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换热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量,数值,煤质,换热器,地热能,换热,动力。
换热量论文文献综述
姚锋刚[1](2019)在《动力煤煤质对锅炉内换热量影响的大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动力煤煤质特性和锅炉内传热特性之间的影响关联的半定量方法,对大型电厂燃用的煤质分析数据做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研究分析。同时,对煤质特性在锅炉炉膛烟气参数,烟气参数对辐射放热量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依据热平衡相关原理,基于数据计算与理论性分析,指出煤质低位发热量、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和烟气在炉内放热量间存在的半定量关系,拟合精确度与高可靠性、广泛适用范围的叁维函数关系式。通过研究所得结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型锅炉的设计运行与控制系统优化提供更有效、更可靠的函数评估方式,结果的实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工业加热》期刊2019年04期)
张山,张兵兵,梁若冰[2](2019)在《渗流对地源热泵土壤温度场及换热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源热泵长期运行时土壤热失衡导致热泵效率降低的问题,探究地下水渗流(以下简称渗流)以及热泵周期性运行对周围土壤温度场与热泵效率的影响。建立长宽均为40 m,深度为140 m的土壤区域,在土壤区域中打9个120 m深的钻孔,钻孔中心间距为5 m,且按照3×3的方阵排布,在钻孔中埋入深度为120 m的双U型地埋管。基于Feflow数值模拟软件的叁维瞬态热渗耦合传热模型,通过土壤热响应实验验证,确定Feflow软件仿真模拟得出的结果准确可靠。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存在渗流、存在渗流、改变渗流速度(1×10~(-4)m/s、2. 4×10~(-6)m/s、2. 1×10~(-7)m/s)以及改变渗流层厚度(5 m、10 m、15 m)对地源热泵在供暖工况下120 d连续运行带来的影响,分析地源热泵系统按照1 a中供暖运行120 d,间歇90 d,制冷运行90 d,再间歇60 d的周期性运行模式,运行10 a后对地下土壤温度场以及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渗流且渗流速度大于1×10-7m/s数量级时有利于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恢复;相对于无渗流条件,渗流层位于38~42 m且渗流速度为2. 4×10~(-6)m/s时,供暖工况下连续运行120 d后的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提高54%;渗流速度对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影响明显,渗流速度越大,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越多;渗流速度不变时,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随着渗流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渗流层厚度每增加5 m,在供暖工况连续运行120 d后,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增加2 W/m;周期性运行模式下,有渗流与无渗流条件下土壤均没有明显的冷、热量积累,但有渗流条件更利于提高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文末附有有渗流与无渗流工况下土壤温度场动态展示的视频,可扫二维码观看。(本文来源于《煤气与热力》期刊2019年07期)
康彦青,张润霞,郑爱平[3](2019)在《清洗表冷器对中央空调换热量等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实际工程中央空调系统为对象,测试表冷器清洗前后空气的风速、压差、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及表冷器表面的温度,并对比分析所测数据,以实测数据为边界条件进行CFD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表冷器经清洗后机组的风量明显增加,通风阻力显着降低,换热量大幅增加,表明清洗可降低空调运行能耗、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运行效率。(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王硕,殷元生,黄可钦,王胜蓝,官燕玲[4](2019)在《同轴套管深埋管换热器延米换热量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青岛某埋深2 605 m的同轴套管深埋管换热系统,建立了耦合管内外换热的全尺寸模型,应用Fluent软件进行了一个供暖季的埋管取热仿真模拟,研究深埋管换热器延米换热量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埋管位置越深延米换热量越大;同一埋管在不同取热量下,与整根埋管平均延米换热量数值相同的延米换热量的对应位置大致处于同一深度,且该处以上埋深和以下埋深的延米换热量随运行时间的变化规律相反;埋管取热量按一定比值增大,对应埋管各深处的延米换热量也随之按该比例增加。该研究成果可为深埋管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工业加热》期刊2019年02期)
岳丽燕,孟令军,李珊[5](2018)在《地层初始温度对地埋管换热量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我国大陆城市由南向北年平均温度变化规律,进行了9个现场热响应试验,获得了武汉、淮南、西安、济南、天津、廊坊、北京、巴彦淖尔、阜新的地层初始平均温度和冬、夏季工况地埋管换热器的吸热和放热能力数据,识别出每延米换热量与地层初始温度的相关性方程,并认为不是所有的地区的建筑都适合应用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来制冷和供暖,只有当地层初始温度为13~20℃时,才适宜浅层地热能地埋管地源热泵的合理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陆东铭[6](2018)在《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ε-NTU法换热量计算公式以及在空调机开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列表给出了翅片管式换热器分别作为冷凝器(干面)和蒸发器(湿面)时的ε-NTU法换热量计算公式,并阐述了其在空调机开发中的两个实际应用。(本文来源于《家电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樊增权,樊晋元,王林[7](2018)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动力煤煤质特性对炉内换热量影响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动力煤煤质特性与炉内传热特性的影响关系的半定量方法,对国内大型电厂燃用的170个煤质分析数据进行了大量理论与数学分析。探讨了煤质特性对电站锅炉炉膛内烟气参数以及烟气参数对辐射放热量的影响关系;根据热平衡原理,通过大量数据计算和理论分析,提出了煤质低位发热量、炉膛出口烟温与烟气在炉内的放热量之间的简捷半定量关系,拟合出精度和可靠性较高、适用范围较广的叁维函数关系式。该研究结果可为大型锅炉的设计运行、控制系统的优化提供一种简便可靠的函数评估手段。(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8年08期)
