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讨论远程信息化平台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物联网技术对院前胸痛患者实施远程监护,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时输送到院内远程会诊救援中心,便于专家提前了解患者病情并做出救治措施。结果基于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物联网技术对院前胸痛患者实施远程监护能及时识别致命性心律失常,从而降低院外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缩短救治时间,使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形成可能。结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物联网技术对急救网络建设具有实质性价值,值得在院前急救中应用。
关键词:胸痛;急诊;物联网技术;院前急救
0 引言
“急性胸痛”是急诊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鉴别诊断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1]。如何利用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打造一个远程急救网络系统,使院前急救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是当前急诊院前急救工作面临的迫切需求。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人民以及各领域企业对于数据的要求相继增高,若仅依靠Hadoop技术,将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与此同时,数据的发展趋势也开始发生改变,逐渐走向种类多、规模化以及结构复杂的形式,为使数据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下趋势,许多新型研究成果相继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为谷歌全球级分布式数据库。
1 救护车车内急救设备
除一般抢救用物外,还配备有飞利浦多功能除颤监护仪、哈美顿呼吸机、车载心电图机及可视喉镜、气管插管箱、便携式吸痰器等,便于危重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时使用。利用车内高清摄像头将画面传送至院内远程会诊救援中心,有利于院内专家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病情。
2 急诊一体化信息平台系统
信息化的院前急救设备,只需手机大小的仪器便可将现场患者的生命体征出送至医院;在救护车空间有限、人力不足、设备笨重的情况下,用最简便、最省时省力的信息化设备救治院前患者。利用现代的物联网技术连结成网,通过信息的实时共享,由院急救中心协调,实现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通过智能终端(如手机、PAD 等),可以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协调人员可以做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调度网络内的各种资源[12]。如Hosp Admin J Chin PLA 研究[13]的“扁鹊飞救” 系统,是一种远程实时监测系统,通过现代的无线通讯技术可以将现场急救状况反馈给中心,做到与医学技术相结合。胸痛患者如心绞痛、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多种致命性疾病在发病至到达医院的院前急救过程中,采用“扁鹊飞救”远程监控系统后疾病的转归问题,这类患者往往发病快,死亡率高,发病初期的90 分钟,是救治的黄金时期[1,14]。
2.1院内120调度系统
每班人员将出诊救护车一线、二线、三线车牌号、人员姓名通过调度系统传送至120 指挥中进行车辆绑定。车载系统通过人为点触屏幕记录出车时间、抵达现场时间、离开现场时间、返回医院时间,并及时将指令传送至120 指挥中心便于追踪救护车的实时位置,还可有效避免因再次出诊排错救护车以至于救护车车载系统无法收到患者报警相关信息。出诊调度电脑接收到120 指令后页面变黄并发出警报,同时自动打印出诊指令单(包括呼救者呼救时间、地点、联系方式、人数、病种等基本信息),警报可以有效避免抢救室内场面混杂、工作人员忙绿而未及时接收到出诊指令。
采用高清智能触屏面板,显示患者上述基本信息的同时可通过GPS 定位系统精确定位患者事发地点,能有效缩短驾驶员因路况不熟而延误救治时间。同时车载系统还可直接拨打患者的电话,可缩短用手机拨号的时间,有利于急救人员通过电话及早了解患者病情并给与一定的健康指导,避免患者因情绪激动、不当行为而加重病情,有利于急救人员提前做好救治措施,这一点在胸痛患者中尤为重要,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有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可因患者及家属的不当行为而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是当场死亡。当然,接诊时和蔼的态度、细致的询问、周到的服务及医护人员娴熟的操作技术和密切的分工协作使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感增加,初步建立起良好的医患、护患沟通关系,从而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加[15]。
2.2救护车驾驶室车载系统
在生活中,人类最大的威胁便是人类自己。在工业化时代来临之后,虽然人类的生活与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但是由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健康与资源消逝问题又深深的困扰着人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人类发展应坚持的底线,只有人类温情的对待地球母亲,地球母亲才会温情的回报我们。只有我们认识到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困境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对当前各项行为予以反思,并且真正愿意改变自身的行为。
出诊急救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心电检测仪实时录入患者动态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12 导联心电图、血糖、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血压、脉搏、心电监护波形等信息传送到医院终端大屏,患者从急救人员到场到返回医院的整个过程中,各项数据及生命体征通过信息技术实时传送到院内远程会诊救援中心,便于院内胸痛中心专家通过移动4G 传呼机对院前医护进行现场救治指导,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恶性心律失常、可疑主动脉夹层等危重患者在返回医院前已启动了导管室,并将术前准备工作提前到救护车上进行,开通“绿色通道”,绕行急诊直接进入心脏重症监护室(cardiac intensive care unit,CCU)或介入室、手术室,从而大大提高抢救效率。
2.3生命体征信息传输系统
如果知道高压下的剪切模量,每个压力点的差应力可以由公式(4)得出.对于多晶样品,高压下的剪切模量G可以由以下公式[20]得出:
3 便利性和实用性
移动终端心电监测仪实际上是一台小型的心电存储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正确安放电极后就可以自动监测并记录心电数据,并通过信息技术将心电数据及时发送到院内远程会诊救援中心。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物联网技术实施远程动态监护对胸痛患者的偶发性、急促性、隐蔽性起到了积极的补充诊断作用,大大减少了猝死率。除此之外,其他病种患者在出诊时,包括偏远山区也可以使用移动终端心电监测仪,为整个出诊过程保驾护航。
4 讨论
远程智能救护系统结合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提高救护效率,实现院前急救中急救现场与伤员转运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语音、视频等信息的实时传递,以及无线多方指导抢救,消除医疗急救系统中的“信息孤岛”现象,拉近患者和医院的距离,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的医疗卫生技术[3]。关于一体化信息平台物联网技术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提升医院的院前急救能力和管理具有深远意义。我院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设不止是在院前急救中得到应用,更普及到了县、镇的医疗协作单位,在患者不用长途颠簸求医的情况下,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当地医生、患者就可以与我院专家面对面的沟通,并给予临床诊断、护理干预措施等指导性意见,无论是在患者的病情上还是经济上都是有益的。
除此之外,加强院前急救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强大的人才梯队建设,再加上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院前救治工作的瓶颈才能得到更大突破,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有研究表明[16,17],受过特定心电图训练的医护人员可以可靠地解释院前心电图,而无需将心电图传输给医院或医生,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能够识别STEMI,敏感性为71%-97%,特异性为91%-100%。
利用信息技术将急救医学、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与院前、院内、ICU 三环相扣,形成危重病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大急诊的优势[13]。总之,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技术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将成为医院改革的必然课题。因此,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广泛应用信息、网络和智能技术,推进急救精细化管理,推进现代医疗急救系统信息化建设,提高院外急救水平[18]。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打造院前信息化、急诊化。
参考文献
[1]周民伟,向仕平,向定成,等.胸痛中心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探索与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 59-61.
[2]胡大一,丁荣晶.“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4(06):381-393.
[3]王标,汤峥嵘,王卫兵,等.远程智能救护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11): 1007-1009.
[4]甘霖.基于云服务的一体化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2): 53-55.
[5]胡占生,刘晓辉,姚惠东,等.云平台和物联网技术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C].2014 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论文集, 2014:1-5.
中图分类号:R278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6.143
本文引用格式:董钰源,时太丽,李敏,等.急诊一体化信息平台在胸痛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237,248.
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孙亮,男,副主任护师。
标签:患者论文; 胸痛论文; 急诊论文; 系统论文; 院内论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86期论文;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急诊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