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芽孢杆菌SFU-18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纳豆芽孢杆菌SFU-18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一、纳豆芽孢杆菌SFU-18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玲[1](2020)在《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和山羊肠道防御机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益生菌是一类定植于宿主肠道、帮助宿主改善体内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随着后抗生素时代的到来,益生菌作为抗生素的最佳替代品之一,在畜牧养殖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试验主要从益生菌株的筛选、复合益生菌制剂的制备工艺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开展研究。1.屎肠球菌筛选与复合益生菌的制备工艺本试验从山羊瘤胃中筛选的菌株,采用琼脂平板划线分离,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结果为屎肠球菌;该菌株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对pH2.5-3.5人工胃液和0.2%-0.3%胆盐人工肠液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采用分离的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LB-01)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ICC23138)进行共发酵培养制备的复合益生菌制剂,种子液最佳培养时间为12h;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15h,发酵培养基添加量10%,种子液接种量10%;发酵培养过程稳定,能满足工厂化生产要求;复合益生菌制剂在不同季度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其总活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季度下降幅度有差异,其中第3季度活菌存活率下降幅度最大,第4季度和第2季度次之,第1季度活菌存活率下降幅度最小。2.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年龄、胎次、产奶量、泌乳天数(112±8.5天)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24头,采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方案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试验1、2、3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10、15g/(头·天)复合益生菌制剂,预试期7天,正试试验期35天。结果表明,奶牛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制剂能显着提高产奶量(p<0.05),改善乳品质,显着降低乳汁中体细胞数量(p<0.05),提高血清球蛋白含量(p<0.05),增强免疫功能,综合投入产出比以复合益生菌制剂10g/(头·天)的添加剂量为宜。3.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的山羊肠道防御机能影响本试验选择健康成年雌性山羊18头,体重20±3kg,研究复合益生菌制剂预防山羊肠道感染大肠杆菌的试验效果和复合益生菌对山羊肠道大肠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预防试验分为3组,对照组、大肠杆菌组和益生菌预防组,每组3头,试验第1-4天,对照组和大肠杆菌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生理盐水,益生菌预防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复合益生菌制剂,试验第5-6天,对照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生理盐水,其余2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大肠杆菌;治疗试验分为3组,对照组、大肠杆菌组和益生菌治疗组,每组3头,试验第1-2天,对照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生理盐水,其余2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大肠杆菌,试验第3-6天,对照组和大肠杆菌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生理盐水,益生菌治疗组每天灌服30mL复合益生菌制剂。试验期11天,分别于试验第1、3、5、7、9和11天,测定各组山羊的体温、呼吸频率和心率,采集山羊血液进行白细胞计数;预防试验在试验第7和11天,治疗试验在试验第3和9天,通过外科手术取样观察肠道病理学变化,测定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道黏膜组织炎性因子IL-1β、IL-8和TNF-α基因表达量,结果如下:(1)山羊生命体征和白细胞数量的变化预防试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7-11天,大肠杆菌组生命体征指标和白细胞数量均升高(p<0.01或p<0.05),益生菌预防组在试验第7天升高(p<0.05),之后均恢复正常,且体温、呼吸频率和白细胞数量低于大肠杆菌组(p<0.05)。治疗试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3-9天,大肠杆菌组生命体征指标和白细胞数量均升高(p<0.01或p<0.05),益生菌治疗组仅在试验第3-5天升高(p<0.01或<0.05),试验第5-9天,生命体征指标和白细胞数量均恢复正常且显着低于大肠杆菌组(p<0.05)。(2)山羊肠道病理组织学的变化预防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组空肠肠壁变薄,盲肠充血,空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V/C 比值和盲肠黏膜层厚度降低(p<0.01或p<0.05),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预防组空肠和盲肠病变明显好转,空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V/C比值和盲肠黏膜层厚度升高(p<0.01或p<0.05)。治疗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组空肠内容物呈水样,盲肠充血和胀气,空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 比值和盲肠黏膜层厚度均降低(p<0.01或p<0.05),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空肠绒毛长度、V/C比值和盲肠黏膜层厚度均升高(p<0.01或p<0.05),且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山羊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预防试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7和11天,大肠杆菌组空肠和盲肠乳酸菌数量均降低(p<0.05),大肠杆菌数量均增加(p<0.01),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预防组空肠和盲肠大肠杆菌数量均降低(p<0.05)。治疗试验:试验第3和9天,大肠杆菌组空肠和盲肠乳酸菌数量降低(p<0.01或p<0.05),空肠和盲肠大肠杆菌数量增加(p<0.01);试验第9天,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空肠和盲肠乳酸菌数量增加(p<0.05),大肠杆菌数量降低(p<0.01)。(4)山羊肠道黏膜组织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预防试验:试验第7和11天,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组空肠和盲肠黏膜炎性因子表达量升高(p<0.01),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预防组空肠和盲肠黏膜炎性因子表达量降低(p<0.01或p<0.05)。治疗试验:试验第3和9天,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组和益生菌治疗组空肠和盲肠黏膜炎性因子表达量升高(p<0.01或p<0.05);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肠道黏膜炎性因子表达量降低(p<0.01或p<0.05)。

王鹏飞[2](2020)在《黄芪发酵工艺及发酵制品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从大量药食两用的益生菌中选择适宜发酵黄芪的菌种,用来进行发酵黄芪的实验,筛选出发酵黄芪的最佳发酵菌种和最优工艺,通过发酵实验,最终使发酵体系的有效成分提取率有所提高。并且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后,对黄芪发酵液进行评价,以期对黄芪发酵体系的物质基础有一定的理解和阐释。方法:1.本研究按照2015版药典黄芪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批次的黄芪药材进行含量测定,选择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黄芪甲苷的含量最高的黄芪药材。2.建立黄芪总皂苷、总黄酮、粗多糖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法;建立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芒柄花素的HPLC-DAD测定方法;建立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黄芪甲苷的HPLC-ELSD测定方法;3.本研究通过以黄芪总皂苷、总黄酮、粗多糖、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芒柄花素、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黄芪甲苷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从保加利亚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凝结芽包杆菌、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蝉拟青霉、青霉、红曲霉、黑曲霉、蛹虫草、槐耳等菌种筛选出黄芪发酵菌株;4.