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径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径流,表面,湿地,洱海,雨水,生物,水生植物。
表面径流论文文献综述
方昌航,何稼,严柏杨,亓永帅,张燚[1](2019)在《大豆脲酶固化土体表面防止径流冲刷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质边坡作为常见的工程结构,由于其内部结构复杂,地基条件脆弱等原因,很容易被雨水冲刷侵蚀而产生整体破坏,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微生物岩土作为新型的土体加固技术,具有绿色环保,节能高效以及操作简单等突出优点,在土性改良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利用大豆脲酶处理液对砂质边坡进行表面的加固处理,证明了加固处理后的土质边坡能够有效地抵抗水流的表面径流侵蚀.实验对比显示,随着加固处理遍数的增加,促使边坡破坏的需水量也不断增加,当处理遍数超过3遍时,砂质边坡表面的土体冲蚀量可降至20 g以下,抵抗径流水蚀的效果十分明显.(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乔厦,郑学良[2](2019)在《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城市径流水质的净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径流水质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武汉市径流的水质和水量特征,采用多级串联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其进行了径流净化研究。对人工湿地不同运行阶段模拟径流的净化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化学耗氧量COD_(Cr),生物耗氧量BOD_5,固态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铵氮NH~+_4-N在湿地系统中的沿程变化,探讨人工湿地对城市径流污染的去除效应。结果表明:各指标在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效应大小依次为NH~+_4-N>COD_(Cr)>BOD_5>TN>SS>TP,其中对NH~+_4-N的去除效应显着高于其他指标的去除效应(p<0.05),对TP的去除效应最弱(p<0.05);人工湿地对COD_(Cr),BOD_5,SS,TN,TP,NH~+_4-N的去除效应在1—7月呈逐渐增加趋势,局部有所波动,9月达到最大值,9月以后去除效应趋于平稳;除了TN外,人工湿地系统出水各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质量标准,其中TN达Ⅳ类标准。径流各指标主要在人工湿地的第1格被去除,随着人工湿地沿程进水浓度的增加,其去除效应逐渐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径流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TP与各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通过对湿地系统沿程氮磷浓度衰减的拟合及回归分析,建立了与湿地系统进口浓度有关的COD_(Cr),BOD_5,SS,TN,TP,NH~+_4-N浓度的沿程衰减模型,相关分析表明其最佳的拟合模型均为指数衰减模型。该湿地系统在整个试验时期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净化效果,有效地减轻了城市径流水质对外界水环境的破坏,可用于城市地面径流污染的控制和利用,指数衰减模型的建立也为后续湿地设计及排水水质预测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肖雨涵,项颂,李丹,庞燕,黄天寅[3](2019)在《多级串联表面流库塘-湿地净化农田径流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径流已成为湖泊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的主要制约因素.为研究多级串联表面流库塘-湿地中各级表面流湿地对洱海流域农田径流水体的净化效果,以大理市喜洲镇美坝村新建的多级串联表面流库塘-湿地为研究对象,跟踪监测其各级表面流湿地进、出水中ρ(TN)、ρ(NO3--N)和ρ(TP),分析水质净化效果及营养盐质量浓度沿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多级串联表面流库塘-湿地出水ρ(TN)、ρ(NO3--N)和ρ(TP)平均值分别为1. 77、1. 18和0. 05 mg/L,低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标准限值,TN、NO3--N和TP去除率分别为57. 75%、65. 54%和67. 43%.②农田径流在经过沉淀池、一级和二级表面流湿地后,对TN、NO3--N和TP的去除率已分别达45. 35%、52. 21%和50. 59%,且二级表面流湿地中出水ρ(TN)、ρ(NO3--N)和ρ(TP)分别为2. 36、1. 69和0. 06 mg/L,已达到较好的出水水质.③氮、磷营养盐质量浓度沿程削减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指数削减模型较适宜表征TN、NO3--N在多级串联表面流库塘-湿地中的沿程削减过程,而TP的最佳削减模型为线性削减模型.研究显示,多级串联表面流库塘-湿地对农田径流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其对营养盐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前两级表面流湿地.