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盆地下沙沟动物群生活早期(2.2-2.14 Ma)气候与环境特征

泥河湾盆地下沙沟动物群生活早期(2.2-2.14 Ma)气候与环境特征

论文摘要

泥河湾盆地下沙沟动物群(狭义泥河湾动物群)是我国能够与欧洲维拉方期动物群直接对比的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群,其在我国第四纪动物群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有关下沙沟动物群的研究多集中于哺乳动物化石的形态、进化水平和年代,鲜有关于该动物群生活时期环境背景的研究。本研究在下沙沟剖面磁极性序列基础上,通过112个地层样品的孢粉、粒度和烧失量分析,较高分辨率的揭示了泥河湾盆地下沙沟动物群生活早期(2.2-2.14Ma,早更新世早期)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下沙沟动物群生活早期(2.188-2.15Ma)沉积物粒径全剖面最细,河流水动力小;以松属、榆属、栎属等为主的木本植物花粉含量、花粉类型和有机质含量均为全剖面最高,以蒿属、藜科等为主的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全剖面最低。该时期泥河湾地区气候总体温暖湿润,植被为开放度较高的有松属等参与的暖性针阔混交林。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相对平静的水体和丰美的水草吸引大量的食草动物到此觅食、饮水和栖息。(2)下沙沟动物群生活早期泥河湾地区环境存在振荡:2.188-2.175Ma沉积物粒径全剖面最细,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针叶类的松属和阔叶类的榆属、栎属等木本植物花粉含量显著增加,花粉类型和有机质含量全剖面最高。该阶段气候最为温暖湿润,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第83暖阶段。2.175-2.15Ma沉积物组分整体变幅较大,粒径变粗,河流水动力较大;乔木植物花粉含量上升到全剖面最高,尤以桦木属和榆属上升显著,喜暖的栎属和有机质含量降幅显著。该阶段气候较前一阶段相对温凉偏湿且变化频繁,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第82冷阶段前期。(3)下沙沟动物群出现之前沉积物粒径较大,河流水动力较大;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全剖面最高且以禾本科、蒿属和藜科为主,木本植物花粉含量全剖面最低且以针叶类的松属为主;花粉总浓度和有机质含量均较低。该时期研究区气候较为寒冷干燥,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第84冷阶段,形成以禾本科、蒿属、藜科为优势种的草原与以松属为优势种的针叶林呈斑块状分布格局。较为寒冷干燥的气候无法为哺乳动物提供温暖的环境、充足的水草资源以及合适的栖息场所,故不适宜大量的哺乳动物在下沙沟地区生活。(4)2.15-2.14Ma沉积物粒径全剖面最粗,河流水动力大;代表干旱环境的藜科上升至全剖面最高,以榆属为代表的乔木花粉含量下降;花粉类型和有机质含量下降到全剖面最低值。该时期泥河湾地区较寒冷干燥的气候中断了动物群在下沙沟地区生活,形成以藜科-蒿属为优势种的草原与以松属为优势种的针叶林交错分布格局,对应于留尼旺正极性事件的发生。该事件具体表现为前期寒冷干燥,后期转暖转湿。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与现状
  •     1.2.1 早更新世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     1.2.2 早更新世泥河湾地区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     1.2.3 下沙沟动物群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流程
  •   1.5 课题来源
  • 2 研究区概况
  • 3 材料及年代
  •   3.1 样品采集与岩性描述
  •   3.2 年代-深度标尺
  • 4 研究方法
  •   4.1 孢粉分析
  •     4.1.1 孢粉实验处理流程
  •     4.1.2 孢粉鉴定与统计
  •   4.2 粒度分析
  •     4.2.1 粒度环境指示意义
  •     4.2.2 粒度实验处理流程
  •   4.3 烧失量分析
  •     4.3.1 烧失量环境指示意义
  •     4.3.2 烧失量实验处理流程
  • 5 实验结果
  •   5.1 孢粉结果分析
  •     5.1.1 下沙沟剖面孢粉鉴定结果
  •     5.1.2 下沙沟剖面孢粉组合分析
  •   5.2 粒度结果分析
  •   5.3 烧失量结果分析
  • 6 讨论
  •   6.1 下沙沟动物群生活早期(2.188-2.15Ma)气候与环境特征
  •   6.2 下沙沟动物群出现之前泥河湾地区气候与环境特征
  •   6.3 下沙沟动物群生活早期的间断与留尼旺正极性事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李陈志

