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幼胚论文_石磊,刘会云,陈海强,王轲,杜丽璞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幼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组织,基因,氮素,基因芯片,体细胞,培养基。

小麦幼胚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刘会云,陈海强,王轲,杜丽璞[1](2018)在《农杆菌和再生相关基因辅助基因枪转化小麦幼胚效果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转基因技术是实现作物性状定向改良,缩短育种年限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由于小麦基因组庞大和遗传组成的复杂性,小麦转基因育种一直落后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目前在小麦遗传转化实践中,主要应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外源基因的导入,一些实验室也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基因枪法具有操作简便,不受受体基因型和外植体生理状态影响等优点,但存在受体细胞损伤较大、转化效率较低等缺点。农杆菌转化模式植物的效率较高,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后在转入T-DNA的同时将VirB、VirD、VirE等效应子蛋白分泌到植物细胞中,与T-DNA形成复合体,协助T-DNA在细胞质中的运输和向基因组上的整合。【材料与方法】基于农杆菌转化的这一特性,我们将农杆菌侵染与基因枪轰击方法组合应用,试图实现小麦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以Fielder预培养4-6d的幼胚为受体材料,将pAH006载体上包含bar基因表达框和GUS基因表达框的T-DNA区酶切、回收,利用基因枪将T-DNA和携带再生相关基因TaCB1的质粒DNA轰击幼胚愈伤组织。轰击后的愈伤组织立即用农杆菌C58C1侵染5min(基因枪轰击+农杆菌侵染处理),然后共培养2d,恢复培养5 d后在含PPT的培养基上筛选抗性愈伤组织,随后分化抗性再生植株。同时,设置基因枪轰击不进行农杆菌侵染的对照处理。【结果与分析】结果发现,基因枪轰击+农杆菌侵染虽然能够产生抗性愈伤组织和绿芽点,但没有获得再生植株,转化效率为0。相反,单独基因枪轰击获得了较多抗性愈伤组织和阳性植株,转化效率2.22-13.89%,平均转化率6.48%。【结论】结果表明,基因枪轰击+农杆菌侵染处理不能提高转化效率,基因枪转化中利用再生相关基因TaCB1辅助显着提高了线性T-DNA表达框转化小麦幼胚的效率。(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李思琪,孙宁,崔驰浩[2](2018)在《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麦幼胚为试验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试验探究多种外源物质对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使用2,4-D 1.0 mg·L~(-1)基础上添加水解酪蛋白(CH)200 mg·L~(-1)、谷氨酰胺(Gln)200 mg·L~(-1)有利于幼胚愈伤组织的形成,出愈率达到98.0%;NAA 0.5 mg·L~(-1)及KT 1.0mg·L~(-1)激素组合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苗,分化率高可达66.7%。(本文来源于《天津农林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李智俊[3](2017)在《小麦幼胚再生体培养基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系列对小麦分化再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一种以小麦品种Bobwhite的幼胚为试验材料建立小麦组培再生体系的方法。结果表明:叁个培养基系列对愈伤诱导率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对平均芽点数和>1cm芽点数的分化效果差异显着,其数值按大小排列为系列Ⅰ>系列Ⅱ>系列Ⅲ。培养基系列I整个再生周期短,再生效果好,8周即可得到大量再生苗。(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7年18期)