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黄芪发酵的酶解工艺,优化因素为加酶种类、酶解时间、加酶量、酶解温度;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实验法优化了黄芪发酵工艺,优化因素为:发酵时间,起始pH,黄芪添加量;5.分别采用硫酸-蒽酮法测定粗多糖,芦丁比色法测定总黄酮,硫酸冰乙酸法测定总皂苷;以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芒柄花素四种黄酮类成分的HPLC-DAD方法和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三种皂苷类成分的HPLC-ELSD方法;还有UHPLC-QTOF-MS方法并且用上述方法对黄芪发酵品进行了质量研究。结果:1.按照药典方法评价了从不同公司和产地采购的黄芪药材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黄芪甲苷含量。结果表明购买的黄芪药材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黄芪甲苷的含量均符合药典要求,其中,浑源万生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黄芪甲苷含量最高,分别为0.0652%和0.1158%,因此选择浑源万生的黄芪药材作为实验药材。2.建立黄芪发酵制品的评价方法,分别是粗多糖采用硫酸-蒽酮法,总黄酮采用芦丁比色法,总皂苷采用硫酸-冰乙酸法,这三种方法的标准曲线分别为y=0.0103x+0.0115、y=0.0163x+0.013、y=0.017x-0.0348,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线性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一级加样回收符合要求;实验建立的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可以同时测定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芒柄花素四种黄酮类成分,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可以同时测定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三种皂苷类成分,他们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6205.4x-11.21、y=13095x-78.307、y=15598x-151.23、y=17506x+47.458、y=148493x+4297.5、y=162934x+7795.6、y=47307x+2131.8且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实验的RSD值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54%、100.25%、100.86%、99.37%、100.13%、100.15%、100.17%,RSD分别为1.37%、0.56%、1.20%、1.62%、0.06%、0.34%、0.06%;同时还建立了基于UHPLC-QTOF-MS的黄芪成分检测方法。3.从保加利亚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亚种、凝结芽包杆菌、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蝉拟青霉、青霉、红曲霉、黑曲霉、蛹虫草、槐耳等菌种筛选出黄芪发酵菌株,最终确定黄芪发酵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亚种纳豆芽孢杆菌。4.采用正交试验对黄芪的酶解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首先根据加酶种类、加酶量。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等单因素中选出最佳的加酶种类为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混合酶系,然后以加酶量。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为试验因素,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最终的酶解工艺为加酶量0.1%,酶解时间为60min,酶解温度为50℃;采用响应曲面实验法对黄芪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首先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分别是黄芪添加量、起始pH、发酵时间、接菌量、碳源添加量、氮源添加量,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去除对黄芪发酵结果影响不明显的因素,最终以黄芪添加量、起始pH、发酵时间为实验因素,设计三水平的响应曲面优化黄芪发酵工艺,最终的最佳发酵工艺为黄芪添加量为13%,发酵时间为7d,接菌量为3mL,起始pH为6.50。5.采用建立的方法对黄芪发酵品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黄芪发酵品的多糖含量较发酵前降低,总皂苷增加了约为9.21%,总黄酮含量增长约36.43%。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含量降低,芒柄花苷、芒柄花素含量升高,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Ⅱ含量升高,黄芪皂苷Ⅰ含量降低。通过全成分分析,表明黄芪发酵品中苷类物质减少,苷元类增加。结论:采购的五批黄芪药材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黄芪甲苷的含量均符合药典要求,以浑源万生的含量最高,质量最优,可以作为实验药材。实验表明优选出的枯草芽孢杆菌亚种纳豆芽孢杆菌对黄芪含量影响总体呈现良好趋势,可增加主要成分的含量。验证实验显示采用优选的酶解工艺效率高,耗能少,溶出度高。发酵工艺稳定、节约。高效,符合实验室要求。实验建立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均专属性强、重现性好本论文通过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处理,使得成分的含量有所增加,为黄芪发酵的研究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乔斌[3](2020)在《纳豆激酶发酵优化及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吸收的研究》文中认为纳豆激酶(Nattokinase)是从日本传统食品纳豆中发现的一种分子量约为28kDa的碱性丝氨酸蛋白酶,由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发酵大豆中的蛋白质而得来。纳豆激酶有良好的溶解血栓活性,口服即可发挥良好功效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具有巨大的应用开发前景。然而截至目前,纳豆激酶的规模化生产仍依赖于传统的固态发酵工艺,成本高、效率低;同时,纳豆激酶作为一种活性蛋白质如何通过胃肠消化而进入血液的相关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主要围绕纳豆激酶的液态深层发酵优化以及通过在体外构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模拟模型来研究纳豆激酶的消化吸收过程而展开工作。本研究以纳豆激酶酶活作为指标通过多层次优化确定了纳豆激酶液态发酵的培养基与最佳培养条件。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豆粉,并明确了三组添加剂甘油、CaCl2、MgC12的最适浓度;然后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对纳豆激酶酶活影响最为显着的三个因子分别为磷酸氢二钾、培养温度以及培养时间;三个显着因子经Box-Behnken试验得出最优值。最终确定的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与培养条件为豆粉12g/L、蔗糖24/L、甘油 4g/L、CaCl2 0.2g/L、MgCl2 0.3g/L、KH2PO4 2.3g/L、K2HPO4 14.109g/L、培养温度31.063℃、培养时间37.479h。纳豆激酶液态发酵培养液经超滤与冷冻干燥后所得的纳豆激酶冻干粉NK经过LC-MS/MS检测,与UniProt蛋白数据库进行比对能够确认纳豆激酶的存在,分子量为27.74kDa。构建静态体外模拟消化模型对NK进行胃部与小肠的模拟消化试验,经过1.5h的模拟消化反应得出结论,纳豆激酶能够很好的在小肠环境中保持自身状态,而无法耐受酸性较大的胃部环境。通过Caco-2细胞构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模型,通过形态学观察、跨膜电阻值(TEER)、标志物渗漏检测三项验证完成建模。AP侧上样NK后,经过2h后可在BL侧检测到纳豆激酶,证明纳豆激酶能够穿过小肠上皮细胞而被人体吸收。

杨绍梅[4](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的模块化路径工程设计促进甲萘醌-7的合成》文中研究指明甲萘醌-7(MK-7)属于维生素K2的一种,在血液凝固及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血管钙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与化学合成法相比,微生物发酵法生产MK-7具有质量可控、安全、绿色、天然等优点,而构建基因工程菌作为生产菌株,比诱变育种更具优势。本文以枯草芽孢杆菌168(Bacillus subtilis 168)为出发菌,将B.subtilis内MK-7的生物合成途径分为四个模块:MK-7途径、莽草酸(SA)途径、甲基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甘油异化途径。原位替换MK-7途径中menFDHBEC操纵子的启动子及过表达异源基因menI,对MK-7的合成没有明显影响,而过表达men A使得MK-7产量提高109%。原位替换hepS-menG-hepT操纵子的启动子可促进MK-7的合成,但是原位替换已过表达menA的菌株中该操纵子的启动子,则导致MK-7产量略有降低。过表达SA途径的aroA、aroD、aroE,导致MK-7产量不同程度地降低,而过表达aro K,对合成MK-7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过表达MEP途径的dxs、dxr、yacM、yacN,均可促进MK-7的合成,同时过表达这四个基因使得MK-7产量增加83%;而过表达MEP途径的ispE、yqfP、yqiD,均导致MK-7产量降低。敲除ldh和pab B-pab A,对MK-7的合成没有明显影响;敲除alsS-alsD和aroH,导致MK-7产量大幅降低。然而敲除dhbB,切断肠菌素的合成,使得MK-7产量增加11%。另外,过表达甘油经异化途径的glp K和glp D,并敲除mgsA和araM,分别切断丙酮醛和甘油-1磷酸的合成,使得MK-7产量增加22%。此外,过表达异源基因aroGfbr及内源基因pyrGfbr,MK-7产量均略有增加,然而过表达七烯焦磷酸合成酶组分I—HepS,使得MK-7产量增加11.6%。敲除bd氧化酶编码基因cydAB,对MK-7合成没有明显影响,而过表达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MK-7产量略有增加。最终构建得到菌株BSMK11,摇瓶发酵的MK-7产量为58.95±1.20 mg/L,较出发菌提高5.4倍。在5 L罐中进行分批补料发酵,132 h后MK-7产量达到最高,为281.4±5.0 mg/L(12.0 mg/g DCW),高于之前报道的B.subilis natto生产MK-7的最高产量。本研究对B.subtilis内MK-7的从头合成途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工程改造,遗传背景清晰,能够克服突变菌株的缺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