(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张俊朋[4](2018)在《表面流湿地去除农业径流污染物的性能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洱海缓冲带内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缓冲带内生态结构缺失等问题,基于对洱海农业面源的调查,选取洱海流域白鹤溪到梅溪之间构建洱海西区典型缓冲带,区内农田为主要用地方式,通过研究表面流湿地的净化作用来控制入湖农业径流,研究洱海缓冲湿地的结构参数和湿地的微生物响应,研究结论如下:(1)径流管采样调查发现,农业径流中氮污染负荷较重,且集中于村落处和菜地,尤以初期暴雨径流浓度最高,总氮、氨氮、总磷平均值分别为5.11、2.42、0.48mg/L,属劣Ⅴ类水质,不可直接排入洱海。(2)表面流湿地研究结果表明:(1)各湿地系统内氮的浓度沿程逐渐降低,在12月-翌年2月期间各系统内氮浓度会高于其他月份,各植物湿地系统COD浓度沿程呈上升趋势,黑藻湿地植物湿地系统在夏季沿程磷浓度逐渐升高。(2)有植物的湿地系统对于总氮和硝氮的去除效果好于空白系统,荇菜湿地系统对于氮的去除最为稳定,全年总氮、氨氮、硝氮平均去除率83.1%、79.29%和78.57%;芦苇次之,全年总氮、氨氮、硝氮平均去除率73.9%、77.97%和68.85%;黑藻湿地系统在夏季和秋季具有更好的去除效果;各植物湿地系统出水氨氮浓度差异不显着。芦苇湿地系统去除磷的效果最好,年平均去除率为47.71%;荇菜湿地系统在9月至翌年4月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为46.4%,各湿地系统COD浓度沿程浓度不断上升。(3)对各系统去除率与沿程宽度进行模拟,发现植物湿地系统可以满足洱海入湖水要求,空白湿地系统不满足要求,荇菜、黑藻、空白、芦苇湿地系统最佳宽度分别为7.04m、8.64m、11.65m、6.92m。(4)荇菜、黑藻、芦苇生物量增量分别为3591.75g、1477.55g、9054.55g。荇菜含氮量在9.22-17.72g/kg之间,含磷量为1.32-2.59g/kg之间。黑藻含氮量在6.52-24.79g/kg之间,含磷量为1.65-2.69g/kg之间。芦苇含氮量在10.42-20.50g/kg之间,含磷量为1.33-2.23g/kg之间。芦苇对于氮磷去除贡献率最大,氮磷总贡献率分别为28.26%和21.12%,黑藻和荇菜对于氮磷去除总贡献率5.88%和11.36%、3.23%和5.81%,荇菜、黑藻、芦苇湿地系统脱氮量是空白湿地系统的1.3、1.14、1.14倍。(5)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微生物的总数目与水质氮磷负相关。氮的去除与硝化螺旋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浮霉状菌门、疣微菌门和厚壁菌门微生物数目有关。植物能够显着增加湿地内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夏季微生物对水质的影响强于冬季。(3)根据洱海西部缓冲带西高东低的特征,将预处理池与处理系统分开,利用势能提供动力,改造区域内现有水塘、鱼塘等,分片区处理农业径流,逐渐降低洱海入湖水负荷。设计湿地1总容积为3275m~3,湿地2总容积4750m~3。日处理量分别为为162.5m~3和250m~3。湿地植物选择芦苇,填料选择脱磷填料为主。(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李敏[5](2017)在《雨水径流中多重耐药性细菌在石英砂表面的粘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雨水资源利用的重视,雨水水质安全问题逐步受到关注;同时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雨水径流中可能存在耐药性病原菌,而耐药性病原微生物在水中的扩散、迁移以及对雨水利用的过程中具有潜在影响,目前针对多重耐药性病原微生物在水体中的污染行为研究较少。本文选用从雨水径流中分离的可培养细菌,探究了雨水中耐药性细菌的分布规律与表面特性,并以石英砂模拟环境多孔介质,研究不同水环境因子条件下多重耐药性细菌在饱和石英砂滤柱中的迁移粘附规律,并试图回答细菌在获得耐药性后是否会改变表面特征,从而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规律和最终归宿这一科学问题,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雨水中存在大量的耐药性细菌,且大多表现为多重耐药性。在从雨水径流中分离的200株可培养细菌中,具有耐药性细菌的比例为96.95%,其中多重耐药性细菌占62.30%。耐药性细菌对甲氧卞啶/磺胺甲恶唑(SXT)、氨苄西林(AMP)、庆大霉素(GEN)、四环素(TC)的耐药性比例较高,对阿米卡星(AMIK)、左氧氟沙星(LVXO)耐药性较低。(2)细菌获得耐药性后,在不同离子强度下,其表面特征发生改变。不同抗生素培养条件下,细菌的Zeta电位无明显差异,而疏水性都增大;细菌的Zeta电位随离子强度上升而增大。(3)离子强度、抗生素培养条件以及不同菌种能够影响细菌的粘附特性。离子强度越大,细菌粘附速率常数Kd越大,DLVO理论的排斥势能能峰越低,细菌粘附特性越强;细菌获得耐药性后,其粘附速率常数Kd增大,但不同抗生素培养条件下,细菌粘附速率常数Kd差异较小;不同耐药性菌种间的粘附性存在差异,阴沟肠杆菌KU942498的粘附性要高于大肠杆菌AB604196、大肠杆菌JN578647。(4)有机物对多重耐药性细菌的粘附特性具有显着影响。腐殖酸、海藻酸存在时,细菌的粘附速率常数Kd随离子强度和抗生素培养条件的变化规律仍存在,但相比无有机物存在时的粘附性降低,海藻酸比腐殖酸对细菌粘附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去除细菌胞外聚合物后,细胞疏水性增大,粘附速率常数Kd提高。(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3-01)
