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戊酸,凋亡,食管癌,幽门,鼻咽癌,胰腺炎。
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云,郝建宇[1](2019)在《抑癌基因PTEN在大鼠慢性胰腺炎纤维化过程中对胰腺星状细胞活化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胰腺星状细胞(PSC)活化在胰腺纤维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PTEN为具有编码双重特异磷酸酶活性蛋白功能的抑癌基因,在其他器官纤维化疾病中存在异常表达。本研究旨在阐明在大鼠胰腺纤维化过程中PTEN表达变化与PSC活化的关系,及PTEN对体外PSC活化及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和机制。方法:单次尾静脉注射DBTC法制备大鼠慢性胰腺炎(CP)模型,观察给药后2、4、6周,组织原位PSC活化与PTEN表达变化;免疫荧光(IF)双标共定位表达PTEN或凋亡的活化PSC;利用相关性分析,明确纤维化过程中PTEN表达与原位PSC活化及凋亡的相关性。组织块法分离大鼠原代PSC,通过构建野生型(WT)、G129E突变型PTEN基因的过表达及靶向PTEN的干扰慢病毒(LV)载体,研究PTEN及其不同酶活性的作用。利用Q-PCR、WB检测αSMA和胶原代谢相关基因表达、CCK8检测PSC增殖、流式技术检测PSC凋亡、划痕实验检测PSC迁移。WB检测增强或抑制PTEN表达对PI3K/AKT、FAK/ERK通路的影响。结果:CP大鼠胰腺组织出现炎症伴纤维化形成,且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加重;其胰腺组织中αSMA表达逐渐升高,PTEN表达逐渐下降。IF双标显示,PTEN(+)和凋亡的活化PSC占总活化PSC的百分比均随纤维化加重逐渐下降;结合相关性分析,由于活化PSC中PTEN表达逐渐下降伴随凋亡率降低,故PTEN可能促进活化PSC凋亡。过表达WT或突变型PTEN,对体外PSC中αSMA表达影响不明显,但可降低胶原蛋白水平;抑制PTEN表达则促进αSMA及胶原蛋白表达。WT、G129E突变PTEN均可抑制PSC增殖,而抑制PTEN表达可促进活化PSC增殖。野生型PTEN可促进PSC凋亡,但突变型对凋亡无显着促进作用;抑制PTEN可降低凋亡率。过表达WT及突变型PTEN均可抑制PSC的迁移率,且WT抑制作用更强;抑制PTEN表达则促进PSC迁移。WT较突变型PTEN降低p AKT蛋白作用更显着;但对p FAK、p ERK的抑制作用相同;抑制PTEN表达后,p AKT、p FAK与pERK表达升高。结论:在大鼠CP胰腺纤维化进展中,PSC活化增加伴随PTEN表达降低。野生型PTEN可显着促进体外PSC凋亡,抑制增殖、迁移及胶原合成;G129E突变型PTEN作用则较弱。PTEN可能通过负性调节AKT和FAK/ERK通路影响PSC活化状态。(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摘要集》期刊2019-09-20)
田竹筠[2](2019)在《抑癌基因p53调控丙戊酸所致乳腺癌细胞放射增敏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乳腺癌是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如何有效地治疗乳腺癌一直备受关注。放射治疗即通过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治疗,是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常用手段,寻找有效的放射增敏剂是该领域的焦点问题。IR能导致严重的DNA损伤,即诱发DNA发生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损伤,在DNADSBs损伤的修复机制中,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修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是一种短链脂肪酸,具有抗肿瘤活性,我们课题组和其他研究小组均发现,0.5 mM VPA通过干扰BRCA1-RAD51介导的HR修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发挥放射增敏作用。野生型抑癌基因p53(wild-type p53,wtp53)具有抑制HR修复能力过度增强的作用,以维持HR功能处于正常的水平。有研究表明,在结直肠癌细胞中,p53通过干扰细胞凋亡机制影响VPA的放射增敏作用,表现为在wtp53细胞中VPA的放射增敏作用显着,而对于p53缺欠(defective p53,dp53)的细胞,其放射增敏作用受到抑制。本课题旨在拟探讨p53表达状态是否影响VPA对乳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与HR修复功能之间的关系,为VPA用于临床治疗乳腺癌患者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及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p53表达下调同源配对细胞系工作模型的建立及p53蛋白表达的检测用含有PLKO.1和p53shRNA表达的慢病毒颗粒液感染乳腺癌细胞MCF7,建立稳定表达wtp53和dp53的同源配对细胞系;以MCF7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53蛋白表达情况,以鉴定p53表达下调同源配对细胞系(wtp53和dp53)的建立情况。同时,将wtp53和dp53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VPA组(单独0.5 mMVPA作用24 h)、IR组(单独8GyIR)以及VPA+IR组(VPA预处理24 h后再联合8GyIR),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再次检测各组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再次确定在不同处理条件下wtp53和dp53细胞中p53的表达情况。2.细胞核DNADSBs的检测选取处于对数生长阶段的wtp53和dp53细胞,分别分为四组:对照组、VPA组(单独0.5mM VPA作用24 h)、IR组(单独8Gy IR)以及VPA+IR组(VPA预处理24h后再联合8GyIR)。准备两部分:一部分IR处理结束后恢复30min,收集各组单细胞悬液,进行中性彗星实验;另一部分IR处理结束后恢复6h后收集细胞制备单细胞悬液,进行免疫荧光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核拖尾尾距及细胞核γH2AX焦点形成情况,分析细胞核内DNADSBs损伤程度。3.细胞存活能力的检测选取处于对数生长阶段的wtp53和dp53细胞,分别分为八组:对照组、VPA组(单独0.5mM VPA作用24h)、IR组(叁组:单独2、4、6Gy)、VPA+IR(叁组:0.5mM VPA预处理24h后分别联合2、4、6Gy IR)组。处理结束后,更换新鲜培养基,静置培养14天,终止培养,结晶紫染色后计算各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百分率,以反映细胞的增殖存活能力。4.HR效率的检测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HR底物报告基因pDR-GFP转入乳腺癌细胞MCF7,筛选出稳定表达pDR-GFP的MCF7细胞。