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盘和烹饪炊具论文和设计-范吉昌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线圈盘和烹饪炊具,其中,所述线圈盘包括:线圈支架,所述线圈支架具有位于线圈支架中部的内加热区和位于线圈支架周缘的外加热区;内部磁条,所述内部磁条对应所述内加热区设置;外部磁条,所述外部磁条对应所述外加热区设置;所述外部磁条覆盖外加热区的面积大于所述内部磁条覆盖内加热区的面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线圈盘加热的均匀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线圈盘,其特征在于,包括:线圈支架,所述线圈支架具有位于线圈支架中部的内加热区和位于线圈支架周缘的外加热区;所述内加热区的中间设置有内支撑结构,内支撑结构上设置有第一内限位片;第一内限位片与线圈支架之间形成第一内绕线间隙,内线圈绕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内绕线间隙内;内部磁条,所述内部磁条对应所述内加热区设置;外部磁条,所述外部磁条对应所述外加热区设置;所述外部磁条覆盖外加热区的面积大于所述内部磁条覆盖内加热区的面积。

设计方案

1.一种线圈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圈支架,所述线圈支架具有位于线圈支架中部的内加热区和位于线圈支架周缘的外加热区;

所述内加热区的中间设置有内支撑结构,内支撑结构上设置有第一内限位片;第一内限位片与线圈支架之间形成第一内绕线间隙,内线圈绕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内绕线间隙内;

内部磁条,所述内部磁条对应所述内加热区设置;

外部磁条,所述外部磁条对应所述外加热区设置;

所述外部磁条覆盖外加热区的面积大于所述内部磁条覆盖内加热区的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磁条与所述内部磁条相互独立设置,并且所述外部磁条的数量大于所述内部磁条的数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线圈绕组具有位于内加热区中部的内平面加热绕组,和位于边缘且向上倾斜设置内斜面加热绕组;

内部磁条包括对应所述内平面加热绕组设置的内平面段,和对应内斜面加热绕组设置的内倾斜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斜面加热绕组呈弧形设置,所述内倾斜段对应所述内斜面加热绕组呈弧形设置,以使所述内倾斜段与所述内斜面加热绕组之间的距离,与内平面段至内平面加热绕组之间的距离相当。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磁条还包括凸出段,所述凸出段与所述内平面段远离所述内倾斜段的一端连接,所述凸出段与所述内平面段垂直。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磁条的宽度沿所述内加热区的中部至边缘的方向逐渐增加。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还包括第二内限位片,所述第二内限位片的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结构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内限位片的上方,所述第二内限位片和所述第一内限位片之间形成第二内绕线间隙,所述内线圈绕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内绕线间隙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还包括内隔离筋,多个所述内隔离筋沿所述第一内限位片的长度方向排列,以在第一内限位片上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一内限位片长度方向排列的内绕线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结构的底部开设有安装孔,以供内部磁条的凸出段安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加热区绕制有外线圈绕组,所述外线圈绕组具有位于外加热区中部的外平面加热绕组,和位于边缘且向上倾斜设置外斜面加热绕组;

外部磁条包括对应所述外平面加热绕组设置的外平面段,和对应外倾斜加热绕组设置的外倾斜段。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斜面加热绕组呈弧形设置,所述外倾斜段对应所述外斜面加热绕组呈弧形设置,以使所述外倾斜段与所述外斜面加热绕组之间的距离,与外平面段至外平面加热绕组之间的距离相当。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磁条的宽度沿所述外加热区的中部至边缘的方向逐渐增加。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加热区域和所述外加热区域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外支撑结构;

外支撑结构上设置有第一外限位片;第一外限位片与线圈支架之间形成第一外绕线间隙,所述外线圈绕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外绕线间隙内。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还包括第二外限位片,所述第二外限位片的一端与所述外支撑结构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外限位片的上方,所述第二外限位片和所述第一外限位片之间形成第二外绕线间隙,所述外线圈绕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外绕线间隙内。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还包括外隔离筋,多个所述外隔离筋沿所述第一外限位片的长度方向排列,以在第一外限位片上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一外限位片长度方向排列的外绕线槽。

