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摘 要]乡村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存续的根脉,没有乡村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有:突出党的政治建设,营造乡村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全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夯实党的基层组织,构建乡村发展战斗堡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乡村人民共享成果;坚持法治治理理念,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党员担当精神,培养造就乡村工作队伍。深入总结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有益经验,对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基本经验
乡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及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广大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新机遇、新问题和新挑战。乡村美则国家美,乡村富则国家富,乡村安则国家安,乡村稳则国家稳。乡村发展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党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基本经验,可以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进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突出党的政治建设,营造乡村良好政治生态
习近平强调,办好乡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其中“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62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发挥党治理乡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始终严肃党的政治纪律,严守党的政治规矩,不断提高党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始终坚持党的政治建设,维护乡村党组织治理乡村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其乡村治理把握方向、制定政策、谋划大局、促进改革的主心骨作用;坚持党管乡村的原则,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乡村延伸,保证乡村治理的廉洁高效,推动乡村治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治理乡村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了乡村治理的首位,遵照党中央有关乡村治理的决策部署,有效贯彻和执行党治理乡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乡村治理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党组织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及时召开群众会议,以村民自治的模式改变了部分乡村社会混乱涣散的状态。此后,全国乡村普遍设立了村民委员会,实现了党对乡村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成为党领导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通过规范选举方式,杜绝贿选现象,保证了乡村选举公正,支持和推动村民通过村民自治自主管理乡村公共事务。通过村民自治改变了村民政治参与冷漠的态度,增强村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广大村民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乡村治理。
习近平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良好的乡村治理政治生态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始终把党的政治领导贯穿于乡村治理的全过程,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建设风清气正的乡村政治生态,确保乡村治理有序推进。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坚定政治立场,保持讲政治的优良传统,改变乡村党员干部官本位的思想,加强对乡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其正确的权利观,培养其良好的治理习惯和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乡村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乡村治理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乡村“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使乡村党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把讲规矩、守纪律摆在乡村治理的突出位置,严格遵守党章,严肃监督执纪,服务乡村治理大局,打造和谐的乡村关系。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不断适应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推动乡村治理不断向前发展,积极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全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2]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直接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成效。中国共产党引导乡村广大党员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乡村、深入乡村党员的头脑,达成乡村治理的共识;引导乡村党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建立勤俭节约、诚信尊礼的乡村社会;在乡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红色文化的宣传,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鼓励村民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诚信教育、法治教育,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乡村社会心态,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促进乡村社会形成新风尚;引导村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夯实村民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引导乡村党员干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补足共产党员精神的“钙”,挺起共产党员的精神脊梁。
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乡村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用党最新的创新理论武装乡村党员干部的头脑,坚强破除乡村治理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推动乡村治理思想观念的重大创新,增强村民思想的凝聚力,释放乡村社会发展的活力;把握乡村治理的舆论导向,褒扬善行义举,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唱响乡风文明的主旋律,培育乡风文明的新风尚,使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乡村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心态引导和社会诚信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构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全面发展的社区精神共同体,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的软实力。”[3]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提升乡村党员干部对乡风文明的认知,吸收乡风文明建设的新鲜血液,以乡情乡愁为精神纽带,激发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强大力量,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村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引领乡风文明,最大限度地凝聚乡村人民的共识,让乡村建设成为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抓好乡村移风易俗活动,打破乡村陈规陋习,树立一大批乡村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让志愿服务精神在乡村大放异彩,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办好村民满意的文化事业,顺应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增强乡村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乡村社会的文明体系,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使村民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夯实党的基层组织,构建乡村发展战斗堡垒
张淑芹等[13]报道不典型麻疹患者咽拭子、尿残渣MV抗原检出率分别为82.4%和94.1%,而有研究表明应用RT-PCR对麻疹患儿粪便样本进行MV核酸检测,发现阳性率达97.4%,高于咽拭子检测的病毒核酸阳性率[14]。粪便样本具有采集方法方便、患儿依从性好、不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等优点,因此在本研究中也采用粪便样本分离MV核酸,且阳性率较高。
乡村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乡村党员是乡村党组织的鲜活血肉。乡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至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1]64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需要选准培强乡村党员干部队伍,整体优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条例》等的要求,按照组织程序和组织原则,选出真正德才兼备的乡村治理领导班子;在此基础上实施乡村党员“领头羊”工程,选择一批政治过硬、综合素养高、能够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党员干部,改善乡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断提高乡村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为党分忧、为民造福作为乡村党员干部的根本政治担当;狠抓乡村党员队伍建设,以乡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提升整个乡村的党风政风;增强乡村党员干部的使命和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乡村人民动员、团结起来,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加强乡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推动乡村党员阅读经典著作、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坚定乡村党员的理想信念;出台乡村干部考核机制,树立干事创业的导向,做乡村致富的引路人,发挥好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头”作用,引导村民增强发展乡村经济,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农民。