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中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混积岩特征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环渤中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混积岩特征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论文摘要

传统沉积学理论认为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体系是两类截然分离与独立的沉积体系。然而,自然界普遍存在着陆源碎屑和碳酸盐颗粒(包括异化粒和泥晶)在组分上相互混合或以互层的方式产出的沉积体系,被定义为混合沉积。我国渤海湾地区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发现了丰富的混合沉积现象。近些年,伴随油气勘探实践的深入,揭示了渤海海域混积岩两个重要的特征:1)陆相湖盆背景下发育的混合沉积;2)混积岩储层在普遍埋深超过3000m的背景下依然存在优质的储层。相比海相混合沉积的研究,陆相混合沉积的关注相对较少,导致对陆相混积岩的沉积特征与成因认识不清。其次,在中-深埋藏背景下混积岩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渤海海域混合沉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与油气勘探意义。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渤中坳陷及其周缘地区典型混积岩发育构造带作为研究区,通过钻井资料分析、岩心观察、储层特征和流体地球化学测试等技术方法,聚焦混积岩岩性相分类、沉积环境分析、储层典型成岩作用和优质储层储集特征研究等工作,最终阐明混积岩沉积动力过程和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包括:1.提出了外源碎屑、生物成因碳酸盐颗粒和化学成因碳酸盐三端元构成的一个新的混积岩岩石学三角分类系统。该岩石学分类系统将混积岩划分为四大类十六个小类。应用该系统分类原则,将研究区混合沉积划分出8类主要的组分混积岩性相类型。此外,还识别了两类互层型混积层系,一类为大尺度混积层系,表征为在单个准层序单元内的层系混积;另一类为小尺度混积层系,表征为单个纹层组单元内层系混积。2.通过典型相标志分析,将混合沉积划分为扇三角洲混合沉积和湖泊混合沉积两大体系。其中,扇三角洲混合沉积体系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混合沉积两类成因相组合。前者可识别出水下碎屑流混合沉积和河口坝混合沉积两类成因相;后者发育前三角洲混合沉积成因相。湖泊混合沉积体系成因相组合为滨浅湖混合沉积,并识别出滩坝复合体混合沉积成因相。3.基于沉积体系沉积特征与空间配置关系,总结三类混积砂体成因类型:水下碎屑流混合沉积、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混合沉积和滩坝复合体混合沉积。水下碎屑流混合沉积砂体成因与扇三角洲前缘混积砂体二次垮塌的重力过程有关。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混合沉积与扇三角洲周期性推进-废弃等沉积作用相关。滩坝复合体混合沉积受控于湖平面变化与湖流驱动的共同作用。三类混合沉积模式概括为:(1)扇三角洲重力流驱动混合沉积模式;(2)扇三角洲建设-废弃互层型混合沉积模式;(3)广湖水文条件控制下滩坝复合体混合沉积模式。阐明混合沉积的主控因素:古气候是混合沉积储层发育的基础,古地貌和古水深变化分别决定了储层的分布和样式。4.厘定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共生序列,查明了泥晶化作用、胶结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四类主要影响混积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成因机理。结合岩相学观察、地球化学测试和不同成岩作用产物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沙一二段混积岩储层处于中-深埋藏期,并经历了同生期、准同生期、埋藏期三个成岩作用阶段。其中同生期-准同生期是主要的储层建设期。5.结合储层岩性相、沉积相、主要成岩作用、储层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提出三类混积岩优质储层成因类型:(1)滩坝混合沉积原生孔-次生溶蚀孔型储层;(2)砂质碎屑流混合沉积原生孔隙型储层;(3)砾质碎屑流混合沉积残余原生孔隙型储层。6.混积岩优质储层良好的储集性能来源于原生与次生孔隙的共同贡献。原生孔隙的有效保存是储层孔隙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颗粒型混积岩沉积、(准)同生期建设性成岩作用及长期地层浅埋藏是储层有效抵制上覆地层压力、保存原生孔隙的原因。多期不同性质的流体活动起到改造储层的作用,导致储层经历了两次建设期和两次破坏期。其中,同生期大气淡水的溶蚀作用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混积岩优质储层形成受控于沉积-成岩-构造-流体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7.结合储层控制因素,提出中-深层湖相混积岩优质储层模式。同生期泥晶包壳和准同生期白云岩化作用有效增加了储层岩石的抗压实能力,同时储层长期处于浅埋藏环境降低了压实与胶结作用对储层的影响。两者共同作用导致在埋藏过程中原生孔隙被大量保存。此外,同生期湖平面反复波动导致大气淡水渗入与储层作用,导致大量生物颗粒次生选择性组构溶蚀孔形成,进一步优化了储层。综上所述,本文揭示了陆相湖盆混积岩沉积作用过程与砂体沉积模式,并阐明了中-深埋藏背景下的优质储层成因机理,对渤海海域古近系沙一二段的储层分布预测提出了新的理论支撑,同时也对类似盆地背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案例支持。