16.一种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盘。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圈盘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圈盘和烹饪炊具。

背景技术

现有电磁炉的磁条,通常从电磁炉的线圈盘的中部向四周辐射,并且延伸到线圈盘的边缘。随着磁条向四周的辐射,相邻两磁条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使得经过线圈盘中部和边缘的磁场强度不同,导致线圈盘对锅具的加热效率不同,使得锅具中部和周缘之间加热不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线圈盘,旨在提高线圈盘加热的均匀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线圈盘,包括:

线圈支架,所述线圈支架具有位于线圈支架中部的内加热区和位于线圈支架周缘外加热区;

内部磁条,所述内部磁条对应所述内加热区设置;

外部磁条,所述外部磁条对应所述外加热区设置;

所述外部磁条覆盖外加热区的面积大于所述内部磁条覆盖内加热区的面积。

优选地,所述外部磁条与所述内部磁条相互独立设置,并且所述外部磁条的数量大于所述内部磁条的数量。

优选地,在所述内加热区绕制有内线圈绕组,所述内线圈绕组具有位于内加热区中部的内平面加热绕组,和位于边缘且向上倾斜设置内斜面加热绕组;

内部磁条包括对应所述内平面加热绕组设置的内平面段,和对应内斜面加热绕组设置的内倾斜段。

优选地,所述内斜面加热绕组呈弧形设置,所述内倾斜段对应所述内斜面加热绕组呈弧形设置,以使所述内倾斜段与所述内斜面加热绕组之间的距离,与内平面段至内平面加热绕组之间的距离相当。

优选地,所述内部磁条还包括凸出段,所述凸出段与所述内平面段远离所述内倾斜段的一端连接,所述凸出段与所述内平面段垂直。

优选地,所述内部磁条的宽度沿所述内加热区的中部至边缘的方向逐渐增加。

优选地,所述内加热区域的中间设置有内支撑结构,内支撑结构上设置有第一内限位片;第一内限位片与线圈支架之间形成第一内绕线间隙,所述内线圈绕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内绕线间隙内。

优选地,所述线圈盘还包括第二内限位片,所述第二限位片的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结构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片的上方,所述第二限位片和所述第一限位片之间形成第二内绕线间隙,所述内线圈绕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内绕线间隙内。

优选地,所述线圈盘还包括内隔离筋,多个所述内隔离筋沿所述第一内限位片的长度方向排列,以在第一内限位片上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一内限位片长度方向排列的内绕线槽。

优选地,所述内支撑结构的底部开设有安装孔,以供内部磁条的凸出段安装。

优选地,在所述外加热区绕制有外线圈绕组,所述外线圈绕组具有位于外加热区中部的外平面加热绕组,和位于边缘且向上倾斜设置外斜面加热绕组;

外部磁条包括对应所述外平面加热绕组设置的外平面段,和对应外倾斜加热绕组设置的外倾斜段。

优选地,所述外斜面加热绕组呈弧形设置,所述外倾斜段对应所述外斜面加热绕组呈弧形设置,以使所述外倾斜段与所述外斜面加热绕组之间的距离,与外平面段至外平面加热绕组之间的距离相当。

优选地,所述外部磁条的宽度沿所述外加热区的中部至边缘的方向逐渐增加。

优选地,所述内加热区域和所述外加热区域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外支撑结构;

外支撑结构上设置有第一外限位片;第一外限位片与线圈支架之间形成第一外绕线间隙,所述外线圈绕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外绕线间隙内。

优选地,所述线圈盘还包括第二外限位片,所述第二限位片的一端与所述外支撑结构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片的上方,所述第二限位片和所述第一限位片之间形成第二外绕线间隙,所述外线圈绕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外绕线间隙内。

优选地,所述线圈盘还包括外隔离筋,多个所述外隔离筋沿所述第一外限位片的长度方向排列,以在第一外限位片上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一外限位片长度方向排列的外绕线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烹饪炊具,包括线圈盘,所述线圈盘包括:

