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政治课教学中问点的最佳选择

浅析初中政治课教学中问点的最佳选择

魏运山(大名县沙圪塔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1.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温故知新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由课、节、框、层、点等要素组成,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前后不同的课、节、框、层之间甚至是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形成了一个个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这种设问方法主要用于新课的导入和一节课中前后知识点的连续分析。在新旧知识点衔接处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把旧知识和新知识作对比,找出旧知识和新知识的差异和联系。学生在感受新知识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例如,在学习“人生价值”这一概念时,可设问:①经济学中的“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各指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而设问:②那么哲学上的“人生价值”的“价值”又是什么呢?这样,通过设问便顺利地完成了经济学中的“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到哲学中“人生价值”的“价值”的衔接。

2.设在学生兴趣的共同处,活跃气氛

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时政热点以及社会焦点问题,如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大事,我国党和政府的重大会议、决策、大政方针和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另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都想说也能说上几句的东西,如影视作品、名人逸事、漫画、诗歌、典故、谚语等。这些内容在趣味性、可读性日益增强的中学政治教材中随处可见,要充分利用。同时,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把教材中没有的而能为教学所用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搬上课堂,并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思维过程中,完成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如在学习“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知识点时,可先出示三位名人的名言。爱因斯坦:“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歌德:“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廖永远:上联:“干事业,有风有雨有得有失,得比失多。”下联:“搞钻井,有惊有险有苦有甜,苦比甜少。”横批:“志在贡献”。

接下去设问:这三位名人表达了一个什么共同心愿?

学生在欣赏名人的美文时,略加思索就能得出“个人应对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先进人物的共同心愿,也是先进人物的共同特色”这一结论。

3.设在学生思维的集中处,激发思维

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政治课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反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投入程度,关系到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当然任何一堂课不可能始终让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思维状态中。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状态在一定时期内,总体上趋向渐强,在不同的阶段存在强弱交替的变化。从政治课每节课内容要素的构成来看,既有思维的平淡点,又有思维的强劲点。一般来说,思维的强劲点,主要存在于一定背景材料到揭示课本基础知识的转折处。在政治课教学中,当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时,往往要先为学生提供一定背景材料设置情境,在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情况后,巧妙地为学生提供设问,要求学生结合背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激发状态,课堂教学也上升到了高潮。当围绕问题圆满完成讨论之时,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不仅如此,更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

如在分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内容时,可用比喻:社会财富为一蓄水池,贡献为蓄水池的进水,索取为蓄水池的出水。先设问:①蓄水池中的水位变化有几种可能?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得出:进水>出水,水位上升;进水=出水,水位不变;进水<出水,水位下降。紧接着设问:②如何让蓄水池中的水在不断循环中保持上升的趋势?学生的结论是:进水>出水,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于个人在社会中的索取时,才能实现社会的存在与向前发展。

4.设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突破难点

每一节政治课总存在一定的教学难点,它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谓教学难点,一般是指使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①知识的表达较为抽象笼统,没有用具体的事例或数据进一步加以阐述和分析说明,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生活情感的体验;②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消极的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产生负迁移,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教师必须及时、巧妙地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体验去分析思考。这时学生往往会陷入迷茫的困境中,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矛盾所在,并结合教材知识帮助学生进行重新思考。几次反复之后,学生突感“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发现了“真理”之所在。

如在讲授“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时,由于学生爱从生活经验出发,往往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等同于物质贡献,把个人对社会的物质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惟一尺度。因此,可在该处设置学生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的问题: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保尔与现在高科技时代的比尔?盖茨两人的贡献谁更大?

学生的思考结果往往有三种:①比尔?盖茨的贡献大于保尔,因为比尔?盖茨对社会的贡献大家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而保尔只是过去的小说中虚构的人物。②保尔的贡献大于比尔?盖茨,因为比尔?盖茨侧重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虽然现在意义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逐渐贬值,甚至消失,而保尔侧重于对社会的精神贡献,是持久的,而且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对保尔与比尔?盖茨两人不能作简单比较,因为两人对社会贡献的侧重点不同,比尔?盖茨侧重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保尔侧重于对社会的精神贡献,这两方面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的物质方面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更大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

当学生对问题分析讨论至此时,他们的思维的障碍已悄然排除。其首功应归于该设问的准确到位。

5.设在教材知识的点睛处,落实重点

落实教材知识的重点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每一节政治课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阐述,如概念界定、原因分析、方法启示、意义明示等,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落实,并应准确无误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但是有些知识虽重要却无趣,很难靠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地把握,单靠教师的讲授又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时教师要在无疑处强设疑、巧设疑,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与艺术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究的心态去掌握课本中的知识重点。

例如,在分析了“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原因以及“人生价值实现的两种形式”后,学习并掌握其方法及意义时,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①伟人、名人对社会作出贡献,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否实现人生价值?其贡献的表现是怎样?②我们中学生又应怎样来实现人生价值呢?

这样,就把整节课的方法及意义这一落脚点通过问题的设计巧妙地完成了。

收稿日期:2012-04-01

标签:;  ;  ;  

浅析初中政治课教学中问点的最佳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