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旧会计制度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的差异及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一航[1](2021)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被社会各界所质疑。为了解决该问题,国际金融机构对金融工具准则进行了相应调整。我国部分金融工具准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计量过程复杂、难以理解、不适用等问题,由此我国财政部在2017年3月修订发布了新金融工具准则。新准则在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等方面做了很大调整,受金融工具准则变化影响最大的便是金融行业,而银行业又是金融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新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探讨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及找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比新旧准则,围绕新准则的两大主要变化,金融资产由“四分类”改为“三分类”、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信用损失法”展开研究。首先,对商业银行整体的金融工具应用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其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现状;其次,对PF银行进行剖析,对其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针对目前PF银行的应用情况,一方面深入分析研究PF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通过运用修正Jones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探究新准则对PF银行财务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对PF银行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以及业务管理进行分析,探究新准则对PF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并根据PF银行对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分析准则实施过程中解决哪些旧准则的固有问题以及新准则实施的应用难点;最后,结合新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以及难点问题梳理,从分类与计量和减值计提两方面对PF银行在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提出对策建议:优化会计核算系统、根据业务模式配置资产负债、加强金融资产管理、加强部门协作与提升员工素质;利用现有系统条件,构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夯实数据基础,配备规范的IT系统、加强外部监管,谨防信息造假,促进信息共享。本文研究的新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于2017年3月最新修订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由于准则正式执行时间较短,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针对某个企业结合其准则实行的详细数据,具体分析实行新准则带来的影响较少。基于此,本文以PF银行对新准则的应用展开实际研究,深入分析新准则对PF银行的具体影响。从而,对新金融工具准则在商业银行应用现状以及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实际影响有更为直观的认知,也可以为金融其他行业进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及影响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
雷阳[2](2021)在《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财政部于2017年出台了新金融工具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其中指出企业在进行减值计提时将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法”代替原有“已发生损失法”的确认及计量方式,并规定我国所有企业将于2021年起全面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目前现有文献针对我国非金融类企业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影响研究还相对缺乏,因此,探究非金融类企业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以尽快发现新方法应用中存在问题,减少新方法实施过程中的错配性,促进非金融类企业形成内部完备的会计工作系统,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中预期信用损失体系的形成。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出台的研究背景下,本文基于新准则中相关规定及应用指南引导,并结合预期信用损失法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以环保行业企业ZH公司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作为案例对象展开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预期影响研究,为ZH公司后续正式执行预期信用损失法计量应收款项减值损失提供一定数据及证据支撑。首先,梳理预期信用损失法相关发展历程、定义以及确认方式,对比预期信用损失法与已发生损失法之间的差异,并总结阐述与影响分析有关的基本理论依据。其次,在回顾ZH公司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及应收款项状况的基础上,从ZH公司现行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政策选择、减值范围、计提比例以及减值金额状况四方面进行现状分析,指出ZH公司现行减值方法下应收款项坏账计提中存在问题,包括信用风险揭示不够全面、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弱、缺乏完善的坏账损失管理机制、无法客观反映应收款项价值等。再次,结合参与ZH公司构建拟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专项工作内容,分析ZH公司执行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具体思路及参数要点并构建减值计提模型,利用该减值计提模型测算2015-2019年预期信用损失法下ZH公司计提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数据结果。从次,利用上述计量得到的数据结果与ZH公司原减值方法下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结果对比,分别从减值损失、资产项目与利润情况、财务指标以及财务报告列报等方面进行预期影响分析。研究发现,预期信用损失法能够增强ZH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如实反映ZH公司实际资产质量,充分揭示ZH公司信用风险,同时在落地实施时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ZH公司进一步保障有效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郭倩倩[3](2021)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对隆平高科的财务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17年修订并发布了新金融工具系列准则,并规定2018年1月1日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开始实行,在境内上市的公司自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实行,非上市公司在2021年1月1日开始实行。新金融工具系列准则以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和业务模式作为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金融资产减值损使用预期损失模式,同时在金融资产的列报方面也作出了修订。