用含有PLKO.1或p53shRNA表达的慢病毒颗粒液感染稳定表达的MCF7/pDR-GFP细胞,建立MCF7/pDR-GFP/wtp53和MCF7/pDR-GFP/dp53细胞,转染核酸内切酶I-sceI4h后,将细胞按照总数2-3*105接种于p60培养皿中,wtp53和dp53细胞各分为两组:对照组、VPA(单独0.5 mM VPA作用24h),药物处理结束后更换新鲜的细胞培养液,培养72h后胰酶消化,1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PBS重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105个细胞,统计发出绿色荧光的细胞数,同源重组(HR)修复效率=绿色荧光细胞数目/(1*105),对比各组HR修复效率。5.HR修复关键蛋白BRCA1和RAD51表达的检测选取处于对数生长阶段的wtp53和dp53细胞,分为对照组、VPA组(0.5mM VPA作用24h)、IR组(单独8GyIR)、VPA+IR(0.5mM VPA 预处理24h,再给予8Gy IR),处理后固定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RCA1和RAD51在细胞核中的焦点形成情况,计数其焦点形成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研究结果1.p53表达下调同源配对(wtp53和dp53)细胞系模型的建立根据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与MCF7细胞相比,感染慢病毒颗粒PLKO.1的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未发生变化,感染慢病毒颗粒p53shRNA的细胞中p53表达明显下降,且VPA或IR处理后均未见p53表达,提示成功建立p53表达下调的同源配对细胞系(wtp53和dp53)。2.p53表达缺欠抑制VPA对IR所诱导细胞的DNA DSBs损伤蓄积作用根据彗星实验结果,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细胞核拖尾尾距增加1.82倍(P<0.05),说明VPA可进一步增加IR诱导的细胞DNA DSBs损伤;在d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细胞核拖尾尾距虽增加了 1.23倍,但仍显着低于wtp53细胞VPA+IR组(P<0.05),说明p53表达缺欠减弱VPA对IR诱导的细胞DSBs损伤的蓄积作用。根据免疫荧光实验结果,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含γH2AX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显着升高30.5%(P<0.05);在dp53表达的细胞中,与其IR组相比,VPA+IR组含γH2AX焦点细胞百分率虽略为增加,但与wtp53细胞中VPA+IR组相比仍显着降低30%(P<0.05),也说明抑制p53的表达后,VPA对IR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中DNA DSBs损伤的蓄积作用受到抑制。3.p53不同表达状态下,VPA与IR联合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存活能力的影响根据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未经IR处理时,在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VPA组克隆形成百分率降低23%(P<0.05),在dp53表达的细胞中,dp53细胞对照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增加50.3%(P<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予VPA处理,dp53表达的细胞VPA组细胞克隆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虽降低13.6%(P<0.05),但与wtp53细胞VPA组相比仍显着增加59.7%(P<0.05)。经IR处理后,以未经IR处理的相应各组为100%进行校正,各组细胞存活率随着IR剂量的增加显着降低。在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2Gy)组相比,VPA+IR(2Gy)组克隆形成率降低了 8.4%(P<0.05);与IR(4Gy)组相比,VPA+IR(4Gy)组细胞克隆形成率降低了20.4%(P<0.05)。单独IR处理后,dp53表达的细胞IR(2、4、6Gy)组克隆形成率显着高于wtp53表达的细胞IR组(P<0.05);在此基础上,VPA与IR联合处理dp53表达的细胞,与IR组相比,VPA+IR组细胞存活率略为降低,但仍高于wtp53表达的细胞VPA+IR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VPA能增加wtp53表达的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但p53表达缺欠减弱VPA的放射增敏作用。4.VPA对乳腺癌细胞的HR修复能力的影响依赖于p53根据流式细胞实验结果,以MCF7/pDR-GFP/wtp53细胞对照组为100%进行校正,与对照组相比,给予VPA处理后,HR效率降低51.6%(P<0.05),表明在wtp53表达时,VPA可抑制细胞HR效率。在MCF7/pDR-GFP/dp53 细胞中,与MCF7/pDR-GFP/wtp53细胞对照组相比,MCF7/pDR-GFP/dp53细胞对照组HR效率增加49%(P<0.05),表明p53缺欠可引起HR修复效率增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予VPA处理,细胞HR效率降低20.3%,但与MCF7/pDR-GFP/wtp53细胞VPA组相比仍升高80.3%(P<0.05)。在MCF7/pDR-GFP/dp53细胞中,HR修复能力呈现过度增强,导致VPA对乳腺癌的放射增敏作用受到抑制。5.p53通过BRCA1-RAD51介导的HR修复机制影响VPA对乳腺癌细胞放射增敏作用根据免疫荧光检测HR修复关键蛋白BRCA1和RAD51在细胞核内的蛋白焦点形成情况。在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BRCA1和RAD51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下降15.6%和20.4%(P<0.05),说明IR激活的HR修复通路被VPA抑制。在dp53表达的细胞中,与wtp53细胞IR组相比,IR组含BRCA1和RAD51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提高3 1.7%和27.6%(P<0.05),HR修复能力呈现过度增强;如若联合VPA处理后,VPA+IR组含BRCA1和RAD51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较IR组虽略为降低,但仍分别高于wtp53细胞VPA+IR组41.5%和39.4%(P<0.05),HR修复能力仍呈现过度增强。结果提示,p53缺欠通过增强BRCA1-RAD51介导的HR能力抑制VPA的放射增敏作用。结论1.p53表达缺欠抑制VPA对IR诱导乳腺癌细胞核内的DNA DSBs的进一步蓄积作用。2.p53表达缺欠时,VPA对乳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性受到抑制。