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卟啉论文_黄菊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卟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卟啉,纳米,间歇性,动力,甲醚,艾灸,血红素。

血卟啉论文文献综述

黄菊[1](2019)在《靶向载黑色素/血卟啉单甲醚PLGA纳米粒光声成像及其声动力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分子成像是实现肿瘤精准诊疗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光声分子成像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无辐射的生物成像模式,同时整合了光学和超声分子成像的特点和优势,是当前分子影像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此外,新型的光声分子探针不仅可应用于肿瘤分子显像,还可实现在无创影像介导下的肿瘤靶向精准治疗。载声敏剂的光声分子探针可将光声成像与新兴的声动力疗法结合于一体,为肿瘤诊疗一体化探索了一种新手段与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2-06)

黄菊,李攀[2](2019)在《载黑色素/血卟啉单甲醚PLGA纳米粒光声成像及其声动力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分子成像是实现肿瘤精准诊疗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光声分子成像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无辐射的生物成像模式,同时整合了光学和超声分子成像的特点和优势,是当前分子影像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此外,新型的光声分子探针不仅可应用于肿瘤分子显像,还可实现在无创影像介导下的肿瘤靶向精准治疗。载声敏剂的光声分子探针可将光声成像与新兴的声动力疗法结合于一体,为肿瘤诊疗一体化探索了一种新手段与新途径。方法将黑色素(MNPs用于光声成像)与血卟啉单甲醚(HMME,用于声动力治疗)结合,构建出独特的叶酸(FA)修饰的核/壳结构FA-HMME-MNPs纳米粒。用于增强光声成像引导下的声动力治疗。光声成像引导下的声动力治疗在体外和体内均得到了系统和成功的证实。系统评价了纳米粒的生物安全性。结果合成的靶向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光吸收特性,不仅具有较高的光声成像对比度,而且具有明显的声动力治疗效率。重要的是,这种基于PLGA的纳米平台提高了HMME的光稳定性,增强了声动力学性能,并促进了纳米粒向肿瘤区域的传递。此外,超声辐射辅助的声致敏剂对肿瘤细胞/组织产生细胞毒性活性氧。体内外实验表明,活性氧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由靶向纳米粒所介导,在抑制肿瘤生长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结论该课题研制了一种叶酸靶向的载黑色素/血卟啉单甲醚纳米声敏剂,体外实验发现了该纳米粒具有主动靶向能力并能产生大量细胞毒性活性氧,并在体内外验证了其增强光声成像的效果,最终在移植瘤动物模型上证明了纳米粒对肿瘤的靶向声动力治疗效果,提高了肿瘤治疗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肿瘤临床治疗开辟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2-06)

张祎,庄德舒,王宜静,闫春阳,王碧琳[3](2019)在《血卟啉单甲醚介导的声动力疗法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HMME)介导的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生物膜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方法:羟基磷灰石片培养Pg生物膜厌氧培养3天,将生物膜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HMME组、超声组、SDT组),分别与无菌生理盐水或HMME进行避光孵育,然后进行声动力处理。采用平板计数法计算细菌存活率,MDA含量使用MDA检测试剂盒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下进行检测。结果:当超声强度为3 W/cm~2,超声时间为5 min时,SDT组的生物膜细菌存活率仅为40%,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超声组细菌存活率为62%,与对照组相比亦显着降低(P<0.05)。相同超声参数下,SDT组Pg生物膜中MDA含量最高,达17.3±1.2 nmol/mL(P<0.05),超声组生物膜中MDA含量为7±0.8 nmol/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ME介导的SDT对Pg生物膜有一定杀伤效果,并且在杀伤过程中,可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MDA释放。(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21期)

林燊,王淑芝,齐诗仪,杨晓婷,林栋[4](2019)在《血卟啉病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26岁。就诊日期:2016年3月19日。主诉:脐周及下腹部疼痛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2 d。病史:2014年12月出现脐周及下腹部疼痛,伴有呕吐、腹胀、乏力、失眠、四肢酸痛及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月经来临前二叁天症状加重,经后症状减轻,月经量少、色深、周期正常。1年前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胃炎"并予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无效。2015年9月,于外院进行血卟啉病相关基因检测,检测到患者HMBS基因的一个杂合致病突变,该基因突变引起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呈常染色体遗传,于血(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9年08期)

