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粘液腺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粘液,腺癌,病理学,胃癌,肿瘤,免疫,特征。
胃粘液腺癌论文文献综述
王颖[1](2018)在《Ki-67抗原和P53蛋白在胃粘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研究Ki-67抗原和P53蛋白在胃粘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胃粘液腺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2.分析胃粘液腺癌患者的高危因素及预后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至2014年间胃粘液腺癌手术标本41例,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TM 2/HRP法检测41例胃粘液腺癌组织中Ki-67抗原和P5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2.从病案室调出该41例胃粘液腺癌患者病历资料,对临床特征及预后作相关性分析。结果:1.各分子标记物在胃粘液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Ki-67抗原46.3%(19/41)、P53 蛋白 58.5%(25/41)。2.Ki-67抗原阳性表达与胃粘液腺癌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3.P53蛋白表达与胃粘液腺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胃粘液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4.Ki-67抗原和P53蛋白在胃粘液腺癌的表达无相关性(r=0.142,P=0.376)。5.P53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术后3年生存时间短于阴性表达组(Log-rank检验:χ2=5.056,P=0.025),Ki-67抗原阳性和阴性表达组患者的术后3年生存时间有明显差异(Log-rank检验:χ2=5.175,P=0.023)。双阴性组的患者术后3年生存时间较双阳性组患者延长(Log-rank检验:χ2=9.160,P=0.002)。6.Cox多因素术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53蛋白、Ki-67抗原、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均是胃粘液腺癌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子(P<0.05)。7.临床特点分布显示:胃粘液腺癌好发于男性,年龄大于60岁患者;与HP感染有关,可能与吸烟、嗜酒、肥胖因素有关;多数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99升高、肿瘤直径大于5cm、且好发于胃中下1/3;病理表现中,以中低分化为主、浸润深度T2+T3和淋巴结转移较多。与婚姻状况、糖尿病因素无明显相关性。8.随访3年以上,其中位OS为34±2.134月,中位PFS为17±2.586月。结论:1.P53蛋白表达与胃粘液腺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着相关,并且P53蛋白高表达是胃粘液腺癌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2.Ki-67抗原表达与胃粘液腺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着相关,并且Ki-67抗原高表达是胃粘液腺癌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3.Ki-67抗原,P53蛋白可能是胃粘液腺癌潜在的预后分子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2-23)
尚悦[2](2009)在《胃粘液腺癌组织病理学分型与预后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粘液分泌是胃粘液腺癌的主要特点,也是该类型胃癌侵袭性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性质的粘液可直接导致胃粘液腺癌不同的生物学行为表现,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根据胃粘液腺癌组织内粘液湖的不同组织病理学特征对胃粘液腺癌进行分型,并比较分析两型间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差异。方法本实验研究病例来源均为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1981年~2006年,住院行胃癌手术治疗患者,经病理诊断均为胃粘液腺癌,共143例。取患者胃癌切除标本石蜡切片,经HE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根据不同类型粘液湖占优势视野数确定该胃粘液腺癌的分型,主要分两型:A型:粘液湖中无癌细胞漂浮,粘液湖周围有细胞层包绕,呈结节样;B型:大片的粘液湖中漂浮着印戒样细胞,粘液湖周围细胞包绕不明显。对A型、B型胃粘液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主癌部位,主癌大小,病理大体分型,生长方式,TNM分期,浸润深度,胃切除范围,根治度,生存时间等进行分析,并比较其预后。TNM分期按1987年UICC分期进行。结果切片经HE染色后,粘液湖可按照A、B型标准进行分型,经分型105例胃粘液腺癌中A型为52例,B型53例。并从患者信息库获取临床病理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随访信息等。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型胃粘液腺癌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比例无显着差异。主癌部位,主癌大小,病理大体分型,生长方式,TNM分期,浸润深度,胃切除范围,根治度等亦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A型MGC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5,%,33、3%和19.6%: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B型MGC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1%,25.0%和11.5%,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两组差异经Kaplan-Meier法Log rank检验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含有不同组织病理学特点粘液湖的胃粘液腺癌在性别、主癌大小与部位、病理大体分型、生长方式、浸润深度等方面具有相同特点;且患者预后与胃粘液腺癌组织含有不表形粘液湖无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吕增华,朱玉红,张祥盛,俎玉焕[3](2007)在《CK免疫标记在胃粘液腺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淋巴结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一个生物学特性,也是决定癌症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但是有些淋巴结内的微小转移灶,应用常规技术检测难以确定,对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带来困难。