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改良论文_伍晓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质改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质,玉米,基因组,籽粒,甘蓝,温带,皖南。

种质改良论文文献综述

伍晓明[1](2019)在《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与规模化种质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AACC)是我国和全球范围内种植面积最大的油菜类型,这一物种是由白菜(Brassica rapa L.,AA)和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CC)在欧洲地中海地区种间杂交后自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基因组分析显示这一异源四倍体种的起源时间大约在7500-10000年之间,文献记载显示该作物驯化时间仅400-500年。因此,甘蓝型油菜是"最年轻"的异源四倍体作物,由于起源和驯化时间短,其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可供遗传改良利用的基础种质资源贫乏。如何高效导入优异遗传变异,显着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基础,是油菜研究的战略性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全球甘蓝型油菜A和C亚基因组遗传变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亚基因组改良甘蓝型油菜的新思路,并创制出高抗菌核病等优异新种质。【材料与方法】基因组变异分析:选择472份来源于世界各地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利用油菜基因芯片(60K Brassica Infinium?SNP array)开展基因组变异与选择性分析,揭示A和C亚基因组变异规律。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利用欧洲抗病野生甘蓝与我国优异白菜型油菜地方种杂交,加倍创制"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以其为供体亲本,15个综合性状优异的推广品种为受体亲本,按巢式群体构建途径创制和筛选遗传背景全新的优异种质。【结果与分析】基因组变异分析:(1)油菜每次产量跃升都与规模化优异基因导入显着相关;(2)我国甘蓝型油菜C基因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低于欧洲,C基因组优异变异引入缓慢很可能是单产提升放缓的关键原因;(3)甘蓝型油菜CC基因组上有更多重要育种选择位点,按照育种时期、栽培区域、生态类型分析,A基因组上检测到62个育种选择位点,C基因组上检测到192个育种选择位点,虽然尚不完全确定这些育种选择位点的具体功能和意义,但这些选择位点中包含多个公认受育种选择的基因,如控制芥酸含量、硫苷含量和开花的BnaA.FAE1、BnaC.HAG1、BnaC.FT等,提示这些育种选择位点是具有我们尚不知晓的重要功能,对甘蓝型油菜C基因组的育种选择对提升产量、抗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C亚基因组改良与规模化种质创新:成功获得"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解决甘蓝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不亲和难题,构建成包含15个RIL群体,4950个株系的巢式群体,这些遗传背景全新的种质产量、抗性、品质变异丰富,部分种质性状极为优异,如W391抗性比现有菌核病抗性最强的品种提高65.5%。【结论】导入CC基因组优异基因对提升油菜遗传改良潜力意义重大,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是未来油菜种质创新的重要方向。利用野生甘蓝创制的新种质具有重大利用前景。(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武志海,凌凤楼,马建,崔菁菁,苏庆旺[2](2019)在《高产优质粳稻品种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吉林省第二大作物,2017年全省水田面积约82.1万hm2,单产已达10266.5kg/hm~2以上。水稻优质品种和超高产品种及种质资源创新对吉林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以来,吉林省水稻品种经历了五次更新。50-70年代出现审定品种的第一次高潮,以松辽4号为代表的系列水稻品种的育成很快替代生产上广泛应用的青森5号。20世纪60年代后期,吉林省水稻育种工作(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赵拴平,金海,徐磊,吴娟,李默[3](2019)在《皖南牛种质资源特性和杂交改良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皖南牛的种质资源特性,探讨其杂交利用效果。[方法]对皖南牛和和—皖杂交F1代牛进行了初生、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体重和体尺性状测定。[结果]皖南牛和和—皖杂交F1代牛公母牛在0~6月龄、12~24月龄时是体重增长高峰期,利用日本和牛对皖南牛进行杂交改良,可显着改善其个体小、生长慢等不足,杂交优势明显。[结论]皖南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牛之一,具有独特的遗传发育特性,亟需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且杂交改良可能是提高其养殖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牛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姜龙,牟琪,陈殿元,马雪,孙博[4](2019)在《先锋玉米种质改良系的配合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CII设计,在6万株·hm~(-2)密度下,对5份先锋玉米种质的遗传改良系和旅大红骨群自交系组配的25个玉米杂交组合进行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总结了这5份先锋玉米改良系的利用价值和改良成效。结果表明:JK 18和JK 20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高,由此2自交系共组配出4个高产组合,有极大的增产潜力。JK 80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低,但有1个高产组合,可以进一步改良,发掘利用。先锋种质改良系×旅大红骨组配模式较国内Reid×旅大红骨组配模式的耐密性有所改良,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可在高产密植型杂交种选育中进行应用。(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5期)

