而受到美国的瞩目。不论是出于中亚自身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其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还是为了打破俄罗斯对中亚地区能源资源的垄断,确保中亚国家的独立自主,削弱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美国都注定要介入中亚地区的事务。因此,通过对过去二十五年来美国中亚政策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中亚政策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形成与确立、全面扩张、理性务实三个阶段。尽管在不同的阶段美国中亚政策所侧重的目标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内容是明确的,主要包括经济、安全、民主三大支柱。总的政策取向是越来越注重经济议题的作用,对安全目标的重视日趋降低,而对自由民主的追求的不可避免,不得不在利益目标和价值目标之间寻求均衡。为实现其在中亚的战略目标,美国随着自身全球战略的要求和中亚地区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在中亚的外交政策,从经济、安全、民主等方面采取各种手段来推行其中亚政策。基于美国的战略利益和中亚自身独特的地缘位置,美国介入中亚地区的事务是顺理成章的,而从美国在中亚的外交资源的分配和现实的可能性来看,把地区国家纳入多边合作框架以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继续推进“新丝绸之路”计划,这将是美国介入中亚事务进而保障其地缘政治利益的最佳选择。未来,美国可能更多地采取“选择性介入”的方式,以自身利益和地区实际为基础,介入到中亚地区的事务中。美国可能不会像过去那样在政治上采取激进的方式推动中亚国家的民主化进程,而是与中亚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美国可能更倾向于采取柔性的手段对这一地区施加影响力,以此来巩固和扩张其在中亚的影响力和战略存在。

李冉[5](2013)在《里海—中亚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研究 ——以“纳布科计划”为中心》文中提出里海—中亚地区既是一个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真空地带”,又是一个新兴的能源富集地区。欧盟出于地缘政治和能源需求的双重目的,推出了“纳布科天然气管道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该计划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各相关国家、大国以及波及国之间的一场激烈而又旷日持久的能源地缘政治大博弈,影响到了复杂的双边、三边和多边国际关系的转变和演化。本文全面论述了“纳布科管道计划”的由来和进程,详尽探讨了有关各国之间围绕着该计划所展开的外交博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所应采取的外交战略和对策。具体地说,全文的结构和框架安排如下: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文章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简单的介绍。正文包括四个板块,具体分述为以下6章:第一板块也就是第一章,运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对天然气和天然气管道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揭示天然气为何会成为战略性能源,描述全球天然气的分布图景,然后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和博弈论,论述天然气地缘分布与地缘政治的互相影响及其天然气管道的政治博弈态势。第二板块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对“纳布科天然气管道计划”的背景、进程及其前景进行分析,其中第二章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对“纳布科计划”的背景和提出过程进行论述,详细、全面地展现出该计划的出台背景以及酝酿和提出的经过。第三章运用辩证的方法论述“纳布科计划”的进展情况,既详细介绍了该计划提出之后所取得的成果,也分析了该计划进展缓慢和方案变更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决定该计划命运的因素。第三个板块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论述国际关系各方围绕着里海—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和天然气管道所展开的外交博弈。其中第四章以里海—中亚5个天然气资源国为论述主体,论述了这些国家在天然气资源上的战略地位、在输出天然气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多元化途径以及围绕着“纳布科计划”而表现出来的外交博弈趋向。第五章以欧美俄三大政治力量为论述主体,论述了三方对里海—中亚资源的竞争态势和围绕着“纳布科计划”而展开的外交博弈。第四个板块即第六章,论述了“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分析利弊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所应采取的能源战略和外交对策。

陈柯旭[6](2012)在《美国中亚战略研究 ——基于地缘政治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地缘政治理论为视角,运用层次分析、历史研究、案例分析等技术方法,通过全面、系统地考察冷战后美国在中亚地区各个领域的渗透以及在中亚地区与其他大国的互动来剖析冷战后的美国中亚战略实质,并对美国中亚战略的功效和前景做出初步分析,旨在有助于中国清楚地认识美国的中亚战略,并做出恰当的战略应对。要研究美国的中亚战略,首先得确认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战略思维。论文通过研究美国历史上的三个战略转折时期的领导人的战略思维,认为传统地缘政治思维是美国大战略的灵魂。正是在地缘政治思维的作用下,美国自建国以来的国家战略都具有权力扩张性。冷战后美国的国家战略同样受传统地缘政治战略思维所左右,凭借世界超级大国地位,白宫的新主人们决定继续追逐被冷战中断了的世界霸权梦想。在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指导下,冷战后美国的中亚战略目标被确定为排挤俄罗斯、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达到削弱俄、中挑战美国世界地位的能力和奠定美国在中亚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同时实现孤立伊朗的目标。当美国控制中亚后,它就可以利用中亚的欧亚大陆中心地位将美国在欧亚大陆东、南、西三面的军事部署全面对接。冷战后,美国根据上述战略目标,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援助等手段对中亚进行渗透,逐步增强它在中亚地区的存在。政治方面,美国主要通过软硬兼施,上下兼顾的策略致力于向中亚各国输出西方式民主,使中亚国家成为美国领导的“民主大家庭”中的成员。军事方面,美国旨在按照西方模式和标准改造中亚国家。早在1994年美国就通过北约框架下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对中亚国家进行渗透。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还在中亚建立了多个军事基地。在经济领域,美国开始试图通过修建绕过俄罗斯的中亚能源出口管道来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进而逐步掌控中亚国家的经济命脉。发现此方案难以在近期奏效后,美国又推出“大中亚计划”。“大中亚计划”可谓是美国为了建立其在中亚的势力以及增强其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而在地缘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创举,它希望借促进中亚国家、阿富汗、和南亚国家间的合作来实现多重战略目标。美国中亚战略的另一重要工具是政府援助。美国的援助实质上是打着道义的旗号,谋取私利的战略工具。美国实施中亚战略,必定对中亚的外部大国造成影响,从而产生互动。对于美国在中亚与大国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俄罗斯、中国和伊朗,他们是美国挤压、遏制的对手,另一类是美国的盟友或想要拉拢的对象。