新金融工具系列准则在实际运行中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特别是会对企业的财务核算和信息披露带来怎样的变化,本文选择农业类上市公司隆平高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实行新金融工具系列准则后会对企业的财务有何影响,从而为其他企业提供经验借鉴,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隆平高科为研究对象,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知识的支撑下,运用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隆平高科实行新金融工具准则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新旧金融工具准则的对比,分析了金融资产在分类、计量、减值计提以及列报等方面的主要变化。其次对隆平高科进行财务简介,围绕新准则下金融资产的分类计量方式与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对隆平高科的金融资产科目进行了重分类和重新计提减值、对2019年度的财务报表进行了模拟重述,并与按旧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从会计处理、财务报告信息方面分析新准则给隆平高科带来的影响。对隆平高科实施新准则前后对比分析发现:金融资产科目进行重新计量、分类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扩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明显增多;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减值的计提更为及时、可靠。执行新准则导致金融资产减值损失金额激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波动加剧,对企业利润波动的影响较大,进而给隆平高科的金融资产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执行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利用金融工具分类的主观性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减值的计提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中现金流重估的不可靠性会降低财务报告质量。针对新准则给隆平高科带来的财务影响,本文建议通过更新会计核算系统、优化业务处理流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资产减值模型,合理进行金融资产配置、减缓利润波动,加强新准则全面培训工作、提高职员业务能力等方式积极应对。本文全面透彻的对比分析了新旧金融工具准则对隆平高科的财务数据的影响,首次分析了农业类企业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应收债权方面具体的会计处理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对农业类公司信用减值的处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子东[4](2020)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A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分析》文中提出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它肆虐的同时学界也开始对旧金融工具准则IAS39的弊端认识逐渐深刻,在学界对原准则的批判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着手修订金融工具准则,并于2014年7月出台新金融工具准则IFRS9。我国财政部也随之指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并于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对于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可以推迟三年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IFRS9中将减值模型由已发生损失模型更改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于持有大量金融资产和负债的金融类企业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改变。在新减值模型下,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不再拘泥于减值客观事实的发生为触发条件,而是转为面向未来,对未来的信用风险做出科学的预测。预期损失模型势必会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向未来的减值计提方式无疑是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一种促进,但是究竟会怎样影响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并且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复杂化是否又会同样带来成本的巨大增加,我国的企业是否有能力顺利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这些都是未知的问题,现阶段学界的研究在这方面也相对空白。本文就将研究重点放在新模型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上,分析研究新模型对信用风控带来的具体影响,并分析企业实施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提出相关建议。为了增加论文研究的实践性和适用性,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提前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的A保险公司作为案例公司,通过分析A保险公司在应用新减值模型之后的变动达到研究目的,深入分析实施新模型后对公司信用风险的影响,并对暂未实施新模型的保险公司提供实施建议,以期保险公司在实施新模型的过程中可以更加顺利。
王梅丽[5](2020)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对银行票据业务的影响 ——以A银行为例》文中认为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为进一步提升会计质量,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国际金融机构对金融工具准则重新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4年公布了最终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9号—金融工具(IFRS9)。为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17年3月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且要求新金融工具准则于2018年1月1日实施生效。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大部分为金融资产,新金融工具准则在金融资产分类、计提减值损失、套期会计等方面进行了重大修订,故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必然对商业银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分析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后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金融工具准则的发展历程,从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内容的变化出发,注重于对比分析新旧金融工具准则的核心内容的重大差异。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选取A银行进行案例分析。具体分析新金融工具准则对票据业务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响主要集中在分类与计量、会计科目、估值、减值四个方面,并且通过具体数据分析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对A银行票据业务财务报表编制、风险管理和交易业务的影响,并提出新形势下应对影响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其他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更好地适用新准则提供帮助。
