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犯罪行为论文_宋严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犯罪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女性,犯罪行为,社会支持,负面,人格,事件,方式。

女性犯罪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宋严萍[1](2019)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女性犯罪行为增多及其原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化时期,英国社会整体犯罪率不断增高。虽然女性犯罪在整体犯罪中的比例不高,但是绝对数量却是逐年增多,而女性犯罪行为几乎涉及所有犯罪类型,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偷窃、卖淫、暴力犯罪(主要是杀婴)。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大,大量的妇女离开原来居住的地区,涌向城市,而新兴城市中社会监管和社会控制力皆不足,因此在陌生的城市环境中,没有家庭背景、缺少技术、社会经验不足的女性容易被引诱而走向犯罪;因为生活所迫,许多下层妇女走出厨房,走进工厂,或者进入雇主家做女仆,但是这一时期女工的工资难以养活自己和子女,不少妇女往往会沦为妓女,或者成为扒手;此时英国的女性观对女性的行为,特别是性道德要求极其严格,以至于许多妇女一旦失足,便难以回头,重复犯罪率高。(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苏青[2](2016)在《清末女性犯罪行为研究——以《申报》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女性地位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女性犯罪也逐渐增多,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仅《申报》所载,此时女性犯罪主要表现为女性拐卖犯罪、女性财产犯罪、女性暴力犯罪等情形。这一系列的犯罪行为都与当时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增多存在联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电大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吴永辉,黄伟林,李华文[3](2016)在《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犯罪行为之罪名适用——以广西首例艾滋病患者乔装女性传播艾滋病毒案为引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卖淫嫖娼中,故意传播性病毒可以适用传播性病罪。艾滋病应属于性病范畴,故意传播艾滋病毒也可以适用传播性病罪。客观上传播艾滋病毒,主观上故意内容不同,则适用的罪名就会有所不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主观目的或动机不同,故意传播艾滋病毒行为可以适用传播性病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罪名。(本文来源于《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杜京城[4](2014)在《教育培训对女性进城务工人员犯罪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世界人口的近一半居住在城市,并继续保持快速上升的势头。新的历史性变革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更关键的是他们在哪里生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流动人口的常规化和流动人口中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多,城市犯罪人员中流动人口所占比重基本保持上升趋势。由于城市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的犯罪问题较为突出,引起了政府管理部门及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有关研究成果不胜枚举。这些研究都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或流动人口,或者外来人口,或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犯罪现象和犯罪行为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犯罪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城市外来人口,特别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进城务工人员犯罪原因为切入点,通过教育效应发挥作用的途径,把教育对犯罪的逆向(负)效应切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表现为教育对犯罪的市场效应,即教育通过劳动力市场途径,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率产生抑制作用即反向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对犯罪的非市场效应,即教育培训通过发挥立德育人、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促进个体社会化等功能,增强了女性个体对部分类型犯罪的免疫力或对严重犯罪行为的抵制力而产生对犯罪社会危害性的消减与遏制作用。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为治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提供启示和指引,有助于我国各级部门联合制定抑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的有效举措。(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10-01)

杨慧芳[5](2004)在《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问卷法,对434名6类犯罪女性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社会支持、负面生活事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负面生活事件对不同犯罪类型的女性犯罪行为有不同预测力,不同女性犯罪类型有不同的回归方程;社会支持对女性犯罪行为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4年02期)