胡钰洁[5](2017)在《纳豆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融合子发酵纳豆条件优化》文中提出纳豆的发酵工艺条件十分成熟,但因其具有刺鼻的氨味不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本研究使用嗜酸乳杆菌与纳豆芽孢杆菌的融合子进行纳豆发酵,优化发酵条件,旨在保留纳豆发酵过程中纳豆激酶活性的基础上,发挥嗜酸乳杆菌的益生功能和产酸优势,以达到中和氨味和增强纳豆益生功能的双重目的,研究出符合中国人口味且营养更加丰富的纳豆。按照传统工艺,分别以纳豆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混合菌种、融合子、纳豆芽孢杆菌进行纳豆发酵,结果表明,与传统纳豆相比,混菌发酵的纳豆表面的粘性物质较少,味道发酸。而融合子发酵的纳豆拉丝明显,酸味后熟后消失,氨味不明显,而传统纳豆氨味很浓。经单因素试验筛选出蔗糖添加量、前发酵时间和后发酵时间对结果影响显着,因此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综合考察纳豆氨基酸态氮含量和纳豆激酶酶活,得出最佳发酵条件为:糖添加量3.21%,前发酵时间19.66h,后发酵时间12.89 h,经验证最终纳豆中的纳豆激酶酶活可达到1261.28IU/g,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0.4788%,与预测值接近,所制备的纳豆氨味明显减弱,拉丝情况良好,无其他不良气味和滋味。

王瑞珍[6](2017)在《核桃粕固态发酵品质特性及其纳豆激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核桃分布广泛,种植资源丰富,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核桃粕是核桃经压榨生产核桃油后的副产物,含有较高含量的蛋白质,是一种优良的植物蛋白资源。目前,大多企业将核桃粕用于饲料或直接丢弃,对其开发利用研究较少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本论文将采用双菌株混合发酵冷榨核桃粕,对其发酵和干燥特性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s natto)与戴尔凯氏有孢圆酵母(Torlaspora delbrueckii)混合发酵核桃粕在接种量3%、菌种配比1:1、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36?h的最佳条件下,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活性、L*值分别为1801.45?U/g、57.34。发酵过程中,L*值、b*值和多酚含量逐渐减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活菌数先增加后稳定,a*值、pH值、NK活性、挥发性盐基氮和多肽含量增加。发酵60 h后,L*、a*、b*值、多酚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多肽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NK活性、pH值、Bacillus subtils natto活菌数和Torlaspora delbrueckii活菌数分别保持在41.92、6.98、16.65、10.52?mg/g、1.50?mg/g、2.49%、66.19?mg/100g、2034.85?U/g、6.54、4.4×107?cfu/g、5.8×109?cfu/g的水平。(2)Bacillus subtils natto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混合发酵核桃粕在接种量9%、菌种配比1:1.5、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36?h的最优条件下,NK活性、L*值分别为1871.83?U/g、39.56。发酵过程中,L*值、b*值和多酚含量逐渐减小,pH值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活菌数先增加后稳定,a*值、NK活性、挥发性盐基氮和多肽含量增加。发酵60?h后,L*、a*、b*值、多酚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多肽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NK活性、pH值、Bacillus subtils natto活菌数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活菌数分别保持在38.59、7.04、15.61、10.34?mg/g、1.64?mg/g、4.03%、61.70?mg/100g、1880.35?U/g、5.77、3.3×108?cfu/g、6.7×109?cfu/g的水平。(3)分析了Bacillus subtils natto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混合发酵核桃粕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核桃粕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2.56?mg/g,必需氨基酸仅有4种,含量为0.15?mg/g。蒸煮后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为24.17?mg/g,主要包括丙氨酸(62.31%)和甘氨酸(33.60%)。发酵60?h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3.12?mg/g),主要是丙氨酸和甘氨酸被微生物代谢利用,18种游离氨基酸均检测出,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达到63.14%。与核桃粕相比,发酵后苦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无味氨基酸含量增加,而甜味氨基酸含量减少。研究了Bacillus subtils natto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混合发酵核桃粕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核桃粕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烯烃类(78.44%)、芳香烃类(6.39%)、酯类(4.15%)和醛类(1.01%)。蒸煮后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烯烃类(68.57%)、酯类(8.47%)、醛类(3.73%)和醇类(1.49%)。发酵60?h后挥发性成分为烯烃类(75.36%)、酯类(5.79%)、醇类(1.66%)和杂环化合物(0.81%)。相比核桃粕,发酵后酯类、醇类和酸类物质的含量增加。(4)研究了干燥处理对核桃粕发酵品NK活性的影响。对于Bacillus subtils natto与Torlaspora delbrueckii混合发酵品、Bacillus subtils natto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混合发酵品,冷冻干燥效果最佳,其次是真空干燥。冷冻干燥24?h和真空干燥(40℃干燥60?h),NK活性仍可达到干燥前的34.7243.22%。

王杰[7](2017)在《石斑鱼原籍短小芽孢杆菌SE5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室前期从斜带石斑鱼肠道分离筛选到一株优良的益生菌-短小芽孢杆(Bacillus pumilus)SE5,该菌在活性或热灭活状态下均能调节海水鱼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功能,提高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具有很好的商业化潜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SE5进行发酵培养基优化、发酵工艺优化以及喷雾干燥工艺优化,旨在获得活菌数高、生产成本低的短小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工业化生产工艺,为其商业化推广打下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响应面(RSM)法和单因素多水平试验对SE5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研究,最后确定了最佳基础培养基:麸皮10 g/L,黄豆饼粉38 g/L,NaCl 6 g/L,响应面模型预测活菌数最优结果为3.71×109 CFU/mL,验证试验实际测定值为3.61×109 CFU/mL;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装液量50 mL/250 mL、接种量5%、温度28℃、初始pH 6.4。最后对SE5的产孢条件进行优化,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在最佳基础发酵培养基和摇瓶发酵条件基础上确定了最佳产孢无机盐组合:CaCO3 0.3 g/L,MgSO4·7H2O 1.5 g/L,MnSO4·H2O 0.4 g/L。综上,SE5发酵培养基组成为:麸皮10 g/L,黄豆饼粉38 g/L,NaCl 6 g/L,CaCO3 0.3 g/L,MgSO4·7H2O 1.5 g/L,MnSO4·H2O 0.4 g/L;发酵条件为:装液量50 mL/250 mL,接种量5%,初始pH 6.4,温度28℃,摇床转速150 r/min。按照此发酵工艺培养24 h后活菌数平均值为6.29×109 CFU/mL,几乎不产孢;培养48 h后活菌数的平均值为3.21×109 CFU/mL,芽孢数的平均值为1.60×109 CFU/mL,产孢率为49.8%。2.5 L发酵罐放大研究表明,溶氧水平对SE5的菌体生长和芽孢形成有显着影响,当溶氧水平为40%时,发酵24 h后SE5的发酵水平达到最高;发酵过程中控制pH对SE5的生长和产孢没有显着影响。SE5在5 L发酵罐中的培养条件为:通气量2.4 L/min,罐压0.05Mpa,培养温度28℃,自然pH,0-4 h时转速200 r/min,4-24 h时保持溶氧水平40%,在此条件下,发酵24 h后活菌数为5.28×109 CFU/mL,芽孢数为5.20×109 CFU/mL,产孢率为98.5%。3.以麦芽糊精为载体,进料速度18.38 mL/min,雾化压力0.3 Mpa,对SE5发酵液进行喷雾干燥,菌粉活菌数为3.725×1011 CFU/g,产品得率为74.47%,水分含量为2.26%,密度为0.4255 g/cm3,pH为6.91,总糖含量3.18%。人工胃液耐受实验表明,菌粉中SE5对人工胃液有一定耐受性,pH 2.0的人工胃液处理2 h后菌种存活率较低,但pH 3.0和4.0的人工胃液处理2 h后菌种存活率较高,活菌数分别为7.83×1010 CFU/g和11×1010 CFU/g。菌粉中SE5对不同胆盐浓度的人工肠液有很强耐受能力,经含0.1%-0.5%胆盐的人工肠液处理3 h后,SE5活菌数均超过10100 CFU/g。

