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聚酰亚胺论文_赵晓燕,黄晨,张帅,汪称意,韦梅峻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溶性聚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酰亚胺,可溶性,性能,亚胺,溶解性,马来,官能团。

可溶性聚酰亚胺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燕,黄晨,张帅,汪称意,韦梅峻[1](2019)在《一种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膜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含叁氟甲基的聚酰亚胺(PI),由二胺单体1,4-双(4-氨基-2-叁氟甲基苯氧基)苯和二苯醚四酸二酐在间甲酚为溶剂的条件下,通过一步法聚合而成。PI在室温下能够溶于常用的有机溶剂,例如: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N-二甲基甲酰胺(DMF),叁氯甲烷和四氢呋喃(THF)。这种可溶性的PI可以通过静电纺的方法加工成柔性的纤维膜材料,并且通过调节纺丝液浓度及溶剂配比得到具有不同形貌结构的PI纤维膜。该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_g)为223℃,氮气气氛下5%的热失重温度为547℃,800℃下的热失重率为56%。实验还进一步对纤维膜的表面润湿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纤维形态结构的聚合物膜均表现出疏水性,其接触角在128°~136°。(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孙劲松,张朋,包建文,钟翔屿,张代军[2](2018)在《基于2,3,3',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可溶性聚酰亚胺的亚胺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3,3',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α-ODPA)与柔性二胺单体1,3-二(4-氨基苯氧基)苯(1,3,4-APB)合成了可溶性聚酰亚胺,其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甲基吡咯烷酮(NMP)等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得到提高,研究了亚胺化方法对基于α-ODPA的可溶性聚酰亚胺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亚胺化方法对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是产生各项性能变化的根本原因,基于α-ODPA的聚酰亚胺适用于化学亚胺化方法,采用化学亚胺化方法能够得到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 68×10~4,5%热分解温度(T_(d5))为544. 7℃,玻璃化转变温度(T_g)为236. 1℃,热稳定性能良好。化学亚胺化聚酰亚胺树脂的拉伸强度为99. 99 MPa,冲击强度为102. 51 kJ/m~2,韧性性能优异。(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李铮,徐任信,全先懂,沈杰,孟德天[3](2018)在《BAFM基可溶性高透光聚酰亚胺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步高温缩聚法,使3,3',5,5'-四甲基-4'-二胺基苯基-4″-氟甲苯(BAFM)分别与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3,3',4,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ODPA)、3,3',4,4'-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BTDA)反应,制备出4种新型聚酰亚胺。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浇铸法制备聚酰亚胺薄膜,研究了聚酰亚胺的耐热性能、透光性能、溶解性能、介电性能及疏水性能。结果表明,BAFM基聚酰亚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均大于340℃,5%热失重温度范围为504~544℃;截止波长范围为342~364nm,透过率为80%时波长范围为400~444 nm;室温下可以溶于四氢呋喃(THF)、叁氯甲烷(CHCl3)、N,N-二甲基甲酰胺(DMF)等极性溶剂;聚酰亚胺薄膜介电常数范围为2. 59~3. 11 (1 MHz),水接触角范围为90°~101°。(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8年09期)

蔡灯亮,温向宁,周臣旭[4](2018)在《聚酰亚胺可溶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亚胺(PI)作为高性能聚合物之一,广泛应用于许多高科技领域,包括航空航天耐高温材料、柔性显示器、太阳能电池以及微电子制造等方面。由于聚酰亚胺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溶解度低,只能溶于少数高沸点极性有机溶剂,导致传统聚酰亚胺难以加工,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提高聚酰亚胺的可溶性对于实现聚酰亚胺低成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几年来针对聚酰亚胺可溶性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引入脂肪族基团和大体积叁芳基咪唑单元、引入卤化单元、共聚等方法,并对聚酰亚胺溶解性能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8年08期)

