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霞:科技人才集聚:一个文献综述论文

赵青霞:科技人才集聚:一个文献综述论文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对提高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日益增强,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主体,科技人才的集聚规模及效应对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日益加深,科技人才集聚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科技人才及科技人才集聚的内涵出发,对科技人才集聚模式、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国内外关于科技人才集聚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总结现有文献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集聚;集聚效应;集聚模式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形成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主体,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科技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高技术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集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科技人才集聚不仅可以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还可以在集聚地形成集聚效应,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吸引科技人才流入本地,加速本地的科技人才集聚速度和规模,这种良性互动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区域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科技人才集聚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许多国内外学者探讨其中的规律和存在问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科技人才及科技人才集聚的内涵出发,从科技人才集聚模式、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和研究。

二、科技人才和科技人才集聚内涵

(一)科技人才内涵

科技人才是我国一个特有的学术名词,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与之相关的概念有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活动人员和R&D(研发)人员等。1995年经合组织和欧盟统计局合作出版《科技人力资源手册》(也称《堪培拉手册》[1])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是:理论上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2002年,科技部编制的《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中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为:科技人力资源既包含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也包含可能从事科技互动的劳动力,与《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的定义基本一致。杜谦、宋卫国(2004)[3]指出科技人才是一种广义的、抽象的、与时俱进的概念,随着人们对品德、知识、才能的理解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概念。认为科技人才比科技人力资源的含义更广,但在统计上是可以统一的。2017年《“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4]中提出,科技人才是指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劳动者,主要包括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技创业、科技服务、科技管理、科学普及等科技活动的人员。因此,科技人才是科技与人才的结合,其中科技指的是科学与技术,科技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从事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活动,为科学技术发展、人类进步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员。

(二)科技人才集聚内涵

国外关于科技人才集聚内涵的研究很少,对于人才集聚的研究多见于人力资本集聚和流动和产业集聚理论的相关文献中。Simon(1998)[5]和Giannett(2001)[6]认为人力资本集聚是一种空间分布上的集聚,不同技能的人集聚在一起,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工作效力,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人才规模效应,产生了人才集聚的概念。国内学者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内涵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阐述。张同全(2008)[7]认为人才通过流动产生集聚,人才集聚现象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发生质变,进而产生人才集聚效应。刘思峰和王锐兰(2008)[8]认为科技人才集聚是科技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是科技人才从不同地区或单位向某一特定地区或单位流动的过程,经济、社会、地域环境和单位条件是影响其流动的因素。韩伟亚(2014)[9]认为科技人才集聚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科技人才受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给向特定地区集合的过程。韩芳(2015)[10]为科技人才集聚是科技人才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向某一特定地区集聚,进而产生集聚效应的过程。因此,科技人才集聚是指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科技人才从不同行业或地区向特定行业或地区流动、形成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的过程,是科技人才流动的一种特殊现象。

突出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规范高效的财务管理,来促进单位内部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尤其是资金运作的规范高效,进而促进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但是目前,不少事业单位在内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尤其是财务基础工作不规范,财务预算管控不力,财务监督不到位等等,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因此,根据事业单位管理的实际需要,改进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于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优化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科技人才集聚模式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人才集聚模式的研究主要分类两类:一是横向人才集聚模式,以Scott(1983,1986)[11-12]为代表的基于知识共享和外部经济的横向人才集聚模式和以Krugman(1991)[13]为代表的“中心-外围”横向人才集聚模式;二是纵向人才集聚模式,以Storper and Christopherson(1987)[14]为代表的基于交易成本的纵向人才集聚模式。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理论展开了对科技人才集聚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孙丽丽和陈学中(2006)[15]提出了收益优势依傍型、产业集聚推动型、“领头羊”效应吸引型和政府牵引型四种高层次人才集集聚模式。孙健、孙启文和孙嘉琦(2007)[16]认为不同地区应该制定不同的人才集聚模式,东部地区应以市场主导型模式、中西部地区应以政府扶持型模式为主。张樨樨(2010)[17]认为我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将人才集聚模式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指导与资源引导相结合型和政府重点辅导型三种模式。刘兵、梁林、李嫄(2013)[18]从保障体系、管理体系、人才载体、智力需求和政策制度5 个方面构建31 个指标进行分析,找出15 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将人才聚集模式划分为主流型、中间型和弱势型三类。

