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体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表型,减数,小体,环状,显性,蛋白。
染色体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伍琼芳[1](2019)在《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形成机制及诊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chromosome)存在于细胞核当中,作为遗传信息(基因)的载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胚胎非整倍体(embryo aneuploidy)即胚胎染色体数目为正常染色体数目的非整数倍,丢失或增加了单个或几个。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对于胚胎和胎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是胚胎着床率降低、发育停滞、流产率升高[1],胎儿期流产、死产及(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吕佳颐[2](2019)在《Klotho蛋白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囊肿形成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400~1:1000。大多数患者于青年时期发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管进行性囊性扩张,压迫正常的肾脏结构,破坏肾脏功能,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约50%的ADPKD患者在60岁时进展至ESRD,只能依赖透析或者肾移植维持生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已经明确ADPKD的致病基因为突变的Pkd1和Pkd2基因(分别编码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其中,Pkd1基因突变占85%。尽管ADPKD的主要致病基因已经明确,然而由于Pkd1基因编码序列过长,突变位点及突变方式变化多端,使得其临床表现在不同遗传家系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尽管在同一个遗传家系之内,乃至同卵双胞胎之间,该疾病的进展与预后仍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提示我们,除了基因本身的突变之外,基因的转录及转录后调控等表观遗传学过程也会对该疾病的进程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而基因的甲基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因转录调控机制。因此,我们课题组对多囊肾病患者的肾脏标本进行了甲基化测序,发现Klotho蛋白启动子区域存在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提示该蛋白在多囊肾病的发病进程中可能存在表达下调。Klotho蛋白(也作α-Klotho蛋白)是一种主要表达于远端肾小管及大脑的Ⅰ型膜蛋白,由KL基因编码。该蛋白由KL1和KL2两个亚基组成,可以被去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A de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ADAM)10和ADAM17切割为不同长度的片段并释放进入血液、尿液及脑脊液中,成为一种内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因子,同多种受体结合,作用于其他细胞,其中起到最主要作用的是可溶性全长Klotho蛋白。1997年,Kuro-o等人发现,Klotho基因5’端插入突变的小鼠会出现多种衰老相关体征,且寿命明显缩短。研究发现,Klotho蛋白不仅调控衰老过程,还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肿瘤、二型糖尿病、心肌肥厚和慢性肾衰竭。目前已有相关临床研究证实,ADPKD患者血清中Klotho蛋白水平降低,且与肾脏总体积负相关。除此之外,Klotho蛋白作为一种具有抑制炎性反应作用的因子,能够调控TGF-β、Akt、Wnt和TNF-α等相关信号通路,而这些通路在常染色体多囊肾病的发病进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探究Klotho蛋白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囊肿发生及生长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探究Klotho蛋白在多囊肾病细胞系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明确Pkd1突变对Klotho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Klotho蛋白在ADPKD囊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研究方法:(1)收集临床ADPKD患者肾脏组织样本及正常肾脏组织样本,Pkd1条件敲除小鼠肾脏组织样本及野生型小鼠肾脏样本,Pkd1~(+/-)和Pkd~(-/-)肾脏上皮细胞系,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检测其中Klotho蛋白的表达情况。(2)建立晚期诱导PKD1~(fl/fl):tamoxifen-cre小鼠模型,模拟ADPKD发病真实情况,进一步观察鼠重组Klotho蛋白对囊肿生成的调控作用。(3)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c-Myc,Cyclin D1,p-STAT3等蛋白水平,验证Klotho对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4)通过对ADPKD患者肾脏组织及正常肾脏组织的基因甲基化测序,明确Klotho在ADPKD中表达下调的原因,并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DNMT1蛋白与Klotho启动子区域结合情况;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DNMT1蛋白与Klotho蛋白的调控环路。