刘铸,李忠勤[6](2016)在《近期冰川表面径流系数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得到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82—2014年物质平衡值,与实测物质平衡值对比分析发现:(1)水量平衡法适用于冰川区多年物质平衡的计算,其中1号冰川1982—2014年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在1%以内,与之对应的山岩区和冰面径流系数分别为0.7和0.85。(2)1982—2005年的物质平衡值与实测物质平衡值高度相关,且误差较小,在这一阶段径流系数能较好地反映冰川区的产流情况;而2005—2014年计算得到的物质平衡值与实测物质平衡值之间有较大差距,且变化趋势差异明显,说明这一阶段径流系数受一些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波动。选取误差较大的2005—2008年和误差较小的1996—1999年进行逐月分析,发现在夏平衡中,计算结果普遍要高于实测物质平衡值。分析认为水热条件的改变以及相应的冰川产流系数的变化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利用水量平衡计算冰川物质平衡值准确度较高。(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01期)
刘珍环,曾祥坤[7](2013)在《深圳市不透水表面扩展对径流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深圳市为研究区,综合遥感技术和L-THIA模型,改进模拟所需的地表覆被参数,模拟不透水表面扩展对城区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圳市不透水表面百分比在15 a间扩展非常快,从1990年的26.5%扩展至2005年的49.3%,扩大了1.9倍;导致2005年日径流量比1990年在小雨情景时增长了136.2%,中雨时增长了83.7%,大雨时增长了59.5%,暴雨时增长了40.8%;导致2005年比起1990年,丰水年的年径流量增加了43.35%,枯水年的年径流量增加了54.85%。小雨情景中受不透水表面扩展的影响大于暴雨情景,枯水年受不透水表面扩展的影响大于丰水年。从空间分布上看,径流深大的地区不透水程度高,径流深值较大区域为城市核心区,需要注意防洪和排涝。应用L-THIA模型模拟快速城市化、无水文监测资料地区的不透水表面扩展导致的径流量变化,可取得良好效果,模拟结果可为城市洪涝灾害规划等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3年03期)
赵晓[8](2012)在《苏州市高新区不透水表面雨水径流污染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加,导致了愈发严重的城市雨水问题。城市降雨地表径流特别是降雨初期径流,携带了较多的污染物,通过管网排入河道对城市水体造成了生态破坏与水体污染。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存在水质型或资源型缺水问题,而雨水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本文以苏州高新区作为研究区域,对多场降雨不同下垫面的径流水质进行监测,初步掌握了高新区降雨水质特征与地表径流的污染情况,这为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和安全合理的利用雨水资源,从而解决雨水问题提供了基本参考依据。本文选取苏州新区沥青路面和叁种类型屋面(混凝土屋面、瓦屋面、沥青屋面)作为新区典型的不透水表面,对四种汇水面的降雨径流水质进行监测分析,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⑴屋面径流水质相对于道路径流水质污染较轻,屋面径流污染物主要为耗氧物质和固体颗粒物质,但由于屋面材料性质的不同,不同屋面径流的污染程度差异比较大。与屋面径流相比,路面径流状况比较复杂,径流污染物COD、SS、TN、TP等指标均较高。⑵在降雨产流过程中,虽然径流中各污染物浓度在降雨进行的过程中可能有一定起伏,但变化总趋势是一致的,初期降雨径流污染最为严重,浓度可达到很高的程度,随降雨的持续进行,各污染物浓度均逐渐下降并最终趋于稳定。⑶雨水径流水质影响因素众多,降雨强度、雨前干期长度、下垫面性质、降雨历时和降雨量、气温和季节等因素对苏州城区降雨径流水质特别是雨初径流水质影响较为明显,多种因素同时存在使得径流水质变化复杂。⑷一般情况下,COD和SS有明显的相关性,当取样点和降雨事件不同时,COD和SS的相关度高低有所不同;但主要污染物指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通过减少SS污染源来削减其他污染负荷。⑸降雨强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初始冲刷效应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降雨强度下,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不同。降雨强度越大,初期冲刷效应越明显。降雨过程中,径流中各污染物指标初期冲刷效应的强弱各有不同,SS与CODCr初期冲刷效应最为明显。⑹论文最后根据对苏州新区雨水径流的监测结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减少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措施和可行的雨水利用工艺。(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期刊2012-06-01)