四、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研究综述

《哲学要领》前编的特征是认为东洋哲学的历史比西洋哲学更久远,但此书并未论及东洋哲学家各个哲学学说,是为一缺点。然而,其内容证明圆了已能自觉地运用“东洋哲学”这一新用语。

国外关于人才集聚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本集聚和流动的研究中。Palivos 和Wang(1996)[19]提出知识溢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政府人才政策、薪资水平是影响人才集聚效应的主要因素。Soete(2006)[20]指出人才集聚效应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学者对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牛冲槐等首当其冲,分别从制度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组织环境角度对科技人才集聚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李乃文和李方正(2012)[21]认为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分为正向和负向效应两类。正向效应包括产出、知识溢出和正外部效应,负向效应宏观层面为过度集聚效应,中观层面表现为非质变效应,微观层面表现为约束效应。牛冲槐、黄娟、李秋霞等(2013)[22]测度了科技人才集聚效应,认为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创新、信息共享、集体学习、规模、知识溢出、区域、时间和激励八大效应。芮雪琴、李环耐、牛冲槐(2014)[23]发现区域科技人才集聚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袁洪娟(2016)[24]和兰芳等(2017)[25]认为人才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只是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

五、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方伟、韩伯棠、王栋(2007)[28]认为科技人力资源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地域性差异,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两者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刘兵、李嫄、许刚(2010)[29]研究开发区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836,人才集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产业创新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姜玲、梁涵、刘志春(2010)[30]、时玉宝和关忠良(2014)[29]研究得出:从长期来看,科技人才集聚有利于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善当地人口结构。杨芝(2011)[30]以湖北省为例认为科技人才集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斯丹凝(2012)[31]发现高新技术人才集聚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潘康宇、赵颖、李丽君(2012)[32]以滨海新区为对象研究,认为人才聚集是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保障,经济发展是导致人才聚集现象的根本原因,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宋之帅,杨善林,龙丹(2013)[33]发现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人才以及专利产出存在长期的双向互动关系,短期来看,经济增长对科技人才及专利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反之不显著。刘兵、曾建丽、梁林(2018)[34]指出科技人才集聚是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正相关。

2.2.4 输卵管妊娠孕产物吸出术:主要手术步骤为:暴露患者输卵管后,采用负压吸管从输卵管伞端吸出患者妊娠组织,再进行止血,放置引流管,该手术方式适用于孕囊在输卵管伞端对的异位妊娠患者。

(一)科技人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国外人才集聚主要是伴随着人力资本流动和产业集聚的研究产生的。Taylor(1977)[26]指出人才集聚主要受到是否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地区文化与发展观念、企业管理者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Krugman(1995)[27]从环境、产业、生活条件、经济等多方面对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动因进行了解释。国内学者则多从经济、社会、技术和政策角度对科技人才集聚进行研究,由于科技人才集聚往往与产业集聚现象相伴而生,因此产业集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集聚)也是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同时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城市化与科技人才集聚的关系。