汪称意,曹世杰,陈文涛,赵晓燕,李坚[5](2018)在《一类含砜基和叁氟甲基结构可溶性聚酰亚胺》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活性双氟砜化合物与3-氨基苯酚经芳香亲核反应,合成了2种新型含氟芳香二胺单体:2,2′-双[3-(4-叁氟甲基苯基)-4-(3-氨基苯氧基)苯基]砜(2a)与2,2′-双{3-[3,5-二(叁氟甲基)苯基]-4-[3-氨基苯氧基]苯基}砜(2b);进一步利用该二胺单体分并与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经高温溶液缩聚成功制备了2种含叁氟甲苯侧基结构聚酰亚胺(3a和3b)。该类含氟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溶解成膜性,可通过其聚合物溶液浇铸得到无色高透明薄膜。所制聚酰亚胺薄膜起始透光波长在342~356nm之间,450nm处的透过率均超过80%。该类聚酰亚胺还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较低的介电常数,1 MHz下的介电常数在2.89~2.98。(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何志富,黄凯,高蔓彤,马思思,韩羽[6](2018)在《可溶性聚酰亚胺膜的制备及其纳滤分离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亚胺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本研究从二胺单体设计出发,制备了一种可溶性聚酰亚胺膜材料,并通过相转化等简易手段成功制备了聚酰亚胺纳滤膜.通过红外光谱等手段验证了聚酰亚胺膜材料的分子结构,膜材料既可以耐受常见的有机溶剂,也可以溶解在NMP等常见制膜溶剂中.制备的纳滤膜呈典型的非对称结构,可以有效地实现一价盐和二价盐分离,对相对分子质量为1 017的RB染料分子截留率高于92%.对相对分子质量为843的螺旋霉素的截留率高于92%.随着PEG分子量的增加,膜的截留率增加.对于不同的分离体系,膜的通量在10~34L/(m~2·h)之间.(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信雅全[7](2018)在《可溶性聚酰亚胺低聚物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别以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6FDA)和2,3,3',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α-ODPA)为酸酐来源,二氨基二苯醚为胺源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两种新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改性剂分别记为6FPIO和α-PIO。采用红外光谱(FT-IR)、分子量测试(GPC)、X-射线衍射(XRD)对其结构进行基本分析,并对所合成的新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改性剂的溶解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改性剂的数均分子量分别为1712和1682,所合成的聚酰亚胺低聚物在丙酮中具有一定的溶解性。为提高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固化物的韧性,将所合成的可溶性聚酰亚胺作为改性剂加入传统的双马来酰亚胺树脂(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BMI)中,并研究了改性剂含量的不同对传统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粘温关系,固化反应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平板小刀法分别测定了6FPIO/BMI和α-PIO/BMI树脂体系的凝胶特性,并计算了各个体系的反应活化能,结果表明改性体系的反应活化能低于纯BMI树脂体系,并随着改性剂的含量的增加,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反应活化能呈现增高的趋势。采用旋转粘度仪测定了不同改性体系的粘度特性,随着改性剂含量的增加树脂体系的流动活化能不断降低,从配方一到配方四及配方五到配方八,树脂体系的流动活化能分别为61.27 kJ/mol、65.91 kJ/mol、69.33 kJ/mol,74.71 kJ/mol和57.54 kJ/mol、63.49kJ/mol、67.03 kJ/mol,72.91 kJ/mol。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Ozawa-Flynn-Wall和Friedman-Reich-Levi计算体系反应活化能,并利用Malek双参数模型确定该树脂固化体系的指前因子和反应级数,建立相对应的固化模型。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对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固化行为进行拟合分析,并针对拟合结果确定热工神经网络的隐含层结构为双层结构神经元个数为15个,遗传算法中迭代次数为50次,交叉概率为40%,变异概率为5%。拟合结果与实验曲线拟合良好,全程误差小于5%。利用万能试验机对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固化物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韧性进行测试,并利用SEM对端口进行形貌分析,分析增韧机理。结果表明,改性剂含量为20%时,树脂体系固化物的力学性能最佳,6FPIO/BMI和α-BMI/BMI树脂体系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为82.87 Mpa,147.68 MPa,27.83 kJ/m~2和82.73 Mpa,144.66 Mpa,23.07 kJ/m~2。(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8-06-03)