美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争夺最为激烈,两者在中亚的势力呈现出你进我退、此起彼伏的状态。俄罗斯、中国和伊朗与中亚国家的传统联系和地缘优势有利于它们之间发展关系,美国想在中亚占据绝对优势十分困难。美国对那些被其视为朋友的外部力量则加以利用,尤其是土耳其。美国最初旨在将土耳其培养成为其向中亚地区投射力量的跳板,终因土耳其自身实力不足不能胜任而放弃。总体来说,美国的中亚战略在联合盟友达成目标方面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没有具体的政策和机制来整合盟友的力量,主要依靠它们在中亚地区谋求基于相同价值观上的共同利益而形成的默契来相互扶持。不过,美国也越来越认识到在中亚地区集盟友之力量达成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开始呼吁盟友间加强合作。总体来看,美国的中亚战略给美国、中亚国家以及中亚地区的其它外部力量都带来了相应影响。对美国而言,是利大于弊,它已从一个无从染指中亚事务的国家变成了对中亚事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美国对中亚国家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影响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有助于中亚国家增强独立性,拓宽外交舞台,提升国际地位;另外,美国在中亚的技术和经济援助对中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民主输出活动给中亚播下了民主的种子;军事合作增强了中亚国家的国防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中亚的安全与稳定。消极影响在于:美国向中亚输出民主动摇了中亚政局的稳定性,给极端势力提供了浑水摸鱼、借机做大的机会;美国与中亚各国合作步调的不一致致使中亚国家相互猜忌,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从而削弱了中亚国家的地区合作意愿;美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争夺增添了中亚的紧张气氛。除此之外,美国的中亚战略对俄罗斯、中国、伊朗以及其它大国也有影响。美国的中亚战略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离其所追求的战略日标还相当遥远,究其原因,是以下因素阻碍了美国的中亚战略:第一,中亚国家内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国家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分歧;第二,中亚国家的战略选择(大国平衡战略);第三,美国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和不同领域政策目标的冲突;第四,阿富汗反恐问题以及其他大国力量的制约;第五,对抗性的地缘政治思维是美国当前战略的最深层次制约因素。文章最后认为美国的中亚战略在可见的未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至多也是根据其全球战略或欧亚战略的需要作出重心上的微调,他可能在某一时期获得并保持在中亚的优势地位,但全面控制中亚的战略目标终难实现。论文的结语部分指出美国的传统地缘政治战略思维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国际环境,美国根据这种战略思维所制定出的国家战略不仅目标难以实现,还可能将美国拖入灾难。中国不必对美国在中亚以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咄咄逼人之势做出过度回应,坚持中国传统的以和为贵的地缘政治思维来建构和谐世界,坚持与中亚国家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的新安全观,坚持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以此应对美国的遏制。

孙静[7](2011)在《中俄在中亚的共同利益及其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地缘关系,中亚地区已成为深刻影响中俄关系的一个关键区域,中俄在中亚地区合作成效事关中俄关系长期发展。作为中亚地区活动的两个重要参与者,中俄在中亚地区虽然各有不同利益诉求,但也存在诸多共同利益。然而,在利益判断方面,各方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变化以及对国际环境、自身实力、科技水平及主观认识水平的影响,如果把握不当,则有可能出现对国家利益误判,导致对外政策重大失误。本文试图通过对中俄在中亚地区利益分析,辨明中俄在中亚地区各自的主要利益、利益差异以及共同利益等问题,从而为中俄关系中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从结构来看,本文主体部分包括导论、正文四章和结语,共六部分。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选题缘由及其研究意义。其次,对本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简单介绍。第三,对本文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做了扼要说明。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利益。分析认为,中国在中亚地区利益主要包括打击“东突”恐怖势力、维护能源安全和维护军事安全的利益。中国在中亚地区反恐利益主要是联合中亚国家共同打击“东突”恐怖势力,维护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中国在中亚地区能源利益主要体现为:创设中亚能源运输新通道,缓解中国能源安全隐患。中国在中亚地区军事安全利益主要体现为与中亚国家建立和平友好军事关系,实现中国西北边疆的军事安全。以上是中国在中亚地区的主要利益。除此之外,中国在中亚地区还有诸如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方便人民之间往来,文化教育交流以加深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等其他方面的利益。中国在中亚的利益与中亚各国利益是一致的。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利益。本文认为,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利益主要包括打击与车臣恐怖主义有关势力、确保俄罗斯在中亚的能源战略利益及能源主导地位和军事安全利益。主要体现为:联合中亚国家共同打击地区恐怖主义,遏制恐怖主义扩散与威胁;掌控中亚能源外运通道以及巩固在中亚地区的能源主导地位;确保中亚作为俄罗斯安全屏障和维护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能够有效运转。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中俄在中亚地区的共同利益。分析认为,中俄在中亚地区共同利益主要包括反恐共同利益、能源共同利益和军事安全共同利益。这主要体现为:遏制和铲除中亚地区恐怖主义势力,维护中俄两国经济社会安全与稳定;兴建多条俄罗斯—中亚—中国最终输往日韩等国的能源管道,实现双方能源利益及能源战略利益;破解双方在中亚地区面临外来军事威胁等。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中俄在中亚共同利益的实现机制。通过对中俄在中亚共同利益相关问题分析以及对有关国际机制理论研究,本文认为,实现中俄在中亚共同利益的理论基础是国际机制论和两国趋同的新国家安全观,其现实基础是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两方”边界问题的解决以及实现边界军事互信与裁军。当前,上海合作组织组织是中俄在中亚共同利益的主要实现机制。最后一部分指出,中俄在中亚地区不仅有各自的利益,而且有诸多共同利益,上海合作组织是实现中俄在中亚共同利益的主要机制。