谭铭胜,厉大伟,邓元元,彭涵阁,兰时乐[8](2015)在《纳豆芽孢杆菌固体发酵条件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优化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条件及确定适宜固态发酵培养基,以芽孢数为指标,采用固体发酵方法,研究了培养基组成、固液比、接种量、p H、培养基装量和发酵时间等发酵条件对芽孢数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适宜的发酵条件为:麦麸58%、沸石粉34%、豆饼粉5.35%、葡萄糖2%、KH2PO40.5%、Mg SO4·7H2O 0.15%、p H 7.56、固液比1:1.1、装量50.39 g/250 m L三角瓶、接种量4.16%、发酵时间4天。在此条件下,芽孢数达到6.48×1010CFU/g。

谭铭胜[9](2015)在《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条件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纳豆芽孢杆菌为发酵菌种,研究纳豆芽孢杆菌固体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纳豆芽孢杆菌制剂的干燥工艺以及在肉鸡养殖中的应用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纳豆芽孢杆菌固体发酵条件优化。以麦麸和沸石粉为主要原料,芽孢数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了麦麸:沸石粉的比例、葡萄糖添加量、KH2PO4添加量、MgSO4.7H2O添加量以及固水比、初始pH值、装量、接种量、发酵时间等对芽孢形成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适宜的发酵条件为:麦麸58%、沸石粉34%、豆饼粉5.35%、葡萄糖2%、KH2PO40.5%、 MgSO4·7H2O0.15%、pH 7.56、固液比1:1.1、装量50.39g/250mL三角瓶、接种量4.16%、发酵时间4d。在此条件下,芽孢数达到6.48×1010cfu/g。(2)纳豆芽孢杆菌制剂干燥工艺的研究。以菌体成活率为指标,研究了干燥保护剂种类、添加量、干燥温度、保护剂添加方式以及发酵料贮藏时间对干燥过程中菌体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保护剂为海藻糖,添加量为4%,发酵前添加,60℃下干燥至水分含量10%,菌体存活率达到95.36%。30℃下连续贮藏70d,活菌数下降不显着。(3)纳豆芽孢杆菌制剂应用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肉鸡日粮中添加0.2%纳豆芽孢杆菌制剂,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提高11.91%,平均体重提高11.18%,死淘率仅为0.43%,较对照下降111.16%,但屠宰率、胸肌率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着,养殖饲料成本较对照下降13.91%。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廖杰琼[10](2014)在《菜籽粕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的条件及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旨在以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菜籽粕,以纳豆激酶的产量为考核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而法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并对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参数的变化进行检测,力求发现其相关性,建立固态发酵动力学模型。将上述所得的最佳发酵生产工艺及动力学模型运用到浅盘发酵的生产方式,进行菜籽粕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研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为优化以菜籽粕与麸皮为基质产纳豆激酶的培养基组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不同速效氮源、速效碳源、无机盐的种类及其添加量为自变量,纳豆激酶酶活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成设计原理,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而试验,建立回归模型。经响应而分析,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结果显示优化后培养基组成为:菜籽粕:麸皮7:3,初始固液比1.0:0.8的基础培养基中,添加尿素0.40g/100g、葡萄糖0.55g/100g、氯化钙0.35g/100g,在初始pH值7.0,温度37℃条件下发酵48h纳豆激酶酶活可达3935.07U/g。2.利用优化后的的培养基配方,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以产纳豆激酶酶活为响应值,对7种因素(接种量、种龄、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基质厚度、初始固液比、初始pH值)的重要性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发酵温度、初始固液比、发酵时间对响应值的影响显着。利用中心组合设计进一步优化产纳豆激酶的发酵条件,对模型进行分析得到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菜籽产纳豆激酶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6.01℃,初始固液比1.0:0.9,发酵时间92.81h,在此条件下纳豆激酶酶活可达6031.33U/g。3.利用第1、2部分试验优化后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最佳条件下的菜籽粕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试验,定期检测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包括纳豆激酶、活菌数、芽孢数、氨基酸态氮、还原糖,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借鉴液体发酵动力学研究方法,分别选用Logistic模型和用Leudeking-Piret模型建立发酵过程中纳豆芽孢杆菌生长、纳豆激酶形成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0至108h的发酵时间范围所选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纳豆芽孢杆菌生长和纳豆激酶生成的计算值和实测值。试验进一步了解了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的规律,及各参数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浅盘试验工艺控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4.利用上述所得的最佳培养基红成和发酵条件,将动力学研究结果应用到浅盘发酵的生产方式,采用不同初始固液比和基质厚度配制固态发酵培养基,测定发酵产物的活菌数、芽孢数、纳豆激酶活力、还原糖及氨基酸态氮等指标的结果,应用动力学研究的预测结果,对菜籽粕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进行扩大培养,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二、纳豆芽孢杆菌SFU-18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豆芽孢杆菌SFU-18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和山羊肠道防御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益生茵概述
        1.1 益生菌的定义
        1.2 益生菌的分类
        1.3 益生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1.4 益生菌的生物学特性
        1.5 益生菌对动物机体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益生菌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2.1 瘤胃微生物的特点
        2.2 益生菌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2.3 益生菌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2.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屎肠球菌筛选与复合益生菌制剂的制备工艺
        试验一 屎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培养基及试剂配置
        2. 试验方法
        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2 菌株的鉴定
        2.3 菌株生物学特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3.2 菌株的生化鉴定
        3.3 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构建
        3.4 菌株的生长特性
        3.5 菌株对人工胃液和肠液的耐受性
        3.6 菌株体外抑菌
        4. 讨论
        4.1 菌株的分离鉴定
        4.2 菌株生物学特性
        试验二 复合益生菌制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益生菌种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培养基及培养液的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菌种活化
        2.2 种子液的制备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2.3 复合益生菌生产发酵条件优化
        2.4 复合益生菌生产制备工艺及发酵稳定性评价
        2.5 检测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液活菌生长曲线与pH值变化
        3.2 复合益生菌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3.3 复合益生菌批次生产发酵液中相关指标的变化
        3.4 储存时间对复合益生菌制剂存活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复合益生菌种子液活菌生长特性研究
        4.2 复合益生菌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4.3 复合益生菌发酵过程稳定性评价
