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剂量论文_沈茜刚,彭卫军,顾雅佳,鲍文宪,郑晓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曝光剂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剂量,射线,门控,乳腺,间期,图像,质量。

曝光剂量论文文献综述

沈茜刚,彭卫军,顾雅佳,鲍文宪,郑晓静[1](2019)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中大、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是近几年推出的一项用于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技术,可较好地显示乳腺病灶,对乳腺病变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多集中于大或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研究,而有关大、小角度曝光辐射剂量有何差异的研究报道较少。对DBT中采用大、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了解DBT检查时运用不同曝光角度在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方法:2016年7月—2016年9月,收集临床可触及乳腺肿块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患者共209例,100例入组DBT-HR模式行常规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 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和DBT的大角度摄影、109例入组DBT-ST模式行常规FFDM和DBT的小角度摄影。分别比较两种曝光角度的辐射剂量差异,并对不同乳腺腺体类型、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摄影体位的辐射剂量差异进行比较。结果:DBT检查时采用HR模式的平均腺体剂量(average gland dose,AGD)均值2.76 mGy较ST模式的AGD均值1.37mGy高出5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T检查下对不同乳腺腺体类型比较时,HR模式的AG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模式的AG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b、c、d叁种腺体类型的AGD值分别增加了50.16%、51.20%和45.19%,并可见c型腺体的AGD增幅最大,d型腺体的AGD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年龄阶段患者比较时,两种模式的AG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的AGD值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5组年龄段的AGD值分别增加了52.17%、50.53%、45.56%、51.54%和49.04%,并可见≤40岁年龄段患者的AGD值增幅最大,51~60岁年龄段患者的AGD值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头尾(cranio-caudal,CC)位和内外侧斜(medial-lateral oblique,MLO)位不同压迫厚度的断层辐射剂量比较时,两种模式的AGD差异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的AGD值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5组不同压迫厚度的AGD值在CC位分别增加了37.07%、47.94%、53.09%、50.06%和49.79%;在MLO位分别增加了35.15%、46.24%、53.26%、49.14%和48.04%;且2种体位均显示压迫厚度40~49 mm组的AGD值增幅最大,压迫厚度≤29 mm组的AGD值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T检查时采用大或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是有差异的,且不同乳腺腺体类型、不同年龄阶段患者、不同摄影体位的辐射剂量均有差异,但仍在规定的辐射剂量值范围内,所以DBT检查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临床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韩静,贾若飞,李响,杨铎,李南[2](2018)在《冠状动脉造影中降低帧率和电影曝光剂量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设备参数设定,患者一般情况及术中医师的策略都会影响X线的放射剂量。评估造影时降低帧率(f/s)和曝光剂量时X线的总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纳入215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剂量管理组(DMP组)2组。对照组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中应用标准帧率和标准曝光剂量(15 f/s和0.200μGy/fr);DMP组在冠脉造影中降低帧率和曝光剂量(7.5 f/s和0.120μGy/fr)。主要终点为总放射线剂量(AK;m Gy),次要终点为放射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图像质量。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匹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P组的X线总放射剂量明显减低(181.4 vs.352.7 m Gy;P<0.01)。两组间的次要终点无统计学差异。DMP组在图像质量评分上不劣于对照组(8.79±1.05 vs.8.91±0.91;P=0.37)。结论冠脉造影中应用低帧率和曝光剂量模式,在不改变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明显降低了总放射线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刘新丽,李天然,雷振兴,刘刚,宾盼[3](2018)在《2种X线曝光模式下双下肢全长摄影中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双下肢全长摄影中2种不同曝光模式下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双下肢全长摄影。方法:采用序贯实验的方法选择60名双下肢全长摄影患者并随机平分成2组,其中有4名O型腿患者随机均分入2组,双下肢全长摄影时1组运用自动曝光控制(AEC)模式曝光,另1组运用手动曝光控制(FIXED)模式曝光,对2组曝光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2组患者中一般患者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均能明确诊断,但FIXED模式下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增加。而O型腿患者在FIXED模式摄片下膝关节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EC模式。结论:不同曝光模式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均有影响,为了保证图像质量,O型腿患者可用FIXED模式检查;对于一般患者,从辐射防护角度考虑推荐使用AEC模式摄片。(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2018年05期)

