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贞迪1胡波1张六通2邱幸凡2
(1鄂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湖北鄂州436000;2湖北中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中图分类号】R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4-0102-02
【摘要】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并经逻辑推理,认为“CFS与气络相关”。针对气络“虚、滞”的病机特点,自拟补气通络方应用于临床,并对慢性疲劳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人进行了疲劳评定量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等量表的观测。结果显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较之正常人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状态,生活事件量表的积分也明显高于正常人;补气通络方能明显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精神抑郁和焦虑状态。
【关键词】补气通络方气络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观察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CFS)是亚健康状态中最具代表性的病症,其临床上以长期持续疲劳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一组征候群[1]。这一疾病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负影响不可忽视,西医认为CFS是基于各种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所引起的NEI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目前使用抗病毒、免疫球蛋白、维生素等药物治疗尚处于摸索阶段,疗效不明显。
本人在读博士期间曾从事CFS的研究,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并经逻辑推理,认为“CFS与气络相关”,并根据气络“虚、滞”的病机特点,结合临床,自拟补气通络方作用于CFS模型大鼠,结果发现补气通络方能有效调节NEI网络,从而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疲劳症状[2]。因此我们将补气通络方应用于临床,结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标准
治疗组60例患者符合198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制定的CFS诊断标准[3];
1.2排除病例标准
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符合诊断标准但资料不全者,均予以排除。
1.3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病程(从确诊之日起)6个月~1年52例,2年以上8例;年龄小于30岁者10例,31~40岁20例,41~50岁24例,50岁以上6例,平均年龄为41.23岁。设立与病人性别、年龄、职业等相匹配的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2研究方法
2.1治疗用药
补气通络方以补气行气、通行气络为组方原则,由黄芪30g、人参5g、枳壳15g、柴胡10g、地龙10g、川芎10g等组成。治疗组患者口服该方每日一付,浓煎成600ml,分三次口服。
2.2观察内容
按照临床病例观察表内容,详细记载病人临床表现及服药前后病情变化情况,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或未预料到的毒副反应;治疗组分别于服药前后填写疲劳问卷、疲劳评定量表[6][7],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填写生活事件量表[8];正常人对照组填写以上有关问卷。观察时间为2个月,在观察期间停用一切其他中西药。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文献[4][5]制定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症状按轻、中、重程度分级,其中诊断标准中必备症的分值为2、4、6,兼症的分值分别为1、2、3。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2/3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1/3以上;无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不足1/3或加重。
3.2临床疗效按照临床症状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积分42.76±8.13,治疗后17.24±5.32,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积分明显降低。按照疗效评定标准,60例患者经服补气通络方治疗后,显效42例,占70%;有效14例,占23.3%;无效4例,占6.7%;总有效率为93.3%。
3.3疲劳问卷、疲劳评定量表观测结果。
经t检验,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疲劳症状显著改善;但与正常组比较,仍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
3.4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状态问卷(DSI)观测结果。
经t检验,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焦虑和抑郁症状显著改善;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患者经治疗后恢复到正常水平。
3.5生活事件量表(LES)观测在60例患者中,按照生活事件量表,结果出现频度较多的项目有:工作学习中压力大(占39%),对现职工作不满意(占41%),可见CFS患者较为普遍地存在长期工作压力等心理应激状态。
4讨论
慢性疲劳将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西医对该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也缺乏有效的治疗,因此从中医学角度探讨该病的病理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意义。在中医络病学领域,吴以岭教授是国内少数几位领军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气络和血络的划分法”已得到了包括王永炎院士[9]、邱幸凡教授等[11]大批知名学者的认同。其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了“气络与NEI”相关的理论[10],而本人的博士导师张六通、邱幸凡教授更进一步认为:气络位于血络之外,气络中的微物质“气”正是通过气络这一“有形轨迹,无形通路”布散全身,以调节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达到整体平衡,这一功能与现代医学的NEI相似;张明泉等[12]则进一步认为NEI为气络的现代物质基础;同时NEI紊乱正是CFS发病的病理学机制。因此,我们将CFS、NEI与“气络”概念联系起来,通过逻辑推理,大胆提出“气络与CFS相关”的假说,首次从气络入手治疗CFS,并已通过实验证实了其有效性[2]。
疲劳是一个主观感觉症状,多年来,人们对疲劳症状的客观化描述不断地进行着研究。1993年报道了疲劳问卷的研制[6],经过实践证明该量表是可信的、有价值的。同年,Joseph等[7,8]报道了疲劳程度评定量表的研究,不但描述躯体及心理的疲劳特征,而且用于区别一般的疲劳及病理状态的疲劳。本研究通过这两个量表的应用,反映服药后疲劳分值明显改善。进一步证实补气通络方具有较好的改善机体疲劳状态的作用。对患者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的观测,显示CFS患者较之正常人存在一定的焦虑及抑郁状态,精神情志处于紧张状态,而经过服用补气通络方,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得到了改善,说明本方通过纠正气络的“虚与滞”、激发气络所具有的调节五脏六腑,恢复阴阳平衡功能,从而达到缓解患者的精神应激状态;这可能是其有效治疗CFS的机理之一。
参考文献
[1]杨青,文兆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修订诊断标准[J].重庆医学,1996,25(4):233.
[2]胡波,邹万成,张六通等.补气通络方及其拆方对CFS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3):8-10.
[3]LewisG,WesselyS.Theepidemiologyoffatigue:morequestionsthananswers.JEpidemiolCommunityHealth,1992,46(1):92-9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96-97.
[5]赵金铎.中医证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7-170.
[6]TrudieCBerelowitzTeresaPetal.Developmentoffatiguescale.JournalofPsychosomaticResearch,1993,37(2):147-153.
[7]JosephESchwartzLinaJetal.Themeasurementoffatigue:anewinstrument.JournalofPsychosomaticResearch,1993,37(7):753-762.
[8]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4-41,160-162,202-205.
[9]王永炎.络脉络病与病络[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1.
[10]吴以岭.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1:15.
[11]邱幸凡.经络之气脉血脉两大系统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3):22-24.
[12]张明泉,温瑞书,王亚利等.气络与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关系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8):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