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境不利学生论文-罗谦

处境不利学生论文-罗谦

导读:本文包含了处境不利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育过程,农村,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情感学习

处境不利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罗谦[1](2019)在《农村处境不利学生教育过程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实现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重点。伴随着我国“教育脱贫攻坚战”,保障教育起点公平取得巨大成效,教育公平事业逐步转向关注教育过程公平。一般意义上,教育过程公平主要受制于学校教育质量及学生家庭背景。学生带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来到学校,即使在不断强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话语之下,教育过程依旧难以公平。家庭处境不利学生与非处境不利学生相比,享有教育的可行能力必然有所差异。尤其在农村,处境不利家庭大量存在,处境不利程度也相对较深,其享有的教育实质自由空间自然相较狭窄。因此,关注农村学校教育中处境不利学生,给予一定的补偿教育,也成为推进教育过程公平的必由之路。立足于时代背景和现实发展需求,基于优化教育内部过程要素的目标指向,社会情感学习成为对于农村处境不利学生补偿教育的必要课程。加强社会情感学习直接指向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技能及负责任决策等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培养社会情感能力有助于个体提升主体意识,在与社会交互时能充分、合理、合法地占有作为人的本质,即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学校即社会”。在学校中推进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情感学习,有助于个体融入集体,获得良好的社会化发展,从而提升就读经验,享有学校教育实质自由。这种实质自由就是受教育过程中的可行能力,平衡农村处境不利学生与非处境不利学生之间的可行能力差距,就是促进教育过程公平。社会情感学习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化学习。本研究基于社会化学习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建构起社会情感学习分析框架:人嵌套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以及时序系统等五大环境系统之中,依据与不同环境系统的空间关系,与五大系统形成了具有不同影响力的交互空间。总而言之,人的社会情感学习受到来自家庭、同伴群体、传媒、父母工作环境、社区、时代政策等多因素、多系统的制约。基于理论框架,本研究展开研究设计,依托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对四川省L县农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整合问卷数据发现,相较非处境不利学生,农村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情感学习存在困境,具体表现为:处境不利女童社会意识能力低;七年级处境不利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低;叁重、四重处境不利学生负责任决策能力低。针对现状问题,结合质性材料归因发现:在微系统方面,各主体未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在中系统方面,各个主体之间缺乏支持性联系;在外系统方面,父母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在时序系统方面,地区教育现代化进展缓慢,整体教育质量有待提升;在宏系统方面,传统农耕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也正是各个系统的交互影响,不断聚合为现实中处境不利学生难以挣脱的困境。针对以上问题及归因,本研究提出“亲社会校园”的构想:在深入贯彻地方扶贫发展相关政策的前提上,立足学校教育,引入社会情感学习,发展教师教育培训,优化“学校—家长—学生群体—传媒”间联系,最大限度整合学生发展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共同推进农村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情感学习。其基本思路就是“响应时代发展要求,优化教育过程要素,推进高危群体社会情感学习,为实现教育过程公平而努力”。(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0)

张平平,胡咏梅[2](2019)在《家庭处境不利学生如何实现学业成绩的逆袭:学校在其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大规模调查数据,以我国东部某省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学校在促进处境不利学生抗逆和降低教育结果不均等方面的可能作用。研究发现:(1)抗逆学生集中的学校的生源平均家庭阶层地位及阶层异质性更高、教育资源更充足、教学质量更高、学校氛围更积极。(2)学校学生的平均家庭阶层地位和阶层异质性、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和学校氛围是学业抗逆结果的显着预测变量。处境不利学生进入阶层地位更高、教育资源更充足的优质学校将有助于改善与家庭背景相关的教育结果不均等状况。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促进学校教育结果均等化的四点建议:降低学校生源的阶层分割、促进学校生源的阶层融合;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并注重优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提升教师有效运用差异化、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能力;构建支持性的积极学校氛围。(本文来源于《教育经济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任明满,杨继利[3](2019)在《八年级处境不利学生文言文文本阅读能力的区域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处境不利学生的阅读能力表现可以反映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文言文文本是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大规模测评,对S市2510名处境不利学生的文言文文本阅读能力进行监测,运用量化、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学生在整体把握、理解欣赏能力要素上的表现。结果表明,处境不利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较好,但文言断句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思维开放度和灵活性的不足制约了处境不利学生实现"阅读抗逆"的可能性;处境不利差生的整体把握、理解欣赏能力都十分薄弱,存在阅读困难。为促进教育公平在学科层面的落实,语文教师应高度关注处境不利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引导他们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灵活断句;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提高其思维的开放度、灵活性;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夯实基础;创设互动情境,增强文言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内部动机。(本文来源于《教育测量与评价》期刊2019年02期)