(5)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及RT-PCR技术,分别检测Smyd2、p-P65、TNF-α、Ccl-2的表达水平,明确Klotho对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调控作用。(6)通过细胞流式技术检测C11:BODIPY581/591在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染色的阳性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及RT-PCR技术检测GPX-4在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小鼠肾脏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细胞MTT实验,明确Klotho对铁死亡过程的影响作用;(7)通过小鼠肾脏组织Masson染色、α-SMA染色、Collagen-Ⅰ染色,以及小鼠肾脏组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TGF-β、Fibronectin、α-SMA、p-smad2/3蛋白水平,明确Klotho对ADPKD中的纤维化过程的抑制作用;在大鼠成纤维细胞中验证TGF-β对Klotho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1)Klotho蛋白在ADPKD患者肾脏组织、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及PKD1~(fl/fl):Pkhd1-cre小鼠肾脏组织中表达下调。(2)在晚期诱导PKD1~(fl/fl):tamoxifen-cre小鼠模型中,腹腔注射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延缓ADPKD病情进展,改善肾功能,减缓肾脏体积增长速度。(3)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下调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相关通路蛋白水平,抑制细胞增殖。(4)ADPKD患者肾脏组织基因甲基化测序提示,Klotho基因在ADPKD肾脏中,启动子及基因体区域高度甲基化。甲基化特别是启动序列的甲基化会使基因沉默,表达下调。(5)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在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发现,Klotho基因启动子区域与DNMT1存在结合。(6)DNMT1抑制剂Hydralazin处理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能够上调Klotho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下调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及ADPKD小鼠肾脏组织中的DNMT1水平。(7)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下调Smyd2及p-P65蛋白水平,抑制TNF-α和Ccl-2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及小鼠ADPKD肾脏组织的炎性反应。(8)鼠重组Klotho蛋白处理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后,以MTT检测细胞活性,发现尽管Klotho蛋白能够抑制多条细胞增殖相关通路,然而Klotho处理组存活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并无下降,甚至还有轻微升高趋势,提示Klotho处理可能抑制某种细胞死亡过程。(9)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上调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小鼠ADPKD肾脏组织中GPX-4的表达水平,抑制铁死亡发生。(10)流式细胞学检测发现,鼠重组Klotho蛋白处理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后,C11:BODIPY581/591染色阳性细胞比例下降,提示Klotho能够减轻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情况,从而抑制铁死亡发生。(11)Masson染色、α-SMA染色及Collagen-Ⅰ染色提示,外源性补充Klotho蛋白能够抑制ADPKD中的纤维化进程;同时,Klotho处理能够下调ADPKD小鼠肾脏组织中的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证实其对纤维化进程的抑制作用。(12)TGF-β处理大鼠成纤维细胞能够抑制Klotho蛋白表达。结论:(1)Klotho蛋白在ADPKD囊肿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2)DNMT1引起的Klotho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升高,是导致Klotho蛋白在ADPKD中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3)Klotho蛋白能够通过影响ADPKD发病过程中细胞的增殖、死亡、炎性反应及纤维化进程等方面,调控ADPKD病情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16)