线圈支架,所述线圈支架具有位于线圈支架中部的内加热区和位于线圈支架周缘外加热区;

内部磁条,所述内部磁条对应所述内加热区设置;

外部磁条,所述外部磁条对应所述外加热区设置;

所述外部磁条覆盖外加热区的面积大于所述内部磁条覆盖内加热区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外部磁条覆盖外加热区的面积,设置为大于内部磁条覆盖内加热区的面积,使得通过外加热区的外线圈绕组的磁场强度得到增加,大幅的减小了外线圈绕组和内线圈绕组所在位置的磁场强度差,以使得线圈盘中部和四周的磁场强度相当,从而使得线圈盘对锅具中部和四周的加热效率相当,使得锅具可以得到均匀的加热;同时,通过增加外环线圈的磁场强度,使得外环线圈的利用率得到大幅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线圈盘的工作效率;另外,通过在内加热区的中间设置内支撑结构,并在其上设置第一内限位片,使得内加热区形成第一绕线间隙,如此,使得线圈盘的内线圈绕组可以高效、稳定、可靠的限位于第一绕线间隙内;也避免了固定线圈绕组时使用胶水,使得用户使用时,不会由于线圈盘发热而产生异味,有利于用户的使用;通过第一绕线间隙的形式来限位内线圈绕组,使得内线圈绕组的绕制可以非常的灵活,从而可以更好的与其对应的内部磁条配合,以形成均匀的加热区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圈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外部磁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内部磁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线圈盘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线圈盘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安装线圈绕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线圈盘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内部磁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外部磁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出一种线圈盘,主要应用于烹饪炊具中,线圈盘在工作时产生磁场对锅具等烹饪器具加热。本实用新型中的线圈盘,通过对内、外加热区300的磁条数量的改变,通过对磁条结构和形状的改变,以使线圈盘的内线圈绕组220和外线圈绕组330的工作效率相当,以达到线圈盘中部和周边的加热效率相当,加热更加均匀。烹饪炊具的范围很广,凡是应用线圈进行加热的炊具均可,如电饭煲、电磁炉、电烤箱等。

以下将主要描述线圈盘的具体结构。

参照图1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线圈盘包括:

线圈支架100,所述线圈支架100具有位于线圈支架100中部的内加热区200和位于线圈支架100周缘外加热区300;

内部磁条500,所述内部磁条500对应所述内加热区200设置;

外部磁条400,所述外部磁条400对应所述外加热区300设置;

所述外部磁条400覆盖外加热区300的面积大于所述内部磁条500覆盖内加热区200的面积。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线圈支架100的整体外形可以有很多,如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椭圆形、圆形等均可,本实施例中,以整体呈圆形设置为例。内加热区200的形状可以有很多,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圆环形等均可,以呈圆形设置为例。外加热区300呈环形设置,套设在内加热区200的外侧。内加热区200主要影响线圈盘中部的加热效率,外加热区300主要影响线圈盘周边区域的加热效率。

内部磁条500的形状可以有很多,如长条形、圆形、扇形等均可。内部磁条5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内部磁条500的一端向内加热区200的中部延伸,另一端向内换热加热区的四周辐射排布。同理,外部磁条400的形状也可以有很多,如长条形、圆形、扇形等均可。外部磁条4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外部磁条400的一端向外加热区300与内加热区200的交界处延伸,另一端向外换热加热区的四周辐射排布。

实现外部磁条400覆盖外加热区300的面积大于内部磁条500覆盖内加热区200的面积的方式有多种。在单个外部磁条400的覆盖面积与单个内部磁条500的覆盖面积相当时,增加外部磁条400的数量,增加外部磁条400在外加热区300的排布密度,从而达到增加总的覆盖面积的目的。在外部磁条400的数量与内部磁条500的数量相当时,增加单个外部磁条400的面积,以增加外部磁条400覆盖的总面积。从而达到增强外加热区300的磁场强度的目的。其中,当所述外部磁条400的数量大于所述内部磁条500的数量时,所述外部磁条400与所述内部磁条500相互独立设置,如此,只需要调整磁条的数量,就可以简单的实现增加磁场强度的目的。