潜旭明[8](2010)在《美国的国际能源战略研究 ——一种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在总结前人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变量及其理论分析框架。论文认为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变量有3个:权力、国际能源战略和国际能源体系,其中权力为自变量,国际能源战略为中介变量,国际能源体系为因变量。国际能源体系又包含5大要素:供应板块、需求板块、能源运输通道、能源市场和能源国际机制。论文运用这一分析框架分析了能源地缘政治的变迁。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缘起、形成、危机、重构、发展和强化及其对国际石油体系的影响。美国主导的国际能源体系的兴衰和美国霸权的兴衰保持同步,两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通过对美国国际能源格局兴衰的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来了解美国霸权体系的发生和发展。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的霸权经历由弱而强到由盛转衰,90年代又重新走强的过程。美国的国际石油战略也经历了一个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美国国际石油战略的发展之初,美国政府通过“门户开放”政策支持本国的国际石油公司建立和维持其国际石油体系。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美国国际石油公司面临产油国的出的挑战。1960年石油输出国(OPEC)的成立标志着石油生产国以集体的形式走向了国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公司展开激烈的博弈。通过提价、断油、禁运等形式一步一步夺取了国际石油市场的主导权。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石油体系出现了危机,面临着石油危机的煎熬,美国调整了其能源战略,通过推出能源独立计划,发展国内油源,开发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建立国际能源合作机制等形式组织等措施,实现了国际石油体系的重构。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重新获得了国际石油价格的主导权。论文第三章介绍了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目标和内容、手段及其特点。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手段主要包括:能源外交、控制能源产地、控制能源通道、石油战略储备、石油美元机制等,美国通过这些手段控制了国际能源体系中的供应板块、需求板块、能源运输通道,美国还通过吸收和释放石油战略储备来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石油供给,通过改变美元的利率和汇率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特点为:美国的国际石油战略和地缘战略密切结合,国际石油战略和谋求霸权密切结合,国际石油战略和军事行动密切结合,美国的国际石油战略具有制度化、法律化等。论文第四章以美国亚洲的能源地缘战略为例,分析了以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具体实施。美国的亚洲能源战略成为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核心,与美国的霸权大业的成败息息相关。西亚和中亚是美国的“油源”,东亚是巨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南亚印度洋是世界各国石油进口的咽喉。美国历届政府都把亚洲看成重中之重。特别是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一步步强化了其亚洲能源战略,提出了“卡特主义”、“里根推论”,通过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大中东计划,大中亚计划……逐渐控制了中东和中亚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石油阀门,牢牢把关南亚印度洋这扇石油运输门户,深刻影响东亚这个巨大的石油市场;再通过石油美元机制、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战略储备,主导国际石油定价权,美国通过建立世界能源霸权来巩固其世界霸权。

杨鸿玺[9](2010)在《论美国中亚战略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文中提出美国中亚战略既存在比较明显的确定性,同时也存在比较明显的不确定性。从宏观和总体看,冷战后美国的中亚战略经历了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历程,呈现一种相对明显的“螺旋式”演进。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国家利益与价值关怀总是相互支持,总体以前者为主,但后者在一定时期内也会因总统价值观、美国安全战略进展等因素而有所突出。当然,最终是往往是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占据上风。美国中亚战略目标中始终把安全利益、地缘利益、能源利益等现实和“有形的国家利益”放在主要位置,予以优先考虑和满足,有关软实力和价值观等“无形的国家利益”推进则相对处于次要位置。美国基本的战略目标具有相似性与相对连续性,以确定性为主,不确定性为辅,美国中亚战略的基本路径也有相似性与协调性。但美国决策机制、总统个人倾向、中亚的大国博弈、国际形势变迁与美国实力变化等一系列内外制约因素,也给美国中亚战略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导致不同阶段内美国中亚战略表现出较多差异性、非连贯性乃至矛盾性。美国中亚战略带来多重后果,继而成为带来新不确定性的原因,制约美国中亚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不时使美国政府面临艰难抉择,促使政府不得不进行反思和改进。不同时期、不同的美国政府,其中亚战略体现着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不同侧重及其带来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以及实用主义外交本质带来的折中性。相对而言,美国中亚战略中的现实主义成分更多与确定性相契合,而其中的价值观外交、多边主义外交等理想主义色彩,则可能面临或导致更多的不确定性,使美国被迫或不断面临安全与民主孰轻孰重的艰难取舍,最终往往倾向现实主义或实用主义的天平。不能轻易判定不同政府的中亚战略是现实主义抑或理想主义,是确定性抑或不确定性,很多时候这种界定是相对的、动态的。

赵小霞[10](2010)在《格鲁吉亚油气管线过境地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作为战略性的资源,在能源日益稀缺的条件下往往成为国际行为体争夺和斗争的焦点。在那些战略地位重要的能源富集区,能源地缘政治往往与地缘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发挥作用。格鲁吉亚是外高加索地区的一个小国,地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守着里海能源进入黑海的咽喉。同时,格鲁吉亚还与俄罗斯安全环境恶劣的外高加索地区相连,同处于高加索冲突带上。独立后的格鲁吉亚,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与俄罗斯龃龉不断。冷战后,随着西方势力特别是美国进入,与地区大国俄罗斯就格鲁吉亚过境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本文主要从能源地缘政治出发,简单介绍管道政治与能源过境的概念,并对里海——中亚地区活跃的管道政治进行简单分析。过境格鲁吉亚的巴库-第比利斯-苏普萨输油管道(BTS)、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道(BTC)、南高加索管道天然气管道(SCP或BTE)及正在计划中即将投入建设的纳布科计划(Nabucco Project)分别代表了格鲁吉亚过境地位形成、巩固、发展及提升的过程。其中,巴杰线的贯通对格鲁吉亚具有深远的意义。面对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相去甚远的倾西方路线,俄罗斯对格鲁吉亚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和制裁。其中针对交恶型国家的能源战略就是典型,格鲁吉亚过境地位的形成也给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带来深远的影响。美国的外高加索战略生动体现了其在该地区独特的地缘及能源战略利益。格鲁吉亚与美国的友好关系为其高加索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场所和有利条件。同时,格鲁吉亚油气管线过境地位对严重依赖能源进口的欧盟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格鲁吉亚的过境地位还给里海沿岸的其他产能国的能源出口和过境带来深远的影响。纵观全文,俄美在格鲁吉亚的能源及地缘争夺是贯穿本文的主线,格鲁吉亚如何有效的应对大国的博弈与本国的健康、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二、里海、石油、中亚安全与世界和平——里海的石油资源及地缘政治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里海、石油、中亚安全与世界和平——里海的石油资源及地缘政治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依据及意义