杨进飞,郭彦[3](2019)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体形成可育配子之简便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体产生可育配子的简便方法 ,以同源四倍体、四体及叁体为例,同源叁倍体可以参考叁体产生可育配子的情况,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便于记忆。(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徐德超[4](2018)在《Polycystin 2-Scribble-YAP通路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囊肿形成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最为常见的遗传性致死性肾脏囊肿性疾病,由PKD1和PKD2基因发生突变导致。PKD1编码多囊蛋白1(polycystin 1,PC1);PKD2编码多囊蛋白2(polycystin 2,PC2)。PC1和PC2可定位于细胞的多种膜结构上,如:细胞顶端膜的初级纤毛,内质网高尔基体膜和细胞基底侧膜等,并对维持细胞膜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顶端基底细胞极性紊乱在ADPKD患者肾组织中十分常见,且与肾囊肿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顶端基底细胞极性的正常建立主要依赖于叁种核心蛋白复合体:PAR复合体、Crumbs复合体和Scribble复合体。其中Scribble复合体包含Scribble、DLG和LGL等蛋白,在建立和维持细胞基底侧面极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cribble蛋白的N端含有16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片段(leucine-rich repeats,LRR)结构域,而在其C末端则含有4个PDZ(PSD95/DLG/ZO-1)结构域,这些结构域与Scribble蛋白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敲低斑马鱼scrib基因表达可导致其产生前肾囊肿表型,提示Scribble蛋白在调控肾囊肿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在ADPKD肾囊肿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近期研究发现,Scribble可以通过活化Hippo通路上游LATS1/2激酶来影响YAP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从而调控YAP蛋白亚细胞定位。而在ADPKD患者肾组织中,Hippo通路活性受到抑制,降低了YAP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从而促使YAP蛋白由细胞质中转移到细胞核内。研究表明,YAP蛋白在细胞核内聚集与肿瘤进展相关,但也有研究指出,细胞质中YAP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通路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因此,探究细胞质YAP和细胞核YAP在ADPKD肾囊肿形成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探究Scribble和细胞质YAP在肾囊肿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Scribble通过调控YAP蛋白亚细胞定位来影响ADPKD肾囊肿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RT-PCR技术,分别检测ADPKD斑马鱼模型(pkd2 morphants)和细胞模型(小鼠Pkd2~(-/-)细胞系)中Scribble的表达及定位情况;通过显微注射技术探究Scribble蛋白及其不同结构域(Scribble-LRR和Scribble-PDZ)对pkd2 morphants前肾囊肿形成的调控作用。(2)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斑马鱼scrib突变体,观察突变体鱼是否存在多囊肾相关表型。(3)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RT-PCR技术分别检测Hippo通路分子(pLATS1、LATS1、pYAP和YAP)在斑马鱼scrib突变体和敲低Scribble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4)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RT-PCR技术,分别检测pLATS1、LATS1、pYAP以及YAP在pkd2 morphants和Pkd2~(-/-)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定位情况;构建Tg(Tolcdh17:yap-gfp)、Tg(Tolcdh17:yapS87A-gfp)和Tg(Tolcdh17:yapS87D-gfp)转基因鱼,观察不同类型YAP蛋白(YAP、YAPS87A和YAPS87D)在斑马鱼前肾管上皮细胞中的定位情况;在pkd2 morphants中显微注射过表达不同类型YAP蛋白,观察其对pkd2 morphants前肾囊肿形成的影响;给予pkd2 morphants Verteprofin药物干预,观察拮抗YAP蛋白进入细胞核后效应对pkd2 morphants前肾囊肿形成的影响。(5)构建斑马鱼lats1突变体和yap突变体,观察突变体鱼是否存在前肾囊肿表型。(6)在Pkd2~(-/-)细胞系中过表达Scribble腺病毒,观察Scribble可否在ADPKD疾病背景下调控pLATS1、LATS1、pYAP和YAP蛋白表达;在HEK293T细胞中分别过表达Scribble、Scribble-LRR和Scribble-PDZ,明确Scribble是通过哪一结构域来调控YAP蛋白的细胞亚定位;利用morpholino技术构建scrib morphants,并在scrib morphants中过表达不同类型YAP蛋白(YAP、YAPS87A和YAPS87D),观察其对scrib morphants前肾囊肿形成的影响。结果:(1)Scribble在pkd2 morphants和Pkd2~(-/-)细胞中表达下调。(2)免疫荧光检查发现Scribble定位于斑马鱼前肾管上皮细胞的基底侧膜上,且Scribble可与PC2在细胞膜上共定位。(3)过表达Scribble和Scribble-PDZ可抑制pkd2 morphants前肾囊肿形成,而过表达Scribble-LRR不具有类似效应。(4)斑马鱼scrib突变体具有前肾管增粗表型,而敲除scrib可促使pkd2 morphants前肾囊肿表型加重。(5)pLATS1和pYAP水平在scrib突变体和敲低Scribble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下调,且免疫荧光染色发现YAP蛋白在scrib突变体前肾管上皮细胞中由细胞质中转移到细胞核内。