3.p53缺欠所致的VPA放射增敏作用下降机制与BRCA1-RAD51介导的HR修复功能的增强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李婷[3](2018)在《抑癌基因SPARCL1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在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SPARCL1与卵巢癌或肿瘤耐药相关的研究薄弱,而与卵巢癌耐药调控相关的报道更是罕见。基于生物信息学手段挖掘SPARCL1对于肿瘤进展及卵巢癌耐药的调控,并通过体外实验验证SPARCL1对卵巢癌SKOV3/DDP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进而筛选参与调控SPARCL1表达的miRNA,分析其在卵巢癌耐药中的表达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方法:通过Coremine medical和GeneMANIA进行生物学过程/通路注释、基因-蛋白互作等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Oncomine及TCGA等数据库提取基因表达信息及相关临床数据。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过表达SPARCL1的SKOV3/DDP细胞,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PARCL1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IC50和生长曲线,平板克隆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如TargetScan、microRNA.org及microT-CDS数据库预测靶点SPARCL1的miRNA,并对筛选miRNA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SPARCL1作为潜在抑癌基因,在包括卵巢癌在内的多数肿瘤中下调表达。SPARCL1与肿瘤进展、诊断及预后显着相关,并与至少9种肿瘤病人的不良生存显着相关。SPARCL1表达差异与卵巢癌的组织学分级具有相关性,SPARCL1与6个基因(TNF、FOS、ABCB1、STAT3、WWOX、PMS2)存在直接互作,且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卵巢癌耐药调控,如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迁移、凋亡过程和血管生成等。2.体外实验验证结果:在SKOV3/DDP中稳定转染SPARCL1过表达病毒,过表达SPARCL1后,SKOV3/DDP对顺铂的IC50明显下降。SKOV3/DDP细胞组从48h开始SKOV3/DDP-OE与SKOV3/DDP及SKOV3/DDP-EV组比较生长速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5μM顺铂加药处理条件下,SPARCL1过表达的SKOV3/DDP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明显降低(P<0.05)。SPARCL1过表达的SKOV3/DDP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也显着降低。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SPARCL1基因过表达可阻滞SKOV3/DDP细胞周期于G0/G1期,但细胞凋亡实验无明显差异。3.调控SPARCL1的microRNA筛选及验证结果:在预测软件的基础上,筛选出3个能够潜在调控SPARCL1表达的microRNAs,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进一步确认miR-448可以抑制SPARCL1基因的表达。结论:1.SPARCL1作为潜在抑癌基因,在卵巢癌中下调表达,通过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血管形成等生物学方式影响卵巢癌耐药发生,并与6个基因直接互作影响卵巢癌耐药进展。2.SPARCL1能够提高耐药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并抑制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阻滞细胞周期。3.miR-448能靶向调节SPARCL1基因,且在预测位点区域中(Position62-68/211-218)发挥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范江霞[4](2018)在《抑癌基因TET1通过DACT2和SFRP2去甲基化调控Wnt/β-catenin通路抑制鼻咽癌生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鼻咽癌虽然在全世界人口中的发病率比较低,但是在中国南方的发病率却很高。通过早期放疗及晚期放化疗结合治疗,鼻咽癌的生存率明显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远处转移和复发。抑癌基因TET1(10-11易位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1)能够催化5-甲基胞嘧啶转化为5-羟甲基胞嘧啶,从而使抑癌基因去甲基化而恢复其表达,最终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本文的目的是探讨TET1在鼻咽癌中是否具有抑癌作用,以及探寻其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为鼻咽癌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HE和免疫组化染色实验检测来自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正常鼻组织和鼻咽癌组织中TET1和5-hmC的表达及细胞定位;通过qRT-PCR实验检测TET1在鼻咽癌组织和正常鼻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RT-PCR和MSP实验检测去甲基化药物5-Aza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处理后鼻咽癌细胞株中TET1的表达水平和甲基化状态;MSP和BGS检测TET1在鼻咽癌组织、癌旁组织及鼻咽癌细胞中的甲基化水平。将TET1-CD、TET1-CD-mut质粒转染HNE1和HONE1细胞表达后,用克隆形成、MTS、流式、划痕以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TET1在鼻咽癌细胞中对增殖、周期阻滞、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的作用;q RT-PCR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TET1对EMT中关键分子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TET1在鼻咽癌中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Dot-blot、qRT-PCR和MSP检测TET1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靶基因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鼻组织和鼻咽癌旁组织相比,TET1在鼻咽癌组织及细胞中发生高甲基化且表达下降。使用Aza+TSA药物处理后,TET1的表达恢复。表明TET1在鼻咽癌中是由于启动子高甲基化而表达下降。