孙岩,张宏纪,刘东军,刘文林,王广金[4](2017)在《纳米处理对小麦幼胚组织培养效果及其S_1变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纳米处理对小麦幼胚组织培养效果及后代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影响,2013-2015年以纯系龙0632和九叁6529为试材,用FLM强功能陶瓷纳米器处理过的水配制培养基进行组织培养,并以正常组织培养作对照,研究了纳米处理对幼胚组培诱导频率和分化频率及其S_1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纳米处理的2份试材的平均分化率为9.3%,未经处理的为5.4%。纳米处理S_1株高的平均变异率为4.7%,穗长平均变异率为2.1%,入选株率为7.1%;未经处理的分别为0.4%,1.0%和2.7%。可见纳米处理可以提高小麦幼胚组织培养效果和后代的变异频率,有助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康爽,党政平,张小红[5](2016)在《氮素对小麦幼胚培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麦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培养基中无机氮含量及不同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形成和绿苗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均显着提高了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增加铵态氮含量有利于绿苗分化。(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王宇宏,张彬,王玉国[6](2016)在《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不同小麦品种的幼胚作为试验材料,对影响其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幼胚组培最适胚龄为12~14 d;在最适胚龄下,基因型对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频率影响较大,对小麦幼胚培养出愈率的影响并不显着。在加有2,4-D 1 mg/L+KT 0.5 mg/L的基本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培养,晋农232、晋农318和晋农234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分别达74.6%,70.3%和60.8%。此外,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含氮有机物,也可提高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即晋农232添加300 mg/L Gln,晋农318添加500 mg/L Gln+300 mg/L CH后,其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均有显着提高。分化培养中,添加ZT 3 mg/L和NAA 1 mg/L对晋农232、晋农318和晋农234等3个品种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效果最好,其再分化率分别达到72.5%,57.5%和62.5%。生根培养中添加IAA 0.8 mg/L的1/2基本培养基可以诱导芽快速生壮根。(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杨敏[7](2016)在《小麦幼胚分生组织团诱导及GS5和Ghd7的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利用转基因育种技术可以定向改良性状的特点,实现小麦高产育种,对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意义重大。本研究实现了15个基因型小麦幼胚非愈伤性分生组织团的诱导培养;采用基因枪轰击和农杆菌介导两种方法对小麦进行了水稻基因GS5和Ghd7的遗传转化;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PCR、RT-PCR检测鉴定;调查了T4世代转GS5基因株系农艺性状,对籽粒增宽株系的颖壳及种子进行了石蜡切片观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5个栽培品种小麦幼胚均可形成分生组织团,成团率达到84.6%以上,其中龙30可高达161.26%,品种间成团率略有差异,诱导成团无基因型依赖。2.对单基因转化和双基因共转化的比较发现,在质粒用量一致和方法一定的情况下,转化质粒种类的增多并不影响分生组织团的抗性率、分化率和成苗率。3.基因枪轰击时抗性率、分化率和成苗率均高于农杆菌介导。基因枪轰击的抗性率、分化率和成苗率分别为14.99%、31.38%和16.48%;农杆菌介导则分别为5.19%、21.39%和5.36%。4.PCR检测,两种方法分别获得郑9023的GS5阳性植株1株、8株,Ghd7阳性植株1株、18株。农杆菌介导的GS5或Ghd7转基因植株均繁殖至T2代,目的基因得以传递,其中Ghd7-3株系阳性率达到100%。5.GS5&Ghd7基因的共转化,两种方法分别获得189株、5株移栽成活的抗性苗。PCR检测表明两种转化方法均能实现一次转化,获3种类型转基因植株:GS5+Ghd7-、GS5-Ghd7+和GS5+Ghd7+。基因枪轰击所得GS5+Ghd7+植株传至T2代。实现了分生组织团作为受体的双基因共转化。6.对前人所得12个T4代GS5株系性状调查发现:不同品种在各个性状上表现不同,同一品种株系间也有差异。其中10个株系籽粒显着增宽,郑-2株系籽粒表现最突出,粒宽增宽12.04%,增长2.24%,长宽比降低9.17%,千粒重增重8.73g。7.RT-PCR显示GS5基因在小麦各株系叶片及颖壳中均有表达。GS5转基因株系小麦内颖变厚、内层细胞成串增大,籽粒种皮变厚、细胞层数增多,故外源基因GS5可能通过调控内颖和种皮的形态来使籽粒变宽。(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扬,徐凤,柴乖强,李春莲,王中华[8](2016)在《基本培养基及激素对野生一粒小麦幼胚培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适于野生一粒小麦遗传转化的高效组培再生体系,以野生型一粒小麦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了MS、MSE3和N6叁种基本培养基和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和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诱导培养基以MES3为基本培养基并添加2.0mg·L~(-1) 2,4-D效果最佳,愈伤组织出愈率最高可达90.5%,胚性愈伤率为80.0%。愈伤组织分化过程在添加0.25mg·L~(-1) IAA的MS培养基中加入0.5mg·L~(-1) 6-BA分化效果最佳,分化率能达到50.7%,成苗率为26.5%。(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王晶晶[9](2016)在《小麦幼胚及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和继代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应用遗传转化技术对小麦特性进行改良及新品种的培育已成为小麦育种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稳定、高效和完善的小麦愈伤组织分化和继代分化体系是遗传转化的基础。研究证明,小麦的各种外植体中,幼胚是获得再生植株的最有效的外植体,而小麦成熟胚因其取材方便等特点也被人们广为用作外植体进行培养。