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参考框架论文_张海平,徐彦田,赵硕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参考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框架,序列,坐标,时间,基准,区域,电离层。

区域参考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平,徐彦田,赵硕[1](2019)在《山东基准站网实现区域参考框架维持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山东省级区域大地坐标参考框架动态维持,通过SDCORS速度场模型改正板块运行,在此基础上通过ITRF框架间Helmert转换的方法转换到CGCS2000,试验证明山东区域的坐标参考框架维持精度优于2cm,考虑到SDCORS高精度服务精度指标需要每年更新坐标。(本文来源于《导航定位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叶昆平[2](2019)在《基于基准站网的区域参考框架维持及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参考框架是对全球参考框架的加密,对于构建统一的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融合全球IGS跟踪站和FJCORS基准站网对区域控制网进行处理分析,获得区域网ITRF2008框架成果和CGCS2000坐标系成果,其中水平方向精度均优于4 mm,高程方向精度均优于2 cm;通过与现有坐标成果进行对比,发现除一个已知明显地基下沉点之外,其余点成果较差均在3槡2 cm以内。因此,在区域控制网解算中融合全球和地方基准站可以获得高精度定位成果,是维持区域参考框架的可靠方法。(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8期)

刘邦奇,张振超,王亚飞[3](2018)在《区域教育大数据发展参考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规划和发展区域教育大数据,是当前教育信息化2.0推进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热点。文章首先从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入手,指出教育大数据是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并指出区域发展教育大数据应进行系统规划。随后,文章提出了"区域教育大数据发展参考框架",指出应在规划教育大数据应用系统的同时,注重专家团队协同与各项保障制度的建设。最后,文章以广东省某市教育大数据规划为例,分享了该参考框架的应用实践,并讨论了该参考框架的优点与不足。(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姜英明,郭金运,刘智敏,张海平,冯彦同[4](2015)在《利用SDCORS数据建立山东区域动态坐标参考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将SDCORS基准站的坐标纳入到ITRF2008坐标框架中,满足CORS基准站网的建设要求。本文使用GAMIT/GLOBK精密GPS数据处理软件,并考虑对流层延迟和地球固体潮、海潮、大气潮和极潮等的影响,对78个SDCORS基准站2012年全年的观测数据进行解算。最终,得到SDCORS基准站在ITRF2008坐标框架下毫米级精度的叁维坐标和速度,并对该年度SDCORS基准站的站坐标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适用于山东省地区的区域动态坐标参考框架。(本文来源于《北京测绘》期刊2015年05期)