米桢[6](2020)在《CAS 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证券公司的影响研究 ——以东方证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社会各界对原有的金融工具准则提出了很多质疑,纷纷要求根据金融工具的现有特点,制订出一套高质量的金融工具准则。对此,2014年IASB编纂了关于金融工具的第9号国际会计准则。为了解决原有金融工具准则中存在的计量复杂、不准确等现实问题,2017年我国也重新修订了金融工具准则,包括CAS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23金融资产转移及CAS24套期会计。并要求在上交所或深交所和港交所同时上市的证券公司,在2018年年初开始执行新准则。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和变化,对金融行业影响最大,而证券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之一,深入分析准则变化对其的影响很有必要。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问题为:金融行业中的证券公司是如何接轨和应用新准则的?实行新金融工具准则会对证券公司产生什么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为:梳理CAS22号金融工具确认及计量准则的相关研究文献及新旧制度的变迁,主要围绕金融资产的分类变化及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方法的变化进行阐述。之后分析了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其中重点介绍了涉及金融工具的业务,通过对比2017年及2018年准则实施前后的9家“A+H”股证券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CAS22号准则对整个证券行业的影响。进而以东方证券为研究案例,阐述了东方证券接轨CAS22号准则的实施状况,以及实施新准则对东方证券财务报表数据、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并基于此及2019年相关数据分析新准则的实行对东方证券经营管理尤其是业务模式的影响。最后,就我国证券行业实施好CAS22号准则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为:首先,新金融工具准则中金融资产的分类及金额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方法的变化是证券公司接轨新准则中的重点。其次,新金融工具准则中金融资产分类的变化会导致证券公司的利润波动加大,但是新准则下的“信用减值损失模型”从长远看可以平缓证券公司的利润;再次,新准则的实施符合财务信息质量对可靠性的要求,在避免旧准则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利润操纵的同时,“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运用却增加了会计核算的主观性,为盈余管理制造了机会;最后,新准则对证券公司业务模式产生较大影响,使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增大,同时股票抵押业务和投行业务面临转型。
翁建华[7](2020)在《上市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行为与动机研究 ——以金岭矿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虽然在2006年新修订的会计准则通过对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现行准则颁布后仍有不少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案例。过度的盈余管理会严重损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对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造成影响,损害他们的利益。由于事后监管的处罚并不严重,使得这一现象屡禁不止。基于此,本文将从案例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行为与动机出发,探究公司是如何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相应的解决对策又有什么?为此,本文深入学习了相关理论与研究,选取山东金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从该公司2014年至2018年间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出发,对其在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资产三个方面的资产减值处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其在2015年勉强盈利后连亏两年又在2018年扭亏为盈的过程中,应用资产减值会计时存在的问题。最终发现:该公司由于管理层变更并为了避免退市,利用现行资产减值相关准则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过度的盈余管理。公司通过变更会计估计政策、改变应收账款账龄及异常地计提存货跌价、长期资产减值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最后,本文针对案例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时暴露的问题,探究能够广泛适用的规范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处理行为的对策建议,如完善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健全市场体系,改善内部治理等,希望有助于规范国内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
赵晨曦[8](2019)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以招商银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被社会各界所质疑。为了解决该问题,国际金融机构对金融工具准则进行了相应调整。我国部分金融工具准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计量过程复杂、难以理解、不适用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由此我国财政部在2017年3月修订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等系列金融工具准则。并要求在港交所和内地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的银行,在2018年年初开始执行新准则。新准则在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等方面做了很大调整,受金融工具准则变化影响最大的便是金融行业,而银行业又是金融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为:作为银行业主体的商业银行是如何接轨一系列新准则的,商业银行在新准则实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实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又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通过新旧准则的对比,梳理相关文献,理清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相关理论。然后围绕新准则的两大主要内容变化:金融资产由”四分类”改为“三分类”、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由实行“已发生损失法”改为实行“预期信用损失法”等展开了研究。首先介绍了 11家“A+H”股上市银行实行新准则的行业概况,并通过2017年与2018年新准则实行前后数据对比,分析了实行新准则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随后以招商银行为案例研究对象,归纳了招行对新准则的执行情况,并根据招商银行施行新准则后的最新财务数据,从施行新准则对招行财务报表数据的影响、对其财务报告质量及经营管理的影响几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研究。最后从应对策略和发展战略方面就我国银行业如何做好新准则的落地与实施工作提出了建议。本文的研究价值与实践启示意义.:本文研究的新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于2017年3月最新修订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财政部都没有对金融工具系列准则进行过完整的修订。订正后的准则优化了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处理,有利于保障资本市场有序运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对加强金融监管也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还没有人针对某个企业结合其准则实行一年后的详细数据,具体分析实行新准则带来的影响。“A+H”股上市银行刚刚执行新准则一年,研究其如何落地实施新准则,及新准则实行后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对我国其他即将实行新准则的行业及后续准则的修订改进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隰竑晔[9](2019)在《预期损失模型在BD农信社贷款减值损失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我国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在准则中十分关键的一项调整就是引入了金融工具预期损失减值模型代替已发生减值损失模型,并将在2019年开始在我国金融领域开始实行。