研究并解析影响小麦幼胚及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及继代分化的影响因素,优化小麦分化和继代分化体系,将对小麦遗传改良及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着重探讨影响小麦幼胚或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的因素,包括材料的基因型、取材时期、接种方式、胚龄和激素等。但对于小麦幼胚和成熟胚愈伤组织继代分化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诱导和继代培养基的成分直接影响诱导愈伤的质量,从而影响愈伤组织的再生特性,因此,本研究以5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探讨诱导和继代培养基中外源激素互作、糖种类、有机添加物、诱导和继代间隔时间及基因型对小麦幼胚和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特别是继代分化特性的影响,旨在优化小麦幼胚和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特别是继代再生的条件,为建立高效的小麦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外源激素、碳源、有机添加物、诱导和继代间隔时间及基因型对小麦幼胚和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分化、继代分化特性均有显着影响。1.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中添加2.0 mg·L-1 2,4-D时继代分化率最高,1~5次继代后的分化率分别为29.4%、33.3%、32.7%、30.1%和29.8%。小麦成熟胚继代培养基中以添加1.5 mg·L-1 2,4-D时的效果最好,其1~5次继代后的分化率分别为43.6%、21.9%、23.4%、22.2%和20.9%。2.诱导和继代培养基上添加0.5 mg·L-1 KT和0.5 mg·L-1 TDZ与2,4-D互作对小麦幼胚及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分化和继代分化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幼胚培养中,0.5 mg·L-1KT与2,4-D互作,诱导当代的愈伤组织分化率比对照提高5.1%,1~5次继代后的分化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8.2%、20.1%、13.5%、25.6%和30.2%;0.5 mg·L-1TDZ与2,4-D互作,诱导当代的分化率低于对照,1~3次继代后的分化率分别比对照降低4.4%、26.4%和69.1%,4~5次继代后不再分化。成熟胚培养中,0.5 mg·L-1 KT与2,4-D互作使小麦成熟胚诱导当代的愈伤组织分化率比对照提高6.7%,1~5次继代后的分化率分别比对照提高14.7%、48.4%、29.9%、34.7%和34.4%;0.5 mg·L-1 TDZ与2,4-D互作对小麦成熟胚诱导当代的愈伤组织分化率有不显着的促进作用,且1~3次继代后的分化率分别比对照降低15.6%、21.0%和43.6%,4~5次继代后不再分化。同时,在TDZ与2,4-D互作时,小麦幼胚和成熟胚愈伤组织在继代过程中均出现了严重褐化现象。3.诱导和继代培养基中配合使用糖源,对小麦幼胚和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分化及继代分化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1.5%蔗糖和1.5%麦芽糖配合使用时,小麦幼胚诱导当代愈伤组织分化率为82.1%,1~5次继代后的分化率分别为45.8%、51.0%、50.7%、39.6%和40.3%;1.5%蔗糖和1.5%麦芽糖配合使用时,小麦成熟胚诱导当代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为78.3%,1~5次继代后的分化率分别为55.7%、30.6%、35.5%、33.8%和34.1%。4.诱导和继代培养基中同时添加500 mg·L-1水解酪蛋白、250 mg·L-1 L-谷氨酰胺、250 mg·L-1 L-天门冬酰胺和0.5 mg·L-1生物素,对小麦幼胚和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及继代分化促进作用最显着。幼胚培养中,复配组诱导当代的愈伤组织分化率比对照提高18.3%,1~5次继代后的愈伤组织分化率分别比对照显着提高91.2%、83.8%、55.4%、33.3%和66.8%;成熟胚培养中,复配组诱导当代的愈伤组织分化率比对照提高21.3%,1~5次继代后的愈伤组织分化率分别比对照显着提高58.9%、83.6%、79.9%、67.6%和67.9%。5.诱导15d时小麦幼胚和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均可达95.0%以上,为适宜的诱导天数。各小麦品种(系)幼胚和成熟胚诱导当代的愈伤组织分化率均在诱导15d时最高,且显着高于20d和25d的处理;同样,随着继代间隔时间的延长,各小麦品种(系)幼胚与成熟胚愈伤组织1~5次继代后的分化率均呈迅速下降趋势。6.对各基因型小麦幼胚与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发现幼胚和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当代都具有较高的分化特性,继代后分化率均显着降低。依据诱导当代分化率和1~5次继代后的分化率,将千斤早、小偃22和西农183划分为同一类表现型,其诱导当代分化率较高,3个品种幼胚的平均分化率为85.1%,成熟胚的平均分化率为79.9%,1~2次继代后分化率比诱导当代显着降低,3~5次继代后分化率有所升高并趋于稳定;扬麦12和扬麦18为同一类表现型,其诱导当代的分化率较低,2个品种幼胚的平均分化率为59.0%,成熟胚的平均分化率为56.4%,1次继代后分化率显着降低,2次继代后分化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3~5次继代后分化率逐渐降低,且明显低于第一类表现型的品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刘海霞,莫海江,程玉红,马洪波,夏海东[10](2016)在《MADS-box基因在小麦幼胚脱分化过程中的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首次在小麦幼胚脱分化过程中利用Affymetrix小麦基因芯片技术对MADS-box基因表达变化进行检测,共检测到20个MADS-box基因,其中14个基因下调表达,6个基因混合表达。这些基因大量下调表达,推测其在小麦幼胚脱分化中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外发现,12 h是小麦幼胚脱分化过程中MADS-box基因表达的一个关键时期。选取CA670406、CK213813、CA608865和AB107992四个基因进行半定量RT-PCR验证,检测结果与小麦基因芯片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小麦幼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小麦幼胚为试验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试验探究多种外源物质对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使用2,4-D 1.0 mg·L~(-1)基础上添加水解酪蛋白(CH)200 mg·L~(-1)、谷氨酰胺(Gln)200 mg·L~(-1)有利于幼胚愈伤组织的形成,出愈率达到98.0%;NAA 0.5 mg·L~(-1)及KT 1.0mg·L~(-1)激素组合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苗,分化率高可达66.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幼胚论文参考文献