李苹苹,王玉珍[5](2019)在《血红素治疗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疗效递减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于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酶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陷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目前精氨酸血红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对于反复发作的AIP患者长期应用容易产生耐药,且容易出现铁沉积,进而可能导致肝硬化。我们报道1例应用精氨酸血红素疗效逐渐减退的病例,以提高血红素治疗反复发作的AIP患者的疗效认识。(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0期)

姜丹,吴琳,缪旭[6](2019)在《血卟啉单甲醚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光触发释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卟啉单甲醚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光触发释放性能,以及对细胞毒性的影响,评价其体外光动力抗肿瘤的效果。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负载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MME)的脂质体(Lipo-HMME),以实现HMME的光触发释放;并利用激光粒径仪等手段对Lipo-HMME进行表征,考察其体外光触发释放性能和脂质体对HMME暗毒性及细胞摄取的影响。结果:所制备的脂质体粒径分布均一,并具有明显的光触发释放性能,在光照及无光照条件下,1 h释放百分率分别为67.36%和21.3%;Lipo-HMME可有效降低HMME的暗毒性,提高其光动力治疗效果。结论:Lipo-HMME具有良好的光触发释放功能及其光动力治疗效果,可作为载体使用于肿瘤患者的特异性治疗。(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9年03期)

黄菊[7](2019)在《靶向载黑色素/血卟啉单甲醚PLGA纳米粒光声成像及其声动力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纳米粒制备、基本表征及靶向性考察目的制备一种叶酸靶向载黑色素/血卟啉单甲醚的PLGA纳米粒(folate targeted PLGA loaded melanin/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 nanoparticles,FHMP NPs),考察其基本特性,并观察其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靶向性。方法1.纳米粒的制备及基本表征:采用双乳化法分别制备FHMP NPs、叶酸靶向载血卟啉单甲醚PLGA纳米粒(folate targeted PLGA loaded 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 nanoparticles,FHP NPs)、叶酸靶向载黑色素PLGA纳米粒(folate targeted PLGA loaded 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 nanoparticles,FMP NPs),在光镜、电镜下观察其形态,通过马尔文粒径仪检测其粒径、电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纳米粒中黑色素(melanin,MNPs)及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HMME)含量,并计算包封率和载药量;将FHMP NPs分散放置于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和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一周,每天测量其粒径变化。2.细胞靶向性:将FHMP NPs分别和叶酸(folate,FA)受体阳性表达细胞MDA-MB-231及FA受体阴性表达细胞A-549共孵育1 h、2 h和3 h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靶向效果。同时,将靶向FHMP NPs及非靶向HMP NPs分别与MDA-MB-231细胞孵育3 h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两种纳米粒对细胞的靶向效果。结果1.基本表征:FHMP NPs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呈点状小颗粒,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呈球形,大小均一、形态规则。马尔文粒径仪测得FHMP NPs、FHP NPs及FMP NPs的粒径分别为310.3±10.6 nm,266.1±2.4 nm和270.1±4.9nm,Zeta电位分别为-23.03±1.33 mV,-21.2±0.8 mV和-21.4±1.7 mV。血卟啉单甲醚的包封率为80.13±4.81%,载药量为3.08±6.29%。黑色素包封率为47.72±4.26%,载药量为1.83±3.69%。FHMP NPs分散于PBS和FBS一周后粒径并无明显改变。2.细胞靶向效果:在MAD-MB-231细胞周围可见大量纳米颗粒,而A-549细胞周围没有明显纳米粒聚集。非靶向HMP NPs与MDA-MB-231细胞共孵育3h后仅有少数纳米颗粒聚集于细胞周围。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出叶酸靶向纳米粒(FHMP NPs),该纳米粒对MD-MB-231有特异性靶向功能。第二部分纳米粒生物安全性评价及体内分布目的评估FHMP NPs的体内外安全性,并观察FHMP NPs在乳腺癌移植瘤裸鼠的体内靶向分布情况。方法1.生物安全性评价:将不同浓度FHMP NPs(0.25,0.5,0.75,1mg/m L)分别与细胞孵育3 h、6 h、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将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静脉注射200μL生理盐水)和FHMP NPs组(静脉注射200μLFHMP NPs,10 mg/m L),分别在给药1 h、6 h,24 h,48 h后处死小鼠,收集其血液标本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测。其血常规主要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血生化包括:谷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2.体内分布:建立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Di R标记的FHMP NPs、HMP NPs、游离叶酸+FHMP NPs(叶酸拮抗组),在不同时间点(注射前,0.5 h,2h,4 h,6 h,24 h)观察裸鼠活体荧光分布情况,并采集荧光图像,然后以成像系统软件测量肿瘤区域荧光信号值。