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学论文_梅肖,付强,张辉香

导读:本文包含了汽车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汽车,动力学,力矩,平顺,升力,模型,空气动力学。

汽车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梅肖,付强,张辉香[1](2019)在《汽车轮辋设计空气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轮辋是汽车的高速旋转部件,在实际行驶过程中对汽车空气动力学性能有显着影响。但是目前的试验与仿真在轮辋研究中均有一定的不足。对比不同形式的汽车轮辋及其在不同轮胎轮辋速度边界条件设置下的计算结果,对轮辋的仿真及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针对不同的轮辋内外侧开口面积、轮辋形面、样式及不同开口数量等多种轮辋造型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使用轮胎不旋转、轮胎设置切线速度及旋转坐标系模型(Moving Reference Frame,MRF)(旋转坐标系)等3种边界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对空气动力学轮辋设计进行了讨论和总结。(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洪正,李晓峰[2](2019)在《空气动力学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汽车造型设计降低外形风阻从而降低汽车行驶阻力,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研究造型设计与空气动力学理论的关系,通过汽车造型降风阻优化设计模型的构建,深入研究造型设计与风阻优化的方法,形成汽车造型降风阻设计流程。根据研究的方法和流程,以实际的项目车型来验证进而完善造型设计降低风阻的方法和流程。(本文来源于《安徽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田富刚[3](2019)在《第五届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辆动力学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厦门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10月12日,第五届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辆动力学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动力学分委会")成立会议在厦门召开。来自动力学分委会委员单位和观察员单位的专家代表共计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车辆技术首席专家、第五届动力学分委会秘书长郭平主持。(本文来源于《中国汽车》期刊2019年11期)

韦韬[4](2019)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汽车空气动力学课程改革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与生产企业对汽车空气动力学的重视程度相比较,国内高校的相关学科建设略显沉寂,其中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方向的高校因教学需求与教学资源的不匹配,面临更为被动的局面。当前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教材老化、科研成果薄弱和理论与实际脱节等叁个方面,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做一番探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应该明确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基本的教学目标;突出知识重点;设计走出课堂的实践活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科教学和科研模式的深入思考,同样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自身的教学模式,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在这其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31期)

隋丽娜[5](2019)在《基于空气动力学汽车车身优化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整车参数建立车身和风洞的叁维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建立车身空气动力学的有限元模型.采用k-ε湍流模型,利用耦合式求解器对车身进行外流场的仿真分析,得出影响车身外流场的汽车结构性能参数.对影响车身气动性变化的结构因素进行仿真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原始车身模型进行气动造型优化.对改进的车身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气动阻力和气动升力都有所降低,验证改进方法的有效性,为汽车车身的优化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董世昌,宋彩云[6](2019)在《基于路面激励的汽车系统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汽车的动力性以及乘坐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就展开了深入的汽车动力学研究。文章建立了汽车垂向振动的四分之一模型,将路面激励简化成脉冲信号和正弦信号,利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模块对汽车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可以得出汽车经过不平路面时的动力学特性,集中反映了汽车的操纵性、稳定性,为汽车乘坐舒适性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阿卜杜热黑木·穆柯依提,王琰,肖凌云,董红磊,黄国忠[7](2019)在《汽车制动系统缺陷风险传递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预防汽车产品缺陷的产生,分析缺陷风险的变化过程,首先采用风险传递理论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利用汽车制动系统工作原理,分析缺陷风险的变化特征;其次综合考虑缺陷因素和人、机、环、管等影响因素与激发因素对风险的作用,分析从出现风险到导致事故和伤害过程的风险传递和演变机制,建立制动系统缺陷的风险传递动力学模型;最后利用仿真软件验证该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零部件缺陷风险在制动系统中按一定方向传递和演变;在影响因素和激发因素的催化作用下,风险按能量逐渐增大的方向传递;应根据风险传递特点,在传递过程中采取措施,阻断风险的正常传递。(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莫荣博,王秋花,许恩永,林长波[8](2019)在《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的载货汽车动力学建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载货汽车动力学建模方法存在着总体动力学方程建立繁琐、计算量大、易出错等缺点。文章以载货汽车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整车特性,建立了简化的载货汽车力学模型,基于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理论,以模块化的建模方法,分别对各子模块建立分传递矩阵,最后搭建整车的总传递矩阵。继而建立了载货汽车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平顺性分析验证,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趋势上基本一致。文章提出了模块化建模方法,提高了代码重用率,而且结构的改变仅需建立新元件传递矩阵进行替换即可,相比传统方法更灵活方便,为多体系统建模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8期)