    导师: 李月从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下沙沟动物群,早更新世早期,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孢粉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地质学,地质学

    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1.0Ma泥河湾盆地植被和气候变化及对古人类演化的影响》(项目编号41877433),《上新世,早更新世转型期泥河湾盆地植被演替和气候演变特征与机制》(项目编号41472157),《华北平原中部早中全新世高分辨率植被重建》(项目编号41701230),河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河北秦皇岛潟湖湿地 2000年以来演变历史与生态修复策略》(项目编号18963301D)

    分类号: Q915;P532

    总页数: 44

    文件大小: 2596K

    下载量: 79

    相关论文文献

    • [1].亚洲古近纪哺乳动物群交流及其反映的古地理格局[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02)
    • [2].中国境内部分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支序系统学分析及生物年代学推断(英文)[J].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0(01)
    • [3].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研究进展[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20(01)
    • [4].中英合作发现种类最多古海绵动物群 展现史前物种大灭绝后的海底生物世界[J]. 生物学教学 2017(07)
    • [5].内蒙古赤峰初头朗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新材料及二元相似性分析(英文)[J].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7(03)
    • [6].贵州龙动物群[J]. 大众科学 2019(07)
    • [7].临夏盆地高家山产地的三趾马动物群[J]. 生物进化 2017(02)
    • [8].我们走进西藏 它们走出西藏[J]. 西藏人文地理 2017(03)
    • [9].《100只兔子想唱歌》阅读评价[J]. 儿童画报(绘读绘写) 2017(06)
    • [10].贵州茅台镇发现侏罗纪早期大型恐龙足迹群[J]. 飞碟探索 2017(09)
    • [11].和政动物群见证青藏高原的隆起[J]. 大自然 2013(05)
    • [12].王因丽蚌动物群发现的科学意义[J]. 考古学集刊 2010(02)
    • [13].陕西富平金粟山组放射虫动物群及其时代[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20(01)
    • [14].天元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研究及化石保护利用对策[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15].动物群发病防治技术课程“工学研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5)
    • [16].贵州紫云坝寨上泥盆统弗拉阶中的放射虫Helenifore robustum动物群[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9(02)
    • [17].新疆柯坪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J]. 地质科技情报 2017(03)
    • [18].青藏高原:从热带动植物乐土到冰期动物群摇篮[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9)
    • [19].福建将乐早二叠世的■类动物群[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6(01)
    • [20].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分析以及与其他动物群的比较[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09)
    • [21].内蒙古四子王旗晚中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古动物地理意义[J]. 科学通报 2010(34)
    • [22].新生代时期内蒙古的主要哺乳动物群[J]. 西部资源 2010(06)
    • [23].辽宁朝阳龙城马山洞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探讨[J]. 人类学学报 2009(01)
    • [24].中国南方早更新世主要哺乳动物群层序对比和动物地理[J]. 人类学学报 2008(04)
    • [25].科学家推翻冰期动物起源于北极圈的假说冰期动物群起源于青藏高原[J].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11(03)
    • [26].标本探访之旅——黑龙江省猛犸象动物群之奥妙[J]. 化石 2019(01)
    • [27].贵州兴义动物群古生物化石的遗产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J].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04)
    • [28].甘肃新生代气候环境变化与哺乳动物群演替[J]. 第四纪研究 2011(04)
    • [29].蜀龙动物群——一个承上启下的恐龙动物群[J]. 化石 2015(03)
    • [30].动物群死,是他杀还是自杀[J]. 第二课堂(初中) 2011(06)

    标签:;  ;  ;  ;  ;  

    泥河湾盆地下沙沟动物群生活早期(2.2-2.14 Ma)气候与环境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