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可能性开放

为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可能性开放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王堂兵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610000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肖明华,用缓缓而出的话语道明了自己的办学理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终身成就,致力于创办“绅士淑女的摇篮,素质教育的窗口”的学校——用理想的教育去实践教育的理想。而那个理想的主题,就是常常被人挂在嘴边却又看不清、认不透、真谛不解的“素质教育”。

一、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现实成长与未来发展负责

观点一:立足现实,学生应该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快乐。课业负担重、机械的训练、睡眠时间不足、可自由支配时间太少……如此种种教育现实,如何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愉快?没有愉悦的心情,便没有肯学、想学,就不算乐学,更谈不上善学。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健康成长。所以,肖明华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秉持“民主、尊重、主体意识、个性差异”的学生观;坚持“人”重于“物”的价值观;突出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实践观,实施情感与制度并重的服务观。

观点二:着眼未来,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有的教师上课不仅沉闷难堪,还不自然地压制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堂注重单向传授,成为了“知识中转站”;采用题海战术进行机械训练,演化为“思维屠宰场”。肖明华特别反感这种教法,“不仅降低了教师的知识权威性,更严重的是让学生陷入失去创造力的窘境。”他经常用“跳蚤变爬蚤”的科学小实验警示学校的老师们:学生需要自由地生长,教师不能抹灭了学生的发展个性,不能压制学生的创新意识。

观点三:以人为本,学校应该是学生精神成长的乐园。“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学科知识学习、技能提高、身体发育以及能力锻炼和心理成熟上,而忽略了孩子在精神成长过程中的需要——作为人的不可或缺的内在需求——精神成长,是理想信仰上的追求,人生人性上的拷问,性格习惯上的养成,情感情怀上的熏陶。

观点四:终身发展,激发潜能促进每个学生优势发展。一个人在社会上无论获得哪方面的成功,都是靠他的特长与优势,而不是靠他的短处与劣势,所以学校教育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以弹性化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可能性开放。

肖明华说,“有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习惯差点或学习方法没有掌握,产生一定阶段的学习困难。这就可能在课堂上、生活中给一些教师产生负面印象,从而觉得这些学生可能在人品、道德上存在问题。于是,‘双差生’自然不自然地出现了。”

素质教育实施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关怀,要体现着爱和责任。肖明华时常告诉老师们,“我们的教师要像爱国宝级的麋鹿一样爱我们的学生,让校园充满着爱的教育,走向成功未来的教育!”这不仅关系到每个接受教育的人,更关系到下一代的明天和全民族的未来。

二、阐释素质教育:“习惯、品格、能力、志向”促进学生发展

要素一:习惯养成,受益于孩子们的终身发展。“习惯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大小,有的人聪明但习惯不好,最后都走不到太远。学生就应该在学校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肖明华说,“寄宿的学生和同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在校园、规则中养成习惯,比如集体预习、复习,其余同学上课了,你不可能还在寝室睡觉。”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他深知,“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都是细微的,但习惯无小事。于是,肖明华反复在校园里强调,并且在学习上给孩子们罗列了一些的习惯,如记忆习惯、演讲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预习习惯、定计划的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自己留作业的习惯、整理错题集的习惯、自己出考试题的习惯、筛选资料与反思总结的习惯、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等。

要素二:品格修炼,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肖明华推行“全人化教育”,即尊重学生主体,关注所有学生发展,全面发展每个学生。学校实行“高层次管理,低重心运行”的管理策略,坚持从“规范行为”到“内化心灵”再到“主动发展”的目标三步曲,以“活动体验、情感渗透、主体性教育、行为辅导”四大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全面提升。

“美国西点军校有‘22条军规’,我们学习它整齐划一的作风、战无不胜的精神,这是一个成功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借鉴英国伊顿公学,则是要领悟其中品位高雅、绅士淑女的品质。我的理念则是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还担心孩子没有素质?”于是,学生的品格修炼,肖明华概括为“外塑形象,内练素质”。

要素三:能力培养,关联到孩子们的未来成才。“中学阶段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但就现在的教师而言,更看重知识传授。我是数学老师,教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用数学知识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题目学会分析、归纳、判断、联想、推理。到成年时,你可能已经忘记那些具体知识,但思维能力却保留了下来。当你工作时,在行政、会计、法律等方面都可以运用这些思维,比如破案就可能涉及到排除法。聪明人为何学什么都看似很容易,他就是有思维能力。”肖明华相信,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从课程学习上,他提出从“三条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所有学生都必须懂外语——学校开设了英语、法语、德语等语种课程,实行一个行政班分A、B两个班的小班化教学——这是成为国际化人才的、终身受用的基本技能。其二要会阅读、写作和演讲,“在我国没有太多演讲的环境,各个学科领域鲜有懂得演讲的人才,学生站在讲台大都蹑手蹑脚,这不利于国际化发展”。其三要学会反思、批判和创造,“这不仅运用于课堂,还受用于人的一生。”

要素四:志向确立,促进着孩子们的将来成就。选择比努力重要,确定方向比出力流汗重要;方向错误,你越努力,你离成功越远,离失败越近。肖明华经常用美国哈佛大学“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案例和“龟兔赛跑”故事的一些启示告诉学生们,应该确立远大、清晰的志向并持续地执行。

