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用地面平整装置,包括导筒,其特征是:所述导筒上侧固定电机支撑柱,所述电机支撑柱上端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在转盘的一侧中心处,所述转盘另一侧偏心处固定连接有圆轴一,所述圆轴一铰接连板的一端,所述连板的另一端铰接在圆轴二的中部,所述圆轴二固定在圆筒内侧上端,所述圆筒嵌套在所述导筒内,两个齿轮相对的一端中心轴分别铰接穿过所述圆筒上部一侧并分别固定连接在椭圆形凸块的一侧中部,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设备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地面平整装置。本装置能够在实现对地面夯实,使地面更加平整。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建筑工程用地面平整装置,包括导筒(15),其特征是:所述导筒(15)上侧固定电机支撑柱(3),所述电机支撑柱(3)上端固定有电机(1),所述电机(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在转盘(2)的一侧中心处,所述转盘(2)另一侧偏心处固定连接有圆轴一(18),所述圆轴一(18)铰接连板(4)的一端,所述连板(4)的另一端铰接在圆轴二(5)的中部,所述圆轴二(5)固定在圆筒(6)内侧上端,所述圆筒(6)嵌套在所述导筒(15)内,两个齿轮(8)相对的一端中心轴分别铰接穿过所述圆筒(6)上部一侧并分别固定连接在椭圆形凸块(16)的一侧中部,两个所述齿轮(8)分别啮合齿条(7),两个所述齿条(7)的下端分别固定在连接块(10)的上侧,两个所述连接块(10)分别固定在所述导筒(15)的一侧中部,所述椭圆形凸块(16)下方的所述圆筒(6)内设有T形推杆(17),所述T形推杆(17)下端穿过所述圆筒(6)下部中心并固定连接在锤板(13)的中部,所述锤板(13)上部和所述圆筒(6)底部分别固定连接弹簧(14)的一端,所述弹簧(14)环套在所述T形推杆(17)的下部。
设计方案
1.一种建筑工程用地面平整装置,包括导筒(15),其特征是:所述导筒(15)上侧固定电机支撑柱(3),所述电机支撑柱(3)上端固定有电机(1),所述电机(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在转盘(2)的一侧中心处,所述转盘(2)另一侧偏心处固定连接有圆轴一(18),所述圆轴一(18)铰接连板(4)的一端,所述连板(4)的另一端铰接在圆轴二(5)的中部,所述圆轴二(5)固定在圆筒(6)内侧上端,所述圆筒(6)嵌套在所述导筒(15)内,两个齿轮(8)相对的一端中心轴分别铰接穿过所述圆筒(6)上部一侧并分别固定连接在椭圆形凸块(16)的一侧中部,两个所述齿轮(8)分别啮合齿条(7),两个所述齿条(7)的下端分别固定在连接块(10)的上侧,两个所述连接块(10)分别固定在所述导筒(15)的一侧中部,所述椭圆形凸块(16)下方的所述圆筒(6)内设有T形推杆(17),所述T形推杆(17)下端穿过所述圆筒(6)下部中心并固定连接在锤板(13)的中部,所述锤板(13)上部和所述圆筒(6)底部分别固定连接弹簧(14)的一端,所述弹簧(14)环套在所述T形推杆(17)的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程用地面平整装置,其特征是:两个所述连接块(10)下侧外端分别固定连接U形支撑架(11)的上侧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工程用地面平整装置,其特征是:两个所述U形支撑架(11)的两个下端外侧分别铰接有轮子(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工程用地面平整装置,其特征是:两个所述U形支撑架(11)上侧一端分别固定连接U形推杆(9)的一端。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设备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地面平整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小型建筑物的修建时,地面平整是必要的基础,在进行地面平整时,一般需要使用大型的打桩机或者是压路机将地面夯实压平,这种方法需要前后进行,且设备较大,使用不够灵活,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小型区域的地面平整工作。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用地面平整装置,用于地面进行平整。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发明目的:
一种建筑工程用地面平整装置,包括导筒,其特征是:所述导筒上侧固定电机支撑柱,所述电机支撑柱上端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在转盘的一侧中心处,所述转盘另一侧偏心处固定连接有圆轴一,所述圆轴一铰接连板的一端,所述连板的另一端铰接在圆轴二的中部,所述圆轴二固定在圆筒内侧上端,所述圆筒嵌套在所述导筒内,两个齿轮相对的一端中心轴分别铰接穿过所述圆筒上部一侧并分别固定连接在椭圆形凸块的一侧中部,两个所述齿轮分别啮合齿条,两个所述齿条的下端分别固定在连接块的上侧,两个所述连接块分别固定在所述导筒的一侧中部,所述椭圆形凸块下方的所述圆筒内设有T形推杆,所述T形推杆下端穿过所述圆筒下部中心并固定连接在锤板的中部,所述锤板上部和所述圆筒底部分别固定连接弹簧的一端,所述弹簧环套在所述T形推杆的下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两个所述连接块下侧外端分别固定连接U形支撑架的上侧中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两个所述U形支撑架的两个下端外侧分别铰接有轮子。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两个所述U形支撑架上侧一端分别固定连接U 形推杆的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使用本装置时,首先推动U形推杆,将本装置推动到所需的位置,然后打开电机,电机带动转盘旋转,转盘带动圆轴一做圆周运动,圆轴一带动连板循环摆动,连板通过圆轴二带动圆筒在套筒内上下循环移动,圆筒带动两个齿轮、椭圆形凸块、T形推杆、弹簧和锤板上下循环移动,圆筒带动两个齿轮上下循环移动的同时还分别沿对应的齿条反复循环转动,两个齿轮带动椭圆形凸块反复循环转动,在弹簧拉力的限制下,T形推杆上端端面始终贴紧椭圆形凸块的曲面上下循环运动,使锤板在上下循环移动的同时还会小范围的上下移动,弹簧不断的收缩舒张,使地面受到锤板循环压力和循环时间更短的冲击压力,实现对地面的锤击。本装置能够在实现对地面夯实,使地面更加平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零件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零件连接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零件连接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圆筒剖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圆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机,2、转盘,3、电机支撑柱,4、连板,5、圆轴二,6、圆筒,7、齿条,8、齿轮,9、U形推杆,10、连接块,11、U形支撑架,12、轮子,13、锤板,14、弹簧,15、导筒,16、椭圆形凸块,17、T形推杆,18、圆轴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导筒15,所述导筒15上侧固定电机支撑柱3,所述电机支撑柱3上端固定有电机1,所述电机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在转盘2的一侧中心处,所述转盘2另一侧偏心处固定连接有圆轴一18,所述圆轴一18铰接连板4的一端,所述连板4的另一端铰接在圆轴二5的中部,所述圆轴二5固定在圆筒6内侧上端,所述圆筒6嵌套在所述导筒15内,两个齿轮 8相对的一端中心轴分别铰接穿过所述圆筒6上部一侧并分别固定连接在椭圆形凸块16的一侧中部,两个所述齿轮8分别啮合齿条7,两个所述齿条7的下端分别固定在连接块10的上侧,两个所述连接块10分别固定在所述导筒15的一侧中部,所述椭圆形凸块16下方的所述圆筒6内设有T形推杆17,所述T形推杆17下端穿过所述圆筒6下部中心并固定连接在锤板13的中部,所述锤板13 上部和所述圆筒6底部分别固定连接弹簧14的一端,所述弹簧14环套在所述T 形推杆17的下部。
两个所述连接块10下侧外端分别固定连接U形支撑架11的上侧中部。
两个所述U形支撑架11的两个下端外侧分别铰接有轮子12。
两个所述U形支撑架11上侧一端分别固定连接U形推杆9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为:使用本装置时,首先推动U形推杆9,将本装置推动到所需的位置,然后打开电机1,电机1带动转盘2旋转,转盘2带动圆轴一18做圆周运动,圆轴一18带动连板4循环摆动,连板4通过圆轴二5带动圆筒6在套筒15内上下循环移动,圆筒6带动两个齿轮8、椭圆形凸块16、T 形推杆17、弹簧14和锤板13上下循环移动,圆筒6带动两个齿轮8上下循环移动的同时还分别沿对应的齿条7反复循环转动,两个齿轮8带动椭圆形凸块16反复循环转动,在弹簧14拉力的限制下,T形推杆17上端端面始终贴紧椭圆形凸块16的曲面上下循环运动,使锤板13在上下循环移动的同时还会小范围的上下移动,弹簧14不断的收缩舒张,使地面受到锤板13循环压力和循环时间更短的冲击压力,实现对地面的锤击。本装置能够在实现对地面夯实,使地面更加平整。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4027.1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523181U
授权时间:20191022
主分类号:E02D 3/046
专利分类号:E02D3/046
范畴分类:36C;36E;
申请人:任安琴
第一申请人:任安琴
申请人地址:518118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坪山街道六联社区锦龙大道16号东晟时代6号楼A-10B
发明人:任安琴
第一发明人:任安琴
当前权利人:任安琴
代理人:商金婷
代理机构:1164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