雷蕾,薛雨[8](2019)在《建筑室内边界对流换热量的反向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反向计算模型还无法实现对建筑室内边界对流换热量进行反向计算这一制约性差距,采用温度贡献率方法,将边界对流换热量与室内测点温度之间表示成因果关系的温度贡献因子矩阵,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将最小二乘与Tikhonov正则化方法相结合,建立依据室内数个测点的离散温度求解边界对流换热量的反问题数学模型。应用叁维通风空腔和某建筑内一间办公室进行实验验证,模型求解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差均小于80%,结果表明反向计算模型可以准确对室内边界对流换热量进行求解。(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孔彦龙,陈超凡,邵亥冰,庞忠和,熊亮萍[9](2017)在《深井换热技术原理及其换热量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深井换热又称套管换热,是在深井中通过同轴套管进行单井内部流体循环,基于热传导的方式与地层换热,从而以"取热不取水"形式开发地热能的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深井换热技术特点,评述其在国外的应用进展.国外的实践表明,深井换热延米功率均在200 W以下,多不超过100 W,换热量远小于基于热对流的取热方式,比如深井热水开采技术.本文针对我国北方典型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分别采用Beier解析法和双重连续介质数值模拟法(基于OpenGeoSys模拟平台)计算了短期(4个月)采热和长期(30年)采热情景下的换热量.解析法和数值法的结果均表明,延米换热功率上限不超过150W.在间断采热,即每天供热12个小时,停止12个小时的情景下,延米换热功率可以翻倍,但是总换热量基本不变,且水温在一天内的波动明显变大.对数值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在地温梯度一定的条件下,井深对延米换热功率影响不大,而地层热导率对其影响较为明显.最后指出,提高深井换热技术换热量的主要手段是增加井周围地层中的热对流,或者说,增加循环水与岩石的接触面积.(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陈尚沅,茅靳丰,韩旭[10](2017)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垂直地埋管换热量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地埋管结构和物性对换热的影响时,往往难以整体考虑所有因素,该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地埋管换热器在一系列运行工况下的换热量。通过建立叁维地埋管数值模型及实验验证,获取网络需要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以岩土导热系数、回填土导热系数、进水流量、地下水渗流速度、进水温度和钻孔深度为输入,换热量为输出,建立一个叁层基于反向传播算法的神经网络BP模型,探讨不同的训练函数和隐含层节点数对网络精度的影响。通过实验和模拟检验表明,最优网络模型换热量预测值与检验值的相对误差最大为0.11,线性拟合度为0.894,具有较好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换热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地源热泵长期运行时土壤热失衡导致热泵效率降低的问题,探究地下水渗流(以下简称渗流)以及热泵周期性运行对周围土壤温度场与热泵效率的影响。建立长宽均为40 m,深度为140 m的土壤区域,在土壤区域中打9个120 m深的钻孔,钻孔中心间距为5 m,且按照3×3的方阵排布,在钻孔中埋入深度为120 m的双U型地埋管。基于Feflow数值模拟软件的叁维瞬态热渗耦合传热模型,通过土壤热响应实验验证,确定Feflow软件仿真模拟得出的结果准确可靠。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存在渗流、存在渗流、改变渗流速度(1×10~(-4)m/s、2. 4×10~(-6)m/s、2. 1×10~(-7)m/s)以及改变渗流层厚度(5 m、10 m、15 m)对地源热泵在供暖工况下120 d连续运行带来的影响,分析地源热泵系统按照1 a中供暖运行120 d,间歇90 d,制冷运行90 d,再间歇60 d的周期性运行模式,运行10 a后对地下土壤温度场以及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渗流且渗流速度大于1×10-7m/s数量级时有利于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恢复;相对于无渗流条件,渗流层位于38~42 m且渗流速度为2. 4×10~(-6)m/s时,供暖工况下连续运行120 d后的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提高54%;渗流速度对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影响明显,渗流速度越大,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越多;渗流速度不变时,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随着渗流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渗流层厚度每增加5 m,在供暖工况连续运行120 d后,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增加2 W/m;周期性运行模式下,有渗流与无渗流条件下土壤均没有明显的冷、热量积累,但有渗流条件更利于提高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文末附有有渗流与无渗流工况下土壤温度场动态展示的视频,可扫二维码观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换热量论文参考文献
[1].姚锋刚.动力煤煤质对锅炉内换热量影响的大数据分析[J].工业加热.2019
[2].张山,张兵兵,梁若冰.渗流对地源热泵土壤温度场及换热量的影响[J].煤气与热力.2019
[3].康彦青,张润霞,郑爱平.清洗表冷器对中央空调换热量等的影响研究[J].建筑技术.2019
[4].王硕,殷元生,黄可钦,王胜蓝,官燕玲.同轴套管深埋管换热器延米换热量变化规律的研究[J].工业加热.2019
[5].岳丽燕,孟令军,李珊.地层初始温度对地埋管换热量影响分析[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8
[6].陆东铭.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ε-NTU法换热量计算公式以及在空调机开发中的应用[J].家电科技.2018
[7].樊增权,樊晋元,王林.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动力煤煤质特性对炉内换热量影响规律的研究[J].热力发电.2018
[8].雷蕾,薛雨.建筑室内边界对流换热量的反向计算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9
[9].孔彦龙,陈超凡,邵亥冰,庞忠和,熊亮萍.深井换热技术原理及其换热量评估[J].地球物理学报.2017
[10].陈尚沅,茅靳丰,韩旭.基于神经网络的垂直地埋管换热量预测[J].太阳能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