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艺术体操运动员音乐素质的培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苗,王宏,贾海如[1](2021)在《艺术体操音乐艺术价值随规则变迁的研究》文中提出为更好地推动艺术体操艺术化发展,运用文献资料、视频观察及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艺术体操音乐艺术价值随规则变迁的现象,论证了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中音乐艺术价值的变化缘由与走向。研究发现:艺术体操音乐艺术价值共有3个发展阶段:由模糊走向独立阶段、快速提高阶段和深入发展阶段;随着艺术体操规则的演变,其中关于音乐的规定愈加细致,对各类音乐的包容性不断提高,艺术体操音乐艺术价值在整个评分体系中占比越来越高;对于艺术体操音乐艺术价值在教学、训练和竞赛中的应用应予以重视,以求创造更好的教学成果、训练作品以及竞赛成绩。
丁何[2](2021)在《幼儿艺术体操器械基本技术训练方法研究 ——以球、圈为例》文中认为艺术体操是一种手持轻器械配合舞姿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体育运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项运动不仅是力与美的碰撞,更是艺术与技艺的巧妙融合。运动员对器械技术的熟练掌控,将直接影响衔接动作的流畅性,这也是艺术体操难、新、美特点的最好体现。本文选择南京市玄武体校幼儿5岁组的22名练习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对照组12人进行常规性的单一器械训练方法,实验组10人进行双器械训练方法。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查询搜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同时与部分教练员进行访谈,对整个实验观察、分析、总结。主要结论包括:1.胸拍球的训练方法有持球、双手拍球、辅助游戏、完整动作练习,可以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调整练习的比重。2.长滚球的训练方法有双手臂滚球、单手臂滚球、手推球辅助、完整动作练习,可以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调整练习的比重。3.地滚圈的训练方法有持圈、摆动圈、辅助游戏、完整动作练习,可以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调整练习的比重。4.跳圈的训练方法有慢速练习、接力游戏、快速练习、连续跳跃,可以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调整练习的比重。5.球和圈的双器械训练方法用双手持双器械的方式,它可以分为双手持相同或不同的器械,双手持相同器械进行相同或不同的器械技术。6.具有舞蹈基础并且运用双器械训练方法的幼儿掌握动作更快。
李嘉欣[3](2021)在《弹力带训练对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弹跳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
梁路文[4](2021)在《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在耐力素质方面。耐力素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意志力、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本文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原则,丰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为目的,探索艺术集体操对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对90名无舞蹈及专业体育训练经验的学生(实验对象n=90;平均年龄19.24岁;平均身高162.17厘米;平均体重53.70千克)进行身体形态、最大摄氧量、呼吸及循环功能指标测试。研究结果:(1)对比实验前后有氧耐力、肌肉耐力、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指标数据,实验对象实验前后呈现出显着差异,实验后优于实验前,且不同组别实验对象数据对比并没有显着的差异。(2)胸围、BMI与最大摄氧量存在显着相关性,而肩宽、腰围与臀围与最大摄氧量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胸围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最大摄氧量与BMI呈负相关。BMI受身高和体重的影响,成年身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体重。(3)肺活量、静息心率与最大摄氧量存在显着相关。但肺活量与最大摄氧量呈显着正相关且属于弱相关。静息心率与耐力素质指标存在显着负相关,即最大摄氧量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论:(1)艺术集体操项目对高校女大学生有氧耐力素质及肌肉耐力素质具有显着提高作用。(2)艺术集体操项目对高校女大学生呼吸及循环系统的机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3)分析实验前后三组实验对象的数据得出,最大摄氧量与BMI、静息心率(非病理性)存在负相关,与胸围、肺活量存在正相关。
宋梦娇[5](2021)在《中外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球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修改与完善,球作为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四项器械中体积最小且有弹性的器械,其不稳定的因素导致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失误影响最终成绩的获得,逐渐得到业内人士关注。本文依据规则运用文献综述、录像分析、数理统计、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以2019年第37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和2019年“扬州印杯”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的个人单项球操决赛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共计16套难度和完成各项动作指标进行分析,对比中外选手球操编排特征并寻找其差距,挖掘球操创编新思路和导向,个人单项成绩的提高必将带动个人项目的整体价值,为下一周期我国艺术体操编排与训练奠定基础。研究结论:(1)评分规则的与时俱进,对难度组和完成组的编排要求更细化。在新周期规则的变化特点下,球操编排难度评分标准更加注重身体与器械合二为一;完成评分标准更加重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运动员要结合球的典型特点。唯有高水准的技术难度和高质量的完成同步发展才能更取得更好的成绩。(2)中外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在个人项目球操成套动作中,国内选手身体难度的跳跃难度选编类型均衡,但选编分值和数量落后于国外;平衡难度类型少于国外,低分值动作堆积且缺少多样化;旋转难度国外选手选择的动作基础分数更高,国内选手旋转周数不足导致缺乏类型和三维立体感。中外运动员舞步组合数量选择均衡。国内运动员结合旋转的动力性动作缺少惊险性且附加标准低,器械难度的类型少影响了器械技术容量,数量也明显低于国外。(3)中外优秀运动员在个人项目球操成套动作中,国内运动员完成艺术性编排缺少结合球的特征来诠释个人风格,不能完美表达主题;音乐与动作不连贯,缺乏统一性;身体部分参与不够、不注重细节展示;多样化缺少展示球特点的选编,影响空间效果呈现。运动员器械熟练性不够导致技术错误发生,一味追求难度忽略了运动员身体素质导致失误,完成情况不如国外运动员。(4)我国艺术体操球操编排发展导向:身体技术编排应强调个性化与多样化;器械技术编排重在创意性和娴熟性;艺术编排应赋予主题化和风格化,凸显球的器械特点;确保完成的基础上选择难度,以此体现艺术体操的内在价值。