        一、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二、本研究的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研究成果综述
        一、核心概念
        (一)欧亚大陆内部
        (二)地缘政治
        (三)地缘战略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本研究的逻辑思路
        二、本研究应用的方法
    注释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黑海地缘政治的论述
    第一节 沙皇俄国的南下地缘战略
        一、沙皇俄国的南下地缘战略
        二、黑海的地缘战略意义
    第二节 英国和俄国在黑海的地缘战略博弈
        一、土耳其的地缘政治意义
        二、英国-俄国在黑海的地缘战略博弈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缘政治的分析
    第一节 高加索—里海—赫拉特的地缘政治意义
        一、高加索—里海的地缘政治意义
        二、赫拉特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二节 英、俄在高加索—里海—赫拉特的地缘战略博弈
        一、俄国在高加索、里海西海岸和赫拉特的地缘战略扩张
        二、英国对俄国的地缘战略反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亚地缘政治的分析
    第一节 中亚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二节 英俄在中亚的地缘战略博弈
        一、俄国对中亚的归并
        二、英国的反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民族、宗教、文化:对西方地缘政治扩张借口的分析:
    二、勾结、斗争、妥协: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三、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妥协的筹码:弱小国家的利益
    四、资本主义国家地缘战略博弈的热点:地缘战略要地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现状
    第一节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二节 世界主要权力中心的地缘战略
        一、美国/欧盟:挤压俄罗斯
        二、俄罗斯:致力一体化
        三、中国:一带一路
        四、印度:北南货运走廊战略
    第三节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博弈
        一、当代世界主要权力中心在欧亚大陆内部的竞合关系
        (一)美/欧盟-俄罗斯:对抗
        (二)美-中:压制与崛起
        (三)美-印:握手
        (四)俄-中-印:合作中的平衡
        二、对抗与动荡: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现状与前景
        (一)独联体国家入盟入约无望
        (二)土、伊向俄战略靠近
        (三)经济上向中印靠近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窠臼
        一、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本性
        二、对抗、控制和战争: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下的国际关系
        三、掠夺、零和博弈: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本质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超越
        二、“一带一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2)俄美在中亚地区的竞争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冷战后俄美在中亚地区的国家利益
    第一节 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国家利益
        一、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政治利益
        二、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安全利益
        三、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
    第二节 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国家利益
        一、美国在中亚地区的政治利益
        二、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安全利益
        三、美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美在中亚地区竞争与合作的主要领域
    第一节 政治领域的竞争与合作
        一、俄美在中亚地区政治领域的竞争
        二、俄美在中亚地区政治领域的合作
    第二节 安全领域的竞争与合作
        一、俄美在中亚地区安全领域的合作
        二、俄美在中亚地区安全领域的竞争
    第三节 经济领域的竞争与合作
        一、俄美在中亚地区经济领域的竞争
        二、俄美在中亚地区经济领域的合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美在中亚地区竞争与合作的影响及未来走势
    第一节 俄美在中亚地区竞争与合作的影响
        一、对俄罗斯的影响
        二、对美国的影响
        三、对中亚五国的影响
    第二节 俄美在中亚地区竞争与合作的未来走势
        一、政治领域的未来走势
        二、安全领域的未来走势
        三、经济领域的未来走势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
第一章 软实力的概念界定与中国特色软实力内涵
    第一节:软实力的由来
    第二节:软实力的内容
    第三节:软实力的学理研究
    第四节:中国特色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
    第五节:新时代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
第二章 中亚的地域范围及其中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
    第一节:中亚的界定
    第二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战略地位
    第三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经济利益
    第四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文化地位
第三章 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历史演进与现实挑战
    第一节:中国古代与中亚的文化交往
    第二节:中国古代对中亚软实力外交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21世纪中亚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上升
    第四节:“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在中亚的文化软实力