熊涛,张燕,许阳[4](2019)在《处境不利学生的人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处境不利学生的人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为重点阐述,结合当下处境不利学生的介绍和处境不利学生的人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分析为主要依据,从处境不利学生概念、处境不利学生的分类、处境不利学生的特点、处境不利学生人格特征和学校适应因子关系研究、处境不利学生人格特征和学校适应的回归研究、处境不利学生的人格和学校适应关系的有效研究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处境不利学生的人格与学校适应的运作效率,旨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休闲》期刊2019年01期)

张聪聪,朱新卓[5](2018)在《处境不利学生如何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双一流”建设高校农村学生学业抗逆历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扩招并没有扩大处境不利学生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的阶层分化研究无法解释为何有一部分处境不利学生可以实现学业抗逆。为探寻处境不利学生实现学业抗逆的影响因素,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16位来自"双一流"建设大学和11位来自职业技术学院的农村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受教育历程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实现学业抗逆的处境不利学生自身有勤奋和自制的个人特质;家庭先严后松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生以学业为重的惯习和上述个人特质;学生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取的优质中学入学机会和资源弥补了其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胡弼成,杨晓睿,周珍[6](2018)在《守正培根:处境不利学生教育补偿的指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教育的本原精神及学生发展状况出发,"守正"应成为对处境不利学生教育补偿的指向——守住教育本原之正,守护处境不利学生内心之正。教育的本原是立人,关注人性与人格,使其臻于完善,从而能够自我实现。守教育本原之正,要求教育补偿更多地关注处境不利学生的内在处境,使其有守正之心,并能守心之正。从处境不利群体整体发展状况及其内部差异性来看,大部分处境不利学生经历内在处境不利,而群体内少数发展良好个体则被证明拥有积极的内在发展特质。这些内在发展特质作为积极品质的核心内容正是其摆脱不利境遇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守教育本原之正,关注其内在处境,赋予其积极特质,成就其自我发展基础,应是教育补偿的指向。(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聪聪[7](2017)在《基础教育阶段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抗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扩招并未给农村学子带来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促进阶层流动的功能弱化,在教育投入和回报失衡的情况下,底层社会中再次兴起读书无用论。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阶层、城乡、种族、性别等维度上的分布存在着不平等;但如果切换视角,转向对个体的审视,我们可以发现总有缺乏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底层学子打破阶层再生产的循环,成功获取进入优质高等教育的稀缺机会。这些处境不利学生是如何做到的?他们的学业状况是怎样的?有哪些因素促使他们实现学业抗逆?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对H大学(985工程大学)和W学院(地方职业技术学院)来自农村的27名学生的访谈和对比分析,了解处境不利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经历,探寻他们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初步对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抗逆做一个分析。从教育经历和学业特点来看,H大学的处境不利学生就读的学校层次随着升学不断变好,从村落的小学到县/市的重点中学;而W高校的处境不利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就读学校的层次明显低于H高校的学生。