通过在HNE1和HONE1细胞株中过表达TET1-CD后,显示TET1可以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并通过抑制EMT从而抑制鼻咽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表明了TET1在鼻咽癌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TET1主要通过使WNT拮抗因子(DACT2和SFRP2)去甲基化后恢复表达,抑制核β-catenin的活性和下游靶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最终抑制鼻咽癌的发生发展。结论 TET1通过引起WNT拮抗因子(DACT2和SFRP2)的去甲基化来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鼻咽癌中发挥抑癌作用。TET1可能作为鼻咽癌的一个生物标记物,为提高鼻咽癌的临床诊断及分子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何正磊[5](2018)在《受甲基化调控的抑癌基因EYA4在食管鳞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与功能探究以及rs10864907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管癌是第叁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它的致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六。食管癌可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和食管腺状细胞癌(EAC),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区,主要以食管鳞癌为主。食管癌死亡率高以及治疗效果较差,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食管癌早期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直到中晚期才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而目前又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导致个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因此,深入了解食管癌变的分子机制,建立适用于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以及手段是目前食管癌研究的重大课题。目前,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调控肿瘤演进的因子及其调控基因甲基化的相关研究已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观遗传学改变是ESCC发生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本项研究基于对TCGA数据库网站上illumina 450K甲基化芯片数据的分析,获取了在ESCC中高甲基化的候选基因位点,与此同时,我们利用目的区域甲基化Methyl Target测序验证了94例中国汉族食管鳞癌患者和正常癌旁组织中EYA4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结果显示EYA4基因在癌组织中甲基化程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我们通过Logistic回归对该基因高甲基化状态诊断ES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敏感性为51%,特异性为92%以及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因此,EYA4甲基化状态作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了EYA4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通过体外去甲基化药物(5-AZA)处理ESCC细胞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实验,确定了该基因表达受到甲基化修饰的调控。(2)通过DNA Pulldown实验证实了Sp1能与EYA4启动子区相结合,且EYA4启动子区甲基化能够影响Sp1与EYA4启动子区的结合能力,进而导致EYA4基因的表达量下降;(3)通过检测EYA4对ESCC细胞体外增殖、凋亡、迁移能力等及其对荷瘤小鼠体内成瘤能力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阐明了EYA4作为抑癌基因,发挥着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显着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以及抑制荷瘤小鼠皮下肿瘤形成能力;(4)EYA4基因在ESCC细胞系中过表达后,会影响p53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我们推测EYA4通过p53信号通路来发挥其抑癌作用。本部分实验研究,分析了EYA4基因甲基化状态作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为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对EYA4基因表达的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进一步阐明该基因在ESCC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基于另一个研究方向:探究rs10864907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许多的国家包括我国,肺癌的死亡率已经远远高于其他的恶性肿瘤,位居全部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肺癌主要由外在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其中遗传因素是致使影响肺癌发生的重要诱因。由于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时才会就医诊治,而此刻大多患者已经进入晚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常规治疗无法根治肺癌。所以,通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肺癌,能够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从而降低肺癌患者的死亡率。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决定个体遗传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广泛的遗传标记物之一,对于易感人群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以rs10864907(C/T)多态性位点为研究对象,通过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513例肺癌病例和783例正常对照组中探究该SNP位点与中国人群肺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rs10864907(C/T)位点与肺癌遗传易感性具有显着相关性,携带CT基因型的患者肺癌的发病风险显着降低。通过对年龄、性别、吸烟与饮酒校正后显着性仍然存在。表明CT基因型会显着降低肺癌的风险(OR=0.74,95%CI;0.58-0.95,P=0.017)。本部分实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rs10864907(C/T)位点在肺癌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功能奠定了基础,为肺癌易感人群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等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4-01)