曹世杰,汪称意,徐常,卢杰,赵晓燕[8](2018)在《一类含四甲氧基芴结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叁步有机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含四甲氧基芴结构的芳香型二胺单体——9,9-双(3,5-二甲氧基-4-(4-氨基苯氧基)苯基)芴,由这种单体分别与4种商品化芳香二酐经过高温缩聚反应,制得一系列含芴结构聚酰亚胺(PI 4a~4d)。分别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差示扫描量热及热失重分析等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该类聚酰亚胺在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乙酰胺(DMAc)、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等高沸点溶剂及CHCl_3、CH_2Cl_2等低沸点溶剂中具有优异的溶解性;所制得的薄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为62.1~75.6 MPa,断裂伸长率在16.0%~20.7%之间,弹性模量为1.8~2.6 GPa。该系列聚酰亚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244~256℃之间,空气和氮气中10%热失重温度均在430℃以上,表现出优异的热学性能。(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伊朗[9](2017)在《含叔丁基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可溶性透明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亚胺是一类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其热性能、机械性能以及绝缘性能等都极其优异,因而在航空航天、微电子、复合材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大多数聚酰亚胺由于具有刚性骨架结构,溶解性较差,导致加工困难;此外,由于聚酰亚胺结构中含有交替排列的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其内部容易形成电子转移复合物,导致聚酰亚胺薄膜的颜色较深,光学透过性差。因此,科研工作者们采取各种手段对聚酰亚胺的化学结构进行改性以增加其溶解性及其薄膜的光学透过性,但其中有些改性方法(如引入柔性连接基团、引入长链烷基等)会导致聚酰亚胺本身的热性能(主要是热稳定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大幅度下降。而在聚酰亚胺中引入侧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其中,将叔丁基作为侧基引入聚酰亚胺,不仅可以提升其溶解性和其薄膜的光学透过性,还不会大幅度地降低其热稳定性。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结构含叔丁基聚酰亚胺,通过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DSC、TGA、GPC等表征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叔丁基对于聚酰亚胺的合成以及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对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光学透过性以及溶解性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叔丁基侧基数目与聚酰亚胺树脂性能关系研究通过Ullmann偶联反应合成了两个分子主体骨架结构相同、含叔丁基数目不同的新型二胺单体:3-叔丁基-4,4’-二氨基二苯醚(1)和3,3’-二叔丁基-4,4’-二氨基二苯醚(2),然后分别与几种商品化芳香二酐进行高温溶液缩聚制备了两个系列聚酰亚胺树脂。由于二胺单体1和2主体骨架结构相同而所含叔丁基的数目不同,通过对比所得上述两个系列聚酰亚胺树脂的性能,可系统地研究叔丁基数目对聚酰亚胺树脂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骨架结构相同的聚酰亚胺树脂,随着叔丁基数目的增加,其溶解性和薄膜的光学透过性均提高,但其热稳定性有小幅度降低;叔丁基数目对于聚酰亚胺薄膜的机械性能无明显影响。此外,对于上述两个系列聚酰亚胺,引入叔丁基数目越多,其玻璃化转变温度越高;2.基于含叔丁基联苯二胺的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以2-叔丁基-4-碘苯胺为原料,通过Ullmann偶联反应,在联苯二胺刚性分子骨架中引入叔丁基,合成一种新型的含叔丁基联苯二胺单体3。然后,将二胺单体3与各种商品化芳香二酐进行“一步高温缩聚”制备聚酰亚胺树脂。所得聚酰亚胺树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溶于DMAc等有机溶剂中。通过GPC测试,可确定所得聚酰亚胺树脂的数均分子量介于4.21×10~4-1.25×10~5之间,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34-3.04。利用它们的NMP溶液、通过“流延法”可制备高强度、高韧性的聚酰亚胺薄膜。XRD测试结果表明它们为无定形薄膜。除聚酰亚胺3-BPADA外,其余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均高于330 ~oC,其中聚酰亚胺3-BPD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达375 ~oC。同时,它们还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在氮气中450 ~oC以下无明显热分解。可见:刚性结构中引入叔丁基,不仅可增加聚酰亚胺的溶解性,同时不会大幅度降低其热稳定性。3.基于含叔丁基和芴新型二胺的可溶性透明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通过2-叔丁基苯胺和9-芴酮之间的缩合反应制备出一种新型含叔丁基和芴基的二胺单体4,4’-(9H-芴-9,9-二基)-双(2-叔丁基苯胺)(4),再进一步与多种商品化芳香二酐单体通过“一步高温缩聚”制得聚酰亚胺树脂。所得聚酰亚胺树脂可溶于氯仿等常见有机溶剂之中,由GPC测试结果可知它们的数均分子量为:4.54-8.82×10~4,分子量分布系数为2.51-4.33。利用它们的NMP溶液、通过“流延法”可制得一系列强韧的透明薄膜。这些薄膜的颜色较浅,在可见光区域的光学透过性大于90%(膜厚为15μm左右),截止波长介于317-360 nm之间。通过与传统PMDA-ODA薄膜进行比较,该系列聚酰亚胺薄膜的光学透过性更高,且颜色也更浅。可见,同时引入叔丁基和芴基,可有效增加聚酰亚胺分子链间距,提高薄膜的光学透过性。该系列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在光电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在聚酰亚胺中引入叔丁基是提高其溶解性、光学透过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而不大幅度降低其热稳定性的有效策略,可用于设计合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高光学透过性的可溶性聚酰亚胺。4.叔丁基的空间位阻效应在超支化聚酰亚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中发现:由于空间位阻效应,在氨基邻位引入叔丁基可大大降低氨基的亲核性。受此启发,在叁胺单体的一个氨基邻位引入叔丁基,制备了一种新型B’B_2型叁胺单体:N~1,N~1-二(4-氨基苯基)-4-叔丁基苯-1,3-二胺(5)。当该叁胺单体5与商品化芳香二酐在20 ~oC下反应时,邻位有叔丁基的3-氨基反应活性远低于邻位不含叔丁基的4’/4’’-氨基。因此,当叁胺单体5与二酐单体(A_2)以摩尔比1:2投料,在20 ~oC反应时,酸酐基首先与4’/4’’-氨基反应原位生成以AB_2型酰胺酸为主要成分的中间体;当进一步提高反应温度时,3-氨基被活化,中间体可进行自缩聚,顺利得到端酸酐基超支化聚酰亚胺,而有效避免聚合过程中发生凝胶化。最终制得的端酸酐基超支化聚酰亚胺的数均分子量为:2.89-3.91×10~4、分子量分布系数为2.10-2.27;支化度为0.39-0.45;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优异的热稳定性,有望用作线性聚酰亚胺的加工助剂。(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7-23)