(6)pLATS1和pYAP水平在pkd2 morphants和Pkd2~(-/-)细胞中表达下调;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在pkd2 morphants前肾管上皮细胞和Pkd2~(-/-)细胞中,细胞质中YAP蛋白减少,细胞核内YAP增多。(7)免疫荧光染色发现,YAP和YAPS87D蛋白定位于转基因鱼前肾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而YAPS87A定位于细胞核内。(8)过表达YAP和YAPS87D可抑制pkd2 morphants前肾囊肿形成,而过表达YAPS87A不具有类似效应;当给予pkd2 morphants Verteprofin药物处理时,其多囊肾相关表型不能得到有效缓解。(9)斑马鱼lats1突变体不具有多囊肾相关表型,但敲除lats1可促使pkd2 morphants前肾囊肿表型加重。(10)斑马鱼yap突变体具有前肾囊肿表型;过表达YAP和YAPS87D可抑制yap突变体前肾囊肿形成,而过表达YAPS87A不具有类似效应。(11)在Pkd2~(-/-)细胞中过表达Scribble可有效提升pLATS1和pYAP表达水平。(12)过表达Scribble和Scribble-PDZ可提升pYAP表达水平,促使YAP蛋白从细胞核内转移到细胞质中,而过表达Scribble-LRR不具有类似效应。(13)scrib morphants具有前肾囊肿表型;过表达YAP和YAPS87D可抑制scrib morphants前肾囊肿形成,而过表达YAPS87A可促进scrib morphants前肾囊肿形成。结论:(1)Scribble和细胞质YAP在ADPKD肾囊肿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2)Scribble和细胞质YAP对斑马鱼前肾管发育以及前肾囊肿形成至关重要;(3)Scribble可通过调控YAP蛋白亚细胞定位来影响ADPKD肾囊肿的发生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卞瑶[5](2018)在《异源六倍体小麦形成初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稳定性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小麦是世界叁大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粮食安全的基础。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BBAADD,2n=6X=42)的进化历程经历过两次杂交多倍化事件,第一次是发生在约0.5百万年前的异源四倍化事件,第二次是发生在约8 000年前的异源六倍化事件。普通小麦既是年轻的异源多倍体代表,又是杂交多倍化后形成物种的典型范例。现存的普通小麦均为整倍体,而在新合成的异源六倍体小麦中非整倍体普遍发生,并且在实验室条件下,整倍体与非整倍体间无明显的适合度差异。但有关六倍体小麦形成初期如何解决减数分裂过程的不稳定性所带来的挑战以及提高其成为新物种所必须的适合度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一种新合成异源六倍体小麦的较早期世代群体为实验材料,通过模拟在六倍体小麦起源地可能发生的环境条件,筛选出核型稳定的抗性个体,通过核型鉴定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分析,结合转录组测序来探究并找到异源六倍体小麦中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相关的基因。首先,对新合成的异源六倍体小麦群体进行热胁迫和盐胁迫的处理,从中筛选获得个胁迫条件下的抗性群体,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的分子细胞学方法对抗性群体进行核型鉴定。结果发现,两个抗性群体的整倍体比率约达80%且远高于对照群体(35.5%)。为了验证抗性群体中的抗逆性以及核型稳定性是否可遗传,我们进一步对抗性群体进行了连续叁代的抗性评价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群体相比,耐热群体和耐盐群体均可以将其抗性稳定传递给后代,并且其后代群体始终保持高整倍体比率(73.68%-93.33%)。其次,选取耐热群体、耐盐群体和对照群体的第叁代植株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分析。结果显示,花粉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单价体的出现,部分花粉母细胞还出现了二价体提早解离的现象;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出现了同源染色体在向两极移动过程中的滞后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单价体在不同染色体及亚基因组的分布体现出了明显的偏好性,这与体细胞核型鉴定中非整倍体产生的偏向性结果基本一致。其中,4B染色体为观察到单价体频率最高的染色体,B亚基因组为观察到单价体频率最高的基因组。统计发现,耐热、耐盐群体中单价体、二价体提早解离以及染色体滞后的现象出现的频率显着低于对照群体,表明抗性群体后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稳定性显着高于对照群体。为了从分子水平观察抗性群体与对照群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稳定性的差异,我们以第叁代群体作为实验材料,同时以核型稳定并且减数分裂正常的栽培六倍体小麦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作为正向对照,分别选取叶片及处于减数分裂前、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及叁核期花粉四个发育时期的花药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参考拟南芥中与减数分裂相关的基因,我们筛选出小麦中与减数分裂相关的基因列表,通过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分析,在减数分裂基因列表中发现了12个候选基因,其在抗性群体中的表达模式趋近于中国春,判断这些基因可能对维持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我们采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GS)的方法对其中两个基因分别进行功能验证,结果显示在这两个基因表达显着降低的沉默系中,减数分裂过程中单价体、二价体提早解离及染色体滞后出现的频率显着提高,并且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异常的行为与在新合成异源六倍体小麦中发现的极其相似。