近年,微转移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但是,微转移的概念和诊断标准仍不统一,检测手段有待提高,对(本文来源于《滨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陶冀,游廉,王锡山[4](2005)在《胃粘液腺癌149例临床病理学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胃粘液腺癌(Mucinousgastriccarcinoma,MGC)不同分期的临床病理学差异,探讨影响MGC预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1982年1月~1997年12月收治的MGC患者149例的临床病理及其预后。结果:MGC更易发生浆膜浸润(Ⅲ、Ⅳ期S2+S3:67.5%);浸润性更强(Ⅰ+Ⅱ期T3:6.2%;Ⅲ+Ⅳ期T3:44.4%);中晚期更易腹膜种植(P2+P3:30.7%);中晚期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N1+N2:80.3%);根治性切除率早期明显高于中晚期(P<0.005);Ⅰ+Ⅱ期5年生存率早期明显提高(53.1%),中晚期仅为13.7%,两者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别(P<0.005)。结论:不同时期MGC临床生物学行为不尽相同,其预后不良的原因与确诊时病期晚,发生浆膜浸润率、淋巴结转移率、腹膜播散率高和根治性切除率低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05年11期)
费伯健[5](2003)在《胃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胃粘液细胞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胃癌病理学亚型,而对它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仍存在着分岐,本文通过比较胃粘液腺癌与胃非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差异,探讨影响胃粘液腺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肿瘤外科自1995年6月到2001年12月收治的890例胃癌手术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其中胃粘液腺癌52例,胃非粘液腺癌838例,比较胃粘液腺癌和胃非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差异及其预后。 结果 胃粘液腺癌更易发生浆膜浸润(T_3+T_4:82.8% vs 58.7%),胃粘液腺癌中早期胃癌少见,早期胃癌中MGC组2例,占3.8%,均位于粘膜下层,NMGC组中217例,占25.9%,其中粘膜内癌43例,浸润性更强(BorrmannⅢ+Ⅳ型:86.5% vs 56.4%,);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67.3% vs 50.7%);更易发生腹膜播散(21.2% vs 12.3%);TNM分期更晚(Ⅲ+Ⅳ期:88.5% vs 63.9%);根治性切除率低(73.1% vs 80.2%)。MGC组1年、2年总的生存率分别49.7%和31.5%,中位生存期为11.8个月,NMGC组1年、2年总的生存率分别75.7%和64.5%为,中位生存期为34.5个月,两者差别有显着性。胃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中文摘要 结论胃粘液腺癌的预后要比胃非粘液腺癌的预后差和胃粘液腺癌的根治性切除率低,其原因可能是确诊时病期晚,TNM分期高,发生浆膜浸润率、淋巴结转移率、腹膜播散率高有关。(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3-04-01)
黄美近,蔡世荣,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6](2002)在《胃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粘液腺癌 (mucinousgastriccarcinoma ,MUC)与胃非粘液腺癌 (non MUC)的临床病理差异。方法 1 994~ 2 0 0 1年收治的 438例胃癌中粘液癌 36例。比较MUC与non MUC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结果MUC比non MUC更易发生浆膜浸润 (T3+T4 :MUC 94 4% ,non MUC 78 9% )、浸润性更强 (BorrmannⅢ型 +Ⅳ型 :MUC 88 9% ,non MUC 56 2 % )和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阳性率 :MUC 94 4% ,non MUC 81 1 % )。MUC晚期患者比例 (Ⅲ +Ⅳ :MUC 88 9% ,non MUC 73 9% )和腹膜播散率高 (MUC 2 7 8% ,non MUC 1 2 4% )。MUC比non MUC的根治切除率低 (MUC 69 4% ,non MUC81 1 % )。MUC组的 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 50 5 %、33 1 % ,中位生存期为 1 2 2个月 ;non MUC组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 74 9%、64 7% ,5年生存率为 31 % ,中位生存期为 2 8 9个月 ,二者差异有显着意义 (P <0 0 1 )。结论MUC的预后差 ,与确诊时中晚期比例和浆膜浸润率、淋巴结转移率、腹膜播散率高以及根治切除率低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02年12期)
王锡山,徐海涛,司丛敏,张国强,张岂凡[7](2000)在《胃粘液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胃癌的生物学特性及病理学特征的研究,认为胃癌的预后不仅与病程、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有关,而且与病理类型关系密切。国外文献报道粘液腺癌的预后不良。本文就胃粘液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合理的治疗,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00年12期)