宋乐[6](2018)在《幽门螺杆菌CagA蛋白通过泛素化途径负向调控肿瘤抑癌基因KLF4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在全世界范围内,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病死率位于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胃癌发病率呈性别差异性,一般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胃癌的发病率也存在地区差异,总体而言,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欧、南美洲和中欧的发病率普遍偏高,而非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的发病率偏低。导致胃癌发病率的地区差异主要与食物储存、饮食结构、新鲜农产品的可获得性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率等有关。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慢性感染是胃癌最严重的危险因素,全世界约90%的非贲门胃癌新病例的发生都与其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归于胃癌的第一类生物因子。Cag 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是幽门螺杆菌中由Cag PAI(Cag pathogenicity island)编码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其致癌作用已在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Cag A作为一个细菌癌蛋白通过特异性T4SS系统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发挥着致癌的作用。进入细胞内的Cag A一方面以磷酸化或非磷酸化的方式与细胞内多种信号传导蛋白结合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另一方面也可以影响细胞内各种肿瘤抑癌基因如Runx3,P53等失活,从而发挥致癌作用。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是细胞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最主要方式,它主要调控细胞内一些半衰期短和结构异常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泛素化调节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包括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生物体内存在着一些特异的去泛素化水解酶,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共同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的相对稳态。Krüppel-样因子(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是一个锌指转录因子,具有一个特殊的PEST序列,位于转录激活结构域和转录抑制结构域之间。KLF4蛋白的半衰期较短,在胃癌中发挥着抑癌基因的作用。在我们前期实验中,通过在胃上皮或胃癌细胞中转染Cag A质粒来模拟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发现Cag A一方面可以通过下调去甲基化酶TET1的表达引起KLF4的表达下调,另一方面Cag A还可以通过作用于mi R-155而影响KLF4的表达,从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下调KLF4的表达进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根据既往的研究和本实验室的工作基础,我们进一步猜想:Cag A是否还能从翻译后水平比如说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来影响KLF4的表达呢?其引起KLF4泛素化蛋白酶体降解的具体机制又是什么呢?为验证以上实验猜想,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材料与方法】1.建立幽门螺杆菌细胞与胃上皮细胞的共培养体系。(1)建立幽门螺杆菌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方法。(2)HP感染GES-1胃上皮细胞,建立HP与胃上皮细胞的共培养体系。2.Cag A通过蛋白酶体途径影响KLF4蛋白的表达。(1)用WB检测KLF4蛋白在胃上皮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AGS,7901的表达差异;用放线菌酮处理细胞后,用WB检测KLF4蛋白在胃上皮细胞GES-1里面的半衰期。(2)用放线菌酮和MG-132共同处理转染Cag A质粒的GES-1,观察转染Cag A质粒之后KLF4蛋白的半衰期变化以及用MG-132药物处理之后,KLF4蛋白半衰期的变化情况。(3)在GES-1胃上皮细胞转染Cag A质粒和AGS胃癌细胞中共转染Cag A和KLF4质粒之后用MG-132蛋白酶抑制剂处理,用WB检测内源性KLF4蛋白和外源性KLF4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3.Cag A通过泛素化途径影响KLF4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的恶性转化。(1)在GES-1细胞里面转染去泛素化酶USP14,USP21,USP28,USP42和KLF4质粒,用WB检测几种去泛素化酶对KLF4蛋白的影响。(2)用WB和PCR检测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里面USP42蛋白以及m RNA水平的表达差异。(3)在GES-1细胞里面转染Cag A质粒或者用HP感染细胞,观察USP42的表达情况。(4)在GES-1胃上皮细胞和AGS胃癌细胞中转染USP42和KLF4质粒,检测USP42对KLF4蛋白的表达变化。