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偷”走孩子真正的学习乐趣

别“偷”走孩子真正的学习乐趣

朱莹江苏南京市百家湖小学211106

摘要:小学公开课的课堂上,教师常常以赠送小奖品来表扬学生。这种评价手段看似简单易行,也很有创意。但是,事实上,物质性奖励却是存在着种种弊端。鉴于此,我们教师需慎用“物质性奖励”,别让课堂失去了它本来的真实、自然与和谐。没有了充满诱惑的“物质性奖励”,我们同样有办法去吸引学生、奖励学生。

关键词:物质性奖励课堂评价学习兴趣

在很多次的信息技术听课活动和教学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授课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频频颁发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小奖品。可见,糖果等物质性奖励是教师们非常喜爱也经常乐于去使用的教学评价方式。然而,在这些精彩热闹的背后,我们发现了隐隐存在的弊端,不禁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多了一些深深的担忧。

一、物质性奖励让学习目的变得狭隘

1.课堂教学中的“德西效应”。“德西效应”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学习动机,反而会减低学习动机。我们通常施以学生外在的物质奖励,久而久之往往就会演变为德西效应。

2.教师应避免“德西效应”。课堂中,如果未知本身已经让孩子们感到有兴趣,这个时候再给奖励不但多此一举,还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会导致学生有价值的行为追求被一种浅层的物质追求所替代,学习目的变得狭隘。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正确使用鼓励方法,避免产生“德西效应”。

二、物质性奖励让教学秩序变得混乱

信息技术课上给学生发奖品,老师上得很吃力,课堂因为发奖品的事不止一次被打断。教师忙着发奖品,学生忙着领奖品、数奖品,课堂乱哄哄。这无疑会影响课堂教学步骤的连贯性与流畅性,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妨碍教学正常进行。

三、物质性奖励让学生注意力变得分散

孩子们的心思都在老师精心准备的奖品上,小学生本身自控力差,得到奖励后往往欣喜于自己所得,神游课外。没得到的学生郁郁寡欢,心理感到很不平衡。孩子们还能认真地倾听,静静地思考吗?这种表面上看似很有激励性的评价,其实剥夺了孩子们的思考,学生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到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上,让本来质朴的课堂变得浮燥。

四、寻求更好的课堂激励评价手段

“物质性奖励”带来的弊端还不止这些,为学生埋下“急功近利”的种子;在发放奖品的过程中还会难免违反教育的公平原则;它还增加了教师备课及经济负担。鉴于此,我们需慎用“物质性奖励”。那么,没有了充满诱惑的“物质性奖励”,我们拿什么来吸引学生、奖励学生呢?

1.精神层面的鼓励。(1)教师的赞许。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教师的鼓励,如果一味地给予物质奖励,那么你的鼓励将会“变质”。“一句真心的称赞、一抹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都能很好地激励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2)同伴的激励。在现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欣喜的变化,看似微不足道,实则用意深刻。来自同伴的激励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促进学习的奖励。(1)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奖励品。我们的奖励可以从学习兴趣方面入手,促进课堂学习。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运用自己设计的信息化教学奖励品。有针对性的教学奖励品,不仅有奖励激励性质,而且能更加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初识“WPS文字”》一课中,我由帮助熊大、熊二写求救信呼吁人类朋友拯救森林的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在“拯救森林”的一个个任务中初步认识并学会使用“WPS文字”软件,本课我动手设计了用废旧报刊打印的奖励品——环保书签(如上图所示)。在制作书签时我巧妙地将“WPS文字”图标融入设计,将奖励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紧密融合,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快乐学习,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始终集中在课堂学习内容上,知识点得到巩固和强化,这样可以促进学习的奖励更有意义,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

(2)保存作品获得成就感。在学生电脑中建一个目录,对作品进行长期的保存,也是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激励评价的一种策略。作品保存后,一方面在日后的学习中,教师方便适时地让学生打开以前的作品比较有无进步,哪些地方进步了?会让他们有一种“学习会带来进步”的认知。一方面把自己的作品保存下来,会让初学者满足小小的虚荣心,总觉得自己出了成绩,而这成绩还存在电脑里,非常有成就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那些被学生认为有意义的奖赏才能真正被他们认可,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性的评价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之一,孩子们大了,不要总让他们为了简单的“几颗糖果”去努力,别“偷”走他们真正的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

[1]沈冬青“红花”的背后——“物质性奖励”盛行现象引起的思考[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

[2]陈晓芳课堂物质奖励的“是”与“非”[J].新课程小学,2009。

[3]汪亚利奖励的运用:心理学的观点与建议[J].浙江教育科学,2009。

标签:;  ;  ;  

别“偷”走孩子真正的学习乐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