王锡山,徐海涛,张岂凡,赵家宏,司丛敏[8](2000)在《胃粘液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的生物学特性,探讨提高外科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5~1993年底收治的159例胃粘液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以常规病理学方法观察其病理学特征并以直接法统计其生存率。结果:①胃粘液腺癌男性多发,50~60岁年龄段高发②发病部位以胃窦为主,病灶直径大于5厘米占78.6%。③胃粘液腺癌大体类型以浸润溃疡和浸润型为主。侵出浆膜病例占44.7%。④淋巴结转移率高,占62.9%,血性转移低,肝转移占2.5%,腹腔播种占23.3%。⑤手术切除率为87.4%,根治性切除率65.4%。⑥胃粘液腺癌预后差,叁年生存率为22.6%,五年生存率为15.1%。结论:胃粘液腺癌预后差,欲提高其治愈率,除做好早期发现、减少晚期病人外,更应重视外科手术治疗,重视根治术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00-10-01)
马玉英,李红英,李志宇,孙姝丽[9](2000)在《胃粘液腺癌致乳糜腹水一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72岁。因乏力、纳差、腹胀、消瘦3个月于1998年6月8日入院。1998年2月18日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手术前后查肝功能均正常。3月开始自觉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消瘦(体重下降12kg/3个月)。5月21日CT检查示肝硬化、腹水、肝囊肿。(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00年03期)
齐胜民[10](1997)在《胃粘液腺癌误诊3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 临床资料例1:女,34岁,因上腹不适、沉重感、纳差1月于1995年2月1日就诊。查体:浅淋巴结无肿大,上腹压痛±,未触及包块。2月6日胃镜榆查:胃窦浅表性炎症,胃体中上部大弯侧粘膜2cm×3cm充血改变,取活检,病理(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1997年06期)
胃粘液腺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粘液分泌是胃粘液腺癌的主要特点,也是该类型胃癌侵袭性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性质的粘液可直接导致胃粘液腺癌不同的生物学行为表现,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根据胃粘液腺癌组织内粘液湖的不同组织病理学特征对胃粘液腺癌进行分型,并比较分析两型间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差异。方法本实验研究病例来源均为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1981年~2006年,住院行胃癌手术治疗患者,经病理诊断均为胃粘液腺癌,共143例。取患者胃癌切除标本石蜡切片,经HE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根据不同类型粘液湖占优势视野数确定该胃粘液腺癌的分型,主要分两型:A型:粘液湖中无癌细胞漂浮,粘液湖周围有细胞层包绕,呈结节样;B型:大片的粘液湖中漂浮着印戒样细胞,粘液湖周围细胞包绕不明显。对A型、B型胃粘液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主癌部位,主癌大小,病理大体分型,生长方式,TNM分期,浸润深度,胃切除范围,根治度,生存时间等进行分析,并比较其预后。TNM分期按1987年UICC分期进行。结果切片经HE染色后,粘液湖可按照A、B型标准进行分型,经分型105例胃粘液腺癌中A型为52例,B型53例。并从患者信息库获取临床病理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随访信息等。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型胃粘液腺癌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比例无显着差异。主癌部位,主癌大小,病理大体分型,生长方式,TNM分期,浸润深度,胃切除范围,根治度等亦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A型MGC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5,%,33、3%和19.6%: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B型MGC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1%,25.0%和11.5%,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两组差异经Kaplan-Meier法Log rank检验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含有不同组织病理学特点粘液湖的胃粘液腺癌在性别、主癌大小与部位、病理大体分型、生长方式、浸润深度等方面具有相同特点;且患者预后与胃粘液腺癌组织含有不表形粘液湖无显着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粘液腺癌论文参考文献
[1].王颖.Ki-67抗原和P53蛋白在胃粘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D].东南大学.2018
[2].尚悦.胃粘液腺癌组织病理学分型与预后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
[3].吕增华,朱玉红,张祥盛,俎玉焕.CK免疫标记在胃粘液腺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应用价值[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7
[4].陶冀,游廉,王锡山.胃粘液腺癌149例临床病理学特点[J].中国肿瘤临床.2005
[5].费伯健.胃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D].苏州大学.2003
[6].黄美近,蔡世荣,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胃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
[7].王锡山,徐海涛,司丛敏,张国强,张岂凡.胃粘液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J].中国肿瘤临床.2000
[8].王锡山,徐海涛,张岂凡,赵家宏,司丛敏.胃粘液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C].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2000
[9].马玉英,李红英,李志宇,孙姝丽.胃粘液腺癌致乳糜腹水一例报告[J].北京医学.2000
[10].齐胜民.胃粘液腺癌误诊3例分析[J].武警医学.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