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连词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古汉语,并列连词,并,语法化
连词并论文文献综述
徐朝红[1](2007)在《中古汉语并列连词“并”的发展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译佛经文献和中土文献可以证明并列连词"并"产生于东汉,并且在整个中古汉语时期不断地发展着。近代汉语时期并列连词"并"的用法在中古汉语时期能找到源头。(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彭小川,赵敏[2](2004)在《连词“并”用法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工具书在解释连词“并”用法时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对文本语料的统计分析表明 ,连词“并”连接动词、动词性短语及分句 ,并以连接分句为主 ,此时后一分句主语必须承前省略。“并”所连接的前后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分为递进、承接、并列叁种。“并”在使用所受的限制比“并且”要多。(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曹炜[3](2003)在《近代汉语并列连词“并”的产生、发展及其消亡》一文中研究指出“并”在秦汉时代的常用义是“合并、兼并”。作为并列连词的“并”的出现当不晚于东汉 ,大量使用则在明初 ,到《金瓶梅词话》时代 ,用法由单一而日趋多样 ,这种情形经《型世言》、《红楼梦》 ,一直持续到《儿女英雄传》时期。但是在 2 0世纪初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 ,作为并列连词的“并”的用例则明显减少 ;而到了 2 0世纪 30年代的《正红旗下》中用同“和”的连词“并”已彻底消失。“并”的语法化并没经历像其他“和”类虚词所经历的由伴随动词而伴随介词而并列连词的语法化链。(本文来源于《语文研究》期刊2003年04期)
郭齐[4](2000)在《连词“并”的产生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有一个非常活跃的连词——"并"。在书面语中,它经常被用来连接谓词性词语,比较正式的口语中也用得很多。这个连词是怎样产生的?它曾经有过哪些发展?本文准备对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一)先秦文献中,除"并"字而外,还出现了"并"、"并"、"并"等几个字。研究连词"并"的产生,不能不先简单谈谈这几个字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汉语史研究集刊》期刊2000年00期)
适达[5](1994)在《说说连词“并”的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连词“并”能连接双音动词、动词性短语或分句,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一般用于书面语,口语中不大使用。例如: (1)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今年的工作计划。 (《现代汉语八百词》例)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第六十九条)(本文来源于《逻辑与语言学习》期刊1994年01期)
连词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有工具书在解释连词“并”用法时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对文本语料的统计分析表明 ,连词“并”连接动词、动词性短语及分句 ,并以连接分句为主 ,此时后一分句主语必须承前省略。“并”所连接的前后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分为递进、承接、并列叁种。“并”在使用所受的限制比“并且”要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词并论文参考文献
[1].徐朝红.中古汉语并列连词“并”的发展演变[J].语言研究.2007
[2].彭小川,赵敏.连词“并”用法考察[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
[3].曹炜.近代汉语并列连词“并”的产生、发展及其消亡[J].语文研究.2003
[4].郭齐.连词“并”的产生和发展[J].汉语史研究集刊.2000
[5].适达.说说连词“并”的使用[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