李国权,朱方红,杨惠栋,曹娜,张焕欣[5](2019)在《江西梨瓜种质改良及设施专用型梨瓜新品种培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江西梨瓜保护地栽培品种短缺问题,在收集和引进的梨瓜群体材料中,选择育成高糖、优质、贮运性强于传统江西梨瓜的纯系新材料4份,高糖、优质、早熟材料1份,改良创制大果型梨瓜材料1份。其中2份可作为设施栽培品种直接应用,其他4份可作为杂交育种骨干系材料使用。(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5期)

姚文华,黄云霄,蒋辅燕,陈秀华,汪燕芬[6](2019)在《温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系配合力分析及杂种优势群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温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系杂种优势关系并划分杂种优势群。【方法】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23个温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系和3个测验种配制69杂交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生态环境下对这些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分析,评价群体的应用价值和利用潜力,再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自交系L1、L5、L6、L7、L8、L11、L16、L20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10个强优势杂交组合T3×L20、T1×L8、T3×L21、T2×L20、T3×L1、T3×L11、T3×L5、T2×L6、T3×L12、T1×L4的SCA分别是13.69、28.14、24.08、9.02、9.97、6.09、9.02、17.75、14.40、16.94,除了T3×L11(6.09)均达到显着和极显着水平。【结论】温热玉米种质改良系L8、L11、L16、L20在育种中利用潜力较大,尤其是L11和L20是不可多得的温热玉米改良系。本研究将供试改良系划分为3大类群:L3、L5、L6、L11、L17、L19、L20、L21、L23与掖107划分为Reid群;L1、L2、L12、L13、L16、L18、L22和YML1671划分为非Reid群;L4、L7、L8、L9、L10、L14、L15和YML146划分为Suwan1群。(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守渠,段运平,撖晓东,郭峰,任小燕[7](2019)在《玉米核心种质群体构建与改良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以并单1号、5号、390号、669号、晋单68、华美368的父母本为核心种质构建合成改良瑞德SZA群体和改良兰卡斯特SZB群体,采用相互轮回选择方法进行群体改良。通过对SZA、SZB、SZA×SZB的产量和其它性状增益分析,结果表明:SZA、SZB、SZA×SZB经二轮改良后,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和百粒重等均有所增益,株高、穗位、生育期为负增益;株高、穗长、行粒数、千粒重等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大,开花间隔天数、穗位、穗粗和穗行数、出籽率等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小;SZA、SZB、SZA×SZB的抗病性得到提高。说明构建核心种质群体和适宜选择压力下,通过相互轮回选择能够较好地保持群体的有益遗传变异。(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3期)

