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小说论文_吴智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派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派,小说,现代性,京派,新文学,表征,空间。

海派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吴智斌[1](2018)在《“夜”视角与《海上花列传》的“颓废”叙事——兼及其对现代海派小说“颓废”审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以《海上花列传》为代表的形成期海派小说率先探索中国小说叙事时空的近代建构,"夜"视角就是通过近代照明技术和新的消费伦理重构了近代小说的都市场景。这批小说不仅以"夜"作为主要叙事时空来生成审美价值,同时也因为人物主体与都市客体的错位而生成以"欲望"、"颓废"为基调的近代叙事伦理。在"夜"化叙事语境下,古今小说过渡期的《海上花列传》呈现出传统特质与近代心态杂揉、"末世"与"新世"情绪交织的精神面向,应"夜"化叙事而起的"颓废"气在中国都市小说兴起之初便成为其基本的审美情绪。这种审美情绪影响了现代都市小说的叙事趣味,构成了现代海派小说"颓废"叙事的中国文学内源性传统。(本文来源于《都市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叶菁[2](2017)在《现代海派小说中街道空间的建构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派小说按时代顺序大致分叁个阶段,以叶灵凤、张资平为代表的通俗性爱主题的早期小说,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现代性先锋探索的新感觉派小说,以张爱玲、徐吁、苏青为代表的现代市民传奇主题的后期小说。就场景设置和社会经验而言,街道作为空间载体在海派小说中有其外在地理属性与内在情感属性,街道成了海派作家展现现代人的震惊体验、私密生活和蒙太奇一般快节奏、碎片化生活的舞台。就都市日常生活、都市精神与都市权力制衡关系而言,在海派作家笔下,露天开放的街道拼贴画一般汇聚了声光化电的现代化景观,市民的日常生活及人间百态表现了都市人的病态沉沦、浊世哀音及灵魂的迷失,以及殖民地时期的上海异质性特点。街道是人生的大舞台,就都市生活的流动主体角色而言,海派作家关注街道漫游者的群体镜像,塑造了街头漫步的失意文人,罗曼蒂克的浪荡子、摩登女,流浪汉和人力车夫为代表的边缘人群,展现了他们的多重性格、生活经验与生存哲学。海派小说以街道空间为经纬布局谋篇、展现人物心理、描绘城市风情。街道空间的传统异质化裂变和现代性重构从文学的审美旨趣、内在涵义和现实意义叁方面分析,在审美方向和旨趣上,对殖民压迫下生活乐趣的展现,对苦难之下颓败之美的传达,以丑为美显示出恶之花般的绚丽。在内在涵义上,异托邦理念共建的城市街道中,原本的街道空间个性逐渐丧失,趋于共性。在现实意义上,海派文学都带有一定的时尚性、先锋色彩和都市气质,表现了对正在消逝的传统的挽留以及对上海异质化的批判。海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都市书写的重要部分,以街道为核心描写了上海的多重空间元素,既搭建了海派小说发生地——上海这座城市的线性空间,又建构了海派小说的情感空间,提供了丰富的都市想象和文化表征。(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11-13)

肖佩华[3](2017)在《1930—1940年代“市井”在海派小说中新的表现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叁四十年代的上海号称"东方巴黎",一个现代国际大都会,典型的现代大都市,几乎成为现代中国的一个象征,因而"市井"在海派小说中也有了新的表现形态。现代文学史上的海派小说更突出反映租界文化影响下的现代都市风情,显现出"新中有旧"的特色——挟带"洋场风韵"的上海市井风情"浮世绘"。(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尤冬克[4](2016)在《论穆时英海派小说中的都市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在中国历史现代化进程中地位特殊,这就使穆时英的海派叙事有了多种言说的可能。但不可否认,穆时英是中国都市文学的先驱作家。他用一座城的视阈,结构了他全部的城市想象。在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海派书写经验的积累与传承上,穆时英做了在他那个时代的突出贡献。他在海派叙事上的耕耘与收获,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愫。在城市发展与海派叙事都有了强大道义支撑的今天,审视穆时英小说的"现代性"会有裨益。(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王卫平,陈广通[5](2016)在《现代海派小说叙事结构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海派小说叙事,上承鸳鸯蝴蝶派而来,下至张爱玲告一段落,近于把晚清到五四中国小说叙事结构模式转变的道路又走了一遍。但这次重走与先前已经大不相同,无论从时代背景还是从小说技巧来看,两者都有显着的差异,甚至后者表现出了对于前者的某种超越。这是曾经饱受诟病的海派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贡献。本文将从讲故事、写景观、写心理叁个方面的分析中对海派小说叙事结构的发展流变作一梳理,并以此重估海派小说在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6年09期)

贾慧敏,李米雪[6](2016)在《国民时期京、海派小说中女性服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服饰是穿着者精神的外化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对服饰的描写,不仅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也与作者的精神倾向和追求息息相关。同时,作为由作家书写出来的文学中的服饰,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学内涵和意义。对于京派和海派小说来说,因为精神追求不同,其所表现的世界也不同,京派着重表现的是乡土田园风光,而海派着重表现的是都市生活,故二者在女性服饰上表现出较大差异。除此之外,京派小说中女性服饰表现了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海派中的新感觉派小说中女性服饰则较多表现的是欲望和都市人的疯狂、失落,四十年代的张爱玲和苏青的小说中女性服饰则倾向传达更多人的精神、心理状态。(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6年22期)