预期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主要区别在于预期损失模型不需要减值客观证据触发,且计算实际利率时需要考虑未来预期信用损失。本文以金融资产减值模型这一重大变革为契机,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以基础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探讨金融工具在减值处理上的发展情况,能够更好地认清减值的本质,改进会计工作的质量水平,让理论体系的建设更加完善。而从实践来看,商业性银行属于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我国金融领域的会计调整政策,研究减值模型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案例企业贷款减值处理的困境,得出实施推行新模型所需要的改变和建设新机制,也能够对金融工具不断提高效能与水平提供推动作用,增强商业银行在管理工作上的科学化水平。由于预期损失模型在我国境内逐步开始执行,为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新模型,首先,在阐析清楚预期损失模型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以BD农信社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金融贷款已发生损失模型在贷款减值计提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减值计提的滞后、减值计量缺乏准确度、难以协调监管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冲突等。其次,以BD农信社为例,分别在理想状态下和实际情况下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模拟应用,计算三阶段金融工具的违约可能性,按照预期损失模型进行减值准备的计提的相关会计处理。再次,结合会计处理结果,将新的预期损失减值模型和旧的已发生减值损失模型两类减值计提模型进行效果对比,发现预期损失模型能够更早反映信用风险、更接近真实违约情况、可以平滑当期收益、平缓计提准备金金额等结论。最后,提出来金融机构应用好预期损失模型的相关保障措施。
李卓恒[10](2019)在《IFRS 9对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 ——以民生银行为例》文中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14年7月正式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的完整版本,这一准则全面替代了国际现行的IAS 39。作为IASB的成员国,为践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长期趋同路线,财政部参照IFRS 9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于2017年3月31日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CAS 22等若干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即本土化后的“中国版IFRS 9”,以取代参照IAS 39于2006年发布的旧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同会计行业一样,资产评估也是为维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服务行业。资产评估的工作内容和职能虽有别于会计系统,却依赖于会计信息和数据。会计准则的改变将影响会计科目的核算和财务报表列示,影响资产评估过程中所需会计信息和数据的选取,进而影响评估结果的确定。企业价值评估是资产评估业务线条中最为频繁的业务之一。伴随着金融体系以及经济体系不断市场化发展下我国商业银行间并购、出售等资本运作的日益升温,商业银行价值评估作为商业银行进行交易、重组以及投资等资本运作的决策判断基础,在维护资本市场运作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必将起到越来越重大的作用。IFRS 9较IAS 39在金融资产的分类、计量和减值方面都具有颠覆性的变革,而商业银行因持有的绝大部分资产都属于金融资产,是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应用最广泛、最深入的会计主体之一。由此可知,新准则的施行必将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财务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运用以及评估结果的确定。截至本文定稿,我国已于2018年1月1日起采用新准则的商业银行有23家。本文以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依据已采用新准则的10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报告,从资产负债结构、收益结构以及权益结构三个方面定量分析新准则对商业银行经营和财务的实际影响,再以民生银行为例,衡量新准则对基于经济增加值(EVA)法和相对估值法的民生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最终得出IFRS 9对商业银行评估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的结论。IFRS 9作为会计准则,就性质和服务的领域而言,看上去与资产评估工作并无直接关系,但随着IFRS 9在我国全面落地之日的临近,在给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给资产评估行业指引了新的行业建设发展方向。因此,在新、旧准则过渡之际,我国全面施行新准则之前,通过衡量新准则对目前已采用新准则的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为新准则在我国全面施行后的企业价值评估在资本市场的运用提供评估关注焦点、评估流程指引,对新准则下完善金融行业企业价值评估,更好地服务我国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新旧会计制度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的差异及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旧会计制度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的差异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会计信息质量理论概述 |
2.1.1 会计信息质量概念 |
2.1.2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 |
2.2 新金融工具准则主要内容及变化 |
2.2.1 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变化 |
2.2.2 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的变化 |
2.2.3 运用套期会计条件放宽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分析 |
3.1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执行现状 |
3.2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应用现状 |
3.2.1 金融工具持有比例分析 |
3.2.2 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与计量情况分析 |
3.2.3 金融资产减值情况分析 |
3.2.4 金融工具应用现状小结 |
第四章 PF银行案例概况 |
4.1 研究内容 |
4.2 案例选择与公司概况 |
4.3 PF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 |
4.3.1 PF银行金融工具持有情况 |
4.3.2 PF银行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和计量情况 |
4.3.3 PF银行金融资产减值计提情况 |
4.3.4 PF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小结 |
第五章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影响分析 |
5.1 新准则对PF银行财务信息的影响 |
5.1.1 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影响 |
5.1.2 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
5.2 对PF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
5.2.1 对资本管理的影响 |
5.2.2 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
5.2.3 对业务管理的影响 |
5.3 旧准则下部分固有存在问题得以解决 |
