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科学的、合理的幸福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克服了传统幸福观的抽象性和主观性,立足于现实世界,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强调人的需要是追求幸福的内在动力,满足人的合理需要的过程是实现幸福的过程,通过对本质的完全占有和实现,最终获得幸福。幸福不仅是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更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与富足。幸福是人类追求的高级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追求幸福是人类活动的本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流动人口成为城市的新型人群,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对于整个城市的幸福指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也是检测城镇化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认同是城市的稳定器,提升流动人口的幸福感指数,有利于提升他们对所在城市认同,所以更有助于整个城市和社会的和谐。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对提升流动人口的幸福感探究有何借鉴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西方哲学幸福思想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现实世界和人的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他立足于实现全世界人的幸福。他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解释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幸福观所强调的幸福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地满足,同时还在于精神层面地满足与充实。马克思的幸福概念可以被定义为:幸福是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和快乐的心理体验。这里包含着幸福的几个基本特征:一是主观性(快乐的心理体验)与客观性(人的合理需要)的统一,二是真实性(需要、欲望和利益真实的实现)和虚幻性(需要、欲望和利益虚幻的实现)的统一,三是绝对性(人人都有幸福)与相对性(人人幸福不同)的统一。
(一)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征
想要审计质量越高,就要有更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审计的成本就会增加,就会使会计师事务所要求更高的审计收费,所以审计收费也可以从反向上衡量审计质量。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社会地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人的生存基础是从事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具有社会历史性,所以人也具有社会历史性。马克思克服了前人幸福理论的片面性、主观臆断性,指出幸福的主体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劳动实践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手段,体现人追求幸福的现实意义。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人有意识、有需要,对客观存在具有能动反应,能够自主进行劳动实践。也正是通过有目的的劳动,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下改变着世界,满足主体生存需要和实现自身更好地发展,探寻人的本质,从而实现自己的幸福。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能肆意进行,要遵循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征,马克思把人的这种特征总结为“人类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要求,是人的本质在人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重要论断。
(二)人的需要与幸福的关系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需要在患者月经流净后的3d后使用,并口服到下一次月经来的前3d。所有患者服药期间需要进行避孕[3]。
1)需要是人进行活动和追求幸福的内生动力
3)数据融合:考虑到系统数据融合的需求,簇头担负节点信息收集与数据融合的任务,从而提高网络的检测精度。
需要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在动机,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人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而进行的。人的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生存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维持个体生命特征的物质存在,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二是享受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滋生的能够享有更好、更优质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令身心愉悦的心理体验。不仅要有所居、有所穿,而且要住的更舒适、穿的更美观,外出旅游从而实现身心愉悦,追求文化艺术来陶冶自己的情操。三是发展需要,这是人的最高级需要,是人为了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自身,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可以实现发展目的。人只有满足了最低层次得生存需要,才能进一步追求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这三种层次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幸福体验。但在满足需求,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正确、合理的手段,在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前提下来追求自身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幸福。
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他们的需要即它们的本性”514,它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其能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人和动物的根本性区别。马克思对于幸福问题的研究是以人的需要为原点进行,他认为,人类生存及其所有活动得以进行的目的和原因就是为了满足需要,需要是一切活动得以进行的内生动力。同样,人类追求幸福的活动也是源于人的需要,在需要的驱动下,人类立足于现实,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自身幸福,这也成为人们实现幸福的首要途径,当需要满足之后就会感到幸福。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86 人们通过具体的劳动满足的各种需要,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需要,以新的需求继续指引着实践活动,实现新的幸福。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