        4.4 储存时间对复合益生菌制剂存活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及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材料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
        2.2 奶牛的饲养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3.2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4.1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4.2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的山羊肠道防御机能影响
        试验一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的山羊生命体征及肠道组织学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相关试剂的配置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与制作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益生菌制剂预防山羊肠道感染大肠杆菌的试验结果
        3.2 复合益生菌制剂治疗山羊肠道大肠杆菌感染的试验结果
        4. 讨论
        试验二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山羊肠道菌群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与制备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益生菌制剂预防山羊肠道感染大肠杆菌时肠道菌群的变化
        3.2 复合益生菌制剂治疗山羊肠道大肠杆菌感染时肠道菌群的变化
        4 .讨论
        试验三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山羊肠壁中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
        2.3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肠壁组织中相关基因mRNA表达
        2.4 结果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益生菌制剂预防山羊肠道感染大肠杆菌肠壁炎性因子表达的变化
        3.2 复合益生菌制剂治疗山羊肠道大肠杆菌感染肠壁炎性因子表达的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黄芪发酵工艺及发酵制品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含量测定的黄芪药材的质量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试材材
    2 实验方法
        2.1 黄芪药材黄芪甲苷测定
        2.2 黄芪药材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测定
    3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黄芪药材和发酵制品含质量评价方法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与发酵品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材
    2 实验方法
        2.1 黄芪发酵液的制备
        2.2 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 实验结果
        3.1 总皂苷方法学考察
        3.2 粗多糖方法学考察
        3.3 总黄酮方法学考察
        3.4 黄酮类成分HPLC方法学考察
        3.5 皂苷类成分HPLC方法学考察
第三部分 黄芪发酵菌种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与菌种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材
    2 实验方法
        2.1 菌种的活化培养
        2.2 黄芪发酵液制备
        2.3 菌株筛选的评价指标
    3 实验结果
        3.1 各菌种黄芪总皂苷含量
        3.2 各菌种黄芪总黄酮含量
        3.3 各菌种黄芪总多糖含量
        3.4 各菌种发酵黄芪HPLC含量
        3.5 综合评分结果
第四部分 黄芪发酵工艺的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材
    2 实验方法
        2.1 黄芪酶解工艺优化
        2.2 黄芪发酵工艺优化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酶解工艺优化
        3.2 黄芪发酵优化
第五部分 黄芪发酵品质量评价
    第一节 基于含量测定的黄芪发酵品质量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发酵品粗多糖测定
        3.2 黄芪发酵品总黄酮含量
        3.3 黄芪发酵品总皂苷含量测定
        3.4 黄芪发酵品主要成分HPLC测定
    第二节 基于成分变化的黄芪发酵品评价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药发酵及黄芪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纳豆激酶发酵优化及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吸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豆与纳豆激酶
        1.1.1 纳豆
        1.1.2 纳豆激酶
        1.1.3 纳豆激酶发酵
    1.2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吸收
        1.2.1 人的消化系统
        1.2.2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系统的概述
        1.2.3 体外模拟小肠吸收
        1.2.4 Caco-2细胞模型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纳豆激酶发酵工艺优化研究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仪器
        2.1.4 试剂
    2.2 方法
        2.2.1 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纳豆激酶酶活
        2.2.2 碳氮源选择
        2.2.3 单因素试验
        2.2.4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2.2.5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
        2.2.6 Box-Behnken试验设计
        2.2.7 优化模型验证
        2.2.8 纳豆激酶冻干粉的制备及活性检测
        2.2.9 NK的蛋白含量及种类检测
        2.2.10 LC-MS/MS鉴定纳豆激酶与一级结构预测
    2.3 结果分析
        2.3.1 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纳豆激酶酶活
        2.3.2 碳氮源选择
        2.3.3 单因素试验
        2.3.4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2.3.5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
        2.3.6 Box-Behnken试验设计
        2.3.7 优化模型验证
        2.3.8 纳豆激酶冻干粉的活性检测
        2.3.9 NK的蛋白含量及种类检测
        2.3.10 LC-MS/MS鉴定纳豆激酶与一级结构预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豆激酶的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吸收研究
    3.1 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仪器
        3.1.3 试剂
        3.1.4 溶液配制
    3.2 方法
        3.2.1 体外模拟胃阶段消化
        3.2.2 体外模拟小肠阶段消化
        3.2.3 Caco-2细胞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2.4 细胞毒性实验
        3.2.5 纳豆激酶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穿膜实验
    3.3 结果分析
        3.3.1 体外模拟胃阶段消化
        3.3.2 体外模拟小肠阶段消化
        3.3.3 Caco-2细胞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3.4 细胞毒性实验
        3.3.5 纳豆激酶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穿膜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枯草芽孢杆菌的模块化路径工程设计促进甲萘醌-7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MK-7
        1.1.1 维生素K的分类及功能
        1.1.2 MK-7的市场前景
        1.1.3 MK-7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1.2 模块化路径工程
    1.3 MK合成途径
        1.3.1 B.subtilis内MK-7合成途径
        1.3.2 Streptomyces内MK合成途径
        1.3.3 E.coli内MK合成途径
    1.4 SA途径
        1.4.1 DAHP合成酶
        1.4.2 SA脱氢酶
        1.4.3 SA激酶
        1.4.4 EPSP合成酶
    1.5 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
        1.5.1 MVA途径
        1.5.2 MEP途径
    1.6 甘油异化途径
        1.6.1 glp调节子
        1.6.2 glpF-glpK操纵子
        1.6.3 glpD基因
    1.7 电子传递链
        1.7.1 细胞色素bd
        1.7.2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
