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包括中间体、堵盖,所述中间体包括圆形口部,所述口部内凹设置在所述中间体上,所述堵盖设置在所述口部内,所述堵盖包括旋转盖,所述旋转盖下方依次设置堵盖尾部、堵盖中部、堵盖头部,所述旋转盖、所述堵盖尾部、所述堵盖中部、所述堵盖头部同轴心设置,所述堵盖中部与所述堵盖头部整体呈倒置圆台形状;所述堵盖自上而下贯穿设置连通管道,所述连通管道与所述堵盖同轴心设置,所述连通管道的直径与所述连通口的直径相同。本实用新型确保了连通管道和连通口之间的同心精准对接,杜绝漏油的可能性,同时避免了装机难拆机难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体、堵盖,所述中间体包括圆形口部,所述口部内凹设置在所述中间体上,所述口部包括上段面,所述上段面为圆柱形状,所述上段面下部设置中段面,所述中段面为倒置圆台形状,所述中段面下部设置底段面,所述底段面为所述中段面倒置圆台形的底面,所述底段面设置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所述底段面同轴心设置;所述堵盖设置在所述口部内,所述堵盖包括旋转盖,所述旋转盖下方依次设置堵盖尾部、堵盖中部、堵盖头部,所述堵盖中部与所述堵盖头部之间环形设置第一卡槽,所述堵盖头部底面环形设置第二卡槽,所述旋转盖、所述堵盖尾部、所述堵盖中部、所述堵盖头部、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同轴心设置,所述堵盖中部与所述堵盖头部整体呈倒置圆台形状;所述堵盖自上而下贯穿设置连通管道,所述连通管道与所述堵盖同轴心设置,所述连通管道的直径与所述连通口的直径相同。
设计方案
1.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体、堵盖,所述中间体包括圆形口部,所述口部内凹设置在所述中间体上,所述口部包括上段面,所述上段面为圆柱形状,所述上段面下部设置中段面,所述中段面为倒置圆台形状,所述中段面下部设置底段面,所述底段面为所述中段面倒置圆台形的底面,所述底段面设置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所述底段面同轴心设置;
所述堵盖设置在所述口部内,所述堵盖包括旋转盖,所述旋转盖下方依次设置堵盖尾部、堵盖中部、堵盖头部,所述堵盖中部与所述堵盖头部之间环形设置第一卡槽,所述堵盖头部底面环形设置第二卡槽,所述旋转盖、所述堵盖尾部、所述堵盖中部、所述堵盖头部、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同轴心设置,所述堵盖中部与所述堵盖头部整体呈倒置圆台形状;
所述堵盖自上而下贯穿设置连通管道,所述连通管道与所述堵盖同轴心设置,所述连通管道的直径与所述连通口的直径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部上段面设置内螺纹,所述堵盖尾部设置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旋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为半圆形,所述第一卡槽内设置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一卡槽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槽为半圆形,所述第二卡槽内设置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卡槽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盖与所述口部之间设置第三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盖上端面设置扳手,所述扳手沿所述旋转盖直径设置,所述连通管道上端不设置所述扳手。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涡轮增压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器自诞生百年以来,堵盖式结构运用十分成熟,但是在多年装配的实际操作中发现,原有的圆柱形堵盖设计存在以下问题:问题一,圆柱形堵盖和中间体装配孔之间存在有必须存在的间隙,装配后堵盖和中间体内孔是靠密封胶圈来定位,堵盖和中间体内孔并不直接径向接触,这会导致所预存的间隙在360度角范围内并不均匀,直接导致堵盖内孔和中间体内孔同心度不能够有力保证。问题二,圆柱形堵盖对密封胶圈的360度精度要求非常高,否则可能在较细的部分漏油,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密封圈容易变形老化,导致漏油现象。问题三,圆柱形堵盖的密封效果完全依靠胶圈的过盈度,而堵盖卡簧的力度不会使密封圈更紧。问题四,由于密封圈是过盈配合,安装和拆卸时必须经过卡簧槽,而卡簧槽会阻止胶圈的安装和拆卸,造成安装和拆卸的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部分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包括中间体、堵盖,所述中间体包括圆形口部,所述口部内凹设置在所述中间体上,所述口部包括上段面,所述上段面为圆柱形状,所述上段面下部设置中段面,所述中段面为倒置圆台形状,所述中段面下部设置底段面,所述底段面为所述中段面倒置圆台形的底面,所述底段面设置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所述底段面同轴心设置;所述堵盖设置在所述口部内,所述堵盖包括旋转盖,所述旋转盖下方依次设置堵盖尾部、堵盖中部、堵盖头部,所述堵盖中部与所述堵盖头部之间环形设置第一卡槽,所述堵盖头部底面环形设置第二卡槽,所述旋转盖、所述堵盖尾部、所述堵盖中部、所述堵盖头部、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同轴心设置,所述堵盖中部与所述堵盖头部整体呈倒置圆台形状;所述堵盖自上而下贯穿设置连通管道,所述连通管道与所述堵盖同轴心设置,所述连通管道的直径与所述连通口的直径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口部上段面设置内螺纹,所述堵盖尾部设置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旋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槽为半圆形,所述第一卡槽内设置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一卡槽相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槽为半圆形,所述第二卡槽内设置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卡槽相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盖与所述口部之间设置第三密封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盖上端面设置扳手,所述扳手沿所述旋转盖直径设置,所述连通管道上端不设置所述扳手。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的技术相比:
本方案提供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采用了倒置圆台形设计,改变了原有堵盖、密封圈、中间体三者的受力关系,使得堵盖与中间体配合更好,堵盖与中间体之间的螺纹连接形式使得密封圈与口部的面接触更紧密,从根源上杜绝漏油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确保了连通管道和连通口之间的同心精准对接,杜绝漏油的可能性,同时避免了装机难拆机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立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立面轴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堵盖,101、旋转盖,102、堵盖尾部,103、堵盖中部,104、第一卡槽,105、堵盖头部,106、第二卡槽,107、连通管道,108、扳手,200、连通口,201、上段面,202、中段面,203、底段面,301、第三密封圈,302、第一密封圈,303、第二密封圈,400、中间体内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说明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一种具有变径堵盖的涡轮增压器,包括中间体、堵盖100,中间体包括圆形口部,口部内凹设置在中间体上,口部包括上段面201,上段面201为圆柱形状,上段面201下部设置中段面202,中段面202为倒置圆台形状,中段面202下部设置底段面203,底段面203为中段面202倒置圆台形的底面,底段面203设置连通口200,连通口200与底段面203同轴心设置;堵盖100设置在口部内,堵盖100包括旋转盖101,旋转盖101下方依次设置堵盖尾部102、堵盖中部103、堵盖头部105,堵盖中部103与堵盖头部105之间环形设置第一卡槽104,堵盖头部105底面环形设置第二卡槽106,旋转盖101、堵盖尾部102、堵盖中部103、堵盖头部105、第一卡槽104、第二卡槽106同轴心设置,堵盖中部103与堵盖头部105整体呈倒置圆台形状;堵盖100自上而下贯穿设置连通管道107,连通管道107与堵盖100同轴心设置,连通管道107的直径与连通口200的直径相同。堵盖中部103与堵盖头部105整体倒置圆台形状的设计,使得第一卡槽104得以设置在斜面上,第一密封圈302过盈设置在第一卡槽104内,使用时,通过旋拧旋转盖,第一卡槽104与中段面202之间的缝隙逐渐减小,最终堵盖中部103、堵盖头部105贴临中段面202,由于第一密封圈302的过盈设计,使得第一密封圈302被压缩在第一卡槽104内,形成密封效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口部上段面201设置内螺纹,堵盖尾部102设置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相旋合。使得堵盖100与口部之间紧密连接,从而确保了连通管道和连通口之间的同心精准对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槽104为半圆形,第一卡槽104内设置第一密封圈302,第一密封圈302截面为圆形,第一密封圈302与第一卡槽104相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卡槽106为半圆形,第二卡槽106内设置第二密封圈303,第二密封圈303截面为圆形,第二密封圈303与第二卡槽106相匹配。堵盖100在安装过程时,通过旋拧旋转盖101,第二卡槽106与底段面203之间的缝隙逐渐减小,最终堵盖头部105贴临底段面203,由于第二密封圈303的过盈设计,使得第二密封圈303被压缩在第二卡槽106内,形成密封效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盖101与口部之间设置第三密封圈301。第三密封圈301的设置为堵盖100增设了泄压的作用,当中间体内部瞬时气压过大时,可减少堵盖100的硬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盖101上端面设置扳手108,扳手108沿旋转盖101直径设置,连通管道107上端不设置扳手108。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多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5437.8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340005U
授权时间:20190903
主分类号:F01D 25/00
专利分类号:F01D25/00;F02B39/00
范畴分类:28A;
申请人:北京海力奇增压器制造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北京海力奇增压器制造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1102 北京市通州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金桥科技产业基地景盛南四街甲13号1C
发明人:韩肇勇
第一发明人:韩肇勇
当前权利人:北京海力奇增压器制造有限公司
代理人:黄伟敏
代理机构:1159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东方芊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扳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