高瑾玮[6](2021)在《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艺术体操专修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基于艺术体操2017—2020新版评判规则,详细的标注了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需从头至尾都要始终贯穿统一的中心思想与核心要素,艺术体操应该由难度技术动作和舞蹈美学动作一同完成,再由肢体与器械配合展现出来。音乐的选取要与年龄、技术水平相贴合,这些与整套动作和个人特点、气质风格相和谐、融洽,动作的创编一定要与音乐的重音和主题主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精准匹配,肢体变化必须同节奏的改变在同一频率,明确突出旋律的节奏与重点。动作要力与美共同展现,身体的躯干和四肢包括细小部位都能够去表达情感、传递美感、展现个性与特色、突出重拍、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完成表演。我国艺术体操的发展较为迟缓,艺术表现力在艺术体操运动员竞赛中又占有很关键的地位,而中国古典舞是舞蹈的一个支流,它的艺术形式隶属于意识形态之中,与中国古典舞中的表现力是不能割离的共同体,它们之间有着相互吸收融合,彼此补充,两者息息相关。本文以中国古典舞为主要训练内容,将中国古典舞与艺术体操器械及身体难度相结合,创造出多样化的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进而对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后续探究提供数据和文献参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如何通过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本文实验对象为哈尔滨体育学院艺术学院2017和2018级艺术体操专修班学生30人,随机的分为2组,即实验组15人和对照组15人。实验对象每周要求3次训练,每一次的时长为90分钟,总共进行12周的训练。实验组学生将中国古典舞应用于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训练和干预,对照组学生则进行传统常规艺术体操教学和艺术表现力训练。最终运用spss26.0对获得的测试数值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1)经过12周的实验研究分析之后,可以明显地看出实验组学生通过12周的中国古典舞应用于艺术体操表现力中训练后,与对照组传统常规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训练后的学生相比较,从动作姿态、音乐感知力、面部表情、动作感染力、动式体态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实验组学生经过12周训练以后,在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上初显身心合一的展现,在动作姿态、面部表情及动作感染力方面显着提升,在面部表情上显着改善了僵持、假笑、绷嘴、皱眉,眼神涣散等现象,动作上显着改善了生硬、干瘪、憋气等现象。(3)经过12周的中国古典舞训练训练之后,实验组艺术体操表现力的五项指标数值结果表明中国古典舞训练应用于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在动作姿态、音乐感知力、动作感染力三项指标有非常显着性的提升作用,在面部表情上也有显着性提升,只有在情感表达上没有显着性还有待加强,需优化与延展训练方式。对照组在经过12周的传统常规训练后只在动作姿态、音乐感知力、动作感染力三项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面部表情和情感表达上均无显着性差异。(4)经过实验数值分析后,两组实验对象就提升艺术表现力方面,这五项指标数值上对照组要低于实验组的学生,这一结果能够证明在通过中国古典舞应用于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训练的方式和方法比传统常规艺术体操训练的方式和方法对提升艺术表现力的作用更加显着,说明中国古典舞应用于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融和训练手段比传统常规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的训练手段影响效果更为突出,其训练形式更加优于传统训练。
王璐瑶[7](2021)在《中俄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难度动作的对比研究 ——以第36、37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集体项目成套动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我国艺术体操项目起步相对于众多发达国家来说较晚,并且国内该项目的普及率较低,导致我国在众多艺术体操国际赛事中与传统强国俄罗斯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为了能够有效改变我国艺术体操运动项目的发展现状,整体提升艺术体操运动的竞赛水平,需要加强对艺术体操难度动作的重视。通过艺术体操难度动作的优化尽可能缩小我国艺术体操与世界强队之间的距离,甚至将其超越。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艺术体操成套动作能够提升我国艺术体操项目的水平,这对促进我国后续艺术体操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7版评分规则作为依据,对第36、37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的集体项目比赛进行研究,针对中俄两国集体项目在难度动作编排总价值和身体难度、交换难度、舞步组合、结合旋转的动力性动作以及协作5个方面的难度动作价值编排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想要提升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注重难度动作价值的编排。由于2017版艺术体操评分规则没有设定难度分值的上限,规定中特定难度动作的数量减少,难度价值增加,说明难度动作的创新性和惊险性编排已经成为艺术体操新发展趋势。(2)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编排在完成基础难度的情况下,加分因素已经成为难度动作编排的重中之重。新规则中难度动作的加分因素类型不断多样化推动难度动作朝向艺术性、创新性和高难度的方向发展。