以上研究表明,减数分裂相关基因在表达水平上发生的可遗传的改变可以与植物对胁迫的抗性能力同时被筛选出来,并且显着增加新形成六倍体小麦的减数分裂稳定性。从进化的角度讲,它们呈现出一种拱肩(Spandrel)效应,即虽然整倍体本身不一定表现为适合度的增加,但因其在遗传上与具有适应意义的胁迫抗性相关联而被间接选择并保留下来。本文研究结果为异源六倍体小麦形成初期如何快速降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不稳定性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解释。(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刘晓宇[6](2018)在《籼稻第8染色体内源新功能着丝粒的形成特征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着丝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基本的元件。尽管不同物种的着丝粒通常包含特异的串联重复DNA序列,但近年来研究表明,着丝粒的功能行使是一个与着丝粒的特异序列相关而又不完全决定于该特殊序列的表观遗传调控过程。如果着丝粒特异DNA序列缺失,那么一些不含有特定着丝粒DNA序列的区域会组成一个新形成的着丝粒,被称为新着丝粒。新着丝粒的形成已经在多个物种中被发现,如人类、小麦-大麦、燕麦-玉米附加系和玉米等,但新着丝粒的形成特征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在正常水稻材料中鲜见报道。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获得水稻品种中籼3037第8染色体着丝粒DNA序列缺失材料,该材料能正常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说明该第8染色体着丝粒功能正常。本研究以该材料为基础,继续开展相关研究,明确该材料第8染色体上内源新着丝粒的形成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Oligo-FISH方法进一步明确缺失全部着丝粒特异DNA序列(CentO)的染色体为第8染色体,暂命名该材料为Del 8,正常对照材料为Nor 8。2、由于缺少合适的籼稻参考测序基因组,我们构建了中籼3037的BAC文库并且通过PCR法筛选出包含第8染色体着丝粒(Cen8)序列的克隆,同时利用细胞学的方法验证了覆盖CentO所在区域的BAC克隆中含有CentO序列。3、阳性BAC克隆通过叁代测序PacBio平台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叁个BAC依次得到的reads数为12,412,6670,7585。组装后长度分别为133,443bp、128,178bp和103,389bp。该结果被组装后期望作为数据分析的参考基因组。4、通过构建Del 8和对照材料Nor 8苗期幼嫩叶片的CENH3-ChIP(着丝粒特异组蛋白H3-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文库,并进行ChIP-seq分析。结果表明新着丝粒位于Del 8第8染色体长臂上一个43kb的区域,该区域内包含3个表达蛋白基因,表明该区域原本的组蛋白H3已经被CENH3替代。5、进一步结合RNA-seq的分析结果发现,新着丝粒区域内的这3个表达蛋白基因几乎没有转录,而在缺失区域和新着丝粒区域之间存在2个高度转录的活性基因,而这两个基因所在的区域没有被CENH3结合。表明新着丝粒的扩张趋于选择不含有基因或者含有沉默基因的区域,而跳过含有活性基因的区域。6、为了进一步探究新着丝粒区域内基因的表观遗传调控特征,通过ChIP-qPCR检测了这3个基因上的6个与基因转录激活相关组蛋白的修饰水平,包括2个组蛋白H3赖氨酸上修饰(H3K36me3和H3K27ac),以及4个组蛋白H4不同赖氨酸位点上的乙酰化修饰(H4K5ac、H4K8ac、H4K12ac和H4K16ac)。结果表明新着丝粒区域内基因上的这6个组蛋白修饰水平基本上都在Del8中下调。由此推断,CENH3的结合导致改变了原先组蛋白的修饰状态。以上结果揭示了水稻中新着丝粒形成的基因组特征和表观遗传特征,对研究真核生物着丝粒的进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奇慧,王芳,王修德,张惠彬,顾恰敏[7](2018)在《茶多酚对~(60)Co γ辐射诱发CHL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形成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对60Coγ辐射诱发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inese hamster fibroblast cell line,CHL)染色体畸变和小鼠骨髓微核形成作用的影响。方法将CHL细胞(±S9)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辐射模型组,TP保护组(分别加TP12.5、25、50μg/ml)6组,除空白和阳性对照组外均给予2 Gy ~(60)Coγ照射后继续培养24 h,常规制备染色体,观察畸变类型并计算畸变率。50只KM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模型组,TP保护组(高、中、低剂量分别于照射后给TP725、145、29 mg/kg灌胃),每组10只,给药后14天给予6 Gy ~(60)Coγ照射,24 h后处死动物,取双侧股骨,行骨髓涂片和姬姆萨染色,计数含微核嗜多染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PCE)数。结果中、高剂量组TP(25、50μg/ml)可显着降低~(60)Coγ诱发的CHL染色体畸变率,S9不影响CHL细胞染色体畸变形式和畸变率。高、中剂量TP保护组(725、145 mg/kg)小鼠PCE微核率与辐照模型组相比较,相差显着(P<0.05)。结论茶多酚能部分对抗~(60)Coγ辐射诱发的CHL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形成,对染色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8年01期)