成长,没有统一的模式;成才,没有唯一的路径;成功,没有单一的标准。不论家庭还是学校的教育,往往是以“他我”来塑造的,更多是忽略“自我”的成长。肖明华谈到志向目标,就说出了中国一句谚语,“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不同时间段里不同的目标,设定一个短期的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它,比在那里苦恼于不知如何选择、原地踏步强。由此,他希望父母能尊重孩子、引领孩子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成为孩子的朋友、生命的教练和成长路上的“拉拉队员”。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近期的目标和人生目标,在家庭会议中和父母讨论目标的设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科学合理。“孩子们确立了高远的志向,生活才为不同的可能性开放。”肖明华对孩子们的志向目标很重视,自己也这样总结了一句名言。

“习惯、品格、能力、志向”是目前实外西区素质教育探索之路上的经验凝结,肖明华说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任重道远,他们的求索也是征程漫漫。至于谈到素质教育的实现,肖明华以自己撰写的《素质教育的四步曲》作了阐释:第一步为刚性执行,即明确要求,强制执行。理解也罢,不理解也罢,任何人都无条件地必须执行。如校纪、校规、校风。第二步为柔性执行,即通过教育、转化、引导,在接受的基础上执行。第三步为习惯性执行,即通过时间,在持之以恒的执行中,形成习惯,慢慢地就体现出素质。第四步为内化性执行,即条件反射的自然执行,这是内化的最高的素质境界。

三、实施素质教育:三大支柱助推学校跨越式发展

高质量、特色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方向、新目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将办学理念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现实?如何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如何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让素质教育的理想真切地照入校园生活,肖明华对此给出了三句话的回答:一是“精细化管理特色、国际化办学特色、全人化德育特色、个性化课程特色、生态化校园特色”等多种特色并驾齐驱;二是凝聚成功的力量;三是三大支柱助推学校发展。概况说来,即是“1个理念,2大目标,3根支柱,3种发展”。

这个理念就是实外西区喊出的一句响亮口号:让成功人士的子女更成功。民众对这种提法褒贬不一。肖明华解释说,“成功人士的概念较宽泛,各行各业都有人能成功。只要在事业上有一定成就、在各自的领域里有一定成就感的人,都是成功人士。让成功人士的子女更成功主要体现出学校追求的理念,我想通过这句话来凝聚三个方面的力量来办好学校:第一凝聚家长力量。家长会反思,我是不是成功了?若不是,还该如何努力成功。若是,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要让我的子女更成功,我该尽什么义务?第二凝聚老师力量。老师会反思:我该尽怎样的责任?第三凝聚学生力量。学生会反思,我怎样超过父母,家庭一代胜过一代、民族一代胜过一代?凝聚三方面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的功能,让学生发展得最好。”

理念细化为目标,并统领、指引着目标。“2大目标”就是学校努力的方向:创办“绅士淑女的摇篮,素质教育的窗口”。为此,肖明华还制定了《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学生经典品格培养实施方案》等,通过“素质培养、课程改革和文化引领”三大支柱来落实教育理想,助推学校内涵式、特色化、整合型发展。

“习惯、品格、能力、志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核心素质,我们主张的‘素质培养’其实质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三力:品格力、生活力、竞争力。”学习能力、外语优势、科学思维,这些都是未来“竞争力”的范畴;而学校主张“绅士淑女”的自我形象和文明礼仪、习惯养成、心理状态、知识技能、个性发展、形体锻炼等,属于“生活力”培养;爱国精神、11项经典品质、国学与民族文化、社会实践与劳动纪律等,则反映一个人能走多高、多远的“品格力”。肖明华说,“三力”是构成未来精英人才、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也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融通结合。在学校里就应该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尽可能扩大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让孩子们自治、自理、自强,培养有自己思想主张、创意想法的学生。班级风采展示、文学刊物编辑、友好学校互访——学校已和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并形成了一年一次互访机制——校园电视台、升旗仪式、成人宣誓等活动,以及30多个学生社团,均有学生自行组织和开展。

优质学校的显著标志是学校文化的优质,孕育着师生发展的最佳土壤。实外西区“品位高雅,追求卓越;民族精神,世界眼光”十六字纲领,是通过广泛建言献策、反复讨论和专家论证后明确的学校文化主题。学校通过教育思想引领、专家团队指导、教师团队激励、主题活动渗透等形式,帮助学生净化心灵,提升品位。

“这里的孩子,青春欢快、阳光自信,他们在美丽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中学会做人、学会成长!独具一格的素质教育,高雅质朴的文化浸润,只要孩子们从这里经过,这里就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小升初”的妈妈团很喜欢这样的学校,很欣慰地看到孩子在这里得到全面发展。“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们都能做人品味高雅,做事追求卓越,阳光自信、健康快乐,看起来很‘乖’”。肖明华校长表达自己的教育愿景,“所以,我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尽最大努力去促进学生不同可能性地优势发展。”

标签:;  ;  ;  

为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可能性开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