崔普东[9](2019)在《汽车后碰撞人体头颈部的动力学响应及损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范围内,车祸中导致颈部损伤是很严重的问题,该区域的损伤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轻则虽不致命,但也会对幸存者今后的生活造成长期的影响。车辆后碰撞可能导致颈部软组织扭伤或拉伤,然而损伤的机制和位置仍不明确。目前,已有研究者对汽车低速碰撞展开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对于高速后碰撞下颈部组织受力和损伤的研究涉及较少。近年来,随着道路交通不断改善,高速交通事故频发,对人体的损伤可能更具有致命性,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本文建立了基于人体解剖学结构的头颈部生物力学模型,研究不同速度包括高速后碰撞下颈部的受力和损伤。主要工作如下:(1)头颈部模型的建立。以头颈部CT扫描样本为基础,利用医学处理软件MIMICS进行叁维骨重建,并在3-MATIC生成椎间盘和小关节,通过HYPERMESH进行网格划分与优化操作,然后根据解剖学结构建立颈部叁维实体韧带和肌肉。生成的模型包括:头、8节椎骨(C1-T1)、6个椎间盘(包括纤维环、髓核和上下软骨终板)、小关节(包括关节软骨和关节囊韧带)、韧带、肌肉等结构。(2)模型有效性验证。将所建模型分别与国外经典实验进行对比验证,包括尸体头颈部轴向冲击、前后屈伸、旋转和侧屈实验。轴向冲击仿真得到的碰撞力和头部加速度曲线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通过前后屈伸、旋转和侧屈模拟得到颈椎相邻椎骨间的活动度与实验数据也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生物仿真度和有效性。(3)后碰撞仿真计算。首先,进行不同速度(20km/h、40km/h、60km/h和80km/h)后碰撞下的头颈部运动模拟,通过对颈部各组织的受力分析可得,就20km/h的速度而言,颈部无损伤和破坏部位出现,但在40km/h、60km/h、80km/h的速度碰撞模拟过程中,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且最早都是出现在韧带结构。然后,研究同一碰撞速度下不同头枕距离(20mm、50mm和80mm)对颈部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头部与头枕的距离可以有效降低颈部损伤风险。最后,针对汽车后碰撞人体颈部损伤防护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蒋智通[10](2019)在《低附着条件下四轮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2018年下半年国内经济的普遍下行,国内乘用车销量出现了28年以来的首次下滑,然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却实现了逆势上涨。再加上政府在纯电动汽车领域一轮轮的补贴政策,使得自主品牌和合资车企都加快了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与量产。跟传统汽车相比,轮毂电机电动汽车将驱动电机安装在四个轮毂中,有着四个车轮力矩独立可控的特点,有利于车辆动力学的分析与验证。本文以四轮轮毂驱动纯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四轮轮毂驱动改装车平台,进行低附着条件下纵向力力矩矢量控制(TVC)的仿真研究与实车测试。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分析了轮毂电机的特点与优势,然后对福特、奔驰等整车厂的轮毂电机改装车进行了探讨,概述了轮毂电机汽车动力学控制研究现状。接下来,本文对某紧凑型轿车进行改装与调试,对整车通信网络和车载用电设备进行硬件和软件检测,搭建轮毂电机纯电动改装车辆基本行驶策略,改装完成后轮毂驱动纯电动汽车百公里加速工况时间为7.96s,为本文的算法提供了实车测试平台。其次,对车辆在低附着路面车辆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针对低附着路面情况,本文根据车辆车轮滑转状况的不同将驱动防滑系统分为四种控制模式,建立了逻辑门限控制的四轮轮毂驱动纯电动汽车的驱动防滑策略。通过二自由度车辆模型得到车辆横摆角速度的响应过程,并将横摆角速度瞬态响应看作二阶系统,通过调节二阶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来设计理想横摆角速度。使用理想横摆角速度与实际横摆角速度误差进行PI控制,决策出整车横摆力矩。然后,对四轮驱动轮毂电机纯电动汽车纵向力矩优化分配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二次规划问题,基于轮胎附着椭圆理论研究了车轮纵向力与侧向力的关系。