张开慧[8](2017)在《环状染色体形成及病例分享》一文中研究指出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目前研究认为其有两种发生机制:一种存在长、短鼻末端遗传物质丢失,从而导致部分单体,有发育、智力、行为等异常;另一种为末端端粒的融合,无遗传物质的丢失,患者表型可正常。目前CNVs基因芯片鉴定环状染色体是否缺失提供了可行的检测工具。环状染色体结构不稳定,可出现各种形态、结构异常及大小不同的环和碎片,大都为新发突变。环状染色体在有丝分裂时会发生3中复制方式:不发生姐妹染色体单体交换,复制为2个环状染色体,分别进入子代细胞;发生一次姐妹染色体单体交换,形成一个比原来大一倍的环,可形成大环和单体型两种细胞核型;发生两次姐妹染色体单体交换,形成两个互锁的环,导致染色体断裂或其他机械损害。3号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 3,r(3)]是一例罕见的环状染色体综合症,目前全世界共报道1 1例,国内曾报道过1例嵌合体病例。本研究对1例发育迟缓伴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经过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患儿为3号环状染色体综合症,其父母核型正常,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存在染色体3q26.3-25.3片段缺失,该区域涉及45个基因的大片段缺失,与该病例临床表型相关的主要缺失基因有:神经发育及运动相关基因(CH L1、CNTN6、CNTN4、CRBN、ITPR1、GRM7、CAV3、SETD5);耳聋相关基因(LHFPL4),先天性心脏病相关基因(CRELD1);发育迟缓相关基因(TRNT1、BHLHE40)。以上相关基因单倍型缺失都可以引起临床表型异常,可以解释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分辨率高、检测快速,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便宜基因信息,但是不能检测到平衡易位,也不能诊断环状染色体,仍需结合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综合判断。(本文来源于《2017第八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2017第七届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大会会刊》期刊2017-04-25)
张开慧[9](2017)在《环状染色体形成及病例分享》一文中研究指出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目前研究认为其有两种发生机制:一种存在长、短鼻末端遗传物质丢失,从而导致部分单体,有发育、智力、行为等异常;另一种为末端端粒的融合,无遗传物质的丢失,患者表型可正常。目前CNVs基因芯片鉴定环状染色体是否缺失提供了可行的检测工具。环状染色体结构不稳定,可出现各种形态、结构异常及大小不同的环和碎片,大都为新发突变。环状染色体在有丝分裂时会发生3中复制方式:不发生姐妹染色体单体交换,复制为2个环状染色体,分别进入子代细胞;发生一次姐妹染色体单体交换,形成一个比原来大一倍的环,可形成大环和单体型两种细胞核型;发生两次姐妹染色体单体交换,形成两个互锁的环,导致染色体断裂或其他机械损害。3号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 3,r(3)]是一例罕见的环状染色体综合症,目前全世界共报道11例,国内曾报道过1例嵌合体病例。本研究对1例发育迟缓伴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经过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患儿为3号环状染色体综合症,其父母核型正常,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存在染色体3q26.3-25.3片段缺失,该区域涉及45个基因的大片段缺失,与该病例临床表型相关的主要缺失基因有:神经发育及运动相关基因(CHL1、CNTN6、CNTN4、CRBN、ITPR1、GRM7、CAV3、SETD5);耳聋相关基因(LHFPL4),先天性心脏病相关基因(CRELD1);发育迟缓相关基因(TRNT1、BHLHE40)。以上相关基因单倍型缺失都可以引起临床表型异常,可以解释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分辨率高、检测快速,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便宜基因信息,但是不能检测到平衡易位,也不能诊断环状染色体,仍需结合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综合判断。(本文来源于《2017第八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2017第二届国际遗传学大会&2017第一届国际生物技术产业大会会刊》期刊2017-04-25)
赵秀娟,郑晓东,薛涛涛,蔡禄[10](2014)在《酿酒酵母YPH499 Ⅲ号染色体上ARS形成核小体能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小体定位是复制起始调控的重要因素,但是核小体定位是如何调控真核生物的复制起始,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研究酵母Ⅲ号染色体上的不同活性复制起始序列形成核小体能力对探究真核生物DNA复制起始机制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酿酒酵母Ⅲ号染色体上的10个复制起始序列分为高活性和低活性两组复制起始序列,利用核小体体外组装技术,将回收纯化的高活性和低活性复制起始序列分别与组蛋白八聚体在体外进行梯度盐透析组装形成核小体,并进行Biotin标记检测,然后用Image J软件分析不同复制起始序列组装形成核小体能力的强弱。结果表明,用Image J软件对核小体组装能力强弱进行分析:ARS304>ARS303>ARS313>ARS302>ARS306>ARS314,ARS305,ARS307,ARS309,ARS315。低活性复制起始序列较高活性复制起始序列更易形成核小体;复制起始位点偏好出现于核小体缺乏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染色体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及目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400~1:1000。