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裂隙岩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裂隙,块体,电场,力学,岩石,系数,围岩。
裂隙岩块论文文献综述
张为社[1](2017)在《异质岩块复合单裂隙岩体渗流试验及流固耦合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岩体是一种包含不同尺度节理裂隙的复杂天然地质体,由完整岩石和节理裂隙组成。在地铁隧道、海底隧道、煤矿巷道等地下工程中的岩体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中,岩体的赋存环境主要包括地应力场及地下渗流场的作用,地下水在岩体裂隙里的流动过程中地应力场与渗流场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是影响岩体渗透特性和工程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岩体渗流过程中应力场与渗流场的耦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裂隙岩体的流-固耦合研究多基于单裂隙的流-固耦合,从单裂隙研究入手研究多裂隙岩体流-固耦合是十分必要的。现有研究工作虽然在裂隙岩体渗流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但对于不同性质地层接触区处裂隙面渗流特性的认识尚不全面,现有裂隙渗透理论还不能为实际工程中不同地层接触区处裂隙面渗透系数的计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准确的计算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人工制作的复合单裂隙细砂岩、复合单裂隙粗砂岩和复合单裂隙粗细砂岩岩体进行渗流试验,揭示裂隙面两侧岩性、裂隙水压及裂隙面法向应力对裂隙面渗透性的影响规律;然后基于叁维应力下的裂隙-岩块位移模型,推导考虑裂隙面两侧岩性、裂隙面刚度系数、裂隙水压和裂隙面法向应力的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理论计算公式;最后通过试验对新推出的裂隙岩体渗透系数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及适用性进行了验证。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试验过程中,单裂隙岩体渗透系数随裂隙水压的增加呈线性增加,随着净围压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减小。(2)围压会引起裂隙的闭合,导致渗透系数减小;裂隙水压会使裂隙扩张,使裂隙渗透系数增加,并且在单裂隙扩展之初裂隙水压是影响裂隙初始宽度和初始渗透系数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裂隙渗透系数理论计算时不宜仅用围压减去裂隙水压得到的净围压来进行计算,而应同时考虑裂隙水压对裂隙渗透系数的影响。(3)裂隙岩体裂隙面两侧岩块的岩性对裂隙渗透系数有显着影响,在相同的裂隙水压和围压共同作用下,单裂隙粗砂、单裂隙粗细砂岩复合体、单裂隙细砂的裂隙渗透系数各不相同,其中单裂隙粗砂岩渗透系数最大,单裂隙粗细砂岩复合岩体次之,单裂隙细砂最小。(4)本文基于裂隙岩体-位移模型,推导了考虑裂隙水压、围压与裂隙两侧为不同性质岩块的单裂隙岩体渗透系数计算模型及理论计算公式,并在试验中验证了其适用性和正确性,新推出的计算公式可为实际工程中不同地层接触区处裂隙面渗透系数的计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相对准确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期刊2017-05-10)
李爱华,朱江[2](2014)在《基于二维裂隙网络模拟的岩块搜索与岩层追踪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动压力在岩石河床裂隙中的传播是导致大坝下游基岩冲刷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岩体裂隙网络作为水体的赋存空间,其结构特性决定了水流脉动压力波的传播规律。应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编译Fortran程序语言,模拟得出与天然岩体裂隙网络在统计上完全等效的、具有相似结构特性的仿真裂隙网络,实现管网线元和节点的自动编号存储。借助矩阵理论定义了衔接矩阵和回路矩阵,从数学意义上精确描述裂隙网络。提出了基岩冲刷破坏过程中,孤立岩块的自动搜索和逐层追踪的新方法。文中以10 m×10 m范围内的两组裂隙为例,依据裂隙网络的统计分布规律,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给出由两组裂隙组成裂隙网络的模拟结构图以及块体逐层自动追踪的结果。研究结果为高坝下游基岩冲刷过程的模拟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景锋,尹健民,艾凯,韩晓玉,刘元坤[3](2014)在《基于原生裂隙重张试验确定围岩块体边界法向应力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地下工程处于一定水平的地应力环境中,块体边界法向应力概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块体的稳定性分析结果,现通过实测途径确定块体边界法向应力的研究还较少。