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构造应力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场,震源,机制,遥感,地质,长宁,张量。
区域构造应力场论文文献综述
万秀红,屠泓为,李智敏,罗国富[1](2019)在《兴都库什及邻近区域空间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兴都库什及邻近区域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的西缘,是大陆内部中源地震最为活跃的区域,各种数据均显示出该区域有着十分特殊的现象.本文从地质构造、地震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应力场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深度应力场方向表现各不相同,不同的区域震源机制特征各异,尤其是正断层性质地震在北东向表现出了线性展布.通过构造模拟认为该区域可能是在地壳的碰撞、推挤、俯冲作用下出现的褶皱,由于地层倒转嵌入,从而形成了多层位地震密集现象.同时在推挤、拖曳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条深度约100 km以下的北东向的拉张性破裂.(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董培育,程惠红,石耀霖,柳畅,乔学军[2](2019)在《基于Monte Carlo方法数值反演区域初始构造应力场——以巴颜喀拉块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应力场往往对地震活动性具有控制作用,应力快速集中的地方常常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方.本文以巴颜喀拉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近20年来的7次中强震为例,结合区域历史地震震源信息、地质背景及GPS等观测数据,利用Monte Carlo方法和库仑-摩尔破裂准则为计算依据,反演该块体的震前初始构造应力场.通过将初始应力场反演中不确定部分限定在一个合理的上下限范围内进行独立的重复性随机试验,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到了巴颜喀拉块体1997年玛尼M_W7.5地震震前区域初始应力场.计算结果显示:(1)巴颜喀拉块体10km深度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旋转趋势,由NS向转变为近EW向,与浅部实测地应力数据、历史地震类型和板块运动方向吻合较好.(2)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和二者差值自西向东均逐渐增加,最大水平主压应力值~400 MPa,最小水平主压应力值~250MPa.差应力在昆仑山断裂带与阿尔金断裂带交汇处及甘孜—玉树断裂带西段较低(~150MPa);在昆仑山断裂带东端和甘孜—玉树断裂带的东南段局部地区较高(~220MPa).(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尹欣欣,郭安宁,赵韬,李少华[3](2019)在《四川长宁M_S6.0地震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6月17日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0°E)发生M_S6.0地震,余震发育。本文利用区域测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数据基于CAP方法计算了28°~29°N,104°~105°E范围内的14个M_S>3.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全球矩心矩张量目录和部分前人研究结果中该区域的共27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应用MSATSI软件反演了研究区域的应力场。将研究区域按0.1°×0.1°划分成25个应力网格,最终得到9个网格的应力分布结果,大多数应力场方向稳定,根据主震所在应力网格点得到主震的断层类型为主逆冲型。本文研究成果为四川长宁地区的孕震机理、活动构造以及地震趋势判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崔子健,陈章立,王勤彩,李君[4](2019)在《南北地震带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使用南北地震带及其邻近区域2009年1月—2017年8月466次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1976年1月—2017年8月GCMT公布的259次M≥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研究区1.0°×1.0°网格大小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南北地震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由于所处动力环境复杂,其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向;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周边除龙门山断裂带NE段最大主应力为NW-NNW向外,其它地段最大主应力近EW向;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逐渐由近EW向到NW或NE向,再到近NS向。整体而言,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由北到南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川滇菱形块体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向,应力方向转换带与块体边界基本一致,其东边界以东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向,西边界以西为NNE向。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角度分析,难以将"南北地震带"作为一个统一的地震带应用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研究与实践中。(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崔子健[5](2019)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反演与地震带划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带的划分是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近几十年来围绕地震带的划分取得了不少进展,各种方法在解释一些强震发生的问题时获得了某些成功,但划分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遇到了这样或那样问题的挑战。纵观地震带划分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主要是将地震带视为几何概念,而未充分顾及和应用地震发生的力学条件。本论文基于前人的研究,以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为出发点,提出地震带应具备的3个基本条件:(1)地震带应是存在(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1期)
田建慧,罗艳[6](2018)在《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滇块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使青藏高原向东移动的过程中又受到了稳定的华南块体的阻挡,最终使得川滇块体向南南东方向移动,造成了川滇块体是我国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东边界也具有了强烈的左旋剪切变形。自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科学假说的提出,以及活动块体划分及其对中国大陆强震的控制作用研究以来,活动块体边界带受到了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根据活动块体的完整性和统一运动方式的特点,认为(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8期)
王政[7](2018)在《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质力学理论,分析区域构造应力场对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隧道超前预报相结合不仅提高隧道施工质量、加快隧道施工进度,同时,进一步提高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精度,为今后的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8年15期)