24 h后,处死裸鼠,剥取肿瘤瘤块和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并进行离体组织荧光成像,比较不同脏器与瘤块的相对荧光信号值。此外,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Di I标记的FHMP NPs和HMP NPs,24 h后,剥离瘤块做冰冻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种纳米粒在肿瘤区域的分布情况。结果1.生物安全性评价:FHMP NPs与MDA-MB-231细胞孵育后,各个浓度各个时间点细胞存活率没有明显降低,各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注射FHMP NPs后的BALB/C小鼠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的血液学检测指标无显着性差异。2.体内分布:荷瘤小鼠活体荧光实验发现,FHMP NPs组纳米粒可靶向分布于肿瘤区域,该组肿瘤部位荧光信号显着高于HMP NPs组和叶酸拮抗组,且其荧光信号值在注射纳米粒2 h后达到峰值。离体荧光成像证实,FHMP NPs主要分布于裸鼠肝脏、脾脏和肿瘤区域。冰冻切片结果显示,FHMP NPs组在注射2h后可在肿瘤区域观测到大量红色荧光纳米粒富集,随着时间的延长,纳米粒富集量越少。而在注射非靶向纳米粒HMP NPs后,在2 h可观测到微量纳米粒分布于肿瘤部位,24 h后无纳米粒分布。结论FHMP NPs具有良好的体内外安全性,并可靶向富集于肿瘤部位。第叁部分纳米粒增强光声成像及声动力治疗研究目的观察纳米粒增强光声成像及其声动力治疗效果,并研究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1.体内外光声成像配置不同浓度FHMP NPs纳米粒,以光声成像采集该纳米粒在不同激发波长(680-930 nm)下的光声图像并测量其光声信号值,确定最佳的激发波长。建立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并将荷瘤鼠随机分为叁组:FHMP NPs、HMP NPs和游离叶酸+FHMP NPs组,经尾静脉注射上述叁种纳米粒,采集肿瘤区域不同时间点的光声成像图,定量分析各组光声信号强度值。2.体外声动力治疗2.1超声辐照纳米粒生成ROS检测实验分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ontrol组),单独超声组(US),FMP NPs+US组,单独FHMP NPs组,FHMP NPs+US组。超声辐照上述纳米粒后通过DPBF法检测其ROS生成。通过单线态氧探针(singlet oxygen sensor green,SOSG)检测FHMP NPs在超声辐照后不同时间产生的ROS。2.2细胞水平上的ROS检测将MDA-MB-231细胞分为以下组,(1)Control组(空白对照组),(2)US组,(3)FMP NPs+US组,(4)FHMP NPs组,(5)HMP NPs+US组,(6)FHMP NPs+NAC+US组,(7)FHMP NPs+US组。上述各组细胞与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孵育后进行超声辐照,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活性氧产生情况。2.3靶向纳米粒稳定性检测利用DPBF探针比较FHMP NPs在光声激光仪(PA laser)照射前后ROS产量的变化。实验分组为:Control组、FHMP NPs+PAlaser+US组、FHMP NPs+US。比较不同组之间ROS的产量。2.4 SDT产生细胞毒性检测用CCK-8法分别测定Control组,US组,FMP NPs+US组,FHMP NPs组,HMP NPs+US组,FHMP NPs+US组的细胞存活率。利用钙黄绿素(calcein-AM,CAM)和碘化吡啶(Pyridinium iodide,PI)共染色活死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以上各组的细胞存活状态。3.体内声动力治疗将MDA-MB-231移植瘤裸鼠随机分成以下6组:(1)Control组、(2)US组、(3)FMP NPs+US、(4)FHMP NPs组、(5)HMPNPs+US组、(6)FHMPNPs+US组。每隔3天重复上述治疗,治疗时间段为15天,每天记录裸鼠的体重和肿瘤体积,并拍取BALB/C小鼠数码照片。在治疗结束后,每组处死一只BALB/C小鼠,将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分析。结果1.体内外光声成像:FHMP NPs在700 nm处有最大光声信号值,因此700 nm被用作光声成像的最适激发波长。FHMP NPs的光声信号值强于同等浓度的FHP NPs和FMP NPs。在乳腺癌移植瘤小鼠肿瘤区域可探测FHMP NPs的光声信号,其光声信号值在注射靶向纳米粒2小时后达到峰值,随后随时间逐渐降低。2.纳米粒体外ROS产生及细胞杀伤作用:FHMP NPs联合超声辐照后可产生ROS,而单独超声组或单独FHMP NPs组没有ROS产生,并且光声激光仪辐照后对其ROS的产生没有影响。FHMP NPs随着超声辐照时间的延长,ROS的产量逐渐增多。FHMP NPs与细胞孵育3h后,超声辐照下,细胞大量死亡,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红色死细胞。3.体内声动力治疗:在第一次治疗结束后,各组裸鼠的肿瘤体积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后期治疗中,FHMP NPs+US组裸鼠肿瘤生长缓慢,而其余对照组肿瘤体积逐渐增加。治疗结束后,FHMP NPs+US组肿瘤部位HE染色结果显示仅残存一点正常细胞,大量细胞形态不可观察,出现核溶解,大量细胞坏死。TUNEL免疫检测显示了治疗组(FHMP NPs+US)的深棕色细胞核增多,说明细胞凋亡严重,而其余对照组却不能观察此现象。PCNA结果显示FHMP NPs+US出现的棕色颗粒最少,表示细胞增殖被明显抑制,而其余对照组没有明显增殖抑制情况。结论FHMP NPs不仅可增强光声成像,在低强度聚焦超声作用下,还可产生大量ROS,通过靶向性SDT作用显着抑制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生长。(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佰景,侯献敏[8](2019)在《1例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是一种少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因基因突变至卟胆原脱氨酶缺乏,导致卟啉及其前体尿δ-氨基-r-酮戊酸和卟胆原在人体各系统中堆积,从而产生间歇发作性腹痛、神经精神症状等一系列症候群~([1,2])。AIP的发病特点为急性、间歇性发作,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症状。腹痛是AIP最早期出现也是最常见的症状,85%~95%的AIP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出现腹痛,腹痛(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上旬刊)》期刊2019年04期)