[1].石磊,刘会云,陈海强,王轲,杜丽璞.农杆菌和再生相关基因辅助基因枪转化小麦幼胚效果初探[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李思琪,孙宁,崔驰浩.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初步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2018

[3].李智俊.小麦幼胚再生体培养基筛选[J].农技服务.2017

[4].孙岩,张宏纪,刘东军,刘文林,王广金.纳米处理对小麦幼胚组织培养效果及其S_1变异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

[5].康爽,党政平,张小红.氮素对小麦幼胚培养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6

[6].王宇宏,张彬,王玉国.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J].山西农业科学.2016

[7].杨敏.小麦幼胚分生组织团诱导及GS5和Ghd7的遗传转化[D].华中农业大学.2016

[8].李扬,徐凤,柴乖强,李春莲,王中华.基本培养基及激素对野生一粒小麦幼胚培养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6

[9].王晶晶.小麦幼胚及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和继代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10].刘海霞,莫海江,程玉红,马洪波,夏海东.MADS-box基因在小麦幼胚脱分化过程中的差异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6

论文知识图

GUS基因在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和叶...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再生小麦幼胚破碎处理方式愈伤组织...基因枪轰击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再生...小麦幼胚及细胞瞬时表达

标签:;  ;  ;  ;  ;  ;  ;  

小麦幼胚论文_石磊,刘会云,陈海强,王轲,杜丽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