李秀诗,吴迅,吴文强,刘鹏飞,郭向阳[8](2019)在《玉米Suwan种质改良过程中的关键基因组区段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Suwan种质抗性好、适应性强、籽粒品质优,在现代育种尤其是南方玉米育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Suwan种质优良特性在改良过程中的遗传机制对我国南方玉米生态区的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Suwan1(Suwan1C10)及其衍生群体(苏兰1号C0)不同改良世代为材料,利用包含5.6万个SNP标记的MaizeSNP50芯片对供试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遗传分析发现:Suwan 1群体不同改良世代间的基因组差异片段较少,仅出现5个,其中4个出现在第11轮改良世代(Suwan 1 C11), 1个出现在第15轮改良世代(Suwan 1 C15);苏兰1号不同改良世代间的基因组差异片段相对较多,共有18个,其中8个在不同改良世代间稳定遗传; Suwan种质改良形成苏兰1号群体的过程中,共获得43个Lancaster特异性遗传片段,其中35个在苏兰1号不同改良世代间稳定遗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出16个与穗行数显着关联的QTN,分别位于第2、第3、第5、第6、第7、第8、第9染色体上,其中SYN25713和SYN36577位于苏兰1号群体的Lancaster特异性遗传片段内;共检测到13个控制穗长相关的QTN,分别位于第1、第2、第5、第7、第8、第9染色体上,其中PZE-105143697位于苏兰1号群体的Lancaster特异性遗传片段内。该结果为后续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吴文强,吴迅,郭向阳,王安贵,陈泽辉[9](2018)在《玉米温热种质改良后代籽粒脱水相关性状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热带种质在具有诸多育种优势性状的同时,具有籽粒脱水较慢的不足。利用温带种质改良热带材料的籽粒脱水性状已经成为育种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研究以温带玉米自交系HCL645和热带玉米自交系ZHL908所组配的105个F2:3家系为材料,通过对F2:3分离家系在授粉后不同时期的籽粒含水量的测定,计算相关的籽粒脱水速率,评价后代的籽粒含水量相关性状的变异情况,揭示温热玉米种质改良过程中的籽粒含水量变化类型和改良方向。结果表明,温热改良F2:3家系的籽粒含水量呈下降趋势,拟合方程为y=-17. 9 In(x)+47. 83,其中R2=0. 987。相关的籽粒脱水速率表现为逐渐减小,拟合方程为y=-1. 22 In(x)+1. 980,其中R2=0. 978。这些研究结果将为热带玉米种质改良和利用提供一定的支持依据。(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10](2018)在《“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成功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9月11日,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西藏农业科技创新园"省部共建青稞牦牛国家重点实验室"五楼会议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旭院士,学术委员副主任阎萍研究员,学术委员钟国强研究员、张京研究员、张国平教授、迟德钊研究员、许如根教授、刘书杰研究员、张宏福研究员、薛白教授、卜登攀研究员、王凤忠研究员、席磊教授参加会议,西藏自治区政府潘旭春副秘书长出席会议并致辞,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农牧处处长罗丹、高新处副(本文来源于《西藏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S1期)

种质改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是吉林省第二大作物,2017年全省水田面积约82.1万hm2,单产已达10266.5kg/hm~2以上。水稻优质品种和超高产品种及种质资源创新对吉林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以来,吉林省水稻品种经历了五次更新。50-70年代出现审定品种的第一次高潮,以松辽4号为代表的系列水稻品种的育成很快替代生产上广泛应用的青森5号。20世纪60年代后期,吉林省水稻育种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质改良论文参考文献

[1].伍晓明.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与规模化种质创新[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武志海,凌凤楼,马建,崔菁菁,苏庆旺.高产优质粳稻品种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赵拴平,金海,徐磊,吴娟,李默.皖南牛种质资源特性和杂交改良效果分析[J].中国牛业科学.2019

[4].姜龙,牟琪,陈殿元,马雪,孙博.先锋玉米种质改良系的配合力分析[J].种子.2019

[5].李国权,朱方红,杨惠栋,曹娜,张焕欣.江西梨瓜种质改良及设施专用型梨瓜新品种培育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9

[6].姚文华,黄云霄,蒋辅燕,陈秀华,汪燕芬.温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系配合力分析及杂种优势群划分[J].西南农业学报.2019

[7].刘守渠,段运平,撖晓东,郭峰,任小燕.玉米核心种质群体构建与改良效果[J].种子.2019

[8].李秀诗,吴迅,吴文强,刘鹏飞,郭向阳.玉米Suwan种质改良过程中的关键基因组区段发掘[J].作物学报.2019

[9].吴文强,吴迅,郭向阳,王安贵,陈泽辉.玉米温热种质改良后代籽粒脱水相关性状的评价[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8

[10]..“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成功召开[J].西藏农业科技.2018

论文知识图

102份中国玉米自交系秸秆IVDMD的分布中国气候区划图在不同环境下Sintético34与11个巴西玉...个巴西玉米群体与BR105、BR106群体产量...干旱胁迫下玉米吐丝期对子粒产量的影...霍山2种石解亲本及其F:代叶片的酷酶...

标签:;  ;  ;  ;  ;  ;  ;  

种质改良论文_伍晓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