夏传义[5](2014)在《基于CORS建立与维持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它是新一代的服务于位置和时间需求的基础设施,既可对区域乃至全球地壳运动变化、气象状态变化的瞬态和长期变化进行监测,又可提供各种高精度空间定位服务和多元化信息服务。目前,CORS也是建立和维持全球或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重要基础设施。无论是国际地球白转和框架服务(IERS)组织,还是很多国家或地区,都在利用CORS建立全球和区域坐标参考框架。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基于GPS基准站的CORS建立和维持区域坐标框架的理论与方法及应用。深入分析了中国大陆区域GPS数据处理策略(包括对流层投影函数、高阶电离层、S1-S2大气潮汐)及环境负载改正对于中国大陆区域GPS基准站的影响,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对于GPS坐标时间序列的修正效果;并以武汉市为例,基于CORS,建立了ITRF08框架下可靠的GPS基准站速度及其坐标时间序列,实现了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建立与维持。在此基础上,结合水准测量成果,定性地分析了武汉区域板块运动,提出了无保密七参数的坐标转换及坐标转换参数的实时无缝对接的构想。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为:1)系统地研究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建立和维持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区域的坐标框架的基本特征和建立的原则、使用的技术以及维持手段。2)深入分析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定义和实现,从全球参考框架的定义、建立、基准的选择入手,系统讨论了利用GNSS技术建立与维持地球参考框架涉及的基准约束,基准站选取原则,并评述了利用CORS建立和维持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现状和发展。3)发展了基于CORS建立和维持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方法,提出了基于CGCS2000建立区域独立坐标系下的方法,并提出了自动实时坐标转换方法和“虚假”七参数的坐标转换方法,实现了基于CORS的坐标基准统一。4)分析不同对流层投影函数对区域基准的影响量级及空间分布特征,分别计算了ITRF08框架下GPT2、GMF、VMF1模式下区域基准站位移时间序列GPS时间序列的RMS值进行比较。在采用对流层投影函数VMF1模式下,测站N、E、U方向坐标时间序列的RMS值整体上N方向最小,平均值2.65mm,E方向次之,平均值3.81mm,U方向最大,平均值8.76mm。5)利用WHCORS及CMONOC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环境负载对中国区域COR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负载坐标时间序列RMS值呈现显着的区域性特征,东北、华北、华中区域RMS值较为一致且较大,其余区域则较小;N、E方向RMS值变化不显着,均在1mm以内;环境负载改正对大多数测站坐标时间序列有一定的改善,但各个方向的量值各不相同;E、U方向在diff_rms值上响应的站点百分比大致相当,且接近70%,N方向则不明显。其中U方向diff_rms最大值近1.5mm,这也就说明在考虑高程方向的GNSS精密测量和建立区域坐标参考框架时,要考虑环境负载的影响改正。6)定量分析了S1、S2大气潮汐改正和高阶电离层延迟对测站年均振幅、相位、测站速度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经过S1、S2大气潮汐改正后,年周期振幅增大的幅度不大,大部分在0.1mm以内;整体上是速度值减小,并对靠近沿海区域的改正效应比较好。同时,高阶电离层延迟对于中国区域基准站的长期线性速度有一定影响。E、U分量的影响最大,均超过50%,高精度数据处理时需考虑高阶电离层延迟对该区域的影响;N分量的速度影响较小,不超过50%。所有测站速度值均不超过±0.1mm/a。高阶电离层延迟影响会造成中国区域基准站WRMS的变化,尤其是N、E分量。7)利用本文的方法建立了武汉市区域坐标参考框架,并确定武汉已有的坐标系之间的关系,并基于WHCORS基准站的时间序列,探讨了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维持方法,实现了武汉市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维持。8)联合WHCORS精密水准的测量数据及地质资料,精确地建立了武汉市区域速度场、科学地解释了武汉市地壳运动。结果显示:以汉江与长江交界处为界,靠近长江北岸的区域以沉降为主,其余靠近长江两岸的水准点则是以隆升为主;其它地方则以隆升为主,伴有少量地方的沉降;但WHKC站所处的汉口区域则是以沉降为主。武汉区域平面运动速率(在中国大陆区背景下)大致在2.58~4.88mm/a。高程方向运动速率大致在-5.12-3.07mm/a,与水准结果在此区间的一致性达93.61%。同时,武汉板块区域存在两个旋转:在西部有个顺时针旋转,西-东-东南;东部则是逆时针旋转,西北-南-南东。地壳形变活跃地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其中主城区东部表现为拉张为主,大部分拉张区域分布在长江以南,江北则是靠近天兴洲区域;拉张主方向量值呈逆时针方向减小。(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10-01)

李蕾[6](2014)在《亚太区域参考框架网GPS坐标时间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GPS作为一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从连续运行参考站中获得的时间序列,不仅包含了地质构造形变信号,同时还包含有具有周期特性的非构造形变信息。在2002年以前,由于时间序列积累观测时间较短、缺乏用以反演站点位移形变量的地球物理过程数据等因素,使得GPS位置序列的噪声特性、非构造性形变特性等不能得到较为系统性的研究。GPS观测数据的不断累计和空间大地测量的发展为GPS坐标时间序列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其相关特性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热点。主要研究成果及贡献如下:1)采用Bernese软件处理亚太参考框架网部分站点坐标,解算得到坐标内符合精度一般优于2mm,基线重复率均值为4.3mm+0.036ppm。2)采用频谱分析法对亚太局部地区(新西兰地区)的GPS坐标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站点垂直方向和部分站点水平方向均存在年周期特性。3)通过极大似然法分析发现,闪烁噪声与白噪声组合、幂律噪声和白噪声组合、闪烁噪声随机游走噪声和白噪声组合能更好的描述新西兰地区GPS坐标时间序列的噪声特性。4)分析发现,只考虑白噪声时,其速率精度明显低于顾及有色噪声时的精度,一般两者相差一个数量级。5)通过小波相干分析,发现水平方向上,GPS时间序列与地表负荷时间序列的局部相关性并不强,但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而垂直方向地表负荷时间序列与GPS坐标时间序列的强相关性均集中在1年频段上。说明地表负荷影响量能够部分解释GPS时间序列的非构造周期特性,但叁种类型(大气压地表负荷、非潮汐海洋地表负荷、土壤湿度与积雪地表负荷)的地表质量负荷时间序列与GPS时间序列的相关性并不相同。(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14-06-01)