崔子健[8](2018)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反演与地震带划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带的划分是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近几十年来围绕地震带的划分取得了不少进展,各种方法在解释一些强震发生的问题时获得了某些成功,但划分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遇到了这样或那样问题的挑战。纵观地震带划分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主要是将地震带视为几何概念,而未充分顾及和应用地震发生的力学条件。本论文基于前人的研究,以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为出发点,提出地震带应具备的叁个基本条件:1.地震带应是存在若干具有发生大震构造背景地段的狭长地带;2.地震带的各地段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取向应相似;3.地震带上大震的孕育发生应相互影响、相互关联。选择地震活动频繁的“南北地震带”及近邻为研究区域,利用CAP方法获取了2009年1月-2017年8月466个3.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并补充1976年1月-2017年8月GCMT公布的259个4.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通过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给出研究区域1.0°×1.0°网格区域应力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南北地震带”及近邻最大主应力由北至南变化显着,大体可以分为3段:在北纬29°~34°范围,除龙门山断裂带NE段最大主应力取向为NW外,其他地段最大主应力方向近EW向;34°以北最大主应力方向逐渐由近EW向到NE向变化;而29°以南最大主应力方向逐渐由近EW向到NW或NE向,到近SN向变化。“南北地震带”及近邻最大主应力由北到南发生了顺时针转动;各活动块体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不同块体其最大主应力方向不同,相邻块体间应力方向转换带与块体边界对应较好。分析认为,难以将“南北地震带”作为一个统一的地震带应用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研究与实践中。作为对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的应用,结合地震活动性等资料,分析认为把龙门山断裂带作为一个地震带是汶川8.0级地震长期预测结果与实际不相符的重要原因。与按大区域大震活动时间分布的分析所划分的地震活跃期比较,本论文按地震带所定义的地震活跃期,即把地震带上具有发生大震构造条件的所有地段相继发生大震破裂的过程称为一个地震活跃期,具有较明确的构造物理含义,在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中,更富有实际应用价值。在本论文的最后,对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作了初步设想。小尺度介质特性的研究,可判断正处于地震活跃期的地震带,在该活跃期尚缺乏大震,且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没有大震记载的空段,是否具备发生大震尤其是7级以上强度的构造物理条件。对相邻的不同频率谱振幅比测定小尺度Q?值方法原理作了有关数学推导,并给出了方法的计算步骤。拟在此基础上,编制相应的软件,并首先用于检验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的震源区。进而对芦山西南,龙门山断裂带上尚缺乏7级以上地震记载的地段,是否具备发生Ms≥7.0级地震的构造物理背景进行研究、作出判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薛凉,姚多喜,鲁海峰,张好,朱宁宁[9](2018)在《两淮矿区震源机制解反演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两淮矿区中小型地震的震源机制,以及该区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对矿区中小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统计分析并反演其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两淮矿区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和最小主应力方向基本沿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分布;构造应力场现今主要表现为近水平作用力,同时存在部分构造应力场表现为近垂直方向;地震震源断层的破裂类型主要表现为近走滑型断层,同时也有一定比例的走滑型断层;矿区震源发震断层主要为走滑断层,逆断层占比较少,正断层最少。(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8年02期)
杨武年,杨鑫,刘汉湖,曹锐,王道永[10](2016)在《区域构造变形及应力场遥感图像分层解析理论及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构造变形及应力场研究在地质找矿和工程地质等学科研究领域具重要意义。古构造应力场的地质研究,主要在野外收集岩石变形及破裂的实际资料基础上进行,但由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传统方法受到点线观测数据不连续、岩石露头及通行等条件限制,不仅需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常导致效率低和可信度不高等缺点。当前国内外遥感技术用于构造地质研究虽取得重大进展,但经资料检索,涉及构造变形场和应力场研究方法成熟(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地学空间信息技术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10-29)
区域构造应力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造应力场往往对地震活动性具有控制作用,应力快速集中的地方常常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方.本文以巴颜喀拉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近20年来的7次中强震为例,结合区域历史地震震源信息、地质背景及GPS等观测数据,利用Monte Carlo方法和库仑-摩尔破裂准则为计算依据,反演该块体的震前初始构造应力场.通过将初始应力场反演中不确定部分限定在一个合理的上下限范围内进行独立的重复性随机试验,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到了巴颜喀拉块体1997年玛尼M_W7.5地震震前区域初始应力场.计算结果显示:(1)巴颜喀拉块体10km深度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旋转趋势,由NS向转变为近EW向,与浅部实测地应力数据、历史地震类型和板块运动方向吻合较好.(2)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和二者差值自西向东均逐渐增加,最大水平主压应力值~400 MPa,最小水平主压应力值~250MPa.差应力在昆仑山断裂带与阿尔金断裂带交汇处及甘孜—玉树断裂带西段较低(~150MPa);在昆仑山断裂带东端和甘孜—玉树断裂带的东南段局部地区较高(~220MP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构造应力场论文参考文献
[1].万秀红,屠泓为,李智敏,罗国富.兴都库什及邻近区域空间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董培育,程惠红,石耀霖,柳畅,乔学军.基于MonteCarlo方法数值反演区域初始构造应力场——以巴颜喀拉块体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尹欣欣,郭安宁,赵韬,李少华.四川长宁M_S6.0地震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9
[4].崔子健,陈章立,王勤彩,李君.南北地震带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J].地震学报.2019
[5].崔子健.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反演与地震带划分的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6].田建慧,罗艳.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8
[7].王政.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8
[8].崔子健.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反演与地震带划分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8
[9].薛凉,姚多喜,鲁海峰,张好,朱宁宁.两淮矿区震源机制解反演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J].中国煤炭地质.2018
[10].杨武年,杨鑫,刘汉湖,曹锐,王道永.区域构造变形及应力场遥感图像分层解析理论及方法[C].资源环境与地学空间信息技术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