论文目录

  •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 混积岩储层研究进展概述
  •     1.2.1 混积岩基本概念与分类
  •     1.2.2 混积岩成因类型及主控要素
  •     1.2.3 混积岩储层形成机理
  •     1.2.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性认识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述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研究区概述
  •     2.1.2 区域构造演化
  •     2.1.3 新生代地层特征
  •   2.2 沙一二段混合沉积地层分布及发育背景条件
  •     2.2.1 混合沉积地层分布特征
  •     2.2.2 混合沉积发育背景条件
  • 第三章 混积岩岩石学分类
  •   3.1 组构混积岩岩石分类与命名
  •     3.1.1 岩石组构端元
  •     3.1.2 岩石微观分类及特征
  •     3.1.3 岩石学命名准则
  •   3.2 研究区主要混积岩岩性相类型
  •     3.2.1 陆源碎屑-碳酸盐颗粒混积岩岩性相
  •     3.2.2 陆源碎屑-化学碳酸盐混积岩岩性相
  •     3.2.3 生物碳酸盐-化学碳酸盐混积岩性相
  •   3.3 互层型混合沉积特征
  • 第四章 混积岩沉积体系及砂体成因机理
  •   4.1 沉积体系与成因相类型概述
  •   4.2 扇三角洲混合沉积特征、内部构成及成因解释
  •     4.2.1 水下碎屑流混合沉积成因相特征及内部构成
  •     4.2.2 河口坝混合沉积成因相特征及内部构成
  •     4.2.3 前三角洲混合沉积成因相特征及内部构成
  •   4.3 湖泊沉积体系成因相特征、内部构成及成因解释
  •     4.3.1 滩坝复合体混合沉积成因相特征
  •     4.3.2 混积滩坝复合体内部构成
  •   4.4 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特征
  •     4.4.1 混合沉积剖面特征
  •     4.4.2 成因相平面分布特征
  •   4.5 砂体成因类型及形成模式
  •     4.5.1 扇三角洲混合沉积模式
  •     4.5.2 湖泊滩坝复合体混合沉积模式
  •   4.6 混合沉积作用控制因素
  •     4.6.1 古气候条件
  •     4.6.2 古地貌条件
  •     4.6.3 古水深条件
  • 第五章 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因机制
  •   5.1 样品信息和实验测试原理
  •     5.1.1 岩相学观察方法
  •     5.1.2 流体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方法
  •   5.2 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因机理
  •     5.2.1 泥晶化作用
  •     5.2.2 胶结作用
  •     5.2.3 白云石化作用
  •     5.2.4 溶蚀作用
  •     5.2.5 其他成岩作用
  •   5.3 成岩阶段划分与演化序列
  •     5.3.1 成岩阶段划分
  •     5.3.2 成岩作用演化序列
  •   5.4 成岩作用与储层关系
  • 第六章 优质储层特征及类型
  •   6.1 储层物理性质特征
  •   6.2 优质储层分类与特征
  •     6.2.1 滩坝混合沉积原生孔-次生溶蚀孔型储层
  •     6.2.2 砂质碎屑流混合沉积原生孔隙型储层
  •     6.2.3 砾质碎屑流混合沉积残余原生孔隙型储层
  • 第七章 中-深层混积岩优质储层成因分析
  •   7.1 原生孔隙的保存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
  •     7.1.1 原生孔隙的保存
  •     7.1.2 原生孔隙保存条件及机理
  •   7.2 同生大气淡水溶蚀次生孔隙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
  •     7.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7.2.2 流体包裹体测温-测盐结果及成岩流体特征
  •     7.2.3 流体活动对储层的改造作用
  •     7.2.4 大气淡水淋滤对储层的改造作用
  •   7.3 中-深部优质储层形成过程与发育模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叶茂松