(二)科技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关系的研究综述

Marshall(1987)[35]认为产业聚集会带来正的外部效应,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同时人才聚集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及技术的提升,开启了学者们对人才集聚问题的关注和研究。Krugman(1991)[13、38]运用“核心-外围”理论研究产业集聚,指出科技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存在路径依赖,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张霞和蔡根女(2007)[39]指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互相促进,提出应从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加强在岗培训等方面促进人才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孙健和尤雯(2008)[40]发现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可以形成人才集聚,而人才集聚效应又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张樨樨(2010)[41]指出高技术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集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相互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可引起高技术人才集聚,高技术人才集聚加速高技术产业集聚。应该通过产业投资、技术引进、政府牵引和政策支持等措施加速高技术产业集聚和高技术人才集聚的循环互动。曹威麟、姚静静、余玲玲(2015)[42]认为人才集聚与三次产业集聚之间的互动关系存在差异,第一产业集聚引致人才集聚,人才集聚引致第二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和第三产业集聚存在互动影响关系,并且人才集聚水平存在地区差异(郑玉,2017)[43]。裴玲玲(2018)[44]认为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并且科技人才集聚处于优势地位。张益丰和孙文浩(2018)[45]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科技人才集聚存在阶段性影响,政策初期具有正向影响;政策中期则影响不显著,政策后期高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低于初期。由此可见,产业集聚与科技人才集聚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产业集聚会引起规模经济效应,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薪收入是引起科技人才集聚的动因。科技人才集聚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产业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水平,产业集聚和科技人才集聚往往相伴而生。

(三)城市化与科技人才集聚关系的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化的文献研究主要是集中于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城市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三个方面,认为城市化是积聚的结果。但专门研究城市化与科技人才集聚关系的文献较少。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化和科技人才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背景下的人才集聚机制研究。孙健和于波强(2010)[46]提出了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的动态均衡模型,指出人才集聚是产业集聚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聚加剧人才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为人才集聚、产业集聚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叶颖蕊和吴道友(2015)[47]指出城市化趋势下的人口集聚、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与人才管理有关的制度是影响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二是从城市化和人才集聚的关系方面研究。尤雯(2007)[48]指出人才集聚与城市化水平是正相关关系,城市化的提高有助于人才集聚,人才集聚的提高也有助于城市化发展,两者具有乘数效应,可以通过建立激发人才活力的人才保障制度、提供人才发展空间的产业经济环境和建设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等措施来促进人才集聚。张樨樨(2010)[49]指出人口城市化是推动人才集聚的基础因素,经济城市化是关键因素,生活城市化是需求保障,环境城市化是生存保障,科技城市化是重要支撑,保障城市化是重要的社会保健因素。黄挺(2014)[50]认为人才集聚和城市化之间存在二次方程关系,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较低的城市化和人才集聚水平。由此可见,城市化和科技人才集聚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城市化是提升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的基础,科技人才集聚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六、结语

本文对科技人才集聚进行了文献梳理,分别从科技人才及科技人才集聚内涵、科技人才集聚模式、集聚效应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综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科技人才集聚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科技人才集聚的研究不仅有定性层面的理论研究,也有定量层面的实证研究,同时也考虑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之间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环境存在差异,在研究中考虑东、中、西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加以区分。然而,关于科技人才集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献相对比较少。在中国知网上以主题词“科技人才集聚”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文献147 条记录,其中期刊类82 条,硕博论文62 条。以主题词“科技人才”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文献12800 条,其中期刊类10647 条,硕博论文1114 条。近年来科技人才集聚问题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现有文献中涉及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多从宏观角度和空间领域进行研究,微观层次的企业科技人才集聚更是几乎空白。第二,缺少对科技人才集聚的生态关注,人才集聚具有“溢出效应”,科技人才过度集聚则会导致人才边际效益递减,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管理难度的增加,科技人才集聚的生态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研究的文献目前知网文献检索中几乎为空白。因此微观角度和生态角度的研究以及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研究可能为将来科技人才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弗拉斯卡蒂丛书-科技人力资源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指标[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3〕杜谦,宋卫国.科技人才定义及相关统计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4,(5):136-140.

〔4〕《“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7 http://www.most.gov.cn

〔5〕Simon C J.Human Capital and Metropolitan Employment Growth[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8,43(2):223-243.

〔6〕Giannetti M.Skill Complementarities and Migration Decisions[J].Labour,2001,15(1):1-31.

〔7〕张同全.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8):83-84+104.

〔8〕刘思峰,王锐兰.科技人才集聚的机制、效应与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47-51.

〔9〕韩伟亚.科技人才集聚环境竞争力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18 个省辖市的对比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16(4):48-52.

〔10〕韩芳.科技人才集聚效应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以组织承诺为调节变量[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5.

〔11〕Scott A J.Location and linkage systems: A survey and reassessment[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83,17(1):1-39.