(5)在GES-1细胞里面用USP42-si RNA敲低USP42,检测其对KLF4蛋白的影响,并检测敲低USP42和敲低KLF4的GES-1细胞相关行为学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建立HP细菌11637的培养鉴定方法,以及HP与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的共培养方法。2.胃上皮细胞GES-1里面KLF4蛋白的表达是明显高于胃癌细胞7901和AGS细胞里面的。3.KLF4蛋白在胃上皮细胞GES-1里面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在GES-1细胞里面,Cag A质粒转染可以缩短KLF4蛋白的半衰期,在此基础上用MG-132药物处理后可以延长KLF4蛋白的半衰期。4.MG-132可以逆转Cag A质粒转染导致的KLF4蛋白的下调。5.胃上皮细胞里面USP42的蛋白和RNA表达都是高于胃癌细胞的;过表达去泛素化酶USP42有显着上调KLF4蛋白表达的作用。6.Cag A质粒转染/HP感染,导致USP42的表达下调。7.在高表达USP42的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里面敲低USP42,可以引起KLF4蛋白的低表达,在低表达USP42的胃癌细胞AGS里面过表达USP42可以上调KLF4蛋白的表达,并且敲低USP42或KLF4的胃上皮细胞其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克隆形成能力都是增强的。【结论】1.Cag A质粒转染/HP Cag A蛋白可以通过蛋白酶体途径下调KLF4蛋白的表达。2.Cag A质粒转染/HP Cag A蛋白可以下调去泛素化酶USP42的表达,而USP42的下调可以导致KLF4蛋白的表达下调,说明Cag A质粒转染/HP感染可以通过泛素化途径负向调控KLF4的表达,进而促进细胞的恶性进展。(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张晨,田霖丽,刘鸣[7](2018)在《抑癌基因DACH1在食管癌变中甲基化的改变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持续性改变,导致了食管局部累积性改变,最终形成食管恶性肿瘤。本文针对DACH1在食管癌变中的甲基化改变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黎金华[8](2017)在《扶正抗癌方通过抑癌基因PTEN调控肺腺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扶正抗癌方(FZKA)调控A549细胞增殖、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MTT法检测FZKA方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qPCR法检测FZKA方对A549细胞人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转录水平(mRNA)的影响,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FZKA方对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磷酸化的促凋亡蛋白p-Bad(Phospho-Bad,p-Bad)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相关的关系。结果:结果显示,FZKA方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及促进凋亡(P<0.05);以浓度依赖性上调PTEN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以浓度依赖性下调PI3K蛋白的表达(P<0.05),以时间依赖性上调p-Bad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扶正抗癌方可通过上调PTEN来调控下游PI3K/AKT/Bad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A549的增殖,促进肺癌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册)》期刊2017-12-06)
梁婷婷,王永坤,王尧[9](2017)在《拓扑异构酶2α受抑癌基因p53的调控并调节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TOP2α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抑癌基因p53对TOP2α的调控能力。方法以Lipofectamine2000试剂转染针对p53和非特异性对照组的siRNA,干扰前列腺癌细胞C4-2中p53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TOP2α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采用质粒转染法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p53后检测TOP2α蛋白水平的变化,明确p53对TOP2α表达的影响;采用BrdU标记法计算并检测干扰或过表达TOP2α表达后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明确TOP2α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调节能力。结果干扰p53表达后细胞内TOP2α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说明p53可以调节TOP2α的转录水平,进一步检测干扰p53表达后,TOP2α的蛋白水平表达明显升高;在细胞内,过表达p53后检测TOP2α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在C4-2细胞中干扰目标基因TOP2α的表达后,增殖细胞的百分比从(21.54±1.443)%下降至(13.78±0.4736)%(P<0.05)。同时,在C4-2细胞中过表达TOP2α后,增殖细胞的百分比从(20.84±2.082%)上升至(33.36±3.244)%(P<0.05)。结论在前列腺癌细胞中,p53可以在mRNA和蛋白水平调节TOP2α的表达,TOP2α具有调节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7年07期)
黎金华,吴万垠,杨小兵[10](2017)在《扶正抗癌方通过抑癌基因PTEN调控肺腺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扶正抗癌方(FZKA)调控A549细胞增殖、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MTT法检测FZKA方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qPCR法检测FZKA方对A549细胞人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转录水平(mRNA)的影响,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FZKA方对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磷酸化的促凋亡蛋白p-Bad(Phospho-Bad,p-Bad)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相关的关系。结果FZKA方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及促进凋亡(P<0.05);以浓度依赖性上调PTEN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以浓度依赖性下调PI3K蛋白的表达(P<0.05),以时间依赖性上调p-Bad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扶正抗癌方可通过上调PTEN来调控下游PI3K/AKT/Bad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A549的增殖,促进肺癌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7-05-05)