大多数患者于青年时期发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管进行性囊性扩张,压迫正常的肾脏结构,破坏肾脏功能,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约50%的ADPKD患者在60岁时进展至ESRD,只能依赖透析或者肾移植维持生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已经明确ADPKD的致病基因为突变的Pkd1和Pkd2基因(分别编码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其中,Pkd1基因突变占85%。尽管ADPKD的主要致病基因已经明确,然而由于Pkd1基因编码序列过长,突变位点及突变方式变化多端,使得其临床表现在不同遗传家系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尽管在同一个遗传家系之内,乃至同卵双胞胎之间,该疾病的进展与预后仍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提示我们,除了基因本身的突变之外,基因的转录及转录后调控等表观遗传学过程也会对该疾病的进程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而基因的甲基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因转录调控机制。因此,我们课题组对多囊肾病患者的肾脏标本进行了甲基化测序,发现Klotho蛋白启动子区域存在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提示该蛋白在多囊肾病的发病进程中可能存在表达下调。Klotho蛋白(也作α-Klotho蛋白)是一种主要表达于远端肾小管及大脑的Ⅰ型膜蛋白,由KL基因编码。该蛋白由KL1和KL2两个亚基组成,可以被去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A de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ADAM)10和ADAM17切割为不同长度的片段并释放进入血液、尿液及脑脊液中,成为一种内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因子,同多种受体结合,作用于其他细胞,其中起到最主要作用的是可溶性全长Klotho蛋白。1997年,Kuro-o等人发现,Klotho基因5’端插入突变的小鼠会出现多种衰老相关体征,且寿命明显缩短。研究发现,Klotho蛋白不仅调控衰老过程,还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肿瘤、二型糖尿病、心肌肥厚和慢性肾衰竭。目前已有相关临床研究证实,ADPKD患者血清中Klotho蛋白水平降低,且与肾脏总体积负相关。除此之外,Klotho蛋白作为一种具有抑制炎性反应作用的因子,能够调控TGF-β、Akt、Wnt和TNF-α等相关信号通路,而这些通路在常染色体多囊肾病的发病进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探究Klotho蛋白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囊肿发生及生长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探究Klotho蛋白在多囊肾病细胞系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明确Pkd1突变对Klotho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Klotho蛋白在ADPKD囊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研究方法:(1)收集临床ADPKD患者肾脏组织样本及正常肾脏组织样本,Pkd1条件敲除小鼠肾脏组织样本及野生型小鼠肾脏样本,Pkd1~(+/-)和Pkd~(-/-)肾脏上皮细胞系,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检测其中Klotho蛋白的表达情况。(2)建立晚期诱导PKD1~(fl/fl):tamoxifen-cre小鼠模型,模拟ADPKD发病真实情况,进一步观察鼠重组Klotho蛋白对囊肿生成的调控作用。(3)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c-Myc,Cyclin D1,p-STAT3等蛋白水平,验证Klotho对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4)通过对ADPKD患者肾脏组织及正常肾脏组织的基因甲基化测序,明确Klotho在ADPKD中表达下调的原因,并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DNMT1蛋白与Klotho启动子区域结合情况;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DNMT1蛋白与Klotho蛋白的调控环路。(5)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及RT-PCR技术,分别检测Smyd2、p-P65、TNF-α、Ccl-2的表达水平,明确Klotho对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调控作用。(6)通过细胞流式技术检测C11:BODIPY581/591在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染色的阳性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及RT-PCR技术检测GPX-4在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小鼠肾脏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细胞MTT实验,明确Klotho对铁死亡过程的影响作用;(7)通过小鼠肾脏组织Masson染色、α-SMA染色、Collagen-Ⅰ染色,以及小鼠肾脏组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TGF-β、Fibronectin、α-SMA、p-smad2/3蛋白水平,明确Klotho对ADPKD中的纤维化过程的抑制作用;在大鼠成纤维细胞中验证TGF-β对Klotho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1)Klotho蛋白在ADPKD患者肾脏组织、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及PKD1~(fl/fl):Pkhd1-cre小鼠肾脏组织中表达下调。