〔12〕Scott A J.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Location:Division of Labor,the Firm,and Spatial Process[J].Economic Geography,1986,62(3):215-231.

〔13〕Krugman P R.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 History,1991,58(3):659-683.

〔14〕Michael Storper,Susan Christopherson.Flexible Speci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s:The Case of the U.S.Motion Picture Industry[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7,77(1):104-117.

〔15〕孙丽丽,陈学中.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6,(9):131-134.

〔16〕孙健,孙启文,孙嘉琦.中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模式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3):13-18.

〔17〕张樨樨.我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模式的选择与联动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5-78.

〔18〕刘兵,梁林,李嫄.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影响因素识别及驱动模式探究[J].人口与经济,2013,(4):78-88.

〔19〕Palivos T,Wang P.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J].Regional Science&Urban Economics,1996,26(6):645-669.

〔20〕Soete L.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s:The evidence reconsidered[J].Research Policy,2006,16(2):101-130.

〔21〕李乃文,李方正.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26-31.

〔22〕牛冲槐,黄娟,李秋霞.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模型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测度——以中部六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150-154.

〔23〕芮雪琴,李环耐,牛冲槐,任耀.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创新能力互动关系实证研究——基于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6):23-28.

〔24〕袁洪娟.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6.

〔25〕兰芳,邓黎桥,董亮.金融人才聚集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空间Durbin 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7,(5):16-25.

〔26〕Taylor L R,Taylor R A.Aggregation,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mechanics[J].Nature,1977,265(5593):415.

〔27〕Krugman P R.Development,Geography,and Economic Theory.[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5.

〔28〕方伟,韩伯棠,王栋.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4):18-21.

〔29〕刘兵,李嫄,许刚.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12):89-96.

〔30〕姜玲,梁涵,刘志春.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5):88-98.

〔31〕时玉宝,关忠良,余吉安.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4,(6):44-47.

〔32〕杨芝.科技人才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互动关系——以湖北省为例[J].理论月刊,2011,(3):77-80.

〔33〕(美)斯丹凝,(英)曹聪.中国科技崛起的人才优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4〕潘康宇,赵颖,李丽君.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0):104-107.

〔35〕宋之帅,杨善林,龙丹.科技创新人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32(8):68-72.

〔36〕刘兵,曾建丽,梁林,牛楠.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人才集聚的关键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3):120-126.

〔37〕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8〕Krugman P.History and Industry Location:The Case of the Manufacturing Bel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1,81(2):80-83.

〔39〕张霞,蔡根女.人才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5-60.

〔40〕孙健,尤雯.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8,(3):177-178.

〔41〕张樨樨.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高技术人才集聚互动关系的建模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1):72-75.

〔42〕曹威麟,姚静静,余玲玲,刘志迎.我国人才集聚与三次产业集聚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2):172-179.

〔43〕郑玉.人力资本集聚、空间溢出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空间过滤模型的区域对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7,(12):148-155.

〔44〕裴玲玲.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8,36(5):813-824.

〔45〕张益丰,孙文浩.高技术产业与科技研发人才:集聚形态、影响机制及演化路径[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35(3):104-116.

〔46〕孙健,于波强.人才集聚中的动态均衡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5):145-149.

〔47〕叶颖蕊,吴道友.城市化趋势下人才集聚效应与人才管理机制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15,(7):4-6.

〔48〕尤雯.人才集聚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49〕张樨樨.我国人才集聚与城市化水平互动关系的建模研究[J].西北人口,2010,31(3):63-67.

〔50〕黄挺.基于SMIW 分析范式的人才集聚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87(2019)03-0062-04

收稿日期:2018-10-10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项目“京津冀区域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RS-2018-3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青霞(1976-)女,河北邯郸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河北地质大学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统计、数量经济学;赖志花(1976-)女,浙江龙游人,河北地质大学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

责任编校:史洪涛

标签:;  ;  ;  ;  ;  ;  ;  ;  ;  ;  ;  ;  ;  

赵青霞:科技人才集聚:一个文献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