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磺酸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磺酸,芳香族,选择性,类化合物,噻唑,烷基,樟脑。
磺酸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孙杨,余英洲,王晓红,谭英宇[1](2019)在《芳香族磺酸类化合物生产废水的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芳香族磺酸类化合物生产废水进行预处理,本文对生产废水中常见的芳香族磺酸类化合物进行了络合萃取研究,考察了络合剂结构、稀释剂种类、溶液pH以及络合剂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叁正辛胺和磺化煤油是较佳的络合剂和稀释剂;磺酸类化合物被萃取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其芳香环上是否有氨基取代以及芳香环疏水性的强弱,疏水性越强,萃取率越高,而氨基则会降低萃取率。(本文来源于《化工时刊》期刊2019年09期)
张强健,王芸芸,赵雨珣,马崇慧,徐徐[2](2019)在《樟脑磺酸噻唑腙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氧化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樟脑衍生物樟脑磺酸为原料,经缩合、环化等反应,合成了22个樟脑磺酸噻唑腙类化合物,采用~1H NMR、~(13)C NMR、HR-MS等方法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它们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取代基的樟脑磺酸噻唑腙类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其中(2-(2-(4-(4-氰基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7,7-二甲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19)消除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IC_(50)值可达到176μmol/L,(2-(2-(4-(4-氟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7,7-二甲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3)消除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IC_(50)值可达到20.6μmol/L,(E)-(7,7-二甲基-2-(2-(4-(3-甲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8)对羟基自由基的消除率可达到66.2%,(2-(2-(4-(4-联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7,7-二甲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20)消除过氧自由基的IC_(50)值可达到20.7μmol/L,均远超过阳性对照trolox的抗氧化活性.(2-(2-(4-(2-羟基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7,7-二甲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16)抑制酪氨酸酶的IC_(50)值可达154.9μmol/L,也优于阳性对照曲酸.对樟脑磺酸基噻唑腙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理进行了探索.(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9期)
陈琦,吕春欣,吕亚维,朱冰冰,余蕙敏[3](2019)在《叁氟甲磺酸铋催化的Beckmann重排反应在酰胺类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一种利用叁氟甲磺酸铋(Bi(OTf)_3)催化的Beckmann重排反应。以叁氟甲磺酸铋为催化剂,通过Beckmann重排反应制备酰胺类化合物。考察了催化剂、溶剂、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Beckmann重排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对称的酮肟底物相对于不对称底物更容易发生Beckmann重排反应。结构中含有—OCH_3、—CH_3等供电子基团,底物活性更高。对酰胺类化合物进行核磁、红外表征。(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9年05期)
吴建刚,龙强,肖文,黄博珠,赵金平[4](2018)在《环境水样中全氟磺酸类和全氟羧酸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氟化合物(PFCs)作为一类难降解的持久性污染物,由于其可能导致肝毒性、致癌性、免疫毒性、生殖毒性以及干扰内分泌等特性,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通常环境水样中PFCs含量较低,其中全氟磺酸类化合物(PFSAs)和全氟羧酸类化合物(PFCAs)为痕量水平,因此环境水样中PFSAs和PFCAs的分析需要建立灵敏可靠的分析方法.国内外已针对环境水样中PFSAs和PFCAs的分析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全面系统的评述其分析方法近年来的新进展鲜见报道.本文全面总结了近5年来环境水样中PFSAs和PFCAs前处理方法及检测技术的新进展,主要包含基于色谱质谱的分析方法、基于光谱的分析方法、基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的分析方法等叁类;重点对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技术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8年08期)