5.3.1 新金融资产分类减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 |
5.3.2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的减值计量更为谨慎 |
5.4 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难点分析 |
5.4.1 新准则分类与计量产生问题 |
5.4.2 新准则资产减值计提产生的问题 |
第六章 对PF银行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对策建议 |
6.1 针对新准则分类与计量的建议 |
6.1.1 优化会计核算系统 |
6.1.2 根据业务模式配置资产负债 |
6.1.3 加强金融资产管理 |
6.1.4 加强部门协作与提升员工素质 |
6.2 针对新准则减值计提的建议 |
6.2.1 利用现有系统条件,构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
6.2.2 夯实数据基础,配备规范的IT系统 |
6.2.3 加强外部监管,谨防信息造假,促进信息共享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内涵 |
2.1.1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发展历程 |
2.1.2 预期信用损失的定义 |
2.1.3 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方法 |
2.2 预期信用损失法与已发生损失法的对比分析 |
2.2.1 已发生损失法的定义 |
2.2.2 已发生损失法的缺陷 |
2.2.3 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 |
2.3 应收款项减值的相关理论依据 |
2.3.1 会计目标理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会计信息质量理论——可靠性和相关性 |
2.3.4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机 |
2.3.5 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ZH公司概况 |
3.1.1 ZH公司主营业务介绍 |
3.1.2 ZH公司生产经营现状 |
3.2 ZH公司应收款项基本情况 |
3.2.1 应收款项整体规模 |
3.2.2 应收款项的特点 |
3.2.3 应收款项账龄分析 |
3.3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现状 |
3.3.1 ZH公司现行减值政策的选择 |
3.3.2 ZH公司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范围 |
3.3.3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的计提比例 |
3.3.4 ZH公司近5 年应收款项减值金额统计 |
3.4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存在的问题 |
3.4.1 信用风险揭示不够全面 |
3.4.2 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弱 |
3.4.3 缺乏完善的坏账损失管理机制 |
3.4.4 无法客观反映应收款项价值 |
第四章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预期信用损失的模型构建 |
4.1 ZH公司构建预期信用损失减值模型的可研究性说明 |
4.2 应收款项减值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选择 |
4.2.1 划分简易方法及一般方法的会计政策 |
4.2.2 划分单项和组合计提的会计政策 |
4.2.3 一般方法下减值计提相关判定标准的会计政策 |
4.2.4 预期信用损失率计量基础的会计估计 |
4.3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基本思路 |
4.3.1 减值政策及减值计提方法 |
4.3.2 单项和组合计提形式 |
4.3.3 一般方法下三阶段的划分 |
4.4 ZH公司应收款项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计算过程 |
4.4.1 预期信用损失计量的前瞻性调整 |
4.4.2 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算过程 |
4.4.3 其他应收款的坏账准备计算过程 |
4.5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减值计提的测算结果 |
第五章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预期影响及保障措施 |
5.1 基于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影响分析 |
5.1.1 对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影响 |
5.1.2 对各年当期减值计提情况的影响 |
5.1.3 对各年计提坏账准备期末余额的影响 |
5.2 基于ZH公司资产项目及利润情况的影响分析 |
5.2.1 对ZH公司应收款项质量的影响 |
5.2.2 对ZH公司流动资产的影响 |
5.2.3 对ZH公司资产总额的影响 |
5.2.4 对ZH公司信用减值损失的影响 |
5.2.5 对ZH公司利润的影响 |
5.3 基于ZH公司财务指标的影响分析 |
5.3.1 对ZH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 |
5.3.2 对ZH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
5.4 基于ZH公司财务报告列报的影响分析 |
5.4.1 对ZH公司财务报表列报的影响 |
5.4.2 对ZH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影响 |
5.5 有效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保障措施 |
5.5.1 完善减值模型的应用方法 |
5.5.2 加强企业的内部风险管控 |
5.5.3 建立大数据信用管理系统 |
5.5.4 实施多方面员工培训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新金融工具准则对隆平高科的财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金融资产 |
2.1.2 合同现金流量 |
2.1.3 预期信用损失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3 新金融工具准则的主要变化 |
3.1 金融工具准则基本概况 |
3.2 金融资产分类的变化 |
3.2.1 新旧金融资产分类对比 |
3.2.2 新准则金融资产分类标准 |
3.3 金融资产计量的变化 |
3.4 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的变化 |
3.4.1 金融资产减值范围的变化 |
3.4.2 金融资产减值方法的变化 |
3.4.3 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变化 |
3.5 金融资产列报的变化 |
4 隆平高科财务简介 |
4.1 种植业金融资产状况 |
4.2 隆平高科简介 |
4.2.1 公司简介 |
4.2.2 金融资产结构 |
4.2.3 非主营业务构成 |
5 新准则对隆平高科会计处理的影响 |
5.1 新准则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重分类和计量的影响 |
5.1.1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重分类和计量现状 |
5.1.2 新准则对金融资产重分类和计量的影响 |
5.1.3 新准则对金融负债重分类和计量的影响 |
5.2 新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的影响 |
5.2.1 隆平高科金融资产减值现状 |
5.2.2 新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的影响 |
6 新准则对隆平高科财务报告的影响 |
6.1 新准则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
6.1.1 新准则对准则切换当期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
6.1.2 新准则实行后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
6.2 新准则对利润表的影响 |
6.2.1 金融资产分类调整对利润表的影响 |
6.2.2 金融资产减值调整对利润表的影响 |
6.3 新准则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
6.3.1 对财务报告质量的有利影响 |
6.3.2 对财务报告质量的不利影响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新准则对隆平高科会计处理的影响 |
7.1.2 新准则给隆平高科财务报告带来的影响 |
7.2 对策建议 |
7.2.1 更新会计核算系统,优化业务处理流程 |
7.2.2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资产减值模型 |
7.2.3 合理进行金融资产配置,减缓利润波动 |