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部磁条500和外部磁条40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此时,磁条的宽度沿内加热区200到外加热区300的方向逐渐增加,以使单个磁条的磁场长度沿磁条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强。

另外,关于线圈盘上加热区的数量,加热区的数量可以有很多,可以不仅仅包括内加热区200和外加热区300,如三个、四个等等,本实施例中,仅以包括基础的两个加热区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外部磁条400覆盖外加热区300的面积,设置为大于内部磁条500覆盖内加热区200的面积,使得通过外加热区300的外线圈绕组330的磁场强度得到增加,大幅的减小了外线圈绕组330和内线圈绕组220所在位置的磁场强度差,以使得线圈盘中部和四周的磁场强度相当,从而使得线圈盘对锅具中部和四周的加热效率相当,使得锅具可以得到均匀的加热;同时,通过增加外环线圈的磁场强度,使得外环线圈的利用率得到大幅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线圈盘的工作效率。

参照图6至图15,下面分别解释设置于内加热区200和外加热区300的线圈绕组和磁条的结构以及位置关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内加热区200的加热效率,在所述内加热区200绕制有内线圈绕组220,所述内线圈绕组220具有位于内加热区200中部的内平面加热绕组221,和位于边缘且向上倾斜设置内斜面加热绕组222;内部磁条500包括对应所述内平面加热绕组221设置的内平面段510,和对应内斜面加热绕组222设置的内倾斜段52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内线圈绕组220的中部呈水平设置,四周的部分自水平的部分向上倾斜延伸。即内线圈绕组220中部的部分排列呈平面(内平面加热绕组221),内线圈绕组220边缘的部分自平面部分向上排列呈倾斜面(内斜面加热绕组222)。其中,倾斜指的延伸趋势,因此具体的实现方式有很多,如平面倾斜、弧面倾斜、波浪面倾斜等均可。在内线圈绕组220的径向方向上,倾斜部分的线圈密度大于平面部分的线圈密度。通过将内部磁条500设置于内斜面加热绕组222对应的内倾斜段520,使得内倾斜段520补偿内斜面加热绕组222的磁场强度,以使内斜面加热绕组222和内平面加热绕组221所在区域的磁场强度相当,从而有利于均匀加热。另外,通过内斜面加热绕组222的设置,在增加内加热区200边缘加热效率的同时,使得内斜面加热绕组222距离锅具更近,有利于对锅具的加热。

另外,为了提高线圈盘内加热区200的加热均匀性,所述内部磁条500的宽度沿所述内加热区200的中部至边缘的方向逐渐增加。随着内部磁条500宽度的增加,使得磁场强度也随着磁条的延伸方向增加,如此,刚好对面积逐渐增加的内线圈绕组220进行补偿,大幅的减小了相邻两内部磁条500之间的距离差,使得内加热区200的中部和周边的加热效率相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线圈盘中部的加热效率,所述内斜面加热绕组222呈弧形设置,所述内倾斜段520对应所述内斜面加热绕组222呈弧形设置,以使所述内倾斜段520与所述内斜面加热绕组222之间的距离,与内平面段510至内平面加热绕组221之间的距离相当。

本实施例中,将内斜面加热绕组222设置呈凹弧形在不影响内平面加热绕组221工作的情况下,在有限的高度内增加了线圈绕组的数量,从而在有限的高度空间内增加了内斜面加热绕组222的工作效率。通过将内倾斜段520沿内斜面加热绕组222弧形延伸,使得内倾斜段520不仅仅为内斜面加热绕组222提供足够的磁场强度,也保持有相当于内平面段510至内平面加热绕组221之间的距离,使得内斜面加热绕组222和内平面加热绕组221的加热效果相当,有利于均匀加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内加热区200中间位置的加热效率,所述内部磁条500还包括凸出段530,所述凸出段530与所述内平面段510远离所述内倾斜段520的一端连接,所述凸出段530与所述内平面段510垂直。凸出段530沿线圈盘的高度方向设置,集中设置内加热区200中间的位置,如此,大幅的增加了内加热区200中部的磁场强度,从而有利益大幅提高内加热区200中部的加热效率。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加热效率,充分合理的利用了空间,提高了结构的紧凑性。