    1.8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和质粒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药品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质粒的提取
        2.2.3 目的条带的切胶回收
        2.2.4 目的条带的纯化回收
        2.2.5 DNA片段的酶切及连接
        2.2.6 DNA片段的合成与测序
        2.2.7 DNA片段的PCR扩增
        2.2.8 重叠PCR反应
        2.2.9 菌液PCR验证
        2.2.10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11 E.coli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2.12 B.subtilis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2.2.13 目的基因的无标记修饰
        2.2.14 菌种的保藏
        2.2.15 qRT-PCR
        2.2.16 摇瓶发酵培养及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2.2.17 MK-7的提取及定量检测
        2.2.18 甘油的检测
        2.2.19 5L罐发酵
        2.2.20 细胞干重的测定
第3章 MK-7途径的工程改造对MK-7合成的影响
    3.1 出发菌BS168NU的设计及构建
    3.2 MK-7途径重组菌株的构建及效应
        3.2.1 menFDHBEC操纵子前导区的原位修饰
        3.2.2 异源DHNA-CoA水解酶表达菌株的设计及构建
        3.2.3 DHNA七烯转移酶过表达菌株的设计及构建
        3.2.4 hepS-menG-hepT操纵子前导区的原位修饰
        3.2.5 MK-7途径工程改造后的效应
    3.3 小结
第4章 SA途径及MEP途径的工程改造对MK-7合成的影响
    4.1 SA途径重组菌株的构建及效应
        4.1.1 DAHP合成酶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4.1.2 SA脱氢酶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4.1.3 SA激酶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4.1.4 EPSP合成酶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4.1.5 SA途径工程改造后的效应
    4.2 MEP途径重组菌株的构建及效应
        4.2.1 DXP合成酶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4.2.2 DXP还原异构酶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4.2.3 MEP胞苷酰转移酶与MECPP合成酶共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4.2.4 CDP-ME激酶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4.2.5 HMBPP还原酶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4.2.6 FPP合成酶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4.2.7 MEP途径工程改造后的效应
    4.3 小结
第5章 抑制部分副产物的合成及甘油异化途径的改造对MK-7合成的影响
    5.1 抑制乳酸及羟基丁酮的合成
        5.1.1 乳酸脱氢酶缺陷菌株的构建
        5.1.2 乙酰乳酸合成酶及脱羧酶共缺陷菌株的构建
        5.1.3 发酵结果及分析
    5.2 抑制芳香族氨基酸及叶酸的合成
        5.2.1 分支酸变位酶缺陷菌株的构建
        5.2.2 对氨基苯甲酸合成酶缺陷菌株的构建
        5.2.3 发酵结果及分析
    5.3 抑制肠菌素的合成
        5.3.1 异分支酸裂合酶缺陷菌株的构建
        5.3.2 发酵结果及分析
    5.4 甘油异化途径的工程改造对MK-7合成的影响
        5.4.1 甘油激酶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5.4.2 甘油3-磷酸脱氢酶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5.4.3 甘油异化途径改造后的效应
    5.5 抑制丙酮醛及甘油-1-磷酸的合成
        5.5.1 丙酮醛合成酶缺失菌株的构建
        5.5.2 甘油-1-磷酸脱氢酶缺失菌株的构建
        5.5.3 发酵结果及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其它相关改造及发酵优化对MK-7合成的影响
    6.1 异源DAHP合成酶的过表达
        6.1.1 过表达菌株的设计及构建
        6.1.2 发酵结果及分析
    6.2 CTP合成酶的过表达
        6.2.1 过表达菌株的设计及构建
        6.2.2 发酵结果及分析
    6.3 Hep PP合成酶组分I的过表达
        6.3.1 过表达菌株的设计及构建
        6.3.2 发酵结果及分析
    6.4 呼吸链的工程改造对MK-7合成的影响
        6.4.1 bd氧化酶缺陷菌株的构建
        6.4.2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6.4.3 发酵结果及分析
    6.5 工程改造总结
    6.6 发酵优化对MK-7合成的影响
        6.6.1 碳源组合优化对MK-7合成的影响
        6.6.2 补料分批发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纳豆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融合子发酵纳豆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纳豆菌的特点
    2 纳豆激酶
    3 纳豆的生理作用
        3.1 抑癌抗癌作用
        3.2 抗氧化作用
        3.3 促进凝血以及防治骨质疏松症
        3.4 抗致病菌作用
        3.5 溶栓作用及降血压
    4 纳豆的传统发酵工艺
    5 影响纳豆发酵的因素
        5.1 初始含水量的影响
        5.2 接种量的影响
        5.3 发酵温度的影响
        5.4 发酵时间的影响
    6 应用
        6.1 大豆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生产
        6.2 微生态制剂
        6.3 调味品
        6.4 天然防腐剂
        6.5 心血管药物
        6.6 饲料添加剂
    7 纳豆产品的展望
    8 原生质体融合发酵研究进展
    9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纳豆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融合子与纳豆芽孢菌发酵纳豆对比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试剂、培养基及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融合子菌落形态观察
        2.2 纳豆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融合子个体形态观察
        2.3 对比纳豆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与嗜酸乳杆菌混合、融合子发酵纳豆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第三章 纳豆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融合子发酵纳豆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试剂、培养基及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尿激酶标准曲线
        2.2 接种量对纳豆激酶酶活和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
        2.3 蔗糖添加量对纳豆激酶酶活和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
        2.4 前发酵时间对纳豆激酶酶活和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
        2.5 后发酵时间对纳豆激酶和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
        2.6 纳豆芽孢杆菌与嗜酸乳杆菌融合子发酵工艺优化
        2.7 传统纳豆与融合子纳豆对比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6)核桃粕固态发酵品质特性及其纳豆激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核桃研究现状
        1.1.1 核桃开发利用
        1.1.2 核桃粕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
    1.2 发酵技术
        1.2.1 固态发酵
        1.2.2 液态发酵
    1.3 纳豆芽孢杆菌
        1.3.1 纳豆激酶的研究现状
        1.3.2 纳豆菌及其发酵产品的功能性
        1.3.3 纳豆菌产纳豆激酶的研究现状
        1.3.4 纳豆菌固态发酵的风味研究现状
    1.4 乳酸菌、酵母菌
    1.5 混合菌种发酵技术
        1.5.1 混合菌种发酵的优势
        1.5.2 混合菌种发酵产酶的研究现状
        1.5.3 混合菌种固态发酵的风味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菌种混合固态发酵核桃粕的菌种优选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培养基
        2.2.4 指标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核桃粕基本组成
        2.3.2 微生物生长曲线
        2.3.3 双菌种混合发酵核桃粕多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2.3.4 双菌种混合发酵核桃粕L*值变化
        2.3.5 双菌种混合发酵核桃粕硬度和黏性变化
        2.3.6 双菌种混合发酵核桃粕纳豆激酶活性变化
        2.3.7 不同菌种处理对发酵品pH值的影响
        2.3.8 不同菌种处理对纳豆激酶纯品酶活性的影响
        2.3.9 发酵培养基pH对纳豆激酶活性的影响
        2.3.10 pH值对发酵品活菌数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双菌种混合固态发酵核桃粕产纳豆激酶和风味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培养基