吴永胜,哈斯,乌格特茉勒[9](2011)在《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表面径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生物土壤结皮在半干旱沙地生态系统有限降水资源再分配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生物土壤结皮表面径流进行了实验观测.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的6次降雨事件中产生径流2次.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的径流量差异较大,径流量由小到大依次为浅色藻类结皮、深色藻类结皮、苔藓结皮,显示径流量随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呈增加的趋势.径流在次降雨量中所占的百分比由浅色藻类结皮经深色藻类结皮至苔藓结皮依次增加,显示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对降水的再分配比例有差异.生物土壤结皮表面径流受降雨量、降雨强度、雨前结皮表面的水分饱和程度及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程度的共同影响.生物土壤结皮在沙丘表面的发育改变了半干旱沙地生态系统水分的空间分布,加大了水分和养分等资源的异质性.因此,暴雨季节对生物土壤结皮进行适当的人为干扰活动有益于半干旱沙地生态系统的资源均衡.(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1年34期)
戴清[10](2011)在《表面流人工湿地在崇启高速地表径流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崇启生态化高速公路建设,以向化立交为试验段,采用人工湿地系统组合工艺技术对地表径流进行处理。从经济、环保的角度考虑采用多级串联的表面流人工湿地作为主体处理构筑物,雨水仅依靠重力,直接进入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并顺序流经各处理单元。该工艺预计能有效解决初期雨水对地表水污染的问题,并且通过植物配置和园林化设计,能够达到美化道路景观,恢复生态环境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1年10期)
表面径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径流水质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武汉市径流的水质和水量特征,采用多级串联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其进行了径流净化研究。对人工湿地不同运行阶段模拟径流的净化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化学耗氧量COD_(Cr),生物耗氧量BOD_5,固态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铵氮NH~+_4-N在湿地系统中的沿程变化,探讨人工湿地对城市径流污染的去除效应。结果表明:各指标在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效应大小依次为NH~+_4-N>COD_(Cr)>BOD_5>TN>SS>TP,其中对NH~+_4-N的去除效应显着高于其他指标的去除效应(p<0.05),对TP的去除效应最弱(p<0.05);人工湿地对COD_(Cr),BOD_5,SS,TN,TP,NH~+_4-N的去除效应在1—7月呈逐渐增加趋势,局部有所波动,9月达到最大值,9月以后去除效应趋于平稳;除了TN外,人工湿地系统出水各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质量标准,其中TN达Ⅳ类标准。径流各指标主要在人工湿地的第1格被去除,随着人工湿地沿程进水浓度的增加,其去除效应逐渐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径流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TP与各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通过对湿地系统沿程氮磷浓度衰减的拟合及回归分析,建立了与湿地系统进口浓度有关的COD_(Cr),BOD_5,SS,TN,TP,NH~+_4-N浓度的沿程衰减模型,相关分析表明其最佳的拟合模型均为指数衰减模型。该湿地系统在整个试验时期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净化效果,有效地减轻了城市径流水质对外界水环境的破坏,可用于城市地面径流污染的控制和利用,指数衰减模型的建立也为后续湿地设计及排水水质预测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径流论文参考文献
[1].方昌航,何稼,严柏杨,亓永帅,张燚.大豆脲酶固化土体表面防止径流冲刷实验研究[J].河南科学.2019
[2].乔厦,郑学良.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城市径流水质的净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肖雨涵,项颂,李丹,庞燕,黄天寅.多级串联表面流库塘-湿地净化农田径流效果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9
[4].张俊朋.表面流湿地去除农业径流污染物的性能研究及应用[D].云南大学.2018
[5].李敏.雨水径流中多重耐药性细菌在石英砂表面的粘附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6].刘铸,李忠勤.近期冰川表面径流系数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16
[7].刘珍环,曾祥坤.深圳市不透水表面扩展对径流量的影响[J].水资源保护.2013
[8].赵晓.苏州市高新区不透水表面雨水径流污染与控制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2
[9].吴永胜,哈斯,乌格特茉勒.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表面径流特征[J].科学通报.2011
[10].戴清.表面流人工湿地在崇启高速地表径流处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