第四章 中国在中亚软实力外交的类型分析
    第一节: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念与文化软实力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
    第三节:中国模式与中国在中亚的政治文化吸引力
    第四节:孔子学院与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五章 中国与域外大国在中亚软实力外交对比研究
    第一节:美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二节:俄罗斯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三节:欧盟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四节:周边国家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以伊朗为例
    第五节:其他大国软实力外交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 中国对中亚软实力外交的前景思考
    第一节:周边外交战略是中亚软实力外交的政策保证
    第二节:发挥中亚跨境民族的正面效应有助于增加中国软实力
    第三节:充分发掘经济和贸易政策所蕴涵软实力优势
    第四节:妥善应对中国威胁论,努力改善在中亚的国家形象
    第五节:面向中亚民间、拓展公共外交渠道,增强国家软实力
    第六节: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推动软实力外交
结论
参考文献

(4)地缘政治视角下美国的中亚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美国与中亚
    2.1 中亚在美国欧亚地缘战略中的地位
        2.1.1 地缘政治地位
        2.1.2 能源资源优势
        2.1.3 在欧亚安全中的作用
    2.2 美国制定其中亚政策的理论基础
        2.2.1 “大棋局”理论是美国制定其中亚政策的主要理论基础
        2.2.2 “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在中亚安全政策的思想根源
        2.2.3 “民主和平论”是美国在中亚“民主化”战略的理论支撑
    2.3 推动美国进入中亚的现实动因
        2.3.1 遏制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影响力
        2.3.2 打击“大中亚地区”地区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
        2.3.3 将中亚国家整合进西方的政治、经济和价值观体系之内
        2.3.4 打破俄罗斯对中亚能源资源的垄断
3.美国中亚政策的发展阶段
    3.1 美国中亚政策的形成与确立阶段(1991至2001年)
        3.1.1 销除中亚地区的核武器
        3.1.2 谋取在中亚的经济与能源利益
        3.1.3 促进中亚国家的政治转型与民主化进程
    3.2 美国中亚政策的全面扩张阶段(2001至2011年)
        3.2.1 为确保美国在中亚的驻军权利而展开外交活动
        3.2.2 推动“颜色革命”,促进中亚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3.2.3 推行新的地区整合战略—“大中亚计划”
    3.3 美国中亚政策的理性务实阶段(2011年至今)
        3.3.1 继续推进“新丝绸之路”计划,促进地区一体化进程
        3.3.2 加强与中俄等大国的协调,以应对中亚地区面临的安全威胁
        3.3.3 加强公共外交,促进以大学为基础的交流和合作
4.美国中亚政策的基本手段及其实施的效果评价
    4.1 美国中亚政策的基本手段
        4.1.1 密切政治关系,推动中亚国家的政治转型与民主化进程
        4.1.2 经济手段与能源多元化战略相互支持
        4.1.3 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军事合作
    4.2 美国中亚政策实施的积极效果
        4.2.1 促进了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改革与民主化进程
        4.2.2 增强了中亚国家的独立性
        4.2.3 遏制了中亚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的发展
    4.3 美国中亚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4.3.1 美国推行其中亚政策,加剧了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矛盾
        4.3.2 美国在中亚推行“民主化”,造成中亚地区的政治动荡
        4.3.3 美国政府内部因素,致使民主化与安全政策相互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里海—中亚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研究 ——以“纳布科计划”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框架和篇章结构
    四、 创新点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天然气和天然气地缘政治
    第一节 世界天然气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一、 人类对天然气的利用和开发
        二、 世界天然气开发的现状与趋势
        三、 世界天然气的需求趋势和开采前景
    第二节 世界天然气的地缘格局与管道运输
        一、 世界天然气能源的地缘分布
        二、 国际间天然气管道运输
    第三节 天然气及其管道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一、 天然气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二、 管道成为天然气地缘政治的主要载体
        三、 围绕天然气管道展开的地缘政治博弈
第二章 “纳布科计划”的背景和提出过程
    第一节 “纳布科计划”的背景和起因
        一、 历史背景:欧盟对外能源依存度的日益加剧
        二、 深层动因:欧盟能源进口多元化的现实选择
    第二节 “纳布科计划”的酝酿和提出
        一、 酝酿阶段(1991—2002):欧盟构建前期框架
        二、 提出阶段(2002.2—2002.10):五国能源公司策定方案
        三、 合组阶段(2003.12—2005.6):五国公司合资成立跨国财团
第三章 “纳布科计划”的进展和前景分析
    第一节 “纳布科计划”的进程和成果
        一、 三起三落的进程
        二、 艰难取得的成果
    第二节 “纳布科计划”的现状与前景
        一、 现状
        二、 前景分析
第四章 “纳布科计划”与里海—中亚国家的能源外交博弈
    第一节 里海—中亚国家天然气及其管道的战略地位
        一、 里海—中亚五国的天然气资源现状
        二、 里海—中亚五国的天然气管道现状
        三、 里海—中亚五国地缘政治博弈的特点和焦点
    第二节 阿塞拜疆的博弈趋向
        一、 阿塞拜疆的能源概况和地缘政治地位
        二、 阿塞拜疆的能源博弈策略
        三、 阿塞拜疆初步确定为“纳布科管道”供气国
    第三节 土库曼斯坦的博弈趋向
        一、 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及其管道现状
        二、 土库曼斯坦的“中立”外交和能源博弈策略
        三、 土库曼斯坦对“纳布科计划”的博弈态势
    第四节 哈萨克斯坦的博弈趋向
        一、 哈萨克斯坦的油气资源现状
        二、 哈萨克斯坦的外交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
        三、 哈萨克斯坦对“纳布科计划”的博弈态势
    第五节 乌兹别克斯坦的博弈趋向
        一、 乌兹别克斯坦的油气资源现状和均势外交战略
        二、 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管道现状及博弈态势
    第六节 伊朗的博弈趋向
        一、 伊朗的油气资源现状和地缘政治地位
