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湿地残体分解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它连接着生物有机体的合成与分解,是维持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过程之一。残体分解速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残体的现存量以及碳(C)、氮(N)、磷(P)、硫(S)等养分和其他物质向土壤的归还,并直接影响着湿地的物质循环状况。河口湿地作为河口与海洋相互作用形成的重要生态类型,其残体分解受到诸多因素(如水分、潮汐、盐度、动物、沉积(促淤)等)的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沉积是影响湿地残体分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而植物拦沙导致的促淤作用以及养分条件改变对其自身及其他残体分解过程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对米草属植物特别是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促淤速率及促淤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关于其促淤作用对残体分解及养分释放的相关研究还鲜有报道。鉴于此,论文以闽江河口鳝鱼滩互花米草湿地、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以及二者形成的交错带湿地(Spartina alterniflora-Cyperus malaccensis)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原位分解试验。基于闽江河口连续两年的互花米草促淤监测数据(5cm·a-1),并参照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3.56.5 cm·a-1),试验将互花米草当前的促淤强度设定为5 cm·a-1。野外原位淤积模拟试验设定无促淤处理(S0,0 cm·a-1)、当前促淤强度处理(S5,5 cm·a-1)和未来促淤增强处理(S10,10 cm·a-1),以研究互花米草促淤作用对其自身及短叶茳芏残体分解与养分释放的影响。野外原位养分改变模拟试验设定无促淤处理(S0,0 cm·a-1)、当前促淤强度处理(S5,5 cm·a-1)和当前促淤强度+氮养分倍增处理(S5N,5N cm·a-1),以研究互花米草促淤导致的养分改变对其自身及短叶茳芏残体分解与养分释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促淤强度的增加,互花米草和短叶茳芏残体的分解速率均呈明显降低趋势,且这种变化在短叶茳芏残体分解过程中表现的更为显著,这主要与不同促淤强度下沉积物增加通过许多直接或间接机制如改变残体周围水化学特征、对残体的物理压实、减少残体与周围环境的气体和养分交换等来抑制残体分解的进行有关。相同促淤强度下,互花米草残体的分解速率要明显低于短叶茳芏残体(P<0.05),这主要与二者的初始基质质量(C/N、C/S和C/P等)以及促淤导致的养分改变对分解过程中残体基质质量的影响有关。(2)随着促淤强度的增加,互花米草和短叶茳芏残体在分解过程中的TC、TN、TP和TS含量整体均呈增加趋势,且促淤强度对短叶茳芏残体分解过程中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不同淤积强度下互花米草和短叶茳芏残体在分解过程中的C、N、P和S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净释放。随着促淤强度的增加,不同残体的养分释放强度均呈降低趋势,但在相同淤积强度下短叶茳芏残体的养分释放强度均大于互花米草残体。这不仅与不同促淤强度下残体分解过程中从分解环境中获取养分的难易程度以及微生物对残体分解养分释放的影响程度有关,而且亦与不同残体的基质质量(C/N、C/S和C/P等)以及残体中四种元素的初始含量密切相关。(3)尽管促淤导致的养分改变整体降低了不同残体的分解速率,但相同残体在不同养分改变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相同养分改变条件下,互花米草残体的分解速率要明显低于短叶茳芏残体(P<0.05)。促淤及其导致的养分改变条件下,不同残体的TC含量在分解过程中均呈增加趋势,这主要与残体残留率及非碳物质的损失有关;与之不同,残体中的TN、TP和TS含量均呈降低趋势。促淤导致的养分改变对残体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变化均无显著影响(P>0.05),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促淤强度改变对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从而掩盖了养分改变对其产生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与分解初期残体分解以物理淋溶为主,残体中的营养元素更容易被淋溶损失有关。(4)尽管促淤导致养分改变条件下互花米草和短叶茳芏残体中的C均表现为释放状态,但其整体抑制了碳的释放,这与该阶段的残体残留率密切相关。与之相比,两种残体(除互花米草茎残体外)中的N、P和S虽亦表现为释放状态,但促淤导致养分改变促进了三种养分的释放,这与分解初期的淋溶作用使得残体中的营养元素大量释放有关。互花米草茎中的N在分解过程中呈累积状态,且累积程度随淤积导致养分条件的改变而呈减弱趋势,这与其初始氮含量较低密切相关。促淤导致养分改变对相同残体中元素累积或释放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相同养分条件改变下,短叶茳芏残体的元素释放量整体高于互花米草残体(P<0.05)。综上,从残体分解和养分归还角度来讲,相同促淤强度及其导致养分改变条件下,短叶茳芏残体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量均高于互花米草残体,说明互花米草入侵初期极有可能通过大量吸收与利用短叶茳芏残体归还的养分来增强其入侵优势。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王杰
导师: 孙志高
关键词: 残体分解,淤积作用,营养元素,潮滩湿地,闽江口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分类号: Q948
DOI: 10.27019/d.cnki.gfjsu.2019.000849
总页数: 151
文件大小: 2879k
下载量: 5
相关论文文献
- [1].气候对森林粗木质残体贮量的影响[J]. 世界林业研究 2017(01)
- [2].作物残体应用性及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 2017(02)
- [3].δ~(13)C标记林木残体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J]. 土壤学报 2017(04)
- [4].蔬菜残体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示范[J]. 农业与技术 2015(18)
- [5].冰雪灾害对粤北天然次生林的损害及产生的林冠残体量[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0(03)
- [6].作物残体去向与利用及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8(06)
- [7].烟株残体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其清除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23)
- [8].水葫芦残体资源化利用研究与应用[J]. 浙江农业科学 2020(08)
- [9].高山森林粗木质残体附生苔藓植物的重金属吸存特征[J]. 生态学报 2017(09)
- [10].蔬菜收获莫忘残体处理[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3(07)
- [11].烟草残体腐解特征及其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18)
- [12].不同蔬菜残体化学组分含量特征[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10)
- [13].外源氮持续输入对相应氮梯度下碱蓬残体分解及硫养分释放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9(08)
- [14].论“脑残体”的消极影响及潜在危害[J]. 吉林教育 2009(31)
- [15].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木质残体贮量及其组成[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0(02)
- [16].蔬菜残体堆沤制肥还田技术[J]. 作物研究 2014(06)
- [17].大港地区蔬菜残体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J]. 天津农林科技 2014(01)
- [18].走过灾难[J]. 今日科苑 2008(11)
- [19].西洋参根残体对自身生长的双重作用[J]. 生态学报 2012(10)
- [20].三种蔬菜残体对加工番茄萌发及植株酶活性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 2008(04)
- [21].人为干扰对大兴安岭北坡兴安落叶松林粗木质残体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9(02)
- [22].黄土高原天然次生林木质残体的基础特征[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23].余杭区蔬菜植株残体综合利用技术探索[J]. 杭州农业与科技 2015(03)
- [24].森林粗木质残体研究进展[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04)
- [25].不同磷浓度植株残体降解对紫色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7(10)
- [26].高山森林不同类型粗木质残体腐殖化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7)
- [27].藏东南暗针叶林粗木质残体的数量特征[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09)
- [28].大兴安岭林区粗木质残体管理评析[J]. 森林工程 2012(01)
- [29].粗木质残体的生态功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12)
- [30].高山峡谷区暗针叶林木质残体储量及其分布特征[J]. 生态学报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