加强乡村党员的继续教育,通过远程教育培训,乡村党员不断进行充电,使乡村党员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党的理论知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对于在外的党员,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互动,引导流动党员进行网上学习,有针对性地与流动党员开展结对帮学活动,有效解决流动党员学习难的问题。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选拔标准,选拔回乡就业创业大学生、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壮大乡村治理的党员干部队伍,更好地引领乡村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完善乡村生态环境。完善乡村监督体制。贪官是党和国家发展的蛀虫,小官巨贪和微腐败都严重影响乡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惩治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遏制乡村公共权力的异化,实现乡村政治清明。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乡村是中国共产党治理乡村的最主要途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是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和重要保障,乡村治理现代化必然要走法治化的道路。乡村治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来治理乡村公共事务,把乡村治理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确保乡村治理沿着法治化道路前进。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以法治为根本要求,通过法治从根本上保障乡村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升乡村社会诚信,更好地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法规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用法治的办法规范和引导乡村治理工作。加强乡村治理的立法工作,完善乡村治理法律体系,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创新乡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自治体制;增强村民法治意识,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改善乡村执法环境,提高依法治理能力,推进乡村程序治理;健全乡村公共安全体系,坚持有腐必反、除恶务尽的原则,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整治乡村居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入开展乡村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依法管理乡村非法宗教活动,净化乡村政治生态;打造多元化的矛盾解决主体,建立高速快捷的矛盾处理机制,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妥善处理乡村矛盾,实现乡村治理的有序发展;强化法律权威地位,坚持法治为本的原则,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增强乡村党员干部法治观念,提升村民法律素养,加强乡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乡村;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大力发展共青团、妇联、新兴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壮大乡村发展的社会力量;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结构,保证乡村治理体系融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乡村人民共享成果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21乡村治理是党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是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把乡村治理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任务,从乡村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坚持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原则,把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换为乡村治理的强大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乡村人民切实感受到乡村党组织的温暖。乡村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乡村人民的主体地位,彰显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保持同乡村人民的血肉联系,在发展中坚持和保障民生,增强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对待;凡是群众拥护的事情,都要抓紧执行;坚决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厚植党乡村治理的群众基础。纵观我国乡村40年的改革发展史,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提出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每一时期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都以人民为中心,都尊重最广大村民的意愿。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32条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4]《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指出:“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5]乡村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最有效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的执政基础,是实现党对乡村领导的组织保证。《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村党支部“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6]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活动中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要积极引导村民组织起来,共同建设乡村美丽家园。1982年1月,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提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团结广大群众前进的核心和战斗堡垒”。[7]以乡村党组织建设为主线,把乡村党组织建设成执行党的决定、宣传党的主张、领导乡村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乡村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乡村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基础,乡村党组织也是党全部战斗力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65加强对乡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的领导,扩大党在各种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将多元主体引入乡村治理,培育新型社会组织,发挥社会各方力量,调动社会各方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乡村治理的整体性、协同性。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9]乡村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基础单元,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负责执行上级颁布实施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乡村治理主体的行为。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奠定了村民委员会进行村民自治的法律地位。198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对村民自治的性质和地位做了明确的规定,维护村民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和地位;规范乡村治理的法规和制度,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夯实乡村治理的制度基础。为了适应乡村治理的需要,1998年和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分别进行了修订。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2004年至2018年连续15年又发布了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工作在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中国共产党力求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乡村治理,保障《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规范乡村公共权力的行使,促进乡村治理有章可循;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根据乡村治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完善和修订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增强乡村自治功能,引导乡村人民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保障村民行使民主权利。