王晓洁,赵莘瑜,焦淑洁,王天舒,孙琦[9](2019)在《同基因型同卵双胞胎姐妹同患血卟啉病的不同临床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胞胎姐妹所患血卟啉病的临床、影像学及基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双胞胎姐妹的临床、影像及基因学检查资料。结果例1(姐姐),24岁,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后迅速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并自主神经紊乱,出现癫痫、四肢无力、吞咽困难、低血钠、高血压、心动过速、易激惹等症状,精神症状不明显。头部MRI:双侧额顶颞枕叶皮质及皮质下见片状脑回样长T_1长T_2异常信号影,FLAIR呈高信号,DWI高b值呈稍高信号。18 d后复查头部MRI示:双侧顶叶见斑点状等T_1等T_2信号,FLAIR呈等信号,DWI呈高信号。病变呈现可逆性改变。给予抗癫痫、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维持电解质平衡及高糖治疗。疾病逐渐累及呼吸肌,呼吸费力,建议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家属放弃治疗。例2(妹妹),19岁起出现间断腹痛,病程5 y,未累及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系统,无精神症状。头部MRI示:左侧脑室叁角区旁可见小片状长T_1长T_2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高b值未见明显受限。给予高糖治疗后,症状很快缓解。基因检测:二者均为HMBS基因c. 518G> A(p. Arg173Gln)杂合变异。结论同患血卟啉病的同基因型双胞胎姐妹可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魏霞,范成琼[10](2019)在《血卟啉衍生物纳米药物在肝癌患者体内抑癌效果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卟啉衍生物纳米药物在肝癌患者体内的抑癌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5年3月收治入院的75例肝癌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5例为对照组,采用肝癌常规化疗,40例为观察组,采用常规化疗联合血卟啉衍生物纳米药物光动力治疗,比较二组患者HepG2凋亡情况及bcl-2蛋白及bax蛋白表达水平,并统计分析组间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及肝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癌细胞HepG2中bcl-2蛋白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5.12±0.75)%vs.(38.56±9.75)%],bax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3.18±4.85)%vs.(26.05±2.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HepG2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对照组[(25.26±9.75)%vs.(9.15±2.4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62.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期≥5年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27.50%vs.8.5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1年(87.50%)、2年(72.50%)及4年(32.50%)存活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68.57%、42.86%、11.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前组间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二组AST、ALT均显着改善,且观察组AST、ALT改善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卟啉衍生物纳米药物用于肝癌治疗,可有效促进肝癌细胞凋亡,改善肝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和远期生存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血卟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分子成像是实现肿瘤精准诊疗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光声分子成像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无辐射的生物成像模式,同时整合了光学和超声分子成像的特点和优势,是当前分子影像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此外,新型的光声分子探针不仅可应用于肿瘤分子显像,还可实现在无创影像介导下的肿瘤靶向精准治疗。载声敏剂的光声分子探针可将光声成像与新兴的声动力疗法结合于一体,为肿瘤诊疗一体化探索了一种新手段与新途径。方法将黑色素(MNPs用于光声成像)与血卟啉单甲醚(HMME,用于声动力治疗)结合,构建出独特的叶酸(FA)修饰的核/壳结构FA-HMME-MNPs纳米粒。用于增强光声成像引导下的声动力治疗。光声成像引导下的声动力治疗在体外和体内均得到了系统和成功的证实。系统评价了纳米粒的生物安全性。结果合成的靶向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光吸收特性,不仅具有较高的光声成像对比度,而且具有明显的声动力治疗效率。重要的是,这种基于PLGA的纳米平台提高了HMME的光稳定性,增强了声动力学性能,并促进了纳米粒向肿瘤区域的传递。此外,超声辐射辅助的声致敏剂对肿瘤细胞/组织产生细胞毒性活性氧。体内外实验表明,活性氧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由靶向纳米粒所介导,在抑制肿瘤生长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结论该课题研制了一种叶酸靶向的载黑色素/血卟啉单甲醚纳米声敏剂,体外实验发现了该纳米粒具有主动靶向能力并能产生大量细胞毒性活性氧,并在体内外验证了其增强光声成像的效果,最终在移植瘤动物模型上证明了纳米粒对肿瘤的靶向声动力治疗效果,提高了肿瘤治疗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肿瘤临床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卟啉论文参考文献