        3.2.4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混合菌种固态发酵核桃粕产纳豆激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3.3.2 混合菌种固态发酵核桃粕正交试验结果
        3.3.3 混合菌种固态发酵核桃粕挥发性成分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双菌种混合固态发酵核桃粕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培养基
        4.2.4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多酚含量的变化
        4.3.2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
        4.3.3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变化
        4.3.4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纳豆激酶活性的变化
        4.3.5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活菌数的变化
        4.3.6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多肽含量的变化
        4.3.7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色泽的变化
        4.3.8 纳豆菌与戴尔凯氏有孢圆酵母混合发酵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
        4.3.9 纳豆菌与植物乳杆菌混合发酵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
        4.3.10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4.3.11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分类
        4.3.12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干燥方式对双菌种发酵核桃粕纳豆激酶活性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培养基
        5.2.4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干燥方式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变化的比较
        5.3.2 不同干燥方式干燥过程中纳豆激酶活性的变化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石斑鱼原籍短小芽孢杆菌SE5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引言
    1.1 芽孢杆菌类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1 概念
        1.1.2 芽孢杆菌类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种类
        1.1.3 芽孢杆菌类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上的作用机理及效果
        1.1.4 影响芽孢杆菌类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效果的因素
    1.2 饲用芽孢杆菌类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研究
        1.2.1 培养基优化
        1.2.2 发酵工艺
        1.2.3 喷雾干燥技术
        1.2.4 微生态制剂剂型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短小芽孢杆菌SE5 发酵培养基及摇瓶培养条件优化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菌株
        2.1.2 培养基
        2.1.4 试剂
        2.1.5 测定方法
        2.1.6 发酵培养基优化
        2.1.7 摇瓶发酵条件优化
        2.1.8 产孢条件优化
    2.2 结果
        2.2.1 短小芽孢杆菌SE5 生长曲线测定
        2.2.2 培养基优化结果
        2.2.3 摇瓶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
        2.2.4 芽孢形成条件优化
    2.3 讨论
        2.3.1 种子液菌龄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3.2 发酵培养基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3.3 发酵条件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3.4 芽孢形成条件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短小芽孢杆菌SE5的5 L发酵罐放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发酵条件
        3.1.4 发酵液菌体生物量测定
        3.1.5 芽孢率测定
        3.1.6 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方法-DNS法
        3.1.7 指标测定
        3.1.8 主要试验仪器
    3.2 结果
        3.2.1 葡萄糖标准曲线测定
        3.2.2 不同溶氧水平下菌种生长情况
        3.2.3 pH对菌种生长影响
        3.2.4 SE5在5 L发酵罐中的生长情况
    3.3 讨论
        3.3.1 发酵过程中控制溶氧水平对SE5 生长的影响
        3.3.2 发酵过程中调控pH对 SE5 生长的影响
        3.3.3 SE5在5 L发酵罐中不同生长阶段各项指标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短小芽孢杆菌SE5 菌粉加工工艺及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菌粉制备工艺
        4.1.3 测定方法
    4.2 结果
        4.2.1 不同载体的喷雾干燥效果
        4.2.2 雾化压力对产品得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4.2.3 进料速度对产品得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4.2.4 喷雾干燥菌粉产品性能评价
    4.3 讨论
        4.3.1 不同干燥载体对产品得率的影响
        4.3.2 雾化压力对菌粉中SE5 存活率和产品得率的影响
        4.3.3 进料速度对菌粉中SE5 存活率和产品得率的影响
        4.3.4 喷雾干燥对菌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4.3.5 人工胃液和肠液对菌粉中SE5 存活率的影响
    4.4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纳豆芽孢杆菌固体发酵条件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单因素试验
    2.2发酵条件优化
3结论与讨论

(9)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条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豆芽孢杆菌及其用途
        1.1.1 纳豆芽孢杆菌
        1.1.2 纳豆芽孢杆菌用途
        1.1.3 纳豆芽孢杆菌作为益生菌用于饲料添加剂
        1.1.4 纳豆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
        1.1.5 饲用纳豆芽孢杆菌的应用研究进展
    1.2 固体发酵技术
        1.2.1 固体发酵技术
        1.2.2 固体发酵技术应用现状
    1.3 动物微生态制剂研究及应用进展
    1.4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豆芽孢杆菌固体发酵条件及其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培养方法
        1.2.2 单因素试验
        1.2.3 发酵条件优化
        1.2.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麦麸:沸石粉的比例对芽孢数的影响
        2.1.2 葡萄糖添加量对芽孢数的影响
        2.1.3 KH_2PO_4添加量对芽孢数的影响
        2.1.4 MgSO_4.7H_2O添加量对芽孢数的影响
        2.1.5 固液比对芽孢数的影响
        2.1.6 初始pH值对芽孢数的影响
        2.1.7 接种量对芽孢数的影响
        2.1.8 装量对芽孢数的影响
        2.1.9 发酵时间对芽孢数的影响
        2.2 发酵条件优化
        2.2.1 响应面实验设计及其结果
        2.2.2 方差分析
        2.2.3 响应面分析
        2.2.4 模型验证
    3 结论
第三章 纳豆芽孢杆菌制剂干燥工艺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干燥保护剂种类对菌体成活率的影响
        3.2.2 海藻糖添加量对菌体成活率的影响
        3.2.3 干燥温度对菌体成活率的影响
        3.2.4 保护剂添加方式对菌体成活率的影响
        3.2.5 发酵料贮藏时间对菌体成活率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纳豆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在肉鸡中的应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纳豆芽孢杆菌制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4.2.2 纳豆芽孢杆菌制剂对肉鸡日增重及料肉比的影响
        4.2.3 纳豆芽孢杆菌制剂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10)菜籽粕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的条件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豆激酶发酵生产研究现状
        1.1.1 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研究