(3)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训练需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运动员完成成套动作的质量,提升运动员艺术表现力来迎合项目特有的艺术性,更好的推动我国艺术体操运动项目的发展。(4)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作品的艺术价值存在局限性,这对我国艺术体操运动项目最终的竞赛成绩产生较大的影响。(5)好的成套编排需要以运动员在竞赛中的完成情况作为保证,我国艺术体操代表队为了能够提升作品的完成情况,在难度编排上较为保守,但是最终呈现的结果并不如人意,说明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自身的整体竞技能力和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马艾琳[8](2021)在《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的对比研究 ——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集体项目中国队与前八名队伍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艺术体操的不断发展,除了对运动员难度动作价值要求过高外,对编排的创新性要求也有所提升。特别是在集体全能项目上,自2008年我国艺术体操集体全能项目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第二名成绩后,我国在集体全能项目上的成绩并不十分理想。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也未能够取得决赛的资格,除了运动员受伤等不可控因素外,在编排创新性上与国外优秀队伍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本文结合艺术体操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与国外优秀队伍在编排创新性的差距,找出影响我国集体全能项目编排创新的诸多因素,以及我国在集体项目编排上存在的优势劣势。通过以上的研究与对比,讨论如何将富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融入到今后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创编过程中,来提升我国集体全能项目编排的创新性是本文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对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编排提供合理化的参考资料。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影像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据分析法,对2016年里约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能比赛中中国队与前八名队伍的编排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与前八名队伍相比除了在协作动作及动力性动作的编排上差距略小外,在其余编排要素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2)我国运动员在器械熟练性运用较弱,直接影响我国集体全能比赛编排或完成效果,主要存在抛接类型和抛接位置上的偏差。(3)我国运动员运动速度上相对优秀国家运动员要慢,在转体圈数、变换队形速度上都有一定差距,从而影响编排整体的紧密性。(4)我国与前八名队伍相比在编排艺术性上存在一定差距,创新不够,在整套动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上与前八名队伍存在一定的差距。(5)我国在动作难度编排上重心多放于难度动作数量上,在难度编排分值上大多选择在0.3分以下的动作,比较保守,难度动作编排单一,缺乏创新。(6)我国在辅助编排因素上还需要大胆尝试,并且多借鉴优秀国家队伍的流行元素,并融合中国元素在其中,不要太过保守,要大胆尝试,进行创新。针对我国艺术体操集体全能在编排上存在的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1)在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的编排上,不要只注重单一要素编排,要注意多方面要素编排。难度动作编排上应该不要将注意力全部放到难度动作数量上,还应注意难度动作编排类型多样化以及完成动作质量。(2)要更高标准进行选材,对我国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平均水平要进一步提升,同时加强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从而提升我国集体全能项目整体的编排难度价值。(3)在我国艺术体操集体全能的编排中要凸显中国特色,例如:音乐、舞步组合、服饰、队形等的融合,并大胆创新,同时在协调与过渡链接要配合巧妙,注意动作细节,加强运用轻器械的熟练性。
贾玮维[9](2020)在《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艺术体操作为现代体操项目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艺术体操竞技水平在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21年是全运会年,各省市都在为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而全力准备。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历届全运会上争金夺银,同样在备战中尤其是在技战术方面的科学有效备战,对四川队在艺术体操项目比赛中夺取最好成绩至关重要。本文以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在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训练中采取的技战术策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视频分析法、逻辑归纳法法等方法,从竞赛和训练两个角度出发,针对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在备战全运会期间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技战术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四川艺术体操队内在的技战术方向和战略发展策略进行深层次研究,为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备战训练中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表明:(1)四川队强化训练与提高身体素质能力为首要;(2)着重提升集体运动员的个人技术能力水平;(3)强化队伍整体基本功训练水平及强化集体成套动作完成规格;(4)四川队取胜的关键在于集体成套编排的战术水平;(5)四川队集体组队员整体表演风格特点的定位要精准;对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2)大幅度提升四川队各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独创性;(3)建立四川艺术体操队国际交流比赛与训练有效机制。
