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性人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格,群体性,体性,散文集,社会性,岗位职责,心理学。
群体性人格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敏[1](2015)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民积极人格及其有序参与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到现在对积极心理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蔚然成风。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作为主体的人的积极的方面。一反传统心理学主要侧重研究人的问题的视角,转为通过开发、挖掘人性中积极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交往、人与自然的美好相处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也正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正能量”的主题遥相呼应。由于网络的兴起和繁荣的发展,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以往需要费时费力了解的事件通过网络平台便可实时接收,不仅如此,公民还可以借助网络参与到事件中去,网络的这种便利性为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提供了契机和渠道。有些事件公民不仅是言论上的参与,有的更是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去参与。纵观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尽管无序的群体性事件频发,但是在无序的夹缝中也时不时地出现有序现象。尤其是近些年,有序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本研究就是在“正能量”的社会背景下,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探讨积极人格与公民有序参与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关系。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问题与目的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第二章论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民有序参与的内涵、特点、形式以及公民参与的理论基础;第叁章是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总体框架的综述,以及涉及到本研究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阐述;第四章是实证研究部分,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公民积极人格及其有序参与的关系;第五章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策略,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运用在线文本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公民积极人格及其有序参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线文本分析是通过对“新文化网”和“央视新闻”两个微博用户关于长春“304”盗车杀婴案的2500多条评论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公民的积极人格特质;问卷调查方法是通过网络发布问卷对年龄、学历、性别、生源地等方面各不相同的142名公民进行调查。本研究旨在另辟蹊径,一反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从积极方面入手,探讨公民自身所具备的积极人格与有序参与之间的关系,从结论出发,提出策略,由理论上升到实践,构建和谐社会。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民在参与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善良”、“爱与被爱”、“热情”、“合作”、“洞察力”这几种积极人格特质,“善良”这一积极人格品质表现的最明显,“洞察力”相对来说体现的最弱;性别、独生情况、学历、生源地等都是公民积极人格影响因素,其中性别对其影响最大;公民的积极人格与其有序参与行为有着显着的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余春晖[2](2014)在《“50后”群体性人格的自然表达——评刘克邦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的印象中,"50后"与"80后"之间,多少会有点代沟,生活环境、人生阅历甚至个人趣味上的不同,这种陌生感与距离感,应该是很明显的。然而,作为"80后"的我来说,阅读克邦先生散文集《自然抵达》时,感受到的却是一种莫大的熟悉与亲切。这位长者,在其散发着人间真情的质朴篇什中,袒露心怀、娓娓道来,让"80后"的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这代人沉淀之后的简单之美、温情之美和人性之美。(本文来源于《创作与评论》期刊2014年12期)
胡征宇[3](2013)在《个人复合人格中的个体性与群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复合人格(从功能的角度,也就是复合素质),可以有很多的理论解释。我觉得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个人人格中个体性与群体性的关系问题。刚才费建明会长讲了人格的叁个方面:传承与创新、合作与妥协、包容与坚持。我认为,这叁个方面都可以从个体性与群体性的关系角度去解读。传承、包容等更多的与个人素质中的客体性、群体性有关,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因素,要有社会和历史(本文来源于《杭州(我们)》期刊2013年Z1期)
张义,邹韶红,佟钙玉,莫煊,木尼热[4](2011)在《群体性暴力事件后驻疆维稳警察的心理应激状况与人格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群体性暴力事件后驻疆维稳警察的心理应激状况,及其与人格因素的关系。方法对驻新疆乌市某区全体维稳警察共334名进行现场调查。年龄为17-52岁,平均为28.6±5.9岁。其中男性330名,女性4名。汉族283名、维族12名、回族4名、其他名族3名。未婚130名,已婚191名,离异13名。1.2方法调查工具:(1)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ET)测评心理应激状况。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评人格特征。采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11-23)
群体性人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我的印象中,"50后"与"80后"之间,多少会有点代沟,生活环境、人生阅历甚至个人趣味上的不同,这种陌生感与距离感,应该是很明显的。然而,作为"80后"的我来说,阅读克邦先生散文集《自然抵达》时,感受到的却是一种莫大的熟悉与亲切。这位长者,在其散发着人间真情的质朴篇什中,袒露心怀、娓娓道来,让"80后"的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这代人沉淀之后的简单之美、温情之美和人性之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性人格论文参考文献
[1].李敏.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民积极人格及其有序参与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余春晖.“50后”群体性人格的自然表达——评刘克邦散文[J].创作与评论.2014
[3].胡征宇.个人复合人格中的个体性与群体性[J].杭州(我们).2013
[4].张义,邹韶红,佟钙玉,莫煊,木尼热.群体性暴力事件后驻疆维稳警察的心理应激状况与人格因素分析[C].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