代云利[10](2017)在《新型含磷可溶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亚胺(Polyimide,PI)是一类综合性能独特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因其优良的耐热性能、高机械强度、耐腐蚀性等特性而在电子、航空航天、液晶、封装材料、膜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传统PI薄膜大多因难溶难熔而加工困难,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研究可溶性PI以改善PI材料的加工性能己成为目前PI改性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热点之一。本论文简述了PI的概况及发展过程,从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上探讨了各种改善PI溶解性的方法,并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高反应活性的含磷二胺双(4-氨基苯基)-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磷酰基乙烷(ADOPPE),研究了最佳合成条件,并通过红外表征、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鉴定。为了在提高聚合物溶解性的同时不破坏或减少破坏其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等,又引入了二胺2-(3-氨基苯基)-5-氨基苯并咪唑(i-DAPBI),将此两种二胺以不同摩尔比例与四种芳香二酐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6FDA)、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BPDA)、3,3',4,4'-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BTDA)、双酚A型二醚二酐(BPADA)采用二步法发生聚合反应,制备了四个系列PI,利用DHR流变仪分析测定了聚酰胺酸的表观黏度,利用TGA、DSC、UV-Vis、万能材料试验机、极限氧指数仪等多种仪器对PI薄膜的各项性能如热性能、溶解性能、光学性能、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等进行了详细表征和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设计正交实验得到了含磷二胺单体的最佳合成条件:实验温度为130℃,反应时间为24 h,催化剂对甲苯磺酸质量为DOPO质量的1%,溶剂苯胺使用量为DOPO摩尔量的7倍。按最优条件进行合成反应,得到目标产物的收率为68%。通过FT-IR、~1H-NMR、DSC等表征手段证明了该二胺单体已成功制备,且单体纯度很高,可用于聚合物的合成。2、将二胺单体ADOPPE和i-DAPBI以一定摩尔比在室温条件下与6FDA、BPDA、BTDA、BPADA等二酐聚合制得不同系列的PI薄膜,对成膜性较好的PI薄膜进行各项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引入含磷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PI的溶解性和阻燃性,并且随着含磷量的增加,溶解性明显提高;引入具有柔性结构的二酐改善了PI薄膜的光学透明性,同时也使聚合物的热学性能有所下降;咪唑基团、联苯结构等一些刚性较大的结构维持了聚合物一定的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3、在二胺单体摩尔比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不同二酐单体对合成PI薄膜的性能影响。本论文选取ADOPPE:i-DAPBI=0.2:0.8为例,对PI-a-1、PI-b-1、PI-c-1、PI-d-1进行各方面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四种PI薄膜中,PI-d-1的溶解性、透光性最好,而热性能、力学性能相对较差。(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期刊2017-05-10)