梁婉静[10](2020)在《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啦啦操自传入我国后便受到了广大青年的喜爱,大学生作为青春、动感、健康的精神风貌代表,引领着我国啦啦操的发展方向,从而越来越多普通高校开始开展舞蹈啦啦操教学。由于啦啦操作为新兴项目2000年传入我国,文化根基并没有像其它传统项目那么坚定,应从其他技能表现难美项目中,寻求能为舞蹈啦啦操作运动技能正向迁移的项目,如艺术体操基本技术的练习内容,作为创新且提高教学内容质量的优化手段之一。在广州市86所普通高校中有56所进行了舞蹈啦啦操教学,但教学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内容体系,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成为当下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的背景下,优化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结论如下:1、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的总体情况一般,专业舞蹈啦啦操师资队伍不足,各高校所用教材内容不统一,传统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2、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过于重视技术的练习而忽视了理论的教学,且大部分理论课时安排较少甚至没有,导致理论教学内容无法在实践教学内容中得到良好实践与转化。3、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多数以啦啦操基本手位和成套动作作为一学期教学内容,忽略了舞蹈啦啦操基本技术内容中柔韧、力量以及身体形态等基本素质练习的重要性,对于舞蹈动作和专项素质练习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舞蹈啦啦操的专项技术提高较慢。4、教师倾向于舞蹈啦啦操中基础的、常规的教学内容,对传统舞蹈啦啦操的教学内容难以摒弃,而学生倾向于新颖的、实用的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在传统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中难以得到学习的满足,教师与学生对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导致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兴趣均受到影响。5、以艺术体操中的柔韧素质、力量素质以及身体形态的练习作为优化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中实践内容的手段,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提高成套动作完成的质量以及提高学生审美价值观。
二、论艺术体操运动员音乐素质的培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艺术体操运动员音乐素质的培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艺术体操音乐艺术价值随规则变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艺术体操音乐艺术价值评分规则的变迁史 |
1.1 模糊走向独立阶段(1976—2009年) |
1.2 迅速提高阶段(2009—2013年) |
1.3 深入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 |
2 艺术体操音乐艺术价值随规则变迁的考察 |
2.1 纯音乐向有歌词音乐转变,主题更加鲜明 |
2.2 重视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提升艺术表现力 |
2.3 凸显民族特色,展现文化内涵 |
2.4 逐渐深入民众生活,走向大众音乐文化 |
3 艺术体操音乐艺术价值随规则变迁的实践启示 |
3.1 重视艺术体操音乐艺术价值的教学应用 |
3.1.1 通过音乐培养参与者高雅的艺术素养 |
3.1.2 通过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艺术情景 |
3.2 重视艺术体操音乐艺术价值的训练应用 |
3.2.1 通过音乐丰富训练作品的艺术主题 |
3.3.2通过音乐增强训练作品的艺术效果 |
3.3 重视艺术体操音乐艺术价值的竞赛应用 |
3.3.1 通过音乐提高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 |
3.3.2 通过音乐丰富运动员的艺术感染力 |
3.3.3 通过音乐渲染竞赛场域的艺术氛围 |
4 结语 |
(2)幼儿艺术体操器械基本技术训练方法研究 ——以球、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艺术体操 |
2.1.2 幼儿 |
2.1.3 艺术体操器械、幼儿体操特点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地实验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球的单一器械训练方法 |
4.1.1 胸拍球 |
4.1.2 长滚球 |
4.2 圈的单一器械训练方法 |
4.2.1 地滚圈 |
4.2.2 跳圈 |
4.3 双器械训练法 |
4.3.1 双器械训练法的类型 |
4.3.2 球和圈的双器械训练方法 |
4.4 两种器械训练方法掌握情况对比 |
4.4.1 对照组情况分析 |
4.4.2 实验组情况分析 |
4.4.3 两组比对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球基本技术训练方法 |
4.1.2 圈基本技术训练方法 |
4.1.3 双器械的技术训练方法 |
4.1.4 舞蹈基础与器械技术训练的关系 |
4.2 建议 |
4.2.1 器械技术从小启蒙 |
4.2.2 单双器械结合运用 |
4.2.3 舞姿融合器械技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艺术集体操简介 |
2.1.2 艺术集体操项目特征 |
2.1.3 艺术集体操发展现状 |
2.2 耐力素质概念阐述与分类 |
2.2.1 耐力素质的概念阐述 |
2.2.2 耐力素质的分类 |
2.2.3 耐力素质对艺术集体操项目的重要性 |
2.3 国内外耐力素质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内耐力素质科研研究现状 |
2.3.2 国外耐力素质科研研究现状 |
2.3.3 耐力素质发展的影响因素 |
2.3.3.1 影响耐力素质训练的生物学因素 |
2.3.3.2 影响耐力素质的遗传学因素 |
2.3.3.3 耐力素质与身体形态的研究 |
2.3.3.4 耐力素质与呼吸、循环系统的研究 |
2.3.3.5 耐力素质与力量、速度的研究 |
2.4 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现状 |
2.5 耐力素质训练对机体的重要性 |
2.6 艺术集体操相关耐力素质的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结果及分析 |
4.1 实验对象身体形态与机能分析 |