闫宁宁[5](2018)在《离子交换树脂对苯磺酸类化合物的抗盐吸附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二环己胺、N-甲基环己胺和二甲胺作为功能基化试剂,合成叁种具有不同功能基的阴离子交换树脂(SZ,SN,D301);调控二甲胺的用量,合成五种具有不同功能基密度的阴离子交换树脂(SD1,SD2,SD3,SD4,SD5),并采用红外光谱、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树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离子交换树脂对苯磺酸(BA)、对甲苯磺酸(PTSA)、对羟基苯磺酸(4-PSA)以及5-磺基水杨酸(SSA)的吸附性能,重点考察了树脂在硫酸钠溶液中对苯磺酸类化合物的抗盐吸附行为。Langmuir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不同功能基树脂的吸附等温线数据,不同功能基密度树脂对BA和PTSA的吸附过程同时满足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各树脂的吸附过程均能自发进行;对BA、PTSA以及SSA的吸附属于放热反应,对4-PSA的吸附属于吸热反应。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各吸附质在树脂上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扩散机理研究表明:吸附的叁个阶段中都有颗粒内扩散的发生。硫酸钠会严重影响树脂的吸附性能,不同功能基树脂抗Na_2SO_4干扰能力为:SZ>SN>D301,与树脂胺化功能基位阻大小相一致;不同功能基密度树脂抗Na_2SO_4干扰能力为:SD1>SD2>SD3>SD4>SD5,与树脂胺化功能基密度大小相反,说明树脂抗Na_2SO_4干扰能力与胺化功能基的位阻大小以及功能基密度有关。Thomas模型拟合各树脂吸附PTSA的穿透曲线效果较好。采用8%NaOH+5%NaC1脱附剂可以使树脂脱附率达到85%以上。SN树脂的动态吸-脱附性能稳定,可以重复利用。(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6-08)
王天磊[6](2018)在《芳香亚磺酸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磺酸及其盐类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印染、农药等领域,不仅可以作为偶联试剂用来制备各种异构和杂环化合物,也可作为亲核或亲电试剂用于各种反应,是制备砜、亚砜、磺酰胺、磺酰氯等含有磺酰基(-SO_2-)的有机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近些年来,基于亚磺酸及其盐参与的偶联反应发展迅速,可以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构筑碳-碳键、碳-杂键、硫-杂键等化学键,从而制备出拥有各式各样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这使得亚磺酸及其盐化合物的重要性日益增长。然而,目前报道的关于亚磺酸的合成方法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需要用到昂贵的过渡金属催化剂与配体,反应底物需要具有特定的官能团,反应条件苛刻,反应时间长,实验操作复杂,反应成本高等。因此,开发出一条简单高效、反应条件温和、原料廉价易得的亚磺酸制备路线是很有必要性和意义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且不易控制的性质,大大限制了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然而,二氧化硫替代物这一概念的引入,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将二氧化硫化学带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基于二氧化硫替代物受到的广泛关注,而芳香族化合物的傅克反应又是合成芳香亚磺酸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之一,由此产生了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想法,即找寻一种二氧化硫替代物应用于芳烃的傅克亚磺化反应,在路易斯酸的催化作用下一步制备芳香亚磺酸类物质。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设计了一种路易斯酸催化的芳香族化合物与二氧化硫替代物制备芳香族亚磺酸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并以乙酰苯胺为例,对反应温度、催化剂类型、溶剂选取、二氧化硫替代物种类、进行分析与讨论,得到最佳的反应条件。(2)将该方法应用于其他芳香族化合物,考察其底物适用性。优化得到各自适宜的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比较。(3)借助原位红外、高效液相色谱、DFT计算等方法,以乙酰苯胺为模型底物,对该类亚磺化反应的机理进行详细地探究,首次提出了关于该类反应可能的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穆婉露,李肖微,王龙飞,陈永,邓凯[7](2017)在《叁氟甲磺酸铁催化新型1,3,5-叁苯基苯类化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乙酮类化合物为原料,叁氟甲磺酸铁[Fe(OTf)_3]为催化剂,经自身叁聚缩合反应合成了18个1,3,5-叁苯基苯类化合物(2a~2r),其中2o~2r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表征。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及其用量、溶剂、温度和反应时间对2a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Fe(OTf)_30.02eq.,甲苯为溶剂,于100℃反应4 h]下,2a产率91%。(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7年12期)
徐玉林,赵丽娜,刘春荣[8](2017)在《基于炔酯类化合物与亚磺酸选择性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活性氧作用下蛋白质巯基侧链可发生次磺酸化并影响一系列的下游信号通路。而如果体系内存在过量的活性氧,蛋白质次磺酸也可进一步氧化生成蛋白质亚磺酸(Protein-SO_2H)乃至蛋白质磺酸(Protein-SO_3H)~[1]。不同于蛋白质次磺酸,蛋白质亚磺酸无法被细胞内除了ATP依赖型蛋白质亚磺酸还原酶Sulfirexin(Srx)外的典型还原剂如谷胱甘肽等还原,该过程被认为是基本不可逆的~[2]。蛋白质亚磺酸不仅是氧化应激的重要标记之一,而且与生物叁元界(古细菌、真细菌、真核生物)的昼夜节律息息相关。蛋白质发生亚磺酸化可能影响一系列的细胞过程乃至生物的生理活动,与许多重大疾病的病理及药物设计密切相关~[3]。故发展胞内蛋白质亚磺酸的标记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炔酯类化合物,研究发现它能够选择性的与亚磺酸反应,为后期设计并合成蛋白质亚磺酸标记试剂提供了研究前提,同时也为蛋白质亚磺酸化相关疾病的前诊断、病理研究以及相关药物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墙报)》期刊2017-09-23)