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乳腺癌是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如何有效地治疗乳腺癌一直备受关注。放射治疗即通过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治疗,是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常用手段,寻找有效的放射增敏剂是该领域的焦点问题。IR能导致严重的DNA损伤,即诱发DNA发生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损伤,在DNADSBs损伤的修复机制中,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修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是一种短链脂肪酸,具有抗肿瘤活性,我们课题组和其他研究小组均发现,0.5 mM VPA通过干扰BRCA1-RAD51介导的HR修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发挥放射增敏作用。野生型抑癌基因p53(wild-type p53,wtp53)具有抑制HR修复能力过度增强的作用,以维持HR功能处于正常的水平。有研究表明,在结直肠癌细胞中,p53通过干扰细胞凋亡机制影响VPA的放射增敏作用,表现为在wtp53细胞中VPA的放射增敏作用显着,而对于p53缺欠(defective p53,dp53)的细胞,其放射增敏作用受到抑制。本课题旨在拟探讨p53表达状态是否影响VPA对乳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与HR修复功能之间的关系,为VPA用于临床治疗乳腺癌患者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及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p53表达下调同源配对细胞系工作模型的建立及p53蛋白表达的检测用含有PLKO.1和p53shRNA表达的慢病毒颗粒液感染乳腺癌细胞MCF7,建立稳定表达wtp53和dp53的同源配对细胞系;以MCF7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53蛋白表达情况,以鉴定p53表达下调同源配对细胞系(wtp53和dp53)的建立情况。同时,将wtp53和dp53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VPA组(单独0.5 mMVPA作用24 h)、IR组(单独8GyIR)以及VPA+IR组(VPA预处理24 h后再联合8GyIR),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再次检测各组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再次确定在不同处理条件下wtp53和dp53细胞中p53的表达情况。2.细胞核DNADSBs的检测选取处于对数生长阶段的wtp53和dp53细胞,分别分为四组:对照组、VPA组(单独0.5mM VPA作用24 h)、IR组(单独8Gy IR)以及VPA+IR组(VPA预处理24h后再联合8GyIR)。准备两部分:一部分IR处理结束后恢复30min,收集各组单细胞悬液,进行中性彗星实验;另一部分IR处理结束后恢复6h后收集细胞制备单细胞悬液,进行免疫荧光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核拖尾尾距及细胞核γH2AX焦点形成情况,分析细胞核内DNADSBs损伤程度。3.细胞存活能力的检测选取处于对数生长阶段的wtp53和dp53细胞,分别分为八组:对照组、VPA组(单独0.5mM VPA作用24h)、IR组(叁组:单独2、4、6Gy)、VPA+IR(叁组:0.5mM VPA预处理24h后分别联合2、4、6Gy IR)组。处理结束后,更换新鲜培养基,静置培养14天,终止培养,结晶紫染色后计算各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百分率,以反映细胞的增殖存活能力。4.HR效率的检测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HR底物报告基因pDR-GFP转入乳腺癌细胞MCF7,筛选出稳定表达pDR-GFP的MCF7细胞。用含有PLKO.1或p53shRNA表达的慢病毒颗粒液感染稳定表达的MCF7/pDR-GFP细胞,建立MCF7/pDR-GFP/wtp53和MCF7/pDR-GFP/dp53细胞,转染核酸内切酶I-sceI4h后,将细胞按照总数2-3*105接种于p60培养皿中,wtp53和dp53细胞各分为两组:对照组、VPA(单独0.5 mM VPA作用24h),药物处理结束后更换新鲜的细胞培养液,培养72h后胰酶消化,1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PBS重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105个细胞,统计发出绿色荧光的细胞数,同源重组(HR)修复效率=绿色荧光细胞数目/(1*105),对比各组HR修复效率。5.HR修复关键蛋白BRCA1和RAD51表达的检测选取处于对数生长阶段的wtp53和dp53细胞,分为对照组、VPA组(0.5mM VPA作用24h)、IR组(单独8GyIR)、VPA+IR(0.5mM VPA 预处理24h,再给予8Gy IR),处理后固定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RCA1和RAD51在细胞核中的焦点形成情况,计数其焦点形成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研究结果1.p53表达下调同源配对(wtp53和dp53)细胞系模型的建立根据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与MCF7细胞相比,感染慢病毒颗粒PLKO.1的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未发生变化,感染慢病毒颗粒p53shRNA的细胞中p53表达明显下降,且VPA或IR处理后均未见p53表达,提示成功建立p53表达下调的同源配对细胞系(wtp53和dp53)。2.p53表达缺欠抑制VPA对IR所诱导细胞的DNA DSBs损伤蓄积作用根据彗星实验结果,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细胞核拖尾尾距增加1.82倍(P<0.05),说明VPA可进一步增加IR诱导的细胞DNA DSBs损伤;在d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细胞核拖尾尾距虽增加了 1.23倍,但仍显着低于wtp53细胞VPA+IR组(P<0.05),说明p53表达缺欠减弱VPA对IR诱导的细胞DSBs损伤的蓄积作用。