4.1.1 实验对象身体形态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对象呼吸机能基本情况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对象循环机能基本情况分析 |
4.2 实验对象呼吸与循环机能分析 |
4.2.1 实验前后实验对象呼吸与循环机能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对象呼吸机能及循环机能分析 |
4.3 实验对象耐力素质分析 |
4.3.1 实验前实验对象有氧耐力及肌肉耐力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实验对象有氧耐力及肌肉耐力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对象有氧耐力素质和力量耐力素质对比分析 |
4.4 耐力素质与身体形态相关性分析 |
4.4.1 BMI与耐力素质相关性分析 |
4.4.2 身体围度、宽度与耐力素质相关性分析 |
4.5 耐力素质与呼吸、循环系统机能相关性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附录 |
(5)中外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球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综述法 |
2.2.2 录像分析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分析比较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国际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评分结构的变化特征 |
3.1.1 难度评分结构特点 |
3.1.2 完成评分结构特点 |
3.2 中外艺术体操个人球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 |
3.2.1 球操成套动作难度编排特征分析 |
3.2.2 球操成套动作完成编排特征分析 |
3.3 我国艺术体操个人球操成套动作编排发展导向 |
3.3.1 身体技术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编排特点 |
3.3.2 器械技术的创意化与娴熟化编排特点 |
3.3.3 艺术性编排的主题化与风格化特点 |
3.3.4 完成质量保障成套动作整体价值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艺术体操专修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国古典舞 |
2.1.2 艺术表现力 |
2.2 艺术表现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中国古典舞艺术表现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2 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古典舞应用于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实验过程安排及实施 |
4.1.1 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基础训练 |
4.1.2 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专项训练 |
4.1.3 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提升训练 |
4.2 中国古典舞应用于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实验结果分析 |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艺术体操表现力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前后实验组内艺术体操表现力对比分析 |
4.2.4 实验前后对照组内艺术体操表现力对比分析 |
4.3 中国古典舞应用于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价值优势 |
4.3.1 中国古典舞独特性在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 |
4.3.2 运用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实现“形神兼备,身心合一” |
4.3.3 运用中国古典舞融和艺术体操二次创造表现力的培养 |
4.4 中国古典舞应用于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提升措施 |
4.4.1 关于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音乐素养的提升方式 |
4.4.2 关于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手段 |
4.4.3 关于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个人艺术修养的提升途径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研究局限性 |
6.1 实验样本量相对较小 |
6.2 实验时间相对较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7)中俄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难度动作的对比研究 ——以第36、37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集体项目成套动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关于艺术体操发展趋势的研究 |
2.1.2 关于艺术体操规则的研究 |
2.1.3 关于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研究 |
2.1.4 关于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难度动作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文献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影像资料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2017—2020 年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变化的特点 |
4.1.1 难度评分体系变化的特点 |
4.1.2 完成评分体系变化的特点 |
4.1.3 裁判组的变化 |
4.2 第36、37 届世锦赛中俄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难度构成的对比分析 |
4.2.1 第 36 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集体项目“5 圈”难度构成的对比分析 |
4.2.2 第 36 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集体项目“3 球 2 绳”难度构成的对比分析 |
4.2.3 第 37 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集体项目“5 球”难度构成的对比分析 |
