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虽然没有详细论述人类的进化和演变的过程,但关于人类进化的根本原因、进化内在线索却已经初步形成。该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是关于人类进化的思想的内容,另一方面则重点论述的是人类进化的两条内在线索。
关键词:人;进化;社会
人类由大型古猿发展而来,从由四肢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等几个阶段。关于人类的起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已经有详细的论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点讨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类,对于人的形成很多是一带而过的形容,但在短短的形容中却可以窥见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1 手稿中关于原始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进化思想
1.1 手稿中关于原始社会人的进化思想
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明确讲道:“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和个体的一切器官,弄虚作假然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1]可见,正是劳动使人的各种感观得以发展。人从动物发展到类人猿,劳动像神奇的魔法一样,让人的脑容量不断扩大,动物的感观逐步进化,发展成为人的感觉,在漫长的进化中产生了成为人的一切物质基础 (感觉器官),并在劳动过程中偶然的发现使人们学会了使用工具。最早的工具——石器逐渐发展起来。在劳动的过程中,男人由于天然的体力优势,而形成了对女人的统治。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分工。“人对人最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人对妇女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关系中,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这似乎有些类似于动物,动物靠自然力的大小决定在群体中的地位,猿人在面对强大的自然面前,崇尚的就是这种天然的、自然的强大,在这里,人类的类意识刚刚萌芽,更多的是作为动物性的存在。当然,在这种原始状态中,还存在着经验的统治,老年成员虽然没有青壮年的强健体魄,但他们更有经验,他们会把劳动中的知识深深记住,并以此作为自己在群体中立足的根据,这样简单的分工就出现了。生产力的提高致使一部分人可以不从事直接的体力劳动,这时最简单的分工就出现了,有了分工就会有特权阶级(这种特权阶级是群体中最强大的人或者是最有权威的人),特权者作为最强大的人有机会占有群体劳动的剩余果实 (剩余产品),而当特权阶级占有了群体劳动的剩余果实(剩余产品)后,私有财产就逐渐产生了。而当特权阶级手里的剩余产品逐渐增多,少数人为了生存或者是一些战俘为了生存开始成为商品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时,剥削就产生了,战争的不断扩大,私有产品的日益增多,推动着必须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来保障自己的私有财产,军队和国家就逐渐产生了,这就是最初的奴隶制国家。之后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私有制的产物,为维护自己的私有财产,更多的占有他人的财产的战争上演了几千年,如果就资本主义社会与之前的阶级社会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封建社会更多的是通过政治的争夺来夺取私有财产,而资本主义社会则更多是用经济的手段来争夺私有财产。
1.2 《手稿》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进化的思想
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剥削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方式。资本家血腥的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占有私有财产,购买特殊的商品——劳动力来为他创造价值,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生产然后再利用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就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工人被异化了,变成了物性的存在,资本家也异化了,人和人之间是一种异化的存在,一种敌对和竞争关系而不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工人除了感觉自己作为是工人时候是存在的,在其他时候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工人把自己的真正本质(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当他劳动时不感觉自己是人,只有当他满足自己动物的需要:吃、喝、享乐……时才感觉到自己是人,自己是快乐的,这样本应该是人类第一需要的劳动就异化了,变成一种奴役人的工具而存在了,而劳动的产品也变成一种异己性的力量统治工人,实质上,人同劳动产品、人同劳动、人与人、人与人的本质之间就都发生了异化。正如马克思在 《手稿》中谈道:“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由此可见,建立在物性之上的社会意识也只是宣扬、巩固物性至上的工具,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也已经发展到一种非人的状态,一种物性人的阶段。
2 《手稿》中人类进化的内在线索
2.1 生产中人们协作程度不断加深与社会性的逐步丧失
从提高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必然要进行分工,而有了分工,人与人就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发现自己离不开他人。如果说原始社会的普遍贫穷促使人们必须进行合作以抵抗大自然的话,那么,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这种需要越来越少。进入到封建社会,人们还可能过着相对与世隔绝的日子,但从根本上说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进入到近代,人们生产时的合作更是比比皆是,一个汽车的轮子可能是100个国家的工人一起合作完成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合作确实是加强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生产这些工具时却并不是社会的人,而只是动物学意义上的人,区分人社会性的根据不是在不在集体中,而是:是否是作为一个人而活动的。马克思曾经说“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在很多情况下才能同别人进行直接联系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相比于人类对于自然的控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仅仅是处于一种动物的生存状态,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提高并不与人类的真正进步等同,不能与人的社会性的提高相等同,因为在控制自然的时候,人仅仅是作为一种动物和工具而存在,相反,对于物的不断增长的欲望,对人之为人的认识的全球范围的沦丧,是人社会性的丧失。协作与社会性本应该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然而在现实中它们却是相异的,因为分工协作使人变得不完整,变成工具,不是社会性而是动物的属性成为人的现实属性。
2.2 物性的逐渐增加与人性复归
原始社会自身力量的弱小使人们对于自己之外的事物存在的是一种恐惧和敬畏的心理,这时候物是一种外在的强大力量。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一些以前看起来是上天的旨意的自然现象做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以近乎奇迹般的速度提高,但是正像马克思在异化理论中所讲的,人逐渐被物所控制,丧失人性而沉溺于自己的创造物中,沉溺于对物的占有中,这是因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种异己的关系。人在对物的控制中实质上也丧失了自身的人性,忽视了人之为人,人性的丧失与物性的提高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最顶峰。
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时,“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对象如何对他来说 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本质力量的性质”[2],只有对象是人自身时,才能是人的对象,劳动才能不是异己的劳动,成为一种第一需要。可见,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才不是异化的劳动,劳动产品才不是异化的产品,人生产的目的不是谋生,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人才能从征服物的魔咒中走出来,人性才得以复归。
h1=∑wiai=0.698561*0.6+0.725445*0.3+0.802354*0.1=0.764811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对未来社会美好愿望的构想,更是在揭示现今社会和人类历史后的必然趋势。这里不讲共产主义社会的其他方面,单单是讲共产主义社会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
农村生活与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洪安全与河(沟、渠)道生态等问题是当前平原农村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议开展对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污水与垃圾处理处置、村庄与农田排水、河(沟、渠)道水生态现状的调查与评估,研究应用平原区污染控制、雨水径流利用、河(沟、渠)道生态治理及人居环境改善等低影响开发技术,开展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建设,编制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加大平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投入,提高平原生态环境质量。
3 结语
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共产主义社会是由真正的人组成的社会。“眼睛成为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成为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因此,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需要和享乐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性质,而自然界推动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因为效用成了人的效用”,就是说外物对于我不应该是外物,而是我一部分,所使用的材料是人的材料,劳动是人的劳动,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产品,正因为都是人的,因而就会以需要为标准进行可再生的生产和分配,不用去无尽的占有为我的,因为那时根本不存在我,我就是外物,外物就是我,我是他人,他人也是我。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社会性的社会,社会性成为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或者自然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具有人的本质”[3]。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是协作与社会人的统一。因此,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就不单是个体的意义,而具有社会的意义、人的意义。这样人也就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这种阶段不是生物体的进化,而更多的是一种类存在物的完成 ,一种人性的复归,人成了人。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占世界黄土的70%,但其植被覆盖稀疏,加之降水集中多暴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是国家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治理方针,将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目前这种治理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戴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分析及其现实价值[J].名作欣赏,2019(5):112-113.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9)10(a)-0025-02
作者简介:王慧(1990-),女,内蒙古乌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标签:社会论文; 自己的论文; 马克思论文; 手稿论文; 人类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第28期论文; 河套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