        二、 伊朗的里海能源地缘战略
        三、 伊朗围绕“纳布科计划”所进行的能源外交博弈
第五章 “纳布科计划”与欧俄美的能源外交博弈
    第一节 欧盟对“纳布科计划”的推动
        一、 欧盟的里海—中亚能源战略
        二、 欧盟对“纳布科计划”的积极推动
        三、 欧盟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中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美国对“纳布科计划”的支持
        一、 美国支持“纳布科计划”的原因和目的
        二、 美国能源外交新变化及其对“纳布科计划”的影响
        三、 美国为促成“纳布科计划”所开展的能源外交活动
    第三节 俄罗斯对“纳布科计划”的反制
        一、 俄罗斯在里海—中亚地区的外交战略
        二、 俄罗斯在里海—中亚地区的能源外交博弈
        三、 俄罗斯在里海—中亚地区的天然气管道博弈
第六章 “纳布科计划”与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全球天然气格局中的中国
        一、 中国天然气发展的现状
        二、 中国天然气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第二节 “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天然气外交造成的挑战和机遇
        一、 “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天然气外交造成的挑战
        二、 “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天然气外交带来的机遇
    第三节 中国应对“纳布科计划”的能源安全战略和外交对策
        一、 中国应对“纳布科计划”的能源安全战略
        二、 中国应对“纳布科计划”的外交政策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6)美国中亚战略研究 ——基于地缘政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地缘政治与美国大战略
    第一节 地缘政治理论
        一、地缘政治学的三大派别
        二、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特点与局限
        三、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
    第二节 美国大战略:霸权扩张
        一、本土和周边扩张
        二、向海外扩张
        三、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扩张
    第三节 地缘政治:美国大战略的灵魂
        一、地缘政治与门罗主义
        二、地缘政治与杜鲁门主义
        三、地缘政治与克林顿主义
第二章 霸权与优势: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中亚战略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一、冷战后美国对地缘政治现实的认知
        二、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定位
        三、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
        四、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想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的欧亚战略与中亚
        一、冷战后美国的欧亚战略布局
        二、冷战后中亚的地缘政治环境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中亚战略的利益和目标
        一、冷战结束初期
        二、克林顿第二任期
        三、小布什第一任期
        四、小布什第二任期
        五、奥巴马时期
第三章 整合与控制:美国中亚战略的手段
    第一节 民主输出:美国主导中亚政治的价值基础
        一、促进民主:冷战后美国中亚政策的不变主题
        二、软渗透:美国在中亚民主输出的主要方式
        三、得小失大:美国在中亚民主输出的评估
    第二节 军事支点:领导中亚的武力后盾及连接欧亚军事部署的轴心
        一、冷战后美国军事部署的调整:中亚军事支点地位凸现
        二、美国与中亚的早期军事联系:建立军事支点的基础
        三、阿富汗反恐战争:中亚军事支点建立的平台
        四、中亚军事支点的前景:其实不想走?
    第三节 地缘经济重组:美国控制中亚的经济前提
        一、兴建能源管道:破坏俄罗斯垄断的中亚能源市场
        二、整合“大中亚”:重构中亚地缘板块
    第四节 政府发展援助:美国进入中亚的敲门砖
        一、美国的中亚援助政策及目标
        二、美国中亚援助的运行机制
        三、美国对中亚的援助领域和计划
        四、美国中亚援助的效果评估
第四章 限制与利用:美国中亚战略中的大国因素
    第一节 排挤俄罗斯:美国中亚战略的首要目标
        一、冷战后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二、美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争夺
    第二节 遏制中国:美国中亚战略的长期目标
        一、冷战后中国与中亚国家间关系
        二、美国在中亚对中国的遏制
    第三节 孤立伊朗:美国中亚战略的一贯目标
        一、冷战后伊朗与中亚国家间关系
        二、美国在中亚地区对伊朗的围困
    第四节 利用盟友:美国推进中亚战略的重要途径
        一、土耳其:美国中亚战略的跳板
        二、欧盟:美国中亚战略的得力助手
        三、日本:美国中亚战略的默契朋友
        四、印度:美国中亚战略的权宜之友
第五章 现实远离理想:美国中亚战略的效能分析
    第一节 美国中亚战略的影响
        一、对美国的影响
        二、对中亚国家的影响
        三、对中亚周边大国的影响
    第二节 美国中亚战略的制约因素
        一、中亚地区内部因素
        二、美国自身因素
        三、其他国际力量因素
        四、理论制约:地缘政治对抗思维
    第三节 美国中亚战略的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7)中俄在中亚的共同利益及其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HHOTAЦИЯ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基本结构及研究方法
        (一) 基本结构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利益
    一、反恐利益
        (一) "东突"恐怖势力长期盘踞中亚
        (二) 维护西北边疆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利益
        (三) 联合中亚国家共同反恐的利益
    二、能源利益
        (一)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面临的困境
        (二) 创设中亚能源运输新通道的利益
    三、军事安全利益
        (一) 中国面临的军事安全环境现状
        (二) 与中亚国家建立和平友好军事关系的利益
第二章 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利益
    一、反恐利益
        (一) 恐怖主义威胁俄罗斯安全利益
        (二) 联合中亚国家共同反恐的利益
    二、能源利益
        (一) 中亚能源格局现状
        (二) 确保俄罗斯中亚能源战略利益
        (三) 巩固俄罗斯在中亚能源主导地位的利益
    三、军事安全利益
        (一) 俄罗斯外部军事安全环境现状
        (二) 稳固中亚安全屏障的利益
        (三) 确保集体安全体系有效运转的利益
第三章 中俄在中亚地区的共同利益
    一、共同的反恐利益
        (一) 中亚恐怖主义及其危害
        (二) 中亚恐怖主义威胁中俄两国利益
    二、共同的能源利益
        (一) 中俄在中亚能源利益比较