熊宝星,张桂菊,邹快盛[4](2018)在《曝光剂量与体布喇格光栅衍射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振幅双光束干涉法和"二步法"热处理工艺,在光热敏折变微晶玻璃中制备了周期2.1μm的透射型体布喇格光栅,研究了不同曝光剂量与光栅衍射效率和角度选择性之间的关系.当曝光剂量逐渐增至为0.6J/m~2时,光栅的衍射效率最高达80.02%;随着曝光剂量的继续增加,光栅的衍射效率逐渐下降,并最终保持稳定.当曝光剂量达到1.5J/cm~2及以上时,光栅对测试光的吸收变化小于5%,此时光栅的衍射效率趋于稳定.曝光剂量的变化对光栅角度选择性没有明显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曝光剂量增大,光栅中的含银胶团对532nm测试光的吸收加剧,从而使透过的衍射光强减弱,出现衍射效率降低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杨琴[5](2018)在《二代双源CT缩短R-R间期曝光时间评价冠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利用第二代双源CT(2-DSCT)测定低心率、高心率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时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最佳的R-R间期期相。2.针对正常体重指数患者(23kg/m~2≤BMI≤28kg/m~2)采用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探讨缩短R-R间期曝光期相并联合低管电压、迭代重建技术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2016年06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受检者80例,其中低心率组(group1,心率≤70次/分)40例、高心率组(group2,心率>70次/分)40例;低心率组男性23例(57%)、女性17例(43%),年龄范围为50~88岁,平均年龄(66.75±7.35)岁;高心率组男性21例(53%)、女性19例(47%),年龄范围48~85岁,平均年龄(67.07±6.58)岁。两组均采用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曝光范围为R-R间期的20%-80%,每隔5%间隔进行重建,对右侧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左主干(LM)、回旋支(CX)在不同R-R期相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统计分析,测定低、高心率组图像质量最高的期相,以及与最佳期相无统计学差异的期相。第二部分2017年2月到2017年8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120例受检者(心率波动范围≤5次/分),体重指数范围为23kg/m~2≤BMI≤28kg/m~2。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B、C叁个组,每组40例。A组男性18例(45%)、女性22例(55%),年龄范围53~83岁,平均年龄(65.28±8.22)岁。B组男性为20例(50%)、女性20例(50%),年龄范围44~84岁,平均年龄为(65.48±10.01)岁。C组男性为19例(48%)、女性21例(52%),年龄范围为46~81岁,平均年龄为(64.40±8.88)岁。A、B、C叁个组采用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叁组选用不同的R-R间期曝光时相。A组选择宽的R-R间期进行曝光(R-R间期的30%-75%),管电压120kV,进行传统反滤波投影法(FBP)重建;B、C两组均选择窄的R-R间期曝光(心率≤70次/分选择R-R间期的35%-45%,心率>70次/分选择R-R间期的65%-75%),B组管电压120kV,C组管电压为100kV,两组冠状动脉图像均进行迭代重建。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分,记录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测量感兴趣区域的CT值、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对叁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低心率组(group1)中RCA、LM、LAD、CX图像质量最佳的期相均位于75%R-R期相,与RCA、LAD最佳期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的期相为70%R-R期相,LM的无差异性期相为30%、35%、70%、80%R-R期相,CX的无差异性期相为65%、75%R-R期相(P<0.05)。高心率组(group2)中RCA、LM、LAD、CX的最佳期相分别位于45%、40%、45%、45%R-R间期,RCA的无差异性期相为40%R-R间期,LM的为35%、50%R-R间期,LAD的为35%、40%R-R间期,CX的为40%R-R间期(P<0.05)。2.A、B、C叁组曝光时间TI分别为(0.55±0.05、0.32±0.05、0.33±0.06)s,B组和C组的曝光时间TI明显缩短,B组与A组、C组与A组TI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叁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34.14±7.69、15.71±2.09、12.19±2.47)mGy,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368.05±78.00、177.05±29.29、131.84±31.89)mGy.cm,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5.15±1.09、2.48±0.41、1.83±0.44)mSv,C组的CTDIvol、DLP及ED明显有降低,B组与A组比较ED下降约51%,C组与A组比较其ED下降约64%,C组与B组比较ED下降约25%,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组的感兴趣区域CT值(413.58±30.22HU)明显高于A组(333.22±32.22HU)和B组(331.81±34.10HU),C组分别与A组、B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叁组图像噪声(SD)分别为(24.36±3.22、17.77±2.07、22.32±2.56),叁组的S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叁组的信噪比(SNR)分别为(13.69±2.37、18.94±2.17、18.26±2.63),对比噪声比(CNR)分别为(17.49±2.82、21.62±3.45、22.95±2.92);B组与C组的SNR、CN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叁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率≤70次/分的冠状动脉CT图像最佳曝光期相为范围为65%-75%R-R间期;心率>70次/分的冠状动脉CT图像最佳曝光期相为35%-45%R-R间期。2.在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下,缩短R-R间期曝光时间并联合低管电压、迭代重建能有效的降低辐射剂量,并且冠状动脉的主观、客观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陈刚,李晓飞,侯炳波,张奎俊,姚焰[6](2017)在《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中应用叁维电解剖标测系统降低X射线曝光剂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应用叁维电解剖标测系统降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X射线曝光剂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选自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因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在我院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由两位具有十年以上导管消融介入治疗经验的术者分别进行二维X线指导消融(X线组)和叁维电解剖标测系统+X线指导消融(3D+X线组)。记录患者累积X线入射剂量(Cumulative radiation dose,CD)、剂量面积乘积(Dose area product,DAP)和透视时间。对比分析比较两组X线曝光剂量和曝光时间的差异。结果每组入选45例,共90例患者(41.5±14.1岁)。两组的临床基线资料对比没有显着差异。对于X线组,3D+X线组的CD平均值明显降低(6.5±7 mGyvs.63.7±170.5mGy,P<0.001);DAP显着降低(452±45.8μGym2 vs.208.0±249.7μGym2,P<0.001),透视时间明显减少(6.3±3.9分钟vs.19.9±15.7分钟,P<0.001),总手术时间也显着降低(41.3±4.1分钟vs.50±16.2分钟,P<0.01)。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91%vs.89%,P=0.73)。结论叁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结合少量X线导引下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可显着降低X线曝光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沈仁福,严忠浩,王瑾[7](2017)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法重建技术对肝脏CT辐射剂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应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法重建技术对肝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6-06/2017-06间在宁波明州医院行肝脏CT增强扫面和重建检查的6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和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滤波反投影技术进行重建,A组使用自动曝光技术,B两组采用自动曝光联合迭代重建模式(迭代次数3次).比较3组患者CT图像中不同部位的CT值、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和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3组患者CT图像中肝实质、门静脉和椎旁肌等部位的CT值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患者CT图像的图像噪声、小解剖结构的可视性、像素化表现和整体诊断信心等主观质量评价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B组的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A组和B组患者CT图像噪声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B组较A组更为显着(P<0.05).A组和B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分别为8.57 mSv±0.86 mSv和6.92 mSv±0.51 mSv,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1.32 mSv±1.01 mSv(P<0.05).结论在肝脏CT检查中应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法重建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图像质量,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7年35期)