根据免疫荧光实验结果,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含γH2AX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显着升高30.5%(P<0.05);在dp53表达的细胞中,与其IR组相比,VPA+IR组含γH2AX焦点细胞百分率虽略为增加,但与wtp53细胞中VPA+IR组相比仍显着降低30%(P<0.05),也说明抑制p53的表达后,VPA对IR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中DNA DSBs损伤的蓄积作用受到抑制。3.p53不同表达状态下,VPA与IR联合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存活能力的影响根据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未经IR处理时,在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VPA组克隆形成百分率降低23%(P<0.05),在dp53表达的细胞中,dp53细胞对照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增加50.3%(P<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予VPA处理,dp53表达的细胞VPA组细胞克隆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虽降低13.6%(P<0.05),但与wtp53细胞VPA组相比仍显着增加59.7%(P<0.05)。经IR处理后,以未经IR处理的相应各组为100%进行校正,各组细胞存活率随着IR剂量的增加显着降低。在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2Gy)组相比,VPA+IR(2Gy)组克隆形成率降低了 8.4%(P<0.05);与IR(4Gy)组相比,VPA+IR(4Gy)组细胞克隆形成率降低了20.4%(P<0.05)。单独IR处理后,dp53表达的细胞IR(2、4、6Gy)组克隆形成率显着高于wtp53表达的细胞IR组(P<0.05);在此基础上,VPA与IR联合处理dp53表达的细胞,与IR组相比,VPA+IR组细胞存活率略为降低,但仍高于wtp53表达的细胞VPA+IR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VPA能增加wtp53表达的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但p53表达缺欠减弱VPA的放射增敏作用。4.VPA对乳腺癌细胞的HR修复能力的影响依赖于p53根据流式细胞实验结果,以MCF7/pDR-GFP/wtp53细胞对照组为100%进行校正,与对照组相比,给予VPA处理后,HR效率降低51.6%(P<0.05),表明在wtp53表达时,VPA可抑制细胞HR效率。在MCF7/pDR-GFP/dp53 细胞中,与MCF7/pDR-GFP/wtp53细胞对照组相比,MCF7/pDR-GFP/dp53细胞对照组HR效率增加49%(P<0.05),表明p53缺欠可引起HR修复效率增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予VPA处理,细胞HR效率降低20.3%,但与MCF7/pDR-GFP/wtp53细胞VPA组相比仍升高80.3%(P<0.05)。在MCF7/pDR-GFP/dp53细胞中,HR修复能力呈现过度增强,导致VPA对乳腺癌的放射增敏作用受到抑制。5.p53通过BRCA1-RAD51介导的HR修复机制影响VPA对乳腺癌细胞放射增敏作用根据免疫荧光检测HR修复关键蛋白BRCA1和RAD51在细胞核内的蛋白焦点形成情况。在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BRCA1和RAD51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下降15.6%和20.4%(P<0.05),说明IR激活的HR修复通路被VPA抑制。在dp53表达的细胞中,与wtp53细胞IR组相比,IR组含BRCA1和RAD51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提高3 1.7%和27.6%(P<0.05),HR修复能力呈现过度增强;如若联合VPA处理后,VPA+IR组含BRCA1和RAD51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较IR组虽略为降低,但仍分别高于wtp53细胞VPA+IR组41.5%和39.4%(P<0.05),HR修复能力仍呈现过度增强。结果提示,p53缺欠通过增强BRCA1-RAD51介导的HR能力抑制VPA的放射增敏作用。结论1.p53表达缺欠抑制VPA对IR诱导乳腺癌细胞核内的DNA DSBs的进一步蓄积作用。2.p53表达缺欠时,VPA对乳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性受到抑制。3.p53缺欠所致的VPA放射增敏作用下降机制与BRCA1-RAD51介导的HR修复功能的增强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云,郝建宇.抑癌基因PTEN在大鼠慢性胰腺炎纤维化过程中对胰腺星状细胞活化的调控作用[C].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摘要集.2019
[2].田竹筠.抑癌基因p53调控丙戊酸所致乳腺癌细胞放射增敏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李婷.抑癌基因SPARCL1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在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中的功能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
[4].范江霞.抑癌基因TET1通过DACT2和SFRP2去甲基化调控Wnt/β-catenin通路抑制鼻咽癌生长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
[5].何正磊.受甲基化调控的抑癌基因EYA4在食管鳞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与功能探究以及rs10864907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联分析[D].苏州大学.2018
[6].宋乐.幽门螺杆菌CagA蛋白通过泛素化途径负向调控肿瘤抑癌基因KLF4的表达[D].安徽医科大学.2018
[7].张晨,田霖丽,刘鸣.抑癌基因DACH1在食管癌变中甲基化的改变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8
[8].黎金华.扶正抗癌方通过抑癌基因PTEN调控肺腺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相关研究[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册).2017
[9].梁婷婷,王永坤,王尧.拓扑异构酶2α受抑癌基因p53的调控并调节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
[10].黎金华,吴万垠,杨小兵.扶正抗癌方通过抑癌基因PTEN调控肺腺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相关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