        (二) 兴建多条能源管道的共同利益
    三、共同的军事安全利益
        (一) 美国中亚军事渗透威胁中俄安全利益
        (二) 中亚是中俄共同解困军事安全困境最易突破的环节
第四章 中俄在中亚地区共同利益的实现机制
    一、实现共同利益的理论及现实基础
        (一) 国际机制论
        (二) 趋同的新国家安全观
        (三) 边界问题解决及实现军事互信与裁军
    二、共同利益实现机制:从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
        (一) "上海五国":共同利益实现机制的雏形
        (二) 上海合作组织:共同利益的基本实现机制
        (三) 中俄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实现共同利益的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美国的国际能源战略研究 ——一种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议题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创新与不足
    注释
第一章 能源地缘政治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
        一、地缘政治学
        二、能源地缘政治学
    第二节 能源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变量和理论分析框架
        二、能源地缘政治的逻辑
    第三节 能源地缘政治的变迁
        一、能源地缘政治的变迁
        二、能源地缘政治的新发展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缘起和演变
    第一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缘起
    第二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形成
        一、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雏形
        二、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形成
    第三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危机和重构
        一、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危机
        二、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重构
    第四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发展和强化
        一、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发展
        二、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强化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目标、内容手段、特点
    第一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目标
    第二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内容
    第三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手段
    第四节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特点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实施:以亚洲的能源地缘战略为例
    第一节 美国的西亚(中东)能源地缘战略
        一、中东地区的能源地缘状况
        二、中东在美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三、美国对中东地区的能源战略的演变
    第二节 美国的中亚里海能源地缘战略
        一、中亚里海地区的能源地缘位置
        二、美国的中亚里海地区能源地缘战略
        三、美国实现中亚里海能源地缘战略的手段
        四、美国的中亚能源战略的走向
    第三节 美国的南亚能源地缘战略
        一、南亚的能源地缘位置
        二、美国对南亚能源地缘战略的演变
        三、美国的整合南亚和中亚战略
    第四节 美国的东亚能源战略
        一、东亚的能源地缘政治格局
        二、美国的东亚能源战略
        三、美国能源战略对东亚能源安全的影响
    小结
    注释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论美国中亚战略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美国中亚战略的理论参考: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存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说:典型性与动态特征
        一、“世界岛”理论
        二、“大棋局”理论
        三、“边缘地带”理论
        四、时代特征与局限增加了地缘政治学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不同的价值观理论导致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一、建构主义反映出美国价值观战略的确定性动机
        二、“软实力论”对美国外交战略起到确定的软性支撑
        三、美国在中亚的“颜色革命”与“民主建构”具有确定性目标
        四、“文明冲突论”也给美国中亚战略带来不确定性
    第三节 “博弈论”蕴含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交替
        一、博弈论的基本观点
        二、关于中亚地区的“大博弈”观点
        三、美国与俄罗斯等大国力量在中亚的博弈特征
        四、对奥巴马就任以来美俄在中亚博弈的总体评价
第二章 美国中亚战略的“螺旋式”演进: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波动
    第一节 美国对中亚的战略性认识不断深入
    第二节 第一阶段(1991-1996 年):战略定位相对单一
        一、新孤立主义思潮与“参与和扩展”战略
        二、从相对模糊到逐步清晰
    第三节 第二阶段(1996-2001 年):出台新中亚战略
    第四节 第三阶段(2001-2005 年):挺进中亚、支撑反恐
        一、战略背景:布什主义与新保守主义合流
        二、中亚战略地位的大幅度提升
        三、布什政府抓住时机,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其中亚目标
        四、美国深入中亚初战告捷、脚跟初稳
    第五节 第四阶段(2005-2008 年):从“颜色革命”到“大中亚计划”
        一、“颜色革命”
        二、推动地区整合的新战略——“大中亚计划”
    第六节 第五阶段(2009 年1 月至今):奥巴马政府的新探索
        一、“奥巴马主义”虚多实少,实质进展有限
        二、奥巴马政府的反恐重心转向“大中亚”的“阿-巴”地区
        三、奥巴马政府围绕阿富汗展开中亚战略
第三章 美国中亚战略目标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基本的确定性之一
    第一节 美国全球战略框架中的中亚战略目标概述
    第二节 挤压俄罗斯、维护美国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利益
    第三节 维护美国在“泛中亚地区”的安全利益
    第四节 谋求在中亚的意识形态利益
    第五节 谋取在“泛中亚地区”的能源利益
    第六节 谋求经济利益并推动中亚融入国际体系
第四章 美国中亚战略路径的相似性与协调性:基本的确定性之二
    第一节 密切政治关系,引导中亚国家民主政治改革进程
    第二节 加强军事安全合作,推动地区多极化均衡
    第三节 稳步推进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
    第四节 大力推进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第五节 以多重手段推进“颜色革命”
