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旋(黑龙江省萝北县人民医院黑龙江萝北1542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4-0131-02
【关键词】急性腹痛
小儿急性腹痛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幼儿及儿童在发生上感、中耳炎、扁桃体炎或高热时均可伴有腹痛。由于儿童对疼痛耐受性差,主诉常不明确,给医生诊断和处理带来一定困难。过去由于检查条件限制,临床主要考虑腹痛来源于胆道蛔虫或胃肠道痉挛,许多儿童急、慢性腹痛可能因误诊而延误治疗,甚至行不必要手术。近年来由于高分辨率超声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高频远场聚焦性能的改善及彩色多普勒的应用,使得肠系膜淋巴结能够清晰显示出来,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是导致儿童急、慢性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就此研究追踪一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超声所见,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为腹痛为主就诊的儿科住院和门诊病例,共80例,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9岁(3~15岁)。询问病史,患儿主诉均以腹痛为主,部分伴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偶有腹泻,腹痛多位于脐周,嘱进行血常规化验。
1.2检查方法
检查前禁食、水8h以上为宜,急诊患者随到随诊。患者取仰卧位,先用3.5MHz腹部探头对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做超声常规检查,再用10MHz高频超声探头,适当加压法对右下腹、脐周乃至盆腔做纵横斜切面较大范围探测,仔细检查回盲部及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有无肿大。再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淋巴结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采用脉冲多普勒(PW)测量阻力指数(RI)。除此外观察腹腔有无肿块、积液及肠管蠕动、套叠、扩张、增粗、积液等征象,所有异常病例均于抗炎治疗后10~15天复查对照。
1.3诊断标准
正常肠系膜淋巴结直径在2~5mm之间,呈梭形,淋巴门无血流信号。由于腹部胃腔及肠管充盈条件不同,半数以上正常病例的正常淋巴结不显示。纵径>5mm,L/S>2,并有两以上淋巴结呈弥漫性均匀性改变者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2结果
在所有病例中,有93%(74/80)显示肿大淋巴结,以右侧腹为多见(76%,61/80),其次分别为脐周(13%,10/80)和左上腹(11%,9/80),皆为多发,未见单发。淋巴结长径大小5~10mm占13%,10~20mm占82%,>20mm占5%,多呈梭形、椭圆形或近圆形,表现为低回声,结构显示清,L/S值2.3~2.8,CDFI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或其内可见细小彩色血流信号,由淋巴门向淋巴结内伸入,阻力指数在0.51~0.60之间。在以上病例中,有1例为肠套叠,未见肿大淋巴结;3例为阑尾炎,其中2例显示肿大淋巴结;有2例为不全肠梗阻(腹腔胀气明显,无法探查淋巴结)。血象化验显示45%白细胞总数不同程度升高,其中69%淋巴细胞数升高。
3讨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见于儿童,本病于1921年首先由Brermemann报道,故亦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因本病的病因并未阐明,故亦有称为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缺乏典型的症状和特异性的检查手段。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系由柯萨奇B病毒或其他病毒所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免疫功能旺盛,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明显,由于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肠系膜血管周围,收集沿肠系膜血管及其分支配布的淋巴结的淋巴液,回肠远端的肠系膜淋巴结非常丰富,内容物由于回盲瓣作用,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毒素及细菌代谢物易被回结肠系膜淋巴结吸收,儿童机体发育尚不完善,各种肠道细菌、病毒、毒素等都可能透过肠粘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而且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毒素也可沿血循环到达该区域的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通过本组研究有腹痛症状的儿童,肠系膜淋巴结均可见不同程度肿大,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儿童腹痛有关。所有受检对象淋巴结长短径之比啕>2,提示淋巴结肿大可能与炎症有关。本研究由于采用高分辨彩色超声仪对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进行检查,使检出率明显提高。以往淋巴结检查主要依靠淋巴结造影法、放射性核素示踪法和免疫电镜观察法,由于肠系膜淋巴结造影具有创伤性,难以接受,不宜常规采用;而采用高频超声扫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肿大的淋巴结,结合临床可准确做出诊断,其主要依据:(1)间歇性不定位腹痛病史,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解痉药物不能缓解。(2)超声检查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纵径>5mm,L/S>2,CD-FI示淋巴结内可见血流信号,为低速低阻型。除此以外超声还可与以下疾病做鉴别诊断。
3.1肠系膜淋巴结核
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受累的淋巴结数目较多,包膜可不完整,可有融合,结节内可见钙化灶及干酪样坏死组织回声,可合并大量腹水、肠管粘连等改变。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不难做出诊断,
3.2肠系膜恶性淋巴瘤
表现为肿大淋巴结趋向圆形,纵横比<2,累及节段较长,可有融合、中心坏死、点状钙化。局部或全身淋巴结元痛性肿大,常伴脾大,与本病有明显区别。
3.3急性阑尾炎
超声可见肿胀的阑尾,周围可见炎性渗出液,腹痛症状逐渐加重且右下腹阑尾区压痛明显,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可先有腹痛后有发热;而肠系膜淋巴结炎,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略高,且淋巴纽胞相对较高,先有以发热为主的上呼吸道感染表现,继而发生腹痛及相应体征,即先发热后腹痛。
3.4肠套叠
肠套叠的横断扫查图像为同心圆征或靶环征,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肠壁水肿、渗出,其周围淋巴结反应性肿胀,结合病史辅以超声检查,不难诊断。
3.5肠痉挛
常为一过性,可伴腹泻。超声检查见肠蠕动增快,肠管积液,肠系膜无肿大的淋巴结。
小儿腹壁薄,脂肪组织少,超声衰减少,加上超声具有连续、多切面、多角度观察等特点,易于显示病变部位图像,超声诊断具有无创、经济、简便、可重复检查的优点,故高频超声应作为小儿腹痛诊断、随访观察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参考文献
[1]WellsW.Theevalutionofmaligartneoplasmabyultrasounicscaning.Radiology,1976.
[2]李建国,董宝玮,陈敏华,等.实时超声诊断胃部疾病探讨.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86.
[3]张青萍.胃肠道超声检查进展和几个问题.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
[4]彭兆玉,王小涛,刘新华,等.胃快速显像液临床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