    导师: 解习农,Rudy Swennen

    关键词: 渤海海域,沙一二段,混合沉积,沉积作用过程,中深层优质储层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

    基金: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重大专项《渤海海域古近系“混合沉积”优质储层成因机制及发育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772111)

    分类号: P618.13

    DOI: 10.27492/d.cnki.gzdzu.2019.000203

    总页数: 182

    文件大小: 30808K

    下载量: 185

    相关论文文献

    • [1].四川盆地寒武系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05)
    • [2].苏东区马五_5储层形成机理及富集规律研究[J]. 石油化工应用 2015(08)
    • [3].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形成机理[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5(02)
    • [4].鄂南延长组长3段致密储层特征及相对优质储层形成机理[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8)
    • [5].柴达木盆地中深层混积岩储层形成机制[J]. 岩石学报 2011(08)
    • [6].龙女寺东端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及储层形成机理[J]. 现代地质 2016(06)
    • [7].大邑构造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探讨[J]. 油气地球物理 2013(02)
    • [8].塔北隆起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形成主控因素[J]. 地质论评 2020(01)
    • [9].普光气田鲕滩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和保存成因[J]. 断块油气田 2009(06)
    • [10].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11)
    • [11].塔里木盆地牙哈—英买力寒武系潜山区优质储层形成模式[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10)
    • [12].海拉尔盆地复杂断块油藏优势储层形成机理探讨[J]. 岩性油气藏 2015(01)
    • [13].中国海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地质条件[J]. 地质科技情报 2009(06)
    • [14].塔里木盆地柯坪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优质储层形成机理[J]. 石油科学通报 2017(01)
    • [15].车镇凹陷北带古近系中深层优质储层形成机理[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4(03)
    • [16].川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形成与演化分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17].四川盆地东南部小河坝组优质储层的形成机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18].塔河油田东南斜坡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形成机制与发育分布模式研究[J]. 矿物岩石 2012(01)
    • [19].渝东南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岩石学特征与优质储层形成机理[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20].深层复杂储集体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油气成藏——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04)
    • [21].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储层研究[J]. 地学前缘 2008(01)
    • [22].华北地台东部石炭系—二叠系优质煤储层形成分布控制因素[J]. 地质学报 2008(10)
    • [23].页岩储层中同步压裂形成复杂缝网可行性研究[J]. 断块油气田 2016(05)
    • [24].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优质砂砾岩储层形成机制[J]. 岩性油气藏 2020(03)
    • [25].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致密砂岩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8(04)
    • [26].南方震旦系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化及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研究——以黔中隆起为例[J]. 地质科学 2014(01)
    • [27].阿根廷内乌肯盆地海相火山岩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14)
    • [28].蜀南东南部地区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储层成因机制探讨[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03)
    • [29].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及成因[J]. 四川地质学报 2014(04)
    • [30].川东北飞仙关组沉积控储机理研究[J]. 地学前缘 2011(04)

    标签:;  ;  ;  ;  ;  

    环渤中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混积岩特征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