李宏华,杨一春,江锋[8](2016)在《多排螺旋CT低剂量自动曝光控制法检查在早期肺癌筛查的应用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因此在临床上也称之为支气管肺癌,往往合并淋巴结转移、血液播散或经支气管转移扩散等症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危害性较大的一种疾病[1]。当前临床对肺癌进行诊断时,影像学检查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陈娟[9](2016)在《子宫输卵管造影中受检者不同体型及不同体位的曝光条件的差异及降低剂量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子宫输卵管造影中受检者不同体型及不同体位的曝光条件的差异,探讨降低照射剂量的方法。方法选择159例疑诊为不孕症的受检者为对象,根据其皮下脂肪的厚度分为消瘦组42例、正常组79例、肥胖组38例叁组。同期疑诊为不孕症的女性受检者中再随机抽取129例,分为A组75例和B组54例。A组采用自动曝光条件,B组采用手动调节曝光。分别记录各组曝光参数(KV,m As),造影检查过程中发现有输卵管梗阻现象时嘱患者分别向左或向右抬高臀部45°后再次造影,并记录体位变换前后的曝光参数。结果各组的曝光条件(KV、m As)差异有显着性,以消瘦组的曝光条件最低,正常组次之,肥胖组的曝光条件最高;变换体位前后的曝光条件,平卧位KV值低于倾斜45°,差异具有显着性;m As变换体位前后无显着差异;手动调节的曝光方式较自动调节的曝光方式的曝光条件明显降低。结论在子宫输卵管造影过程中,根据受检者不同的体型,采用手动调节的曝光方式,选择合适的曝光参数,能有效降低受检者的照射剂量。(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3期)