7.2.4 加强新准则全面培训工作,提高职员业务能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A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与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相关的文献 |
2.1.2 与金融资产减值相关的文献 |
2.1.3 会计准则与信用风险研究相关的文献 |
2.1.4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已发生损失模型 |
2.2.2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
2.2.3 预期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差对比 |
2.2.4 针对不同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评价 |
3 案例概况与基本分析 |
3.1 案例公司概述 |
3.1.1 A保险公司简介 |
3.1.2 案例公司选择与背景概述 |
3.2 A保险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后的变动 |
3.2.1 A保险公司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方法 |
3.2.2 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变化分析 |
3.2.3 金融资产计提减值的变动分析 |
4 预期损失模型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分析 |
4.1 A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4.1.1 原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
4.1.2 原信用风险管理不足分析 |
4.2 新模型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 |
4.2.1 应用新模型对金融资产风险计量的影响 |
4.2.2 应用新模型对信用风险披露的促进 |
4.2.3 应用新模型前后信用风险管理对比 |
4.3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风险的控制作用 |
4.3.1 减值损失计量理念的变化 |
4.3.2 减值模型更为合理 |
4.3.3 信用风险揭示趋于完善 |
4.3.4 相关信息更加及时公开 |
5 保险公司应用的局限性和挑战 |
5.1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局限性 |
5.1.1 理论框架尚不完善 |
5.1.2 实施条件较为严格 |
5.1.3 我国的现状以及新模型实施的困境 |
5.2 保险公司面临的挑战 |
5.2.1 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 |
5.2.2 风险管理形势更加严峻 |
5.2.3 数据系统要求更高 |
6 结论和相关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2.1 加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培训 |
6.2.2 加强资产减值工作与风险管理的联动 |
6.2.3 完善计量模型和数据的科学有效性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新金融工具准则对银行票据业务的影响 ——以A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2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新金融工具准则的主要变化 |
2.1 金融工具准则的发展历程 |
2.1.1 国外关于金融工具准则的发展历程 |
2.1.2 国内关于金融工具准则的发展历程 |
2.2 准则层面的主要变化 |
2.2.1 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变化 |
2.2.2 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的变化 |
2.2.3 套期会计的变化 |
第三章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A银行票据业务的影响 |
3.1 A银行票据业务概述 |
3.2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A银行票据业务分类与计量的影响 |
3.2.1 A银行票据业务分类方案 |
3.2.2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A银行票据业务分类与计量的具体影响 |
3.3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A银行票据业务会计科目的影响 |
3.3.1 新准则下A银行票据融资业务的账务处理 |
3.3.2 新准则下A银行非标投资业务的账务处理 |
3.3.3 新准则下A银行买入返售业务的账务处理 |
3.4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A银行票据业务估值的影响 |
3.4.1 新准则下A银行票据业务估值方案 |
3.4.2 新准则下A银行票据业务估值结果 |
3.5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A银行票据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影响 |
3.5.1 融资票据计提减值损失的影响 |
3.5.2 非标投资票据计提减值损失的影响 |
3.5.3 买入返售票据计提减值损失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票据业务模式划分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凸显 |
4.1.2 票据业务模式划分对风险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
4.1.3 新准则为票据交易业务发展创造条件 |
4.2 新准则下A银行票据业务应对措施 |
4.2.1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
4.2.2 努力发展金融科技 |
4.2.3 有效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CAS 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证券公司的影响研究 ——以东方证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
1.3.研究价值与研究特色 |
1.4.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2.制度变迁和文献综述 |
2.1.金融资产分类的相关研究 |
2.2.金融资产减值的相关研究 |
2.3.证券公司业务风险性研究 |
2.4.金融资产分类的变化 |
2.4.1.新旧准则金融资产分类对比 |
2.4.2.新准则下各类资产分类原则 |
2.5.金融资产减值的变化 |
2.6.金融负债分类与计量的变化 |
3.新金融工具准则对证券行业的影响 |
3.1.券商主要业务及金融工具类型 |
3.2.对证券公司金融资产分类影响 |
3.2.1.扩大了FV-PL类金融资产的规模 |
3.2.2.部分资产不再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
3.3.对证券公司减值准备计提影响 |
3.3.1.减值准备计提总体规模显着提升 |
3.3.2.买入返售资产减值成为主要构成 |
3.4.对证券公司利润及收益结构影响 |
4.研究设计与案例概况 |
4.1.案例选择与公司概况 |
4.1.1.经营活跃且业务范围全面规范 |
4.1.2.业务模式特殊易受新准则影响 |
4.2.案例分析的整体框架 |
4.3.新金融工具准则在东方证券的实行情况 |
4.3.1.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和计量原则 |
4.3.2.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和计量情况 |
4.3.3.金融工具应用新减值模型情况 |
5.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东方证券的影响 |
5.1.对东方证券利润表的影响 |
5.1.1.长期看预期损失模型减少利润表波动 |
5.1.2.公允价值计量扩大会增加利润表波动 |
5.2.对东方证券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
5.2.1.东方证券金融资产端波动幅度增大 |
5.2.2.股权类资产处置直接影响留存收益 |
5.3.对东方证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5.3.1.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利影响 |
5.3.2.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 |
5.4.对东方证券经营管理的影响 |
5.4.1.自营业务风险增大,寻求多元投资 |
5.4.2.股票质押风险增大,避免盲目扩张 |
5.4.3.投行业务面临转型,严格发行标准 |
6.证券公司执行新准则的相关建议 |
6.1.完善信用模型,整合财务会计信息系统 |