杨慧芳[6](2003)在《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女性犯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逐年递增,女性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也日益严重。然而,历史上由于男性占据犯罪领域的主体地位,对女性犯罪的研究极度缺乏,相关学科多以男性犯罪作为研究重点,忽略女性犯罪,或者假设男性犯罪理论对女性犯罪有相同的解释力。鉴于女性犯罪研究严重不足的现状,本研究以心理学、犯罪学等相关学科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建构女性犯罪行为发生的理论模型。研究认为,在人—情境—行为叁者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中,女性犯罪者特殊的人—情境因素共同作用促发了犯罪行为,女性犯罪者的人—情境—行为系统表现出独特的动态模式。为此,研究选取反映个体总体心理特征的人格和反映个体解决问题特征的应付方式作为人的因素,选取具有正向性质的社会支持和具有负向性质的负面生活事件作为情境因素,揭示这些因素在女性犯罪者的人—情境—行为系统中的作用,从而确立女性犯罪者的人—情境—行为的量化模型。 研究以有效样本为925名的女性违法犯罪者为研究对象,涉及的犯罪类型有涉毒犯罪、盗窃犯罪、暴力犯罪、经济犯罪和诈骗犯罪以及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被收容教育的有卖淫违法行为的卖淫妇女作为参照研究。同时设置有效样本为272名的男性犯罪者作为对照研究,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选用的研究工具为:(1)艾森克人格问卷,(2)Carver的COPE量表,(3)肖水源的社会支持量表,(4)自编负面生活事件问卷,分别测量被试的人格、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负面生活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犯罪者有独特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特征,分别建立的女性犯罪行为类型和女性犯罪行为深度的子模型吻合本研究建构的女性犯罪行为的理论模型,从而证实了本研究的理论建构。研究获得以下具体结论: 1.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男性犯罪者和正常女性都有显着差异,女性各犯罪类型之间在这些因素上也存在显着差异。在人格特征上,女性犯罪者的人格总体上趋向于男性犯罪者的人格特征,显示人格的P(精神质)、E(外内向)、N(神经质)维度的“叁高”特征;而涉毒,盗窃、暴力犯罪者的人格的“叁高”特征 比其它犯罪类型的女犯更突出。在应付方式上,总体上,女性犯罪 者比男性犯罪者较少采用积极主动的应付方式,也较少采用消极寻 求解脱和寻求社会支持的应付方式;但女性各犯罪类型间的应付方 式存在显着差异。在负面生活事件上,总体上,女性犯罪者经历的 负面生活事件总量多于男性犯罪者;但女性各犯罪类型间经历的负 面生活事件总量有显着差异;在社会支持上,总体上,女性犯罪者 获得的社会支持总量比男性多,但女性各犯罪类型间获得的社会支 持总量存在显着差异。 2.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对女性选择某种类型犯罪 有不同影响。人格、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对女性犯罪者选择犯罪类 型有显着影响,而负面生活事件对女性犯罪者选择犯罪类型没有显 着影响,建立了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与犯罪行 为类型的子模型。不同犯罪类型的女性犯罪者有不同的LOgistiO回归 模型。 3.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对女性犯罪行为深度有不 同影响。人格、应付方式、负面生活事件对女性犯罪行为深度有显 着影响,而社会支持对女性犯罪行为深度没有显着影响,建立了人 格、应付方式、负面生活事件与犯罪行为深度的子模型。人格、应 付方式、负面生活事件中的!2个因素对女性犯罪行为深度有不同影 响,它们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显着。女性犯罪者犯罪行为深度的回 归方程进入的因素和因素顺序与男性犯罪者的回归方程有差异。女 性各犯罪类型的犯罪行为深度回归方程也存在差异,它们都有不同 的线性回归方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3-03-01)

伍学焱,张达青,杨韵秋,朱祖蓓[7](1996)在《性激素与女性性犯罪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21名服刑性犯罪女犯血清垂体促性腺激素LH、FSH,血浆甾体类性激素睾酮(T)、雌二醇(E2)、孕酮(P)、双氢睾酮(DHT)、脱氢表雄酮(DHA)、雄烯二酮(A)、17-羟孕酮(17-OHP)和唾液睾酮(ST)10项指标,并以同监21名非性犯罪女犯为对照。结果发现:性犯罪组ST值明显增高(P<0.01)。而其它9项指标无组间差异。表明性犯罪女犯体内反映睾酮生物学活性的游离睾酮(FT)水平增高可能是性犯罪女犯性行为偏离的生物学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期刊1996年03期)

女性犯罪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末女性地位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女性犯罪也逐渐增多,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仅《申报》所载,此时女性犯罪主要表现为女性拐卖犯罪、女性财产犯罪、女性暴力犯罪等情形。这一系列的犯罪行为都与当时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增多存在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犯罪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宋严萍.英国工业化时期女性犯罪行为增多及其原因探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苏青.清末女性犯罪行为研究——以《申报》报道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

[3].吴永辉,黄伟林,李华文.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犯罪行为之罪名适用——以广西首例艾滋病患者乔装女性传播艾滋病毒案为引子[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

[4].杜京城.教育培训对女性进城务工人员犯罪行为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4

[5].杨慧芳.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为研究[J].心理科学.2004

[6].杨慧芳.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7].伍学焱,张达青,杨韵秋,朱祖蓓.性激素与女性性犯罪行为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6

论文知识图

)拐卖妇女罪的犯罪行为人方面,叁省如...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样本犯罪嫌疑人性别比例特征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

标签:;  ;  ;  ;  ;  ;  ;  

女性犯罪行为论文_宋严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