基于大型地下厂房块体稳定性分析,通过在块体范围及邻区不同方向布置多个钻孔,首次将原生裂隙重张试验引入到块体边界法向应力的测定,对开挖后与块体主要边界产状相近的所有原生裂隙的法向应力进行了测试,成功取得了块体边界上的法向应力状态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洞室开挖完成后,块体边界应力分布不均匀,但具一定规律,垂直向表现为从浅部到深部结构面的法向应力依次增大,在水平向上,随与洞室开挖面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结构面的法向应力实测值稍小于基于围岩应力的估算值,但总体一致。该成果可为确定围岩块体的边界力学状态和应力模型简化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4年03期)
胡云进,钟振,张新海[4](2012)在《考虑裂隙-岩块间水交换的单裂隙非饱和渗流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考虑裂隙-岩块间水交换时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影响因素,应用分形几何法生成裂隙开度分布,根据毛细吸持理论和入侵准则形成充水域,基于水量平衡方程,建立了能考虑裂隙-岩块间拟稳态水交换的单裂隙非饱和渗流分析模型.进行了不同岩块孔隙率、不同岩块渗透系数及不同岩块初始饱和度情况下的单裂隙非饱和渗流数值模拟,以单裂隙非饱和渗透系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岩块孔隙率对裂隙渗透性影响甚微;岩块渗透系数和岩块初始饱和度对裂隙渗透性存在较大影响,岩块渗透系数越大,裂隙-岩块间的水交换越剧烈,裂隙渗透性变化越明显,裂隙非饱和渗透系数随岩块初始饱和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岩块渗透性较好或裂隙与岩块干湿差别明显的情况下,不能忽略裂隙-岩块间的水交换.(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钟振,胡云进,刘国华[5](2012)在《考虑裂隙-岩块间水交换的单裂隙非饱和渗流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水力特性,根据裂隙面分形维数、裂隙面位错值和面积接触率,提出了采用随机布朗函数生成裂隙开度分布的方法;基于裂隙局域立方定理成立的假定,并考虑裂隙-岩块间拟稳态水交换,建立了单裂隙非饱和渗流数值分析模型。模拟得到的裂隙毛细压力-饱和度以及非饱和渗透系数-毛细压力的关系曲线能够反映排水、吸水间的滞后性及体现排水时的进气值和残余水饱和度。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定性对比表明,建立的模型可为考虑裂隙-岩块间水交换的单裂隙非饱和渗流模拟提供合理可行的方法。最后对比了考虑与不考虑裂隙-岩块间水交换的裂隙非饱和渗透系数-毛细压力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在高毛细压力(低饱和度)下,可忽略裂隙-岩块间的水交换。(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陈学松[6](2008)在《微生物浸出过程中裂隙岩块损伤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岩所处环境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现已有大量学者进行了普通溶液对矿岩损伤的相关研究,但以微生物溶浸采矿做为背景进行的研究还尚未看到。本文首次以这一领域做为研究背景,初步探讨了含菌溶浸液对裂隙矿岩损伤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论文结合“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微生物浸出体系多因素强关联”(2004CB61920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散体多相介质中多级渗流传质的动力学研究”(5032541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力波作用下溶浸液在堆浸散体介质中的流动机理研究”(50574099)等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促进矿岩中目的金属的高效浸出和地下破碎浸出采场的安全生产为目的,以含菌溶浸液对裂隙矿岩单轴抗压强度的降低作为研究主线,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工作:①研究了溶浸液在裂隙岩块中的渗流规律,分析探讨了单一裂隙在不同渗流状态下的渗流特征以及现有的岩体渗流模型;②简述了浸矿用微生物的生物学基础,并通过选育试验找到了适合本次浸出试验的细菌菌种;③分析探讨了溶浸液与裂隙岩块的反应机理;总结了微生物在浸出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简要介绍了由粒间薄流体层扩散控制的锯齿状颗粒边缘滑动的岩块损伤模型;④通过溶浸液对裂隙岩块损伤的试验研究,得出了中粒含铜磁黄铁矿(A组)、含铜矽卡岩矿石(S组)两组试件在含菌溶浸液影响下损伤因子与试验设计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定性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试件初始弹模、切线弹模以及泊松比的变化规律;并对浸出前后试件表面形貌变化做了简要分析;⑤利用COMSOL Mutiphysics软件模拟了溶浸液在边长为1m,内部含有一贯通裂隙岩块中的渗流。(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8-05-01)