6.2.提升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
6.3.提高估值技术,增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
6.4.促进部门协调,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水平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上市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行为与动机研究 ——以金岭矿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论文的特色与不足 |
1.3.1 特色 |
1.3.2 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理论 |
2.1.1 资产减值的定义 |
2.1.2 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 |
2.1.3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
2.2 关于盈余管理的理论 |
2.2.1 概念 |
2.2.2 动机 |
2.2.3 手段 |
2.3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
2.3.1 准则发展对盈余管理起的抑制作用 |
2.3.2 现行准则仍给盈余管理留下的施展空间 |
2.4 文献综述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4.3 概括性评价 |
第3章 金岭矿业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 |
3.1 案例介绍 |
3.1.1 案例选择 |
3.1.2 我国矿业概况 |
3.1.3 金岭矿业概况 |
3.1.4 金岭矿业的经营状况 |
3.2 金岭矿业应用资产减值的总体分析 |
3.3 金岭矿业应用资产减值的具体行为分析 |
3.3.1 应收款项方面 |
3.3.2 存货方面 |
3.3.3 长期资产方面 |
3.4 金岭矿业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的动机分析 |
3.4.1 管理层变更动机 |
3.4.2 利用准则缺陷的动机 |
3.4.3 避免退市动机 |
3.5 金岭矿业资产减值会计应用模拟 |
3.5.1 应收账款方面 |
3.5.2 存货及长期资产方面 |
3.6 案例小结 |
第4章 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的对策建议 |
4.1 会计准则的完善 |
4.1.1 减值现象的界定规范 |
4.1.2 对减值选择权进行适当限制 |
4.1.3 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规范 |
4.1.4 关于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规范 |
4.1.5 提升相关信息的披露质量 |
4.2 健全市场体系 |
4.2.1 信息市场以及价格市场的健全 |
4.2.2 健全国内职业经理人市场 |
4.2.3 不断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制化进程 |
4.3 内部治理的改善 |
4.3.1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 |
4.3.2 业绩评价体系的改进 |
4.3.3 加强内控 |
4.3.4 培养财务人员的道德水平与技能水平 |
4.4 加强外部监督 |
4.4.1 对业绩评价指标的优化 |
4.4.2 加强对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鉴别 |
4.4.3 打通信息使用者的监督质询渠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以招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5 研究创新 |
2 金融工具准则的发展历程及文献综述 |
2.1 金融工具准则的发展历程 |
2.1.1 国外关于金融工具准则的发展历程 |
2.1.2 国内关于金融工具准则的发展历程 |
2.2 文献综述 |
2.2.1 对金融资产确认的相关研究 |
2.2.2 对金融资产计量的相关研究 |
2.2.3 对金融资产减值的相关研究 |
2.2.4 对新准则实行的影响研究 |
3 新金融工具准则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
3.1 金融工具分类的变化 |
3.1.1 新旧金融工具分类对比 |
3.1.2 对权益工具划分的变化 |
3.1.3 金融资产重分类的变化 |
3.1.4 金融负债分类与计量的变化 |
3.2 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的变化 |
3.2.1 新旧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对比 |
3.2.2 金融资产减值的“三阶段”法 |
3.2.3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
3.2.4 金融资产减值范围的变化 |
3.3 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会计的变化 |
3.3.1 金融资产转移和终止确认的变化 |
3.3.2 衍生工具与套期会计适用性的变化 |
4 我国银行业对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与影响分析 |
4.1 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重新分类情况分析 |
4.2 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新计提情况分析 |
4.3 对商业银行利润和收益结构的影响 |
4.4 对商业银行净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
5 案例概况与研究设计 |
5.1 招商银行介绍 |
5.2 招商银行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和计量情况 |
5.3 招商银行金融工具应用新减值模型情况 |
5.4 案例分析的整体框架 |
6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招商银行的影响分析 |
6.1 对招商银行利润表的影响 |
6.1.1 实行预期损失模型可以减少招行利润表的波动 |
6.1.2 公允价值计量范围扩大增加招行利润表的波动 |
6.2 对招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
6.2.1 对招行金融资产项目的影响 |
6.2.2 对招行权益工具投资分类处理的影响 |
6.2.3 对招行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 |
6.3 对招商银行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
6.3.1 对招行财务报告质量的有利影响 |
6.3.2 对招行财务报告质量的不利影响 |
6.4 对招商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
6.4.1 提高招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
6.4.2 促使招行改变资产负债配置策略 |
6.4.3 促进招商银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
6.4.4 对招行的财务人员与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7 对商业银行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政策建议 |
7.1 完善与新金融工具准则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 |
7.1.1 更新会计核算系统与财务风险管理系统 |
7.1.2 重视数据库体系建设 |
7.2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
7.2.1 构建“三阶段”信用风险分类体系 |
7.2.2 实行精准化的定价策略 |
7.2.3 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 |
7.2.4 改进贷后管理,细化信贷政策 |
7.3 梳理产品业务模式,调整投资策略 |
7.4 加强部门间协同合作,建立横向沟通机制 |
7.5 加强新准则全面培训工作,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预期损失模型在BD农信社贷款减值损失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银行贷款减值的相关理论 |
2.1 银行业资产风险控制理论 |
2.1.1 银行金融资产定义与分类 |
2.1.2 微观风险防范和宏观审慎监管理论 |
2.1.3 拨备和资本充足率 |
2.2 贷款减值理论 |
2.2.1 银行贷款减值 |
2.2.2 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 |
2.2.3 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技术要求 |
2.3 金融资产减值基本模型 |
2.3.1 动态减值模型 |
2.3.2 公允价值模型 |
2.3.3 已发生损失模型 |