值得说明的是,内支撑结构230的形状可以有很多,以整体外形呈柱状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凸出段530的安装稳定性,同时合理的利用空间,在内支撑结构230的底部开设有安装孔231,以供内部磁条500的凸出段530安装。凸出段530从安装孔231竖直向上延伸插入到内支撑结构230内,安装孔231沿内支撑结构230的高度方向贯穿。

为了提高内线圈绕组220的安装稳定性和便捷性,所述内加热区200域的中间设置有内支撑结构230,内支撑结构230上设置有第一内限位片210;第一内限位片210与线圈支架100之间形成第一内绕线间隙240,所述内线圈绕组220设置于所述第一内绕线间隙240内。其中,第一内限位片210的形状可以有很多,以具有平直段和弧形段为例,使得第一内绕线间隙240也可以具有平直段与弧形段,从而与内线圈绕组220的内平面加热绕组221和内斜面加热绕组222对应。

第一内限位片210的一端与内支撑结构230固定连接,另一端自内支撑结构230向内加热区200的边缘延伸,使得第一内限位片210、内支撑结构230和线圈支架100围合形成第一内绕线间隙240。多个第一内限位片210沿支撑结构排列成环形,使得第一内绕间隙排列成环形,如此,有利于内线圈绕组220的绕制。使得内线圈绕组220的形状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内限位片210的排列来实现。内线圈绕组220在绕制过程中,只需要将漆包线夹持与第一内绕线间隙240中即可。使得漆包线可以简单、可靠的绕制在第一内绕线间隙240内。在第一内绕线间隙240中的绕组以密绕为例。

为了提高内加热区200的加热效率,充分合理的利用空间,缩小线圈盘的面积,所述线圈盘还包括第二内限位片,所述第二内限位片的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结构230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内限位片210的上方,所述第二内限位片和所述第一内限位片210之间形成第二内绕线间隙(图未示),所述内线圈绕组220设置于所述第二内绕线间隙(图未示)内。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二内限位片的形状与第一内限位片210的形状相似,也具有平直段和弧形段。第二内限位片对应第一内限位片210设置,使得第二内限位片和第一内限位片210之间形成具有平直段和弧形段的第二内限位间隙。为了提高第二内限位间隙中线圈绕组的稳定性,第一内限位片210的宽度大于第二内限位片的宽度,第一内限位片210的长度大于第二内限位片的长度。多个第二内限位片沿内支撑结构230的周向,与第一内限位片210对应排布,使得第二内限位间隙沿内支撑结构230的周向排列呈圆环。内线圈绕组220在绕制过程中,只需要将漆包线夹持与第一内绕线间隙240和第二绕线间隙中即可。使得漆包线可以简单、可靠的绕制在第一内绕线间隙240和第二绕线间隙内。在第二内绕线间隙(图未示)中的绕组以密绕为例。通过第二内限位片的设置,在线圈绕组的中部形成了双层线圈结构(上、下两层均为密绕),有利于大幅的提高内加热区200的加热效率。