朱军[7](2016)在《“繁花”意象与上海的重新理解——以海派小说《繁花》为中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作为一种意象,贯穿于海派文学之中,从韩邦庆、张爱玲、王安忆到金宇澄。而现实上海与文学上海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以当代海派小说《繁花》为中心,通过对海派文学中"花"的意象的分析,来揭示上海形象与上海意识的流变,从而为重新理解上海提供某种启示。(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6年07期)

林雪飞[8](2016)在《论文学受众与“海派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受众就是文学的读者大众,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海派小说"的文学受众主要由中产阶级市民构成,他们把文学视为一种休闲方式,阅读趣味多流于世俗和娱乐。"海派"作家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实现了身份意识的转化,充分认同并极力迎合文学受众的阅读立场来进行创作。于是,"海派小说"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确立了大众化、世俗化的方向,充分显示出文学受众对其创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吴智斌[9](2014)在《清末民初形成期海派小说与新文学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形成期海派小说创作数目丰盈,其创作实绩代言了中国近代小说的基本风貌和整体成就。这批小说以通俗为主调,然而其叙事肌理中亦植入了较芜杂的现代性价值诉求。形成期海派小说规范了现代都市文学生产的基本要素,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性与都市的亲缘关系,确立了新文学批判国民性、城乡对立、都市罪恶等基本主题,以其丰富的读者经验和庞大的读者基础启发了现代文学阶段的文学"大众化"运动,并为"五四"小说提供了较丰富的叙事经验。(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林业锦[10](2014)在《论海派小说叙事空间的选择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批评是海派小说文化批评别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派作家着力于从"城市""个体心理"和"乡村"这叁种空间形态互相对话、碰撞和融合的历史关系中"想象"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性,这不仅折射出上世纪叁四十年代现代化急剧进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地理空间的变迁,更呈现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空间的变迁,是现代知识分子共同"想象"文学进程的结果,共同构成了人们"想象"中国民族"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海派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派小说按时代顺序大致分叁个阶段,以叶灵凤、张资平为代表的通俗性爱主题的早期小说,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现代性先锋探索的新感觉派小说,以张爱玲、徐吁、苏青为代表的现代市民传奇主题的后期小说。就场景设置和社会经验而言,街道作为空间载体在海派小说中有其外在地理属性与内在情感属性,街道成了海派作家展现现代人的震惊体验、私密生活和蒙太奇一般快节奏、碎片化生活的舞台。就都市日常生活、都市精神与都市权力制衡关系而言,在海派作家笔下,露天开放的街道拼贴画一般汇聚了声光化电的现代化景观,市民的日常生活及人间百态表现了都市人的病态沉沦、浊世哀音及灵魂的迷失,以及殖民地时期的上海异质性特点。街道是人生的大舞台,就都市生活的流动主体角色而言,海派作家关注街道漫游者的群体镜像,塑造了街头漫步的失意文人,罗曼蒂克的浪荡子、摩登女,流浪汉和人力车夫为代表的边缘人群,展现了他们的多重性格、生活经验与生存哲学。海派小说以街道空间为经纬布局谋篇、展现人物心理、描绘城市风情。街道空间的传统异质化裂变和现代性重构从文学的审美旨趣、内在涵义和现实意义叁方面分析,在审美方向和旨趣上,对殖民压迫下生活乐趣的展现,对苦难之下颓败之美的传达,以丑为美显示出恶之花般的绚丽。在内在涵义上,异托邦理念共建的城市街道中,原本的街道空间个性逐渐丧失,趋于共性。在现实意义上,海派文学都带有一定的时尚性、先锋色彩和都市气质,表现了对正在消逝的传统的挽留以及对上海异质化的批判。海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都市书写的重要部分,以街道为核心描写了上海的多重空间元素,既搭建了海派小说发生地——上海这座城市的线性空间,又建构了海派小说的情感空间,提供了丰富的都市想象和文化表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派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智斌.“夜”视角与《海上花列传》的“颓废”叙事——兼及其对现代海派小说“颓废”审美的影响[J].都市文化研究.2018

[2].叶菁.现代海派小说中街道空间的建构与表征[D].东南大学.2017

[3].肖佩华.1930—1940年代“市井”在海派小说中新的表现形态[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4].尤冬克.论穆时英海派小说中的都市意识[J].济宁学院学报.2016

[5].王卫平,陈广通.现代海派小说叙事结构的流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

[6].贾慧敏,李米雪.国民时期京、海派小说中女性服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

[7].朱军.“繁花”意象与上海的重新理解——以海派小说《繁花》为中心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6

[8].林雪飞.论文学受众与“海派小说”创作[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

[9].吴智斌.清末民初形成期海派小说与新文学创作[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10].林业锦.论海派小说叙事空间的选择及意义[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中国现代文学馆附表(1)中国现代文学馆附表(2)中国现代文学馆附表(3)文学创作小说创作睡莲的唯美意象,常常用来象征暗示感官...鲁迅手绘的猫头鹰那么这两个不同的猫头...

标签:;  ;  ;  ;  ;  ;  ;  

海派小说论文_吴智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