陈明,谢冬生,韩义,杭晓鹏[10](2016)在《婴幼儿胸部DR摄影低剂量曝光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婴幼儿胸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低剂量曝光条件。方法:前瞻性选择160例婴幼儿(0~2岁)胸部DR摄影;按曝光形式不同分为自动曝光模式(200 m A)、手动曝光0.25 m As、0.32 m As以及0.40 m As4组,每组分别选择80 k V及90 k V进行曝光。源图像距离(SID)为110 cm;照射野0~1岁为22 cm×24 cm;1~2岁为25 cm×30 cm。所得图像由3名以上医师双盲评价打分,记录面积-剂量乘积(DAP)和入射表面剂量(ESD)的数值,并对DAP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0.25 m As组图像质量稍低于其他组,但各组图像质量相比无差异(F=2.98,P>0.05)。手动曝光0.25 m As、0.32 m As及0.40 m As组较200 m A自动曝光模式组DAP值,80 k V曝光条件下0~1岁减少了55.95%,45.83%,17.85%,1~2岁减少了61.97,60.91%,42.95%;90 k V曝光条件下0~1岁减少了43.21%,36.18%,6.03%,1~2岁减少了59.81%,49.38%,38.3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4.825,P<0.05)。80 k V和90 k V两种曝光条件间采用t检验,分别进行两两比较,90 k V的DAP值明显>80 k V,0.25 m As、0.32 m As、0.40 m As及200 m A,0~1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6,t=6.816,t=18.410,t=2.417;P<0.05);1~2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9,t=26.140,t=4.651,t=1.916;P<0.05)。结论:婴幼儿胸部DR手动曝光选择80k V、0.25 m As和0.32 m As及适宜的照射野曝光,既能够得到满意的图像,又能够降低患儿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6年05期)

曝光剂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设备参数设定,患者一般情况及术中医师的策略都会影响X线的放射剂量。评估造影时降低帧率(f/s)和曝光剂量时X线的总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纳入215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剂量管理组(DMP组)2组。对照组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中应用标准帧率和标准曝光剂量(15 f/s和0.200μGy/fr);DMP组在冠脉造影中降低帧率和曝光剂量(7.5 f/s和0.120μGy/fr)。主要终点为总放射线剂量(AK;m Gy),次要终点为放射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图像质量。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匹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P组的X线总放射剂量明显减低(181.4 vs.352.7 m Gy;P<0.01)。两组间的次要终点无统计学差异。DMP组在图像质量评分上不劣于对照组(8.79±1.05 vs.8.91±0.91;P=0.37)。结论冠脉造影中应用低帧率和曝光剂量模式,在不改变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明显降低了总放射线剂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曝光剂量论文参考文献

[1].沈茜刚,彭卫军,顾雅佳,鲍文宪,郑晓静.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中大、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比较[J].中国癌症杂志.2019

[2].韩静,贾若飞,李响,杨铎,李南.冠状动脉造影中降低帧率和电影曝光剂量的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

[3].刘新丽,李天然,雷振兴,刘刚,宾盼.2种X线曝光模式下双下肢全长摄影中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比较[J].医疗卫生装备.2018

[4].熊宝星,张桂菊,邹快盛.曝光剂量与体布喇格光栅衍射特性的研究[J].光子学报.2018

[5].杨琴.二代双源CT缩短R-R间期曝光时间评价冠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8

[6].陈刚,李晓飞,侯炳波,张奎俊,姚焰.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中应用叁维电解剖标测系统降低X射线曝光剂量的研究[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7

[7].沈仁福,严忠浩,王瑾.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法重建技术对肝脏CT辐射剂量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

[8].李宏华,杨一春,江锋.多排螺旋CT低剂量自动曝光控制法检查在早期肺癌筛查的应用效果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6

[9].陈娟.子宫输卵管造影中受检者不同体型及不同体位的曝光条件的差异及降低剂量的方法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

[10].陈明,谢冬生,韩义,杭晓鹏.婴幼儿胸部DR摄影低剂量曝光条件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6

论文知识图

曝光线宽与曝光剂量和设计线宽...

标签:;  ;  ;  ;  ;  ;  ;  

曝光剂量论文_沈茜刚,彭卫军,顾雅佳,鲍文宪,郑晓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