为了提高内加热区200的加热效率和充分合理的利用空间的同时,简化线圈盘的加工工艺,所述线圈盘还包括内隔离筋,多个所述内隔离筋沿所述第一内限位片210的长度方向排列,以在第一内限位片210上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一内限位片210长度方向排列的内绕线槽。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内隔离筋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有多种,如三角形、方形等多边形。内隔离筋可以沿第一内限位片210的宽度方向延伸,内隔离筋呈凹弧延伸,以使多个内隔离筋可以围合形成圆环。同一第一内限位片210上的内隔离筋沿第一内限位片210的长度方向排列,相邻第一内限位片210上相同位置的内隔离筋沿内支撑结构230的周向排列,以形成沿内支撑结构230周向延伸的内绕线槽。同一内绕线槽内可以绕制的线圈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如1圈、2圈、3圈等均可。通过内绕线槽形成内线圈绕组220以疏绕为例。第一内限位片210、内隔离筋和内支撑结构230之间的连接,可以为相互可拆卸(通过螺钉、卡扣或者胶粘等)连接,也可以一体成型设置。相较于同时设置第一内限位片210和第二内限位片的方案,设置第一内限位片210和内隔离筋的方案更加容易实现。通过内隔离筋的设置,在线圈绕组的中部形成了双层线圈结构(下层为密绕、上层为疏绕),有利于大幅的提高内加热区200的加热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外加热区300的加热效率,在所述外加热区300绕制有外线圈绕组330,所述外线圈绕组330具有位于外加热区300中部的外平面加热绕组331,和位于边缘且向上倾斜设置外斜面加热绕组332;外部磁条400包括对应所述外平面加热绕组331设置的外平面段410,和对应外倾斜加热绕组设置的外倾斜段42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外线圈绕组330靠近外支撑结构340的部分呈水平设置,四周的部分自水平的部分向上倾斜延伸。即外线圈绕组330中部的部分排列呈平面(外平面加热绕组331),外线圈绕组330边缘的部分自平面部分向上排列呈倾斜面(外斜面加热绕组332)。其中,倾斜指的延伸趋势,因此具体的实现方式有很多,如平面倾斜、弧面倾斜、波浪面倾斜等均可。在外线圈绕组330的径向方向上,倾斜部分的线圈密度大于平面部分的线圈密度。通过将外部磁条400设置于外斜面加热绕组332对应的外倾斜段420,使得外倾斜段420补偿外斜面加热绕组332的磁场强度,以使外斜面加热绕组332和外平面加热绕组331所在区域的磁场强度相当,从而有利于均匀加热。另外,通过外斜面加热绕组332的设置,在增加外加热区300边缘加热效率的同时,使得外斜面加热绕组332距离锅具更近,有利于对锅具的加热。

另外,为了提高线圈盘外加热区300的加热均匀性,所述外部磁条400的宽度沿所述外加热区300的中部至边缘的方向逐渐增加。随着外部磁条400宽度的增加,使得磁场强度也随着磁条的延伸方向增加,如此,刚好对面积逐渐增加的外线圈绕组330进行补偿,大幅的减小了相邻两外部磁条400之间的距离差,使得外加热区300的中部和周边的加热效率相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线圈盘外加热区300域的加热效率,所述外斜面加热绕组332呈弧形设置,所述外倾斜段420对应所述外斜面加热绕组332呈弧形设置,以使所述外倾斜段420与所述外斜面加热绕组332之间的距离,与外平面段410至外平面加热绕组331之间的距离相当。

本实施例中,将外斜面加热绕组332设置呈凹弧形在不影响外平面加热绕组331工作的情况下,在有限的高度外增加了线圈绕组的数量,从而在有限的高度空间外增加了外斜面加热绕组332的工作效率。通过将外倾斜段420沿外斜面加热绕组332弧形延伸,使得外倾斜段420不仅仅为外斜面加热绕组332提供足够的磁场强度,也保持有相当于外平面段410至外平面加热绕组331之间的距离,使得外斜面加热绕组332和外平面加热绕组331的加热效果相当,有利于均匀加热。

为了提高外线圈绕组330的安装稳定性和便捷性,所述内加热区200域和所述外加热区300域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外支撑结构340;外支撑结构340上设置有第一外限位片310;第一外限位片310与线圈支架100之间形成第一外绕线间隙350,所述外线圈绕组330设置于所述第一外绕线间隙350内。其中,第一外限位片310的形状可以有很多,以具有平直段和弧形段为例,使得第一外绕线间隙350也可以具有平直段与弧形段,从而与外线圈绕组330的外平面加热绕组331和外斜面加热绕组332对应。