城市流动人口的幸福感,是这座城市给予这些外来人口的认同感和融入感,是流动人口对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是对生活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在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的前提下,能够享受和体验一定的精神生活状态,还有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条件,不只是为了自己生存需要而劳累奔波,能够在自由的劳动中确证自己的本质,实现自身价值,才会有所谓的幸福。流动人口作为城市特殊群体,大部分是由农民工组成,从事非稳定的临时性工作,所以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幸福感与城市常住居民有着着较大的差距,这不仅不利于幸福城市、幸福社会的建设,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块短板。
2)满足人的需求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二、流动人口的幸福感概述和影响因素
1)流动人口的职业和工资收入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能够满足生活需求的多少,高收入可以同时满足人的三个层次的需求,而低收入只能基本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无法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不同的职业类型会使人们有完全不同的主观幸福感受,城市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完全是一种新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几乎没有能够利用的生活资源和社会资源,所从事的工作区域大多是劳动报酬较少的体力劳动等低端行业,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无法保障,他们为了维持生计,除了正常的休息时间,大多都在劳碌奔波,基本只能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却难以你追求精神生活需要。
第二,我们需要处理好打击犯罪和教育服刑人员之间的关系。打击犯罪可以惩恶扬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但是,打击犯罪与教育、转化服刑人员相比仍处于较为次要的地位。如果司法机关只重视打击犯罪,而不重视教育、转化服刑人员,就会走进治标不治本的误区。监狱是相对有限的,犯罪是相对无限的,绝大多数犯罪分子最终都要回归社会。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刑罚的教育、转化功能,探索和推广监狱外的执行方式——社区矫正。这种方式既能降低监狱管理的成本,又能给予服刑人员适当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这也符合传统法律文化“约法省刑”“囹圄皆空”的司法理念。
(二)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
(一)流动人口的幸福感概述
2)住房性质对流动人口幸福感影响显著。是否拥有自购房与流动的人口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有重要关系,拥有自购房的流动人口幸福指数显著高于租房者、住集体宿舍者,所以买房也就成了好多人的人生目标。如果拥有自购房,也就在城市有了自己真正的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装饰家的风格和添置家具,而租房增加了其只是一个飘者的感受,还要担心由于一些因素,会不定时的随时搬迁自己的“新居”,这严重影响了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归属感。
3)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是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好多年轻夫妇来来到城市是为了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流动人口为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也是必要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当前相关部门虽然采取了系列措施促进教育公平,但仍然任重而道远,依然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中,更多的优质资源倾向于有本辖区户口和自购房的人群,而流动人口有很少的机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不同区域学校有着较大的教学质量差异,导致人们不能平等享有高质量的现代教学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提升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启示
(一)增加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所以我们应该以社区为基础,对流动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与相关就业单位形成有效对接,挖掘就业岗位,开展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增加收入,从而使他们能够享受一定的精神生活。改善工作环境,保障他们的基本合法权益,有条件的企业为就业者缴纳社会保险,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流动人口也能享受城市现代化成果,从而继续追求生活,实现更好地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的流动人口拥有自购房。拥有自购房可以显著提升流动人口幸福水平和归属感,让他们有足够的城市建设参与感,所以可以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来提升城市流动人口幸福感。放宽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申请范围,让经济条件困难的流动人口也申请机会。购买商品房时给予流动人口一定的优惠政策或者是财政补贴,让更多的流动人口能够拥有自己的房子,满足他们的住房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传染性喉气管炎在禽类疾病中较难治愈,如果用10%的鱼腥草进行拌料喂食成年鸡,对该病的防治和治疗效果很好,防治率高达88%,治愈率高达83%,在对喂食过鱼腥草的鸡进行白细胞检测时发现其能有效提高白细胞的数量,这说明鱼腥草能有效治疗动物传染性喉气管炎。
(三)更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解决流动人口的择校难问题。要提高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他们拥有同本地人同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实行教师以区(县)为单位,在学校间轮岗换岗以达到师资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强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学习培训,使管理者能够学习优秀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教师能够掌握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切实提高教育整体水平,从源头上解决流动人口的择校难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李翠(1990.6-),汉,陕西省榆林市人。硕士学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和幸福思想研究。
标签:流动人口论文; 幸福论文; 马克思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他们的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商业故事》2019年第6期论文;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