        一、美国对中亚输出民主的主体
        二、美国对中亚“输出民主”的基本手法
        三、异军突起的非政府组织尤其不可忽视
    第六节 联合西方阵营协同推进中亚战略
        一、美国中亚战略借重北约的协同作用
        二、欧盟稳步推进对中亚地区战略
        三、欧安组织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的合作
第五章 多重制约与两难抉择:美国中亚战略的不确定性
    第一节 美国国内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地区内外制约因素导致不确定性
        一、美国绕不开俄罗斯的制约
        二、中亚地区内部因素的影响
        三、阿富汗因素的制约
    第三节 “颜色革命”及其困境:要安全还是要民主的艰难取舍
        一、中亚国家的“自主型民主”战略
        二、美国的民主战略带来负面影响
        三、美国民主战略带来的负面表现
    第四节 典型分析:“大中亚计划”先天不足
    第五节 美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不确定性心态
        一、美国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认识历程
        二、为应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出谋划策
        三、呼吁正确评估上海合作组织的实力与潜力
第六章 美国中亚战略的多重后果及其反思改进
    第一节 经济与能源关系的两面性后果
        一、美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具有正面意义但也有附加条件
        二、美国对中亚国家的能源政策利弊兼有
    第二节 政治与安全关系的多重性后果
        一、美国成为影响中亚安全局势的主导性力量之一
        二、美军在中亚的行动引发一些负面担忧和后果
    第三节 美国学界建言献策、政府反思改进
        一、美国在中亚优化利益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二、民主与稳定的反思
        三、为奥巴马政府的中亚战略建言献策
第七章 美国中亚战略的混合特征:相对性与折衷性
    第一节 “边缘”、“中心”思辨与美国的权衡
        一、几种国际体系观
        二、中亚发展水平的边缘位置与能源因素的重大影响
        三、中亚自身力量之有限与大国争夺的平台放大效应
    第二节 美国中亚战略的实用主义特质
    第三节 “大中亚计划”的综合与折衷特征
    第四节 在不确定性中支撑确定性的因素仍在
        一、中亚国家秉承大国平衡外交、追求利益最大化
        二、中亚国家存在交好美国的各种动因
        三、美国经营中亚的良好基础仍在
总结: 美国中亚战略呈“螺旋式”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10)格鲁吉亚油气管线过境地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能源地缘政治理论
    一、能源
        (一) 能源的概念界定
        (二) 能源的分类
        (三) 能源的作用
    二、能源地缘政治
        (一) 地缘政治理论
        (二) 地缘政治与能源
        (三) 能源地缘政治的作用
    三、管线政治与能源过境
        (一) 管线政治
        (二) 能源过境
第二章 能源地缘政治中的格鲁吉亚
    一、格鲁吉亚的自然地理简介
        (一) 格鲁吉亚地理状况总括
        (二) 格鲁吉亚能源状况简介
    二、格鲁吉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及过境地位的形成
        (一) 格鲁吉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二) 格鲁吉亚过境地位的形成原因
    三、过境格鲁吉亚的主要油气干线
        (一)巴库-第比利斯-苏普萨管线(BTS)
        (二) 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线(BTC)
        (三) 南高加索输气管道(SCP或BTE)
        (四) 纳布科计划(Nabucco Project)
第三部分 格鲁吉亚与俄罗斯能源输出
    一、俄罗斯近国外能源战略
        (一) 近国外能源战略的酝酿和出台
        (二) 近国外能源战略的实施
    二、俄格在欧洲市场上的竞争
        (一) 过境费用的竞争
        (二) 过境能源来源的竞争
    三、格鲁吉亚对俄罗斯能源战略的影响
        (一) 打破俄罗斯在里海——中亚能源运输方面的垄断地位
        (二) 对俄罗斯的能源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三) 影响俄罗斯全球能源政策的实施
第四部分 格鲁吉亚与欧美能源输入
    一、格鲁吉亚与美国的外高加索战略
        (一) 美国的外高加索战略
        (二) 格鲁吉亚对美国外高加索战略的意义
    二、格鲁吉亚在欧盟能源输入中的地位
        (一) 格鲁吉亚与欧盟能源输入
        (二) 格鲁吉亚在欧盟能源输入中的地位
第五部分 格鲁吉亚与里海沿岸国家能源过境
    一、格鲁吉亚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出口
        (一) 哈萨克斯坦油气状况及出口运输路线
        (二) 格鲁吉亚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出口
    二、格鲁吉亚与土库曼斯坦能源输出
        (一) 土库曼斯坦油气状况及出口路线
        (二) 格鲁吉亚与土库曼天然气输出
    三、格鲁吉亚与阿塞拜疆能源过境
        (一) 阿塞拜疆油气状况及出口路线
        (二) 格鲁吉亚与阿塞拜疆能源过境
    四、格鲁吉亚与伊朗的过境地位之争
        (一) 伊朗能源简介及过境状况
        (二) 伊朗与格鲁吉亚的过境地位之争
第六部分 结论
    一、格鲁吉亚油气管线过境地位的现实状况
    二、美俄在格鲁吉亚的争夺态势
    三、格鲁吉亚如何应对美俄博弈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里海、石油、中亚安全与世界和平——里海的石油资源及地缘政治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先革. 新疆大学, 2019(10)
  • [2]俄美在中亚地区的竞争与合作研究[D]. 林凡迪.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3]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D]. 李朝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4]地缘政治视角下美国的中亚政策分析[D]. 李雅菲. 新疆师范大学, 2017(04)
  • [5]里海—中亚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研究 ——以“纳布科计划”为中心[D]. 李冉. 外交学院, 2013(12)
  • [6]美国中亚战略研究 ——基于地缘政治视角[D]. 陈柯旭.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7]中俄在中亚的共同利益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 孙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8]美国的国际能源战略研究 ——一种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分析[D]. 潜旭明. 复旦大学, 2010(02)
  • [9]论美国中亚战略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 杨鸿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0)
  • [10]格鲁吉亚油气管线过境地位研究[D]. 赵小霞. 兰州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里海、石油、中亚安全与世界和平:里海的石油资源和地缘政治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