第一外限位片310的一端与外支撑结构340固定连接,另一端自外支撑结构340向外加热区300的边缘延伸,使得第一外限位片310、外支撑结构340和线圈支架100围合形成第一外绕线间隙350。多个第一外限位片310沿支撑结构排列成环形,使得第一外绕间隙排列成环形,如此,有利于外线圈绕组330的绕制。使得外线圈绕组330的形状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外限位片310的排列来实现。外线圈绕组330在绕制过程中,只需要将漆包线夹持与第一外绕线间隙350中即可。使得漆包线可以简单、可靠的绕制在第一外绕线间隙350外。在第一外绕线间隙350中的绕组以密绕为例。

为了提高外加热区300的加热效率,充分合理的利用空间,缩小线圈盘的面积,所述线圈盘还包括第二外限位片320,所述第二限位片的一端与所述外支撑结构340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片的上方,所述第二限位片和所述第一限位片之间形成第二外绕线间隙360,所述外线圈绕组330设置于所述第二外绕线间隙360内。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二外限位片320的形状与第一外限位片310的形状相似,也具有平直段和弧形段。第二外限位片320对应第一外限位片310设置,使得第二外限位片320和第一外限位片310之间形成具有平直段和弧形段的第二外限位间隙。为了提高第二外限位间隙中线圈绕组的稳定性,第一外限位片310的宽度大于第二外限位片320的宽度,第一外限位片310的长度大于第二外限位片320的长度。多个第二外限位片320沿外支撑结构340的周向,与第一外限位片310对应排布,使得第二外限位间隙沿外支撑结构340的周向排列呈圆环。外线圈绕组330在绕制过程中,只需要将漆包线夹持与第一外绕线间隙350和第二绕线间隙中即可。使得漆包线可以简单、可靠的绕制在第一外绕线间隙350和第二绕线间隙外。在第二外绕线间隙360中的绕组以密绕为例。通过第二外限位片320的设置,在线圈绕组的中部形成了双层线圈结构(上、下两层均为密绕),有利于大幅的提高外加热区300的加热效率。

为了提高外加热区300的加热效率和充分合理的利用空间的同时,简化线圈盘的加工工艺,所述线圈盘还包括外隔离筋370,多个所述外隔离筋370沿所述第一外限位片310的长度方向排列,以在第一外限位片310上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一外限位片310长度方向排列的外绕线槽371。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外隔离筋370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有多种,如三角形、方形等多边形。外隔离筋370可以沿第一外限位片310的宽度方向延伸,外隔离筋370呈凹弧延伸,以使多个外隔离筋370可以围合形成圆环。同一第一外限位片310上的外隔离筋370沿第一外限位片310的长度方向排列,相邻第一外限位片310上相同位置的外隔离筋370沿外支撑结构340的周向排列,以形成沿外支撑结构340周向延伸的外绕线槽371。同一外绕线槽371外可以绕制的线圈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如1圈、2圈、3圈等均可。通过外绕线槽371形成外线圈绕组330以疏绕为例。第一外限位片310、外隔离筋370和外支撑结构340之间的连接,可以为相互可拆卸(通过螺钉、卡扣或者胶粘等)连接,也可以一体成型设置。相较于同时设置第一外限位片310和第二外限位片320的方案,设置第一外限位片310和外隔离筋370的方案更加容易实现。通过外隔离筋370的设置,在线圈绕组的中部形成了双层线圈结构(下层为密绕、上层为疏绕),有利于大幅的提高外加热区300的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烹饪炊具,该烹饪炊具包括底座和线圈盘,该线圈盘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烹饪炊具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线圈盘可拆卸的安装于底座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线圈盘和烹饪炊具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7272.0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748848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H05B6/36

专利分类号:H05B6/36;F24C7/06

范畴分类:39D;

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31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三乐东路19号

发明人:范吉昌;易亮;王开祥;郭兴家;吴金华;张翼飞

第一发明人:范吉昌

当前权利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代理人:胡海国

代理机构:44287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线圈盘和烹饪炊具论文和设计-范吉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