4.2.4 第 37 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集体项目“3 圈 2 棒”难度构成的对比分析 |
4.3 第36、37 届世锦赛中俄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难度动作的对比分析 |
4.3.1 身体难度(BD)的对比分析 |
4.3.2 交换难度(ED)的对比分析 |
4.3.3 舞步组合(S)的对比分析 |
4.3.4 动力性旋转动作(R)的对比分析 |
4.3.5 协作(C)的对比分析 |
4.4 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难度动作存在的问题 |
4.5 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难度动作的发展方向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访谈表 |
附录2:符号释义 |
个人简介 |
(8)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的对比研究 ——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集体项目中国队与前八名队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艺术体操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艺术体操 |
2.1.2 编排 |
2.1.3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 |
2.1.4 艺术体操编排创新 |
2.2 国内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的发展趋势分析 |
2.2.1 国内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发展趋势 |
2.2.2 国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发展趋势 |
2.3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的基本研究 |
2.4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编排与创新 |
2.5 在2008-2020年度赛事中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的创新性分析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影像资料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数据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2013-2020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评分规则的修改对比 |
4.2 中国队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创新的研究 |
4.2.1 中国队艺术体操集体项目5x成套动作编排创新的研究 |
4.2.2 中国队艺术体操集体项目3x+2x成套动作编排创新的研究 |
4.3 国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创新的分析 |
4.3.1 国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5x成套动作编排创新的研究 |
4.3.2 国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3x+2x成套动作编排创新的研究 |
4.4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创新的对比分析 |
4.4.1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中各核心要素的对比分析 |
4.4.2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艺术性编排创新的对比分析 |
4.4.3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优势的分析 |
4.4.4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劣势的分析 |
4.4.5 中国队与前八名队伍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创新性的对比 |
4.4.6 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有待深化 |
4.5 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 |
4.5.1 运动员身体条件弱、运动速度慢影响我国艺术体操编排创新 |
4.5.2 运动员运用器械的熟练程度影响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 |
4.5.3 在编排上太过保守缺乏创新 |
4.5.4 规则的变化对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有一定影响 |
4.5.5 后备人才不足和缺乏 |
4.5.6 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与强国之间存在差距 |
4.5.7 运动员所完成难度较国外运动员少 |
4.5.8 队形变化单一,流动性较弱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9)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艺术体操训练方面的探究 |
2.3 艺术体操竞赛方面的探究 |
2.4 艺术体操备战方面的探究 |
2.5 艺术体操发展现状方面的探究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视频分析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逻辑归纳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全国所处的水平分析 |
4.1.1 四川艺术体操队的优势 |
4.1.2 四川艺术体操队的劣势 |
4.2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现状分析 |
4.2.1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
4.2.2 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
4.2.3 裁判员基本情况分析 |
4.3 四川省队面临第十四周期全国主要对手现状分析 |
4.4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第14届全运会面临的技术问题 |
4.4.1 身体素质训练 |
4.4.2 集体运动员个人技术能力的提升 |
4.4.3 成套动作质量不足 |
4.4.4 成套成功率稳定性不高 |
4.5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第14届全运会面临的战术问题 |
4.5.1 成套动作编排 |
4.5.2 难度动作的设计 |
4.5.3 临场应变与专注力 |
4.5.4 心理素质 |