处境不利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一般会经历两次升学,由此带来两次学业优势的下滑,能否成功应对阶段转换所带来的学业转折,成为处境不利学生学业分化的一个关键。升学也让他们接触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但同时也让他们面对更多的诱惑,如网络游戏、小说和青春期的感情等,这些往往导致他们学业成绩的波动和下滑,如何克服和处理这些诱惑,成为处境不利学生能否保持学业优势的另一个关键。影响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抗逆的因素有叁:家庭、学校层次和教师。从家庭来看,学业抗逆的处境不利学生家庭环境稳定和谐,父母感情好;尽管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但父母节俭生活努力为子女提供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与学生交流沟通表现出适度要求的特点,不会不闻不问,也不会过分唠叨和担心;对学生的教养先严后松,基础教育阶段早期对学生要求和管教较严格,后期更多地选择放手让学生自己把握,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从学校层次来看,层次越高的学校云集更多优秀的学生,学习氛围更浓厚,学习竞争更激烈,有益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成绩和高考目标,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业压力和动力。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同时也意味着更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处境不利学生学业多有裨益。处境不利学生家庭将教育的责任全部转嫁到教师身上。从研究结果来看,教师能够补足处境不利学生家庭所缺失的文化资本,不仅给他们学业上的指导,还会传递给他们一些更有利于学业的价值观;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间接带来学业成绩的提高;教师的重视可以给处境不利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另外,教师课余给处境不利学生“补差”也是某些学生学业转好的关键。本研究还发现,英语是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抗逆的一个壁垒,英语基础的薄弱和对英语的陌生导致他们的英语学习困难重重,成为他们被学校教育排斥的一个关键。而本研究所揭示的叁个主要影响因素表明文化资本对学生学业成就具有决定性影响,这落入资本结构影响学业成就的窠臼。因此,过分倚赖教师获取文化资本的处境不利学生,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失衡,教师承担过多的教育责任。(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杨晓睿[8](2016)在《城市处境不利学生的教育情境感知及积极品质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调查城市处境不利学生的教育情境感知及积极品质发展状况,了解该群体的内在处境,进而探讨其积极品质培养策略。研究发现:1.处境不利学生在各维度上的教育情境感知与一般学生相比都更消极。2.处境不利学生的积极品质在各个维度上的发展状况均略低于一般学生,且差异具有显着性,在各个维度之下的具体积极品质发展水平也均略低于一般学生,其中在思维与观察力、执着、领导力、友善、心灵触动、真诚、爱、谦虚、幽默风趣、合作力十项具体积极品质上的发展水平差异具有显着性,而在创造力、求知力、宽容、持重和信念与希望五项积极品质上的发展水平差异不具有显着性。教育情境感知明显消极,积极品质发展相对滞后表明处境不利学生处于内在处境不利,长期的消极体验弱化了其积极发展的心向和能力,是其积极品质不良发展的症候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在创造力、求知力、宽容、持重和信念与希望五项积极品质上差异的非显着性说明这一群体并未如布迪厄所认为的因文化剥夺难以融入教育环境而自我放弃,他们仍然对未来怀有信念和希望,有着积极发展的主观心向,这为其积极品质的培养提供了潜在的动力。处境不利学生的内在不利处境要求对其积极品质的培养应是针对内在的、个体层面的、高情感卷入的补偿实践。文章认为处境不利学生积极品质培养实践的基本要求有叁:其一,保证每一个处境不利学生拥有一位教师作为重要他人:其二,帮助每一个处境不利学生获得至少一项为社会和自己重视的才干;其叁,以活动和交往为中心。培养策略的提出主要从改善处境不利学生消极教育情境感知入手,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探讨其积极品质的培养路径,主观方面帮助他们调整认知,正确面对过去、现在和将来;客观方面在宏观上营造整体的教养性教育氛围,为积极品质的培养提供持续的教育影响;微观上在课程、教学、家校联系、社区活动等方面改善具体教育实践,以活动和交往为载体,以情感关怀为重点,重视社区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让处境不利学生在做事情的实践中提高行动力,体验积极情绪,逐渐扩建其积极发展的内外在资源。(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31)