[1].黄菊.靶向载黑色素/血卟啉单甲醚PLGA纳米粒光声成像及其声动力治疗研究[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2].黄菊,李攀.载黑色素/血卟啉单甲醚PLGA纳米粒光声成像及其声动力治疗研究[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3].张祎,庄德舒,王宜静,闫春阳,王碧琳.血卟啉单甲醚介导的声动力疗法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4].林燊,王淑芝,齐诗仪,杨晓婷,林栋.血卟啉病案[J].中国针灸.2019

[5].李苹苹,王玉珍.血红素治疗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疗效递减1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姜丹,吴琳,缪旭.血卟啉单甲醚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光触发释放的研究[J].抗感染药学.2019

[7].黄菊.靶向载黑色素/血卟啉单甲醚PLGA纳米粒光声成像及其声动力治疗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8].张佰景,侯献敏.1例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

[9].王晓洁,赵莘瑜,焦淑洁,王天舒,孙琦.同基因型同卵双胞胎姐妹同患血卟啉病的不同临床表现[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

[10].魏霞,范成琼.血卟啉衍生物纳米药物在肝癌患者体内抑癌效果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与光敏剂修饰SiO2之间的组装及荧光...超声结合血卟啉对S180肿瘤细胞...不同强度超声及超声结合血卟啉...血卟啉浓度对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超声结合血卟啉在不同处理时间...血卟啉浓度对荧光光谱特性的影...

标签:;  ;  ;  ;  ;  ;  ;  

血卟啉论文_黄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