丁晓光,占伟,王紫燕,韩晓飞[7](2014)在《不同参考框架对区域连续GPS数据解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陕西区域GPS连续观测资料及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全球IGS站观测数据,应用不同参考框架进行数据处理,从速度和坐标序列重复率两方面比较不同方案的解算结果。分析表明,在研究区域网站点运动变化时,如选取全球分布站点作为参考框架,所得到的测站坐标和速率比较接近绝对地心基准,但各站准周期的变化被作为误差处理,所以结果的重复性相对较差;选择距研究区域较近的参考站作为平差基准,各点准周期变化部分被相似变换的平移参数吸收,同时抵消了部分区域共模误差,从而提高了结果的自洽性。获取稳定可靠区域形变信息的解算方案为:分级建立稳定参考框架,把区域站逐级纳入到全球框架中。(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4年02期)

张鹏[8](2013)在《利用GPS建立和维持中国区域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参考框架(TRF)是地球参考系统(TRS)的实现,是全球地心坐标系建立的基础,其动态过程能反映全球变化信息,诸如地球板块运动、海平面变化,地下水位变化等。研究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与维持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坐标系统的定义及实现理论基础,分析了影响坐标参考框架实现的主要因素,研究了中国大陆板块运动特征,获得了国家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水平速度场和垂直速度场,并开展了GNS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为:1)系统地综述了坐标系统的定义与实现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影响坐标框架实现的主要因素。论文介绍了国际地球参考系统(ITRS)建立的方法,概述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区域参考框架EUREF及SNARF的实现及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坐标框架实现的主要因素等。2)采用欧拉模型、GPS实测速度及拟合模型确定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并研究了中国大陆应变场。论文概述了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四种板块运动模型,并通过欧拉模型、GNSS实测速度场和拟合模型获得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应变场进行了研究,分析NUVEL-1A模型在中国应用中的问题,研究并比较了相似变换方法及欧拉矢量方法求解GNSS基准站的运动速度一致性,结果表明都能很好的反映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特征。3)通过分析中国国家GNSS基准站以及GNSS大地控制网,获取了中国34个国家基准站、1630个GPS控制点的坐标与速度场成果及基准站时间序列。论文介绍了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立的各类全国范围的GPS网情况,以及与ITRF框架的关系。对目前国家GNSS基准网11年的连续观测数据,以及GNSS大地控制点多期的数据进行了全面处理,详细阐述了数据源、基准站选取、数据处理策略、整体平差的方法与精度统计,获得了目前国内34个国家基准站、1630个GNSS大地控制点完整的成果,包括坐标、速度场、基准站时间序列等。4)研究了国家GNSS基准站周解时间序列的线性及周期特性,分析了我国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的稳定性,为中国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的维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际指导意义。论文通过对多年累积的国家GNSS基准站网整体解的坐标及速度精度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长期和短期框架的稳定性、实时性和动态性,给出了我国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精确性的量化指标,揭示了中国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并通过对国家GNSS基准站周解时间序列的分析获得了基准站的线性及非线性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基准站水平分量时间序列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上为线性变化,各点变化的大小和方向与板块运动、板内运动相关;高程方向的运动呈现近似于正弦函数的结果,周期约为1年,且高程方向周期性运动的能量在叁个方向周期性运动总能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影响高程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5)利用主成分空间滤波算法(PCA)分析了国家GNSS基准站网坐标时间序列中公共误差的时空特性,有效地减少了大尺度因素对CORS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周期性影响。论文采用主成分空间滤波算法(PCA)去除了中国国家CORS网的公共误差,有效降低了大尺度因素对CORS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周期性影响,提高了中国GNSS基准站本地信号的信噪比。结果表明:通过滤波后,北、东和高方向的平均均方差相对于滤波前分别减小了26%、22%和36%。6)采用功率谱和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分析了国家COR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噪声特征,发现白噪声、闪烁噪声和随机游走噪声是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基本噪声特征。论文利用功率谱和极大似然估计方法比较分析了主成分空间滤波前后国家GNSS基准站近10年坐标时间序列的噪声特征,发现滤波后的国家CORS站在水平和高度分量上均表现出不同的噪声性质,白噪声、闪烁噪声和随机游走噪声是国家COR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噪声基本特征,且结果显示高程分量的有色噪声估值明显大于水平分量。同时,分析了产生有色噪声的可能主要来源,认为高阶电离层误差足CORS站有色噪声的主要来源,并根据不同噪声模型得到了基准站速度及精度,结果表明顾及有色噪声的速度误差估值比只考虑白噪声的速度误差估值一般大2~4倍,两种噪声模型的速度估值偏差一般在5%~10%左右。因此认为可变白噪声加有色噪声模型更加符合中国国家基准站实际运动特征。(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3-05-01)