左恒,吴爱祥[7](2007)在《地电场对裂隙岩块中对流传热特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原地浸出过程中裂隙岩块中对流传热过程受地电场作用的特点,建立地电场作用下裂隙岩块中的对流传热模型,并通过电场作用下岩芯中的对流传热实验,研究地电场作用对裂隙岩块中溶液对流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电场作用对裂隙岩块中对流传热的影响非常明显,其影响程度同热流密度、流体渗流速度以及流体性质等因素相关;对流换热系数总体上随正向电场电压升高而增强,随反向电场电压升高而降低;地电场作用下,低热流密度时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高热流密度下换热系数幅度的变化;地电场作用对裂隙岩块中对流传热的影响随着溶液渗流速度的增加逐渐减弱;裂隙岩块中溶液矿化度越高,地电场对对流传热的影响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S2期)
左恒,吴爱祥,王贻明,江怀春[8](2007)在《地电场对裂隙岩块中溶浸液渗流特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原地浸出过程中裂隙岩块中溶浸液渗流性质受地电场作用影响的特点,建立电场作用下裂隙岩块的电动渗流模型,并通过电动渗流实验研究地电场对裂隙岩块中溶浸液渗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电场对裂隙岩块中溶浸液渗流特性影响非常明显,裂隙岩块中溶浸液的电动渗流特性与地电场强度、岩块渗透率和溶浸液流体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同等压力梯度下,受地电场作用的裂隙岩块中溶浸液渗流速度随正向电场强度增加明显增大,随反向电场强度增加明显减小;地电场能够强化或者减弱裂隙岩块中溶浸液的渗流扩散能力和溶浸液对岩块的润湿作用。(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裂隙岩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脉动压力在岩石河床裂隙中的传播是导致大坝下游基岩冲刷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岩体裂隙网络作为水体的赋存空间,其结构特性决定了水流脉动压力波的传播规律。应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编译Fortran程序语言,模拟得出与天然岩体裂隙网络在统计上完全等效的、具有相似结构特性的仿真裂隙网络,实现管网线元和节点的自动编号存储。借助矩阵理论定义了衔接矩阵和回路矩阵,从数学意义上精确描述裂隙网络。提出了基岩冲刷破坏过程中,孤立岩块的自动搜索和逐层追踪的新方法。文中以10 m×10 m范围内的两组裂隙为例,依据裂隙网络的统计分布规律,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给出由两组裂隙组成裂隙网络的模拟结构图以及块体逐层自动追踪的结果。研究结果为高坝下游基岩冲刷过程的模拟研究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裂隙岩块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为社.异质岩块复合单裂隙岩体渗流试验及流固耦合机理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7
[2].李爱华,朱江.基于二维裂隙网络模拟的岩块搜索与岩层追踪方法[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4
[3].景锋,尹健民,艾凯,韩晓玉,刘元坤.基于原生裂隙重张试验确定围岩块体边界法向应力分布规律研究[J].岩土力学.2014
[4].胡云进,钟振,张新海.考虑裂隙-岩块间水交换的单裂隙非饱和渗流影响因素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2
[5].钟振,胡云进,刘国华.考虑裂隙-岩块间水交换的单裂隙非饱和渗流数值模拟[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2
[6].陈学松.微生物浸出过程中裂隙岩块损伤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8
[7].左恒,吴爱祥.地电场对裂隙岩块中对流传热特性影响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
[8].左恒,吴爱祥,王贻明,江怀春.地电场对裂隙岩块中溶浸液渗流特性影响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