五、坚持法治治理理念,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党组织是乡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发挥其纵览全局、统筹协调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乡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乡村治理活动提供强大保障。乡村党组织通过村“两委”换届工作,着力打造坚强有力、充满活力的基层组织,全面提升乡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同时合理划分村“两委”职能,理顺村“两委”关系,进一步发挥村民自治委员会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加强涣散、软弱乡村党组织的整顿工作,不断增强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坚持党性原则,维护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规范党内组织生活,规范乡村党组织的民主活动,使其常态化、制度化,维护乡村党组织团结,保证乡村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展经常性地教育和管理党员活动,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乡村党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乡村党员的优良作风;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集体活动,完善乡村党员干部政治学习制度,每月定期召开“主题党日”活动,整合乡村党员的凝聚力,发挥乡村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严肃基层党内组织生活,“完善‘周调度、月清单、季督查、年考核’机制,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积分管理及民主评议等制度”,[8]更好地规范乡村党员的行为,提升乡村党员的党性原则,推动乡村治理机制的科学高效运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转变乡村治理的工作方式,由领导人民的管理模式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模式转变,创新为村民服务的形式,构建党组织服务村民的新型工作体系;做好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发挥驻村干部抓党建、促脱贫的作用,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发挥乡村党组织在乡村精准脱贫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筑牢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核心理念,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更好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推动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了乡村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乡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遵循乡村治理的客观规律,深入推进了乡村改革进程,补齐乡村治理的民生短板,促进乡村人民的全面发展,解决我国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乡村社会的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建立起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如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网络论坛等,着力解决乡村人民普遍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保障乡村人民的基本权益;强调通过协商民主的办法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更加关注乡村利益的整合和协调,找到乡村人民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扮演好人民公仆的角色,确保党的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尽早落地生根,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同时高标准建设乡村服务中心,完善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设置党建宣传栏,实现党建宣传与文化活动、党员活动与群众活动的有机结合。中国的改革源于农民的创造,源于农村。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激发农民的创造活力,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激发了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农民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增加了农民行动的自主性;同时广大农民在参与基层民主政治生活的实践中,主体意识不断强化,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断提升,更好地释放乡村社会的内生活力。
六、发挥党员担当精神,培养造就乡村工作队伍
不管什么样的高阶系统都可以应用MATLAB软件简单快速地解决复杂的数值运算或图形绘制,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管理机制不全、师生比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校企合作,可以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与企业合作层次及合作成效的影响。所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校企合作非常重要。
当核功率在20%FP~100%FP范围内,当汽机负荷出现大于10%FP的阶跃变化时,功率差排放控制通道根据核功率信号和给水流量信号的差值实施排放.蒸汽压力排放控制通道根据蒸汽压力测量信号与蒸汽压力高限设定值的偏差实施排放.其控制原理图如图4所示.
广大乡村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其在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乡村治理各项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干群关系交流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乡村走访活动,问需于民,倾听乡村人民的呼声;改进乡村治理的工作方法,用贴近群众的语言,为群众排忧解难。乡村党员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自觉做讲政治、守规矩的合格党员,自觉把学习党章作为第一课,牢记入党誓词,遵守党的纪律,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乡村党员是乡村治理的生力军,乡村党员团结协作,增强大局观念,真干事、干实事,坚持群众事情无小事的原则,把乡村人民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乡村党员要学习乡村治理的知识,增强乡村治理的本领,推进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提高乡村干部利用互联网的能力。实施“互联网+党建”工程,随着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通过互联网进行党建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互联网推动基层党建由“单向度灌输”向“多向度互动交流”转变,实现基层党支部建在网上,完善党员的相关信息网络平台,提供线上线下的党建信息。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乡村治理的政治方向,遵循乡村治理的基本规律,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在新时代发展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世情国情农情的变化,不失时机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6.
[3] 李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层治理现代化探析[J].江苏农村经济,2016(3):62-64.
[4]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19-03-01].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6]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EB/OL].(1999-02-13)[2018-09-16].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71382/71383/4844873.html.
[7] 1982年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EB/OL].(2008-04-09)[2018-09-03].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data/zgncggkf30n/2008-04/09/content_14684460_2.htm.
[8] 邓正安.如何营造新时代良好乡村政治生态[J].国家治理,2018(2):58-62.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79.
BasicExperienceofModernization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inRuralManagement——Thoughts on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BaiQipeng
(MarxismCollegeof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387,China)
Abstract:Countryside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ot vein of national survival,there will be no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without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Over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rural governance and accumulated rich successful experiences.These experiences include:highlighting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a good political ecology in the countryside;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civilization;tamping the party’s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building a rural development battle fortress;adhering to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and ensuring the rural people to share the results;adhering to the rule of law governance and improving the modern rural governance system;giving play to the spirit of party members and cultivating the rural work team.Fully absorbing the beneficial experiences of rural governa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era,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Reform and opening up;Communist Party of China;Rural governance;Basic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D25;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19)03-0116-07
[收稿日期]2019-03-21
[DOI]10.19669/j.issn.1009-5101.2019.03.0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协商治理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研究”(17YJC710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白启鹏,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农村基层民主与乡村治理研究。(天津 300387)
【责任编辑 于蓬蓬】
标签:乡村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员论文; 村民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党的领导论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论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 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协商治理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研究" (17YJC71000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