(2)在晚期诱导PKD1~(fl/fl):tamoxifen-cre小鼠模型中,腹腔注射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延缓ADPKD病情进展,改善肾功能,减缓肾脏体积增长速度。(3)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下调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相关通路蛋白水平,抑制细胞增殖。(4)ADPKD患者肾脏组织基因甲基化测序提示,Klotho基因在ADPKD肾脏中,启动子及基因体区域高度甲基化。甲基化特别是启动序列的甲基化会使基因沉默,表达下调。(5)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在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发现,Klotho基因启动子区域与DNMT1存在结合。(6)DNMT1抑制剂Hydralazin处理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能够上调Klotho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下调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及ADPKD小鼠肾脏组织中的DNMT1水平。(7)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下调Smyd2及p-P65蛋白水平,抑制TNF-α和Ccl-2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及小鼠ADPKD肾脏组织的炎性反应。(8)鼠重组Klotho蛋白处理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后,以MTT检测细胞活性,发现尽管Klotho蛋白能够抑制多条细胞增殖相关通路,然而Klotho处理组存活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并无下降,甚至还有轻微升高趋势,提示Klotho处理可能抑制某种细胞死亡过程。(9)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上调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小鼠ADPKD肾脏组织中GPX-4的表达水平,抑制铁死亡发生。(10)流式细胞学检测发现,鼠重组Klotho蛋白处理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后,C11:BODIPY581/591染色阳性细胞比例下降,提示Klotho能够减轻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情况,从而抑制铁死亡发生。(11)Masson染色、α-SMA染色及Collagen-Ⅰ染色提示,外源性补充Klotho蛋白能够抑制ADPKD中的纤维化进程;同时,Klotho处理能够下调ADPKD小鼠肾脏组织中的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证实其对纤维化进程的抑制作用。(12)TGF-β处理大鼠成纤维细胞能够抑制Klotho蛋白表达。结论:(1)Klotho蛋白在ADPKD囊肿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2)DNMT1引起的Klotho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升高,是导致Klotho蛋白在ADPKD中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3)Klotho蛋白能够通过影响ADPKD发病过程中细胞的增殖、死亡、炎性反应及纤维化进程等方面,调控ADPKD病情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体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陈佳,伍琼芳.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形成机制及诊疗新进展[J].江西医药.2019
[2].吕佳颐.Klotho蛋白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囊肿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3].杨进飞,郭彦.染色体数目变异体形成可育配子之简便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
[4].徐德超.Polycystin2-Scribble-YAP通路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囊肿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
[5].卞瑶.异源六倍体小麦形成初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稳定性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6].刘晓宇.籼稻第8染色体内源新功能着丝粒的形成特征解析[D].扬州大学.2018
[7].李奇慧,王芳,王修德,张惠彬,顾恰敏.茶多酚对~(60)Coγ辐射诱发CHL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形成作用的影响[J].中国辐射卫生.2018
[8].张开慧.环状染色体形成及病例分享[C].2017第八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2017第七届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大会会刊.2017
[9].张开慧.环状染色体形成及病例分享[C].2017第八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2017第二届国际遗传学大会&2017第一届国际生物技术产业大会会刊.2017
[10].赵秀娟,郑晓东,薛涛涛,蔡禄.酿酒酵母YPH499Ⅲ号染色体上ARS形成核小体能力的比较[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