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中段主要由马海-大红沟凸起、大柴旦凹陷和绿梁山三个具有明显不同特点的构造单元组成,是一个受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远程效应影响下的复杂变形带。本文主要通过高精度的人工地震反射数据,结合野外调查、遥感解译和钻井数据,构建了9条穿过柴北缘中段主要地质单元的地质剖面,在此基础上,对柴北缘中段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和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取得了以下认识:(1)马海-大红沟凸起夹持在东西走向的马仙断裂和北西走向的绿南断裂、陵间断裂之间,呈三角形态,整体受自北东向南西逆冲的高角度逆断层体系控制,内部发育众多北西走向的褶皱和断裂,仅在西部靠近马仙断裂附近发育少量近东西走向的断裂和褶皱;凸起之上新生界分布变化较大,核部厚度较小,向南至柴达木盆地中心迅速增厚至5000m以上。大柴旦凹陷现今是一个被绿梁山和柴达木山所围限的封闭盆地,其内新生界厚度较薄,且新生代变形普遍较弱。绿梁山则受两侧分别向马海-大红沟凸起和大柴旦凹陷逆冲的陡倾逆断层控制。(2)马海-大红沟凸起新生代的变形强度在其受马仙断裂影响较大的西段(E-W走向)普遍较小(缩短率仅为6%),至中段(N-W走向)缩短量则快速增大至12%,并逐渐向东减少至~5%。这可能与其西段的马仙断裂是一个E-W走向的左旋走滑逆冲断裂,而中东段则主要受N-W走向的基底逆冲体系控制有关。大柴旦凹陷内新生代变形微弱,缩短率一般不到2%。(3)马海-大红沟凸起的主要边界断裂具有明显多期活动的特征。其北部边界马仙断裂在晚白垩世发生了显著活动,形成了新生界与下覆地层的角度不整合并控制了新生代早期的沉积格局;其在新生代早期微弱活动,并在中新世及以后再次发生强烈活动,使得马海-大红沟凸起强烈抬升,下盘形成了新生界厚达万米的赛昆凹陷。绿南断裂也具有晚中生代和晚新生代活动的特征。其他主要基底断裂如陵间断裂、无东断裂、仙南断裂的主要活动时期都在中新世及以后。(4)对马海-大红沟凸起西端南八仙背斜深、浅层断裂系统的分析发现,南八仙地区的新生界内部发育N-W走向和近E-W走向两组浅层正断层体系,断距都很小。N-W走向正断层主要位于马仙断裂南侧(上盘),呈雁列式排列。近E-W走向正断层范围较小,仅局限在南八仙背斜核部、仙南断裂上部,由一系列近平行的正断层组成,在仙南断裂上部形成一个小型的地堑构造,与了 N-W走向的正断层体系相交。分析认为N-W走向正断层与马仙断裂左旋走滑导致的尾端拉张有关,而近E-W走向正断层体系与高角度仙南断裂逆冲活动导致的浅层剪切拉张有关。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柴达木盆地广泛存在的浅层断裂成因多变,深、浅层断裂耦合关系十分复杂,先存断裂在新生带构造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5)马海-大红沟凸起、绿梁山和大柴旦凹陷在新生代早期可能连在一起,构成了柴达木盆地的北部斜坡,在大柴旦凹陷处沉积了较薄的新生界。中新世时,受青藏高原北缘强烈挤压的影响,作为先存软弱带的绿梁山和马仙断裂发生强烈活动,而大柴旦凹陷内部反而变形微弱。马海-大红沟凸起在E-W走向马仙断裂(左旋走滑逆冲断裂,构成了北部走滑边界)和N-W走向绿南断裂(逆冲为主,构成了北东侧逆冲边界)的共同控制下,发生了强烈N-W走向的褶皱和断裂变形,且变形强度自西向东逐渐减弱。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王彦博
导师: 肖安成,吴磊
关键词: 柴北缘,马海大红沟凸起,大柴旦凹陷,地震反射剖面,新生代变形,成因机制
来源: 浙江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质学
单位: 浙江大学
分类号: P534.6;P548
DOI: 10.27461/d.cnki.gzjdx.2019.000604
总页数: 82
文件大小: 8918K
下载量: 44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西北地区柴北缘赋煤区构造单元新厘定[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6(01)
- [2].柴北缘东段构造特征分析[J]. 西部探矿工程 2013(02)
- [3].柴北缘东段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构造演化模式探讨[J]. 高校地质学报 2014(02)
- [4].柴北缘东段中、新生代构造物理模拟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19)
- [5].柴北缘东段石炭纪沉积特征及原型盆地恢复[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2(01)
- [6].柴北缘大柴旦红旗沟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 世界有色金属 2017(12)
- [7].柴北缘榴辉岩的变质演化——进展、规律、成因与问题探讨[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04)
- [8].柴北缘西段新生代弧形构造带演化历史及成藏过程[J]. 地质与勘探 2016(02)
- [9].柴北缘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J]. 内江科技 2015(05)
- [10].柴北缘泥盆系牦牛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J]. 西部探矿工程 2014(09)
- [11].柴北缘地区断裂控藏综合模式[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02)
- [12].柴北缘西端盐场北山铜镍硫化物矿床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岩浆演化过程及含矿性分析[J]. 岩石学报 2018(08)
- [13].柴北缘超高压地体折返过程中地壳深熔的岩石学研究[J]. 岩石学报 2019(10)
- [14].柴北缘东段中侏罗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评价[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06)
- [15].柴北缘潜西地区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因素分析[J]. 青海石油 2009(03)
- [16].柴北缘含煤区构造演化与构造控煤作用[J]. 中国煤炭地质 2008(10)
- [17].青海柴北缘“三低”油藏自生气压裂体系研究与现场应用[J].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3(12)
- [18].柴北缘构造带泥盆纪构造属性研究[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19].柴北缘沙柳河地区洋壳超高压变质单元中异剥钙榴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地学前缘 2011(02)
- [20].层析静校正技术在柴北缘地区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08(03)
- [21].柴北缘红山沟煤矿聚煤规律和构造控煤分析[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9(24)
- [22].苏干湖地区与柴北缘侏罗系原始沉积关系探讨[J]. 地质论评 2018(05)
- [23].柴北缘锡铁山地区镁铁质岩石的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J]. 地质通报 2012(12)
- [24].柴北缘地区古近系储层地质控制因素分析[J].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0(02)
- [25].柴北缘滩间山群玄武岩锆石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26].柴北缘西段侏罗系沉积特征[J]. 古地理学报 2017(04)
- [27].柴北缘西段古近纪物源体系分析[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8(01)
- [28].柴北缘腹部深层异常高孔—渗储层成因分析[J]. 沉积学报 2018(04)
- [29].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增生及闭合:阿尔金-祁连-柴北缘造山系早古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作用[J]. 岩石学报 2015(12)
- [30].柴北缘大型基底断裂——马仙断裂的构造特征研究[J]. 地质科学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