2.3.4 预期损失模型 |
第三章 BD农信社贷款减值处理现状及问题 |
3.1 BD农信社基本情况 |
3.2 BD农信社贷款减值损失及计提现状 |
3.2.1 BD农信社近五年贷款减值的基本统计 |
3.2.2 BD农信社信贷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规定 |
3.2.3 BD农信社现行的贷款减值模型 |
3.2.4 BD农信社现行贷款减值政策的效果分析 |
3.3 贷款减值管理现状存在问题 |
3.3.1 BD农信社贷款减值管理的调查问卷 |
3.3.2 调查问卷基本信息分析及有效度检查 |
3.3.3 效度检查 |
3.3.4 问题排序分析 |
3.4 贷款减值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减值损失确认的滞后性 |
3.4.2 无法客观反映贷款的价值 |
3.4.3 不利于全面风险管理 |
3.4.4 难以协调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存在的冲突 |
3.5 运用预期损失模型的必要性 |
第四章 基于违约可能性法的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4.1 预期损失的主要内容及理论模型 |
4.1.1 预期损失的主要内容 |
4.1.2 预期损失模型三阶段的划分 |
4.1.3 预期损失的理论模型 |
4.2 现阶段使用模型与预期损失模型的对比分析 |
4.3 预期损失模型计量示例 |
4.3.1 示例背景及假设 |
4.3.2 示例计算 |
4.3.3 对比与分析 |
4.4 BD农信社应用预期损失模型的基本假设 |
4.4.1 三阶段的划分 |
4.4.2 贷款现金流 |
4.4.3 单独计提和组合计提 |
4.5 应用预期损失模型的计算过程 |
4.5.1 第一阶段贷款减值准备计算过程 |
4.5.2 第二、三阶段贷款减值准备计算过程 |
4.6 新旧贷款减值模型应用效果的对比 |
4.6.1 第一阶段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效果对比 |
4.6.2 第二、三阶段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效果对比 |
第五章 预期损失模型应用的相关保障措施 |
5.1 进一步加强对新模型的探索和完善 |
5.2 改善现会计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 |
5.3 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 |
5.4 提高对中长期贷款预期信用损失判断准确度 |
5.5 提升会计及信贷人员素质 |
5.6 加强政策对接完善信息披露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10)IFRS 9对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 ——以民生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 |
1.2.2 金融工具减值 |
1.2.3 商业银行价值评估 |
1.3 研究方法和路径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IFRS9 概述 |
2.1 IFRS9 的发展历程 |
2.2 IFRS9与IAS39 的区别 |
2.2.1 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的区别 |
2.2.2 金融工具减值的区别 |
2.3 IFRS9 的评价 |
2.3.1 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 |
2.3.2 金融工具减值 |
2.4 本章小结 |
3 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 |
3.1 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性 |
3.1.1 经营对象的特殊性 |
3.1.2 资产负债结构的特殊性 |
3.1.3 风险管理的特殊性 |
3.1.4 价值驱动因素的特殊性 |
3.2 经济增加值(EVA)法及其适用性 |
3.2.1 EVA的概念 |
3.2.2 EVA的计算公式及调整 |
3.2.3 EVA价值评估模型 |
3.2.4 EVA法的适用性 |
3.3 相对估值法 |
3.3.1 相对估值法的概念 |
3.3.2 相对估值法的计算公式和模型 |
3.3.3 相对估值法的适用性 |
3.4 其他评估方法的局限性 |
3.5 本章小结 |
4 IFRS9 对商业银行财务的影响 |
4.1 旧准则下我国商业银行概况 |
4.1.1 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概况 |
4.1.2 商业银行金融负债概况 |
4.1.3 商业银行损益概况 |
4.2 IFRS9 对商业银行财务的影响 |
4.2.1 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 |
4.2.2 对商业银行收益结构的影响 |
4.2.3 对商业银行权益结构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IFRS9 对民生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 |
5.1 民生银行背景介绍 |
5.1.1 民生银行简介 |
5.1.2 民生银行的代表性 |
5.1.3 民生银行财务状况分析 |
5.2 新准则对民生银行财务的影响 |
5.2.1 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 |
5.2.2 对收益结构的影响 |
5.2.3 对权益结构的影响 |
5.3 IFRS9 对基于EVA法的民生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 |
5.3.1 评估假设与分析思路 |
5.3.2 新、旧准下民生银行EVA的计算 |
5.3.3 新、旧准则下民生银行未来EVA预测 |
5.3.4 新、旧准则下民生银行企业价值评估 |
5.3.5 EVA法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分析 |
5.4 IFRS9 对基于相对估值法的民生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 |
5.4.1 评估假设与分析思路 |
5.4.2 新准则对市盈率法评估商业银行价值的影响 |
5.4.3 新准则对市净率法评估商业银行价值的影响 |
5.4.4 相对估值法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分析 |
5.5 新、旧准则下评估结果分析 |
5.5.1 新、旧准则下EVA法评估结果的分析 |
5.5.2 新、旧准则下市净率法评估结果的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2.1 金融企业价值的评估过程中应更为谨慎 |
6.2.2 新准则下评估行业应正视挑战和把握机遇 |
6.2.3 评估行业应当大力推进对IFRS9 的应用研究 |
6.2.4 评估从业人员应提高自身财务水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旧会计制度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的差异及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D]. 杨一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D]. 雷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新金融工具准则对隆平高科的财务影响研究[D]. 郭倩倩.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4]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A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分析[D]. 刘子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新金融工具准则对银行票据业务的影响 ——以A银行为例[D]. 王梅丽. 山西大学, 2020(01)
- [6]CAS 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证券公司的影响研究 ——以东方证券为例[D]. 米桢.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上市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行为与动机研究 ——以金岭矿业为例[D]. 翁建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8]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以招商银行为例[D]. 赵晨曦.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预期损失模型在BD农信社贷款减值损失中的应用研究[D]. 隰竑晔.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9)
- [10]IFRS 9对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的影响 ——以民生银行为例[D]. 李卓恒.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