孙宏飞,余建平,张耀波[9](2010)在《基于CORS技术建设安徽省区域大地坐标参考框架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时动态定位现在比较成熟的技术有VRS技术、FKP技术、MAX技术、CBI技术;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是一个集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型技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基准站站点在水平和高程方向上都在实时变化着,如何建立省级区域大地坐标参考框架和如何进行省级参考框架的维护,关系到成果应用精度和成果的现势性,现在采用的方法是实测一簇时间序列的站点坐标,这种方法比较方便,也有利于对参考框架进行维护。(本文来源于《江西测绘》期刊2010年04期)

王鹏,吕志平,张西光[10](2010)在《区域GPS大地网在地球参考框架中表达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对区域GPS大地网进行解算或改造的最小约束法。几种不同约束解集的比对结果表明:最小约束法是一种区域GPS大地网在地球参考框架中表达的最优方法。(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0年03期)

区域参考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区域参考框架是对全球参考框架的加密,对于构建统一的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融合全球IGS跟踪站和FJCORS基准站网对区域控制网进行处理分析,获得区域网ITRF2008框架成果和CGCS2000坐标系成果,其中水平方向精度均优于4 mm,高程方向精度均优于2 cm;通过与现有坐标成果进行对比,发现除一个已知明显地基下沉点之外,其余点成果较差均在3槡2 cm以内。因此,在区域控制网解算中融合全球和地方基准站可以获得高精度定位成果,是维持区域参考框架的可靠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参考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平,徐彦田,赵硕.山东基准站网实现区域参考框架维持的方法[J].导航定位学报.2019

[2].叶昆平.基于基准站网的区域参考框架维持及精度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

[3].刘邦奇,张振超,王亚飞.区域教育大数据发展参考框架[J].现代教育技术.2018

[4].姜英明,郭金运,刘智敏,张海平,冯彦同.利用SDCORS数据建立山东区域动态坐标参考框架[J].北京测绘.2015

[5].夏传义.基于CORS建立与维持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4

[6].李蕾.亚太区域参考框架网GPS坐标时间序列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

[7].丁晓光,占伟,王紫燕,韩晓飞.不同参考框架对区域连续GPS数据解算的影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

[8].张鹏.利用GPS建立和维持中国区域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9].孙宏飞,余建平,张耀波.基于CORS技术建设安徽省区域大地坐标参考框架的探索[J].江西测绘.2010

[10].王鹏,吕志平,张西光.区域GPS大地网在地球参考框架中表达方法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

论文知识图

龙门山断裂带GPS测站震后形变时间序列区域参考框架下GPS观测站水平形...区域参考框架下的水平形变速度...区域参考框架下GPS观测站的叁维...全球分布的ITRF基准站(方案B)垂向周年项

标签:;  ;  ;  ;  ;  ;  ;  

区域参考框架论文_张海平,徐彦田,赵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