王湖滨[9](2016)在《处境不利的学生更有可能留级吗?》一文中研究指出留级作为应对低成就的方式而言,有时代价太过高昂,因为被留级的学生更有可能辍学,或因此在教育系统内停留更长时间,从而致使其工作时间变短。教育系统对待低成就学生的方式各不相同。一股而言,当一名学生的表现被认为是低于其所在年级的标准时,教师和学校会试图为这名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如进行个别合作或为其提供补偿课程。他们可能会联系学生的家长,以确保学生能够(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期刊2016年14期)

胡维[10](2016)在《城市处境不利学生教育补偿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我国传统二元户籍制的影响,研究者对城市处境不利学生的关注程度显着低于农村。本研究以城市处境不利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城市处境不利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家庭背景、家庭教育、学习成绩和课外补习四个方面的学习生活现状,分析了城市处境不利学生的教育补偿现状,并挖掘其对于教育补偿的诉求,从而为教育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数据基础和方向指引。研究发现:城市处境不利学生和普通学生在家庭背景、家庭教育、学习成绩、课外辅导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与普通学生家庭相比较,城市处境不利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在家庭教育方面,城市处境不利学生父母的家庭教育自我满意度和教育期望均偏低,辅导孩子的频率偏少,与孩子沟通时更不注意方式方法;同时,城市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成绩比普通学生差;城市处境不利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种类和时间更少,价格更低。也就是说,城市处境不利学生在家庭背景、家庭教育、学习成绩和课外辅导四个方面均处于不利境地。在教育补偿现状方面,城市处境不利学生和普通学生的教育资金支持和非资金支持现状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城市处境不利学生父母的教育补偿满意度显着低于普通学生父母。关于教育补偿的需求,城市处境不利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总体需求高达76.0%,但城市处境不利学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需求显着高于普通学生的父母,而两者都期望孩子所在学校以书报或讲座的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分类指导,从而能获得专业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述研究结果启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应给予城市处境不利学生更多的关注,拓宽对城市处境不利学生教育补偿的方式和途径,最终建立城市处境不利学生教育补偿体系。(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06)

处境不利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采用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大规模调查数据,以我国东部某省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学校在促进处境不利学生抗逆和降低教育结果不均等方面的可能作用。研究发现:(1)抗逆学生集中的学校的生源平均家庭阶层地位及阶层异质性更高、教育资源更充足、教学质量更高、学校氛围更积极。(2)学校学生的平均家庭阶层地位和阶层异质性、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和学校氛围是学业抗逆结果的显着预测变量。处境不利学生进入阶层地位更高、教育资源更充足的优质学校将有助于改善与家庭背景相关的教育结果不均等状况。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促进学校教育结果均等化的四点建议:降低学校生源的阶层分割、促进学校生源的阶层融合;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并注重优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提升教师有效运用差异化、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能力;构建支持性的积极学校氛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处境不利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罗谦.农村处境不利学生教育过程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9

[2].张平平,胡咏梅.家庭处境不利学生如何实现学业成绩的逆袭:学校在其中的作用[J].教育经济评论.2019

[3].任明满,杨继利.八年级处境不利学生文言文文本阅读能力的区域监测[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

[4].熊涛,张燕,许阳.处境不利学生的人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休闲.2019

[5].张聪聪,朱新卓.处境不利学生如何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双一流”建设高校农村学生学业抗逆历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

[6].胡弼成,杨晓睿,周珍.守正培根:处境不利学生教育补偿的指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

[7].张聪聪.基础教育阶段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抗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8].杨晓睿.城市处境不利学生的教育情境感知及积极品质培养研究[D].湖南大学.2016

[9].王湖滨.处境不利的学生更有可能留级吗?[J].上海教育.2016

[10].胡维.城市处境不利学生教育补偿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6

标签:;  ;  ;  ;  

处境不利学生论文-罗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