        1.1.1.1 固态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研究
        1.1.1.2 液态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研究
        1.1.2 利用不同原料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研究
        1.1.2.1 以大豆、豆粕及豆渣为原料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研究
        1.1.2.2 以玉米粉及麸皮为原料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研究
        1.1.3 纳豆激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1.1.4 纳豆激酶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1.2 菜籽粕综合应用现状
        1.2.1 菜籽粕中生物活性物质
        1.2.1.1 硫代葡萄糖甙
        1.2.1.2 植酸
        1.2.1.3 单宁
        1.2.2 菜籽粕中蛋白质
        1.2.3 菜籽粕在畜禽及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2.3.1 菜籽粕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1.2.3.2 菜籽粕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2.4 菜籽粕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1.3 固态发酵动力学的研究
        1.3.1 液态深层发酵动力学的研究及成果
        1.3.2 固态深层发酵动力学研究现状及难点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4.2.1 菜籽粕固态发酵生产纳豆菌培养基的优化
        1.4.2.2 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1.4.2.3 固态发酵过程中控制参数的检测指标及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1.4.2.4 浅盘试验
第二章 菜籽粕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培养基的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试验菌种
        2.1.1.2 培养基
        2.1.1.3 试验原材料及试剂
        2.1.1.4 仪器与设备
        2.1.2 试验方法
        2.1.2.1 菌种活化与种子液制备
        2.1.2.2 测定方法
        2.1.2.3 单因素试验
        2.1.2.4 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
        2.1.2.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纳豆激酶活力标准曲线
        2.2.1.1 琼脂糖-纤维蛋白原平板法尿激酶标准曲线
        2.2.2 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产酶过程中的单因素影响
        2.2.2.1 菜籽粕与麸皮的配比对产酶的影响
        2.2.2.2 不同速效氮源及浓度对纳豆激酶产量的影响
        2.2.2.3 不同速效碳源及浓度对纳豆激酶产量的影响
        2.2.2.4 不同无机盐及浓度对纳豆激酶产量的影响
        2.2.3 响应而试验与结果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菜籽粕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1.1 试验菌种
        3.1.1.2 试验培养基
        3.1.1.3 试验原材料与试剂
        3.1.2 试验方法
        3.1.2.1 菌种活化与种子液制备
        3.1.2.2 初始产酶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1.2.3 单因素试验
        3.1.2.4 纳豆激酶酶活的测定
        3.1.2.5 Plackett-Burman试验
        3.1.2.6 最陡爬坡试验
        3.1.2.7 响应而试验设计优化
        3.1.2.8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2.1.1 接种量对纳豆激酶产量的影响
        3.2.1.2 种龄对纳豆激酶产量的影响
        3.2.1.3 发酵温度对纳豆激酶产量的影响
        3.2.1.4 发酵时间对纳豆激酶产量的影响
        3.2.1.5 基质厚度对纳豆激酶产量的影响
        3.2.1.6 初始固液比对纳豆激酶产量的影响
        3.2.1.7 初始pH值比对纳豆激酶产量的影响
        3.2.2 Plackett-Burman试验对影响因素的筛选
        3.2.3 最陡爬坡试验
        3.2.4 响应而优化发酵条件
    3.3 结论
第四章 发酵过程中主要参数的变化及发酵动力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1.1 菌种
        4.1.1.2 培养基
        4.1.1.3 试验原材料与试剂
        4.1.1.4 试验仪器与设备
        4.1.2 试验方法
        4.1.2.1 纳豆激酶固态发酵及动力学参数的获得
        4.1.2.2 发酵过程指标测定方法
        4.1.2.3 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4.1.3 发酵动力学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发酵过程中主要参数的变化情况
        4.2.1.1 发酵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变化情况
        4.2.1.2 发酵过程中芽孢数的变化情况
        4.2.1.3 发酵过程中纳豆激酶活力的变化情况
        4.2.1.4 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和还原糖的变化情况
        4.2.1.5 发酵前后的总糖变化情况
        4.2.2 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2.1 菌体生长模型及拟合效果
        4.2.2.2 纳豆激酶生成模型及拟合效果
    4.3 结论
第五章 菜籽粕固态浅盘发酵产纳豆激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试验菌种
        5.1.1.2 基础培养基
        5.1.1.3 试验原材料及试剂
        5.1.1.4 仪器与设备
        5.1.2 试验方法
        5.1.2.1 菌种活化与种子液制备
        5.1.2.2 浅盘发酵试验
        5.1.2.3 不同初始固液比及基质厚度对浅设发酵的影响
        5.1.2.4 纳豆激酶的测定方法
        5.1.2.5 活菌数的测定方法
        5.1.2.6 芽孢数的测定方法
        5.1.2.7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5.1.2.8 氨基酸态氮的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动力学模型预测值与浅盘发酵实测值的比较
        5.2.1.1 菌落总数的动力学模型预测值与浅盘发酵实测值的比较
        5.2.1.2 纳豆激酶的动力学模型预测值与浅盘发酵实测值的比较
        5.2.2 不同初始固液比及不同基质厚度浅盘发酵纳豆激酶测定结果
        5.2.2.1 不同初始固液比浅盘发酵纳豆激酶测定结果
        5.2.2.2 不同基质厚度浅盘发酵纳豆激酶测定结果
        5.2.3 不同初始固液比及不同基质厚度浅盘发酵菌落总数及芽孢数测定结果
        5.2.3.1 不同初始固液比浅盘发酵菌落总数及芽孢数测定结果
        5.2.3.2 不同基质厚度浅盘发酵菌落总数及芽孢数测定结果
        5.2.4 不同初始固液比及不同基质厚度浅盘发酵还原糖及氨基酸态氮测定结果
        5.2.4.1 不同初始固液比浅盘发酵还原糖及氨基酸态氮测定结果
        5.2.4.2 不同基质厚度浅盘发酵还原糖及氨基酸态氮测定结果
    5.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本论文主要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纳豆芽孢杆菌SFU-18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和山羊肠道防御机能的影响[D]. 刘艳玲. 扬州大学, 2020(04)
  • [2]黄芪发酵工艺及发酵制品质量评价研究[D]. 王鹏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纳豆激酶发酵优化及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吸收的研究[D]. 乔斌. 山东大学, 2020(11)
  • [4]枯草芽孢杆菌的模块化路径工程设计促进甲萘醌-7的合成[D]. 杨绍梅. 天津大学, 2019(01)
  • [5]纳豆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融合子发酵纳豆条件优化[D]. 胡钰洁.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6)
  • [6]核桃粕固态发酵品质特性及其纳豆激酶活性研究[D]. 王瑞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1)
  • [7]石斑鱼原籍短小芽孢杆菌SE5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研究[D]. 王杰. 集美大学, 2017(05)
  • [8]纳豆芽孢杆菌固体发酵条件及其优化研究[J]. 谭铭胜,厉大伟,邓元元,彭涵阁,兰时乐.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5)
  • [9]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条件及应用研究[D]. 谭铭胜.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10]菜籽粕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的条件及动力学研究[D]. 廖杰琼.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纳豆芽孢杆菌SFU-18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