4.6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中技术训练的改进策略 |
4.6.1 增强四川队体能素质的训练 |
4.6.2 增强队伍基本功训练及强化成套规格 |
4.6.3 以测代练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
4.6.4 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 |
4.7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中战术训练的改进策略 |
4.7.1 提升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 |
4.7.2 提升动作难度及协调队员流畅性 |
4.7.3 精准定位四川队的表演风格特点 |
4.7.4 优化成套动作细节及锻炼弥补能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四川队强化训练与提高身体素质能力为首要 |
5.1.2 着重提升集体运动员的个人技术能力水平 |
5.1.3 强化队伍整体基本功训练水平及强化集体成套动作完成规格 |
5.1.4 四川队取胜的关键在于集体成套编排的战术水平 |
5.1.5 四川队集体组队员整体表演风格特点的定位要精准 |
5.2 建议 |
5.2.1 进一步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
5.2.2 大幅度提升四川队各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独创性 |
5.2.3 建立四川艺术体操队国际交流比赛与训练有效机制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舞蹈啦啦操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1 国内舞蹈啦啦操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2 国内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
2.1.3 国外舞蹈啦啦操的相关研究 |
2.2 舞蹈啦啦操的相关研究 |
2.2.1 舞蹈啦啦操基本技术的研究 |
2.2.2 舞蹈啦啦操舞蹈动作的研究 |
2.2.3 舞蹈啦啦操难度动作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现状与分析 |
4.1.1 教学目标 |
4.1.2 教学条件 |
4.1.3 教学内容 |
4.1.4 教学方法 |
4.1.5 教学评价 |
4.2 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理论基础 |
4.2.1 系统论 |
4.2.2 教育学 |
4.2.3 心理学 |
4.3 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身体素质 |
4.3.2 专项素质 |
4.3.3 成套动作 |
4.3.4 教学反馈 |
4.4 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应用 |
4.4.1 教学原则 |
4.4.2 教学目标 |
4.4.3 教学过程 |
4.4.4 教学内容 |
4.4.5 教学方法 |
4.4.6 教学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件 |
附件A 教师问卷 |
附件B 学生问卷 |
附录C 实验后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教学反馈的认知问卷 |
附录D 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E 舞蹈啦啦操专项素质测试指标问卷 |
附录F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G 专家信息表 |
附录H 舞蹈啦啦操专项身体素质测试评定方法 |
附件I 实验进度安排与内容 |
附录J 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评价标准表 |
附录K 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后的教学案例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论艺术体操运动员音乐素质的培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艺术体操音乐艺术价值随规则变迁的研究[J]. 杨苗,王宏,贾海如.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09)
- [2]幼儿艺术体操器械基本技术训练方法研究 ——以球、圈为例[D]. 丁何.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3]弹力带训练对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弹跳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嘉欣.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4]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D]. 梁路文.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中外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球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的研究[D]. 宋梦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艺术体操专修班为例[D]. 高瑾玮.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7]中俄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难度动作的对比研究 ——以第36、37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集体项目成套动作为例[D]. 王璐瑶.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8]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的对比研究 ——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集体项目中国队与前八名队伍为例[D]. 马艾琳.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9]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D]. 贾玮维.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2)
- [10]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应用研究[D]. 梁婉静.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标签:艺术体操论文; 体操论文; 里约奥运会艺术体操论文; 艺术论文; 艺术体操训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