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沙坪坝400000)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正在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越来越长寿,老龄化水平也越发严重,我国在开始不断地向老龄化社会迈进。我国从2000年开始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超过7%,正式宣告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我们从2005年之后的数据来看,国家老龄化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从原来的每年0.1%增幅到每年增速0.2%,到后来超过0.3%,增长明显提速。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逐渐增多的老年人口,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是对养老事业的巨大挑战。我国有源远流长的“老有所养、敬老、尊老、爱老”的传统思想,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国家、社会、家庭共同承担养老责任,如何在老龄化背景下解决当前甚至未来更加严峻的养老问题,将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目前,养老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的重要大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将会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深刻的影响,社会负担加重、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日益需求突出等等。而且目前我国的养老现状令人堪忧,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居家养老模式,在社会理念和社会文化思想等发生变化的大环境下,已经日益显现出不适应。
1、国家养老保障体制的压力
老年人口的养老社会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体制的有机构成。养老保障也是一种重要的分配制度,是各代人之间相互传递和相互给养的一种社会运转体系,可以在各代人之间就生产和消费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我国的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是有比较鲜明的城乡二元性特色,农村老人留守乡村,无人照顾,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城市老人退休后的休闲娱乐和人生价值的再实现问题,总的来说,城市老人农村老人和城市老人的养老问题同样突出。按照目前的人口发展趋势,总和生育率即便不下降,老年人的数量增长速度也将极为惊人,只要叠加上医疗条件和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带来的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就终将会构成国家养老保障体制的灾难。
2、老龄人口带来的家庭养老压力
由于老龄人口,尤其是超龄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将导致痴呆老人、卧床老人的增多,而独身老人、老夫妇家庭也会大量增加。由于我国现在的人口结构必将使得有子女在身边的老年人越来越少,而更严重的是,子女可能根本就忙不过来。我国的老人面临的家庭养老保障形势就可想而知了。并且我国老人无疑将是世界上老人中一个最大的贫困老年群体,尤其是在老人收入增长根本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无法和社会平均收入增长同步,则会进一步加剧老年人的相对贫困化。老龄人的经济能力不足,必将给子女和家庭带来补偿性的需求,加大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
3、医疗体系的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从医学的角度看,也是一个老年人疾病模式转换的过程。老年人的疾病将从过去以传染性及寄生性病为主转向以心脏病、癌症或抑郁症等慢性病、变性病为主。这些非传染性的疾病不仅需要巨大医疗费用,而且对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消耗和占用尤为显著,治疗结果往往是久治不愈。在现实生活中,医院的医生过于繁忙导致精力不足,患者由于长久的等待和高昂的费用,对医院和医生产生极大的怨气。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凸显出很大程度的不完善。医疗资源的不足对于老龄化的到来是一个很大的冲突。随着我国加速从老龄化社会迈入老年社会,医疗保健制度和目前本来就严重不足的医疗资源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在社会老年人口迅速激增的形势下,如何正确看待老年群体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科学地认识老年人的价值,发挥老年人的优势和作用,为老人提供稳定的老年生活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性的长远意义。老龄问题的主要内涵包括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供养保障、老年人的价值实现问题。因此,针对目前我国的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解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的途径,创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1、适龄退休老年人的再就业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为男60周岁,女55周岁。由于我国目前老年人退休领域实施的一刀切政策,使很多的仍然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提前退出劳动领域,一些老年人经过多年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积累,有相当高的人力资本水平。这些老年人本来完全可以不成为社会的负担,有能力进行自我供养,而这么多有价值的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也是一种非常大的浪费。老年人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社会的包袱和家庭的负担,我国在应对老龄化的问题上,把最主要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对老年人的供养和保障方面,强调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却忽视了老年人的价值。我国城市老年人力资源还没有被完全开发,闲置和浪费的程度相当严重。因此,我们更应加大力度,鼓励城市老年人再就业。把中国老龄人口压力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动力。
2、政府与公益性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城市养老服务
在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核心化、小型化与空巢化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城市养老事业有必要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通过政府与公益性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满足扩大化与复杂化的城市养老需求。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公益目标、活动范围及组织功能与中国执政党的宗旨、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目标相契合。以“公民本位”为价值目标的服务型政府,赋予了公益性社会组织民主参与公共服务的正当性权利,扩展了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由此,服务型政府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成为城市养老服务合作供给的政治环境。
3、提高居家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居家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指以健康为中心,促进医疗卫生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发展,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包括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康复、养生保健、健康管理、临终关怀等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模式。它重新审视了医疗卫生和居家养老服务关系,实现了“居家”、“保健”、“医疗”、“护理”、“养老”之间的协同,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综合性支持。居家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困境主要在于医护服务的供需矛盾。供给方面,主要是医护服务供给的能力和动力不足。需求方面,主要是基本医疗保险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老年人看病已经形成的“路径依赖”。只有通过积极的社会宣传和相关政策的引导,才能解决目前该模式存在的供需问题。
根据相关领域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的失能老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900万,而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将达到1.18亿。这部分老年群体是社会重点关注对象,同时也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所在。空巢和独居老人偏向于生活上的照料以及情感的陪伴,高龄老人在此基础上更偏向于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而失能老人需要重点解决的是专业的医疗和护理问题。解决养老问题是体现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每个人都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以怎样的制度、设施、人文关怀对待退出历史舞台的长者,反映这个社会和国家真正以人为本的历史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