以四轮轮胎滑移负荷率之和最小为优化目标,推导得到了适用于轮毂电机纯电动汽车纵向力分配的二次规划方法,进而求解得到车轮纵向力矩。由驱动防滑子模块、直接横摆力矩子模块以及二次规划优化模块实现了整车纵向力矩的矢量控制。之后,进行了纵向力矩矢量控制算法的离线仿真。分别在Carsim和Simulink中建立车辆模型和电机模型,利用Carsim与Simulink进行联合仿真测试。仿真结果显示,在冰雪路面,TVC可以明显抑制车轮滑转并提高车辆的动力性。双移线工况(DLC)仿真显示,车辆在DLC工况中TVC改善了车辆不足转向特性,减小了车辆质心侧偏角和车辆的侧向位移,使车辆可以更好的过弯。四个轮胎的负荷率明显降低,车辆稳定性更好。最后,进行了硬件在环测试和实车测试。基于Labview-RT进行了整车控制器(VCU)在环测试,测试了VCU软硬件功能,进行了HIL条件下VCU动力性算法测试,为实车试验做好准备。在黑龙江黑河试验场进行了TVC算法的实车测试。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在低附着路面上驱动防滑测试工况中,TVC可以有效抑制车轮滑转现象,明显提高车辆的纵向动力性。之后进行了双移线(DLC)试验、蛇行试验与方向盘转角放大梯形试验。实车数据显示,TVC开启后,可以明显提高DLC与蛇行试验的通过速度,同时质心侧偏角和车轮负荷率明显减小,车辆更加稳定;同时,附加横摆力矩的存在也使得试验过程中驾驶员使用的方向盘角度大大减小,减少了驾驶员的转向负担。在方向盘转角放大梯形试验中,TVC开启后明显提高了车辆稳定性,减少失稳情况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汽车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汽车造型设计降低外形风阻从而降低汽车行驶阻力,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研究造型设计与空气动力学理论的关系,通过汽车造型降风阻优化设计模型的构建,深入研究造型设计与风阻优化的方法,形成汽车造型降风阻设计流程。根据研究的方法和流程,以实际的项目车型来验证进而完善造型设计降低风阻的方法和流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车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梅肖,付强,张辉香.汽车轮辋设计空气动力学分析[J].汽车工程学报.2019

[2].王洪正,李晓峰.空气动力学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科技.2019

[3].田富刚.第五届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辆动力学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厦门召开[J].中国汽车.2019

[4].韦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汽车空气动力学课程改革探讨[J].科技视界.2019

[5].隋丽娜.基于空气动力学汽车车身优化改进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9

[6].董世昌,宋彩云.基于路面激励的汽车系统动力学研究[J].甘肃科技.2019

[7].阿卜杜热黑木·穆柯依提,王琰,肖凌云,董红磊,黄国忠.汽车制动系统缺陷风险传递动力学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9

[8].莫荣博,王秋花,许恩永,林长波.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的载货汽车动力学建模方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9].崔普东.汽车后碰撞人体头颈部的动力学响应及损伤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9

[10].蒋智通.低附着条件下四轮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控制[D].吉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发动机外特性及部分特性转矩曲线汽车动力学模型前面板Fig.2.5F...一3材料的热辐射特性一2热辐射范围五档机械式变速箱Fig5.15Speedmanual...汽车动力学模型程序Fig.2.6Pro...

标签:;  ;  ;  ;  ;  ;  ;  

汽车动力学论文_梅肖,付强,张辉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