黄志强,王媞媞,刘秀杰[9](2017)在《4-甲氧基-1,3-苯二磺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寻找新的更高活性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设计制得10个具有4-甲氧基-1,3-苯二磺酸酯结构的目标化合物(系列2);并对其进行体外活性筛选,评价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并推测其构效关系。方法按照前期工作获得的吡考他胺衍生物构效关系原则,进行了目标物设计合成,其结构均经~1H-NMR、IR和MS谱确证。采用Born比浊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初筛。结果与结论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其中PS27的活性最高,超过两个阳性对照药物吡考他胺和阿司匹林;PS22、PS23、PS24和PS26等4个化合物的活性优于或与对照药物相当。与磺酰胺类化合物相比,磺酸酯类中具有活性的化合物比例更高,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具有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林泳峰,阮挺,江桂斌[10](2016)在《新型多氟醚基磺酸类化合物的环境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氟代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润滑剂、纺织品、食品包装等工业和生活用品中。这类物质的广泛使用使其不可避免的进入到各种环境介质中,水、土壤、空气和动植物等环境和生物介质中均检测到该类化合物的存在性,因此成为一类重要的有机污染物。本文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Orbitrap MS)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来自我国20个地区的56个污水处理厂污泥样品。通过疑似靶向研究策略,对比精确质量数(±5 ppm)并分析二级质谱(MS2)的离子碎片信息,发现了8: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盐(8:2 Cl-PFAES)和10: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盐(10:2 Cl-PFAES)两种新型多氟有机污染物同系物,。同时,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叁重四级杆质谱(UHPLC-QQQ MS)的超痕量定量方法(定量限:6:2 Cl-PFAES,28.2 pg/g;8:2 Cl-PFAES,65.2 pg/g),分析了污泥样品中多氟醚基磺酸盐类化合物(PFAESs)的环境赋存和浓度分布情况。结果显示6:2 Cl-PFAES和8:2 Cl-PFAES在大多数样品中均有检出,几何平均浓度分别达到2.15 ng/g和0.50 ng/g。(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期刊2016-07-01)
磺酸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樟脑衍生物樟脑磺酸为原料,经缩合、环化等反应,合成了22个樟脑磺酸噻唑腙类化合物,采用~1H NMR、~(13)C NMR、HR-MS等方法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它们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取代基的樟脑磺酸噻唑腙类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其中(2-(2-(4-(4-氰基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7,7-二甲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19)消除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IC_(50)值可达到176μmol/L,(2-(2-(4-(4-氟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7,7-二甲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3)消除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IC_(50)值可达到20.6μmol/L,(E)-(7,7-二甲基-2-(2-(4-(3-甲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8)对羟基自由基的消除率可达到66.2%,(2-(2-(4-(4-联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7,7-二甲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20)消除过氧自由基的IC_(50)值可达到20.7μmol/L,均远超过阳性对照trolox的抗氧化活性.(2-(2-(4-(2-羟基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7,7-二甲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16)抑制酪氨酸酶的IC_(50)值可达154.9μmol/L,也优于阳性对照曲酸.对樟脑磺酸基噻唑腙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理进行了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磺酸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孙杨,余英洲,王晓红,谭英宇.芳香族磺酸类化合物生产废水的预处理[J].化工时刊.2019
[2].张强健,王芸芸,赵雨珣,马崇慧,徐徐.樟脑磺酸噻唑腙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氧化应用[J].有机化学.2019
[3].陈琦,吕春欣,吕亚维,朱冰冰,余蕙敏.叁氟甲磺酸铋催化的Beckmann重排反应在酰胺类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J].化学试剂.2019
[4].吴建刚,龙强,肖文,黄博珠,赵金平.环境水样中全氟磺酸类和全氟羧酸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8
[5].闫宁宁.离子交换树脂对苯磺酸类化合物的抗盐吸附行为研究[D].东南大学.2018
[6].王天磊.芳香亚磺酸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天津大学.2018
[7].穆婉露,李肖微,王龙飞,陈永,邓凯.叁氟甲磺酸铁催化新型1,3,5-叁苯基苯类化合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7
[8].徐玉林,赵丽娜,刘春荣.基于炔酯类化合物与亚磺酸选择性反应研究[C].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墙报).2017
[9].黄志强,王媞媞,刘秀杰.4-甲氧基-1,3-苯二磺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7
[10].林泳峰,阮挺,江桂斌.新型多氟醚基磺酸类化合物的环境发现[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