可溶性聚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2,3,3',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α-ODPA)与柔性二胺单体1,3-二(4-氨基苯氧基)苯(1,3,4-APB)合成了可溶性聚酰亚胺,其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甲基吡咯烷酮(NMP)等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得到提高,研究了亚胺化方法对基于α-ODPA的可溶性聚酰亚胺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亚胺化方法对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是产生各项性能变化的根本原因,基于α-ODPA的聚酰亚胺适用于化学亚胺化方法,采用化学亚胺化方法能够得到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 68×10~4,5%热分解温度(T_(d5))为544. 7℃,玻璃化转变温度(T_g)为236. 1℃,热稳定性能良好。化学亚胺化聚酰亚胺树脂的拉伸强度为99. 99 MPa,冲击强度为102. 51 kJ/m~2,韧性性能优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溶性聚酰亚胺论文参考文献

[1].赵晓燕,黄晨,张帅,汪称意,韦梅峻.一种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膜性能[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孙劲松,张朋,包建文,钟翔屿,张代军.基于2,3,3',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可溶性聚酰亚胺的亚胺化方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3].李铮,徐任信,全先懂,沈杰,孟德天.BAFM基可溶性高透光聚酰亚胺合成与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18

[4].蔡灯亮,温向宁,周臣旭.聚酰亚胺可溶性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8

[5].汪称意,曹世杰,陈文涛,赵晓燕,李坚.一类含砜基和叁氟甲基结构可溶性聚酰亚胺[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何志富,黄凯,高蔓彤,马思思,韩羽.可溶性聚酰亚胺膜的制备及其纳滤分离特性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18

[7].信雅全.可溶性聚酰亚胺低聚物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8

[8].曹世杰,汪称意,徐常,卢杰,赵晓燕.一类含四甲氧基芴结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合成及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9].伊朗.含叔丁基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可溶性透明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D].上海交通大学.2017

[10].代云利.新型含磷可溶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江汉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可溶性聚酰亚胺(PI5)引起的液晶...可溶性聚酰亚胺的DSC曲线3种可溶性聚酰亚胺的结构式可溶性聚酰亚胺的1H核磁共振谱...可溶性聚酰亚胺红外光谱图1 BAPP-BPADA 聚酰亚胺的合成

标签:;  ;  ;  ;  ;  ;  ;  

可溶性聚酰亚胺论文_赵晓燕,黄晨,张帅,汪称意,韦梅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