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比例加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加载,比例,疲劳,合金,各向异性,塑性,路径。
非比例加载论文文献综述
亓新新,张婷,时新红,张建宇,费斌军[1](2019)在《比例与非比例加载下30CrMnSiA钢多轴高周疲劳失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比例与非比例加载下,30CrMnSiA钢的多轴高周疲劳的失效规律。通过对30CrMnSiA钢材料开展比例与非比例(δ=90°)加载下的多轴高周疲劳试验,研究了应力幅比和相位差对疲劳寿命、断口特征及裂纹起裂角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比例与非比例加载,随着应力幅比的增大,多轴疲劳寿命逐渐增加。对疲劳断口分析发现,裂纹萌生于试件表面,断口有明显的疲劳源区、扩展区和瞬断区,不同加载路径下的试件断口形式有明显差异。通过对起裂角度的分析发现,应力幅比大于0.25时表面裂纹有明显的第Ⅰ阶段向第Ⅱ阶段的转变,且第Ⅰ阶段沿着接近最大剪应力幅值平面方向扩展,第Ⅱ阶段沿着接近最大正应力平面方向扩展。此外,对典型试件的疲劳断口及表面扩展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多轴疲劳试验试件裂纹的特征比值在0.3~0.5之间,且裂纹沿深度方向扩展至300μm时占总寿命的85%以上。(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海波,门明良,阎昱,李强,万敏[2](2018)在《比例/非比例加载路径下5754O汽车用铝合金板各向异性变形行为的精确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越来越高的汽车轻量化需求,铝合金板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在不同加载路径下,包括比例和非比例加载,5754O铝合金板在塑性成形过程中具有复杂的各向异性规律。试验表明5754O铝合金板的各向异性规律随变形量的增加会发生改变,因此在常参数屈服准则理论框架下,基于传统的单一曲线假设难以对5754O铝合金板在整个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各向异性行为进行精确描述。鉴于上述问题,并同时考虑到大变形过程中材料变形的稳定性,对Yld2000-2d屈服准则进行改进。基于改进的Yld2000-2d屈服准则和单一曲线假设推导不同方向的单向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原始的Yld2000-2d屈服准则不同,基于改进的Yld2000-2d屈服准则,传统的单一曲线假设仍然适用于5754O铝合金板各向异性问题。给出不同强化方式在比例加载路径下的统一性和非比例加载路径下的分散性证明。基于改进的Yld2000-2d屈服准则和等向强化和混合两种强化方式,推导非比例加载路径下板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基于试验结果,验证了推导的理论曲线的精度。实现了5754O铝合金板在比例和非比例加载路径下变形行为的精确描述,为其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4期)
薛鹏,吴昊,李文晓,林国斌,任敬[3](2016)在《随动强化模型在多轴非比例加载下本构模型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轴非比例疲劳荷载状态下的构件寿命预测问题非常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对于本构关系的预测。在材料弹性状态下这个问题相对简单,但当材料进入塑性以后,材料的屈服面及非比例效应都会随着塑性应变的增加发生相应改变,因此这个过程中等向强化、随动强化及非比例强化效应都必须被考虑。介绍了一种广义的多轴非比例疲劳荷载状态下计算材料本构关系的方法,该方法引入非线性多屈服面模型,通过塑性应变增量反映强化效应对材料广义硬化模量的影响,最终预测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316L不锈钢多轴非比例疲劳实验验证了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电一体化》期刊2016年08期)
朱险锋[4](2016)在《非比例加载条件下Al2024韧性断裂形式和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材料发生韧性断裂导致零件直接报废的现象十分常见,因此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预测材料在成形过程中的起裂位置、起裂时刻以及裂纹扩展方式至关重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所选取的材料本构模型以及韧性断裂准则。当前大多数断裂模型的研究都集中在比例加载条件下,少数适用于非比例加载条件的断裂模型也基本上是面向比例加载断裂模型的扩展。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材料往往处于复杂应力状态,适用于比例加载条件下的韧性断裂模型在非比例加载条件下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评估,非比例加载条件下材料韧性断裂形式和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设计了一组宽应力叁轴度范围的非比例加载试验,得到相应的载荷-位移/扭角曲线。在此基础上对两种参数确定方法,即代数解析法和曲面拟合法确定的韧性断裂准则在比例与非比例加载条件下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运用ABAQUS/Explicit及用户子程序VUSDFLD,结合试验确定断裂起始点,研究复杂加载条件下断裂起始点的平均应力叁轴度、罗德角和等效断裂应变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应变路径变化对断裂成形极限的影响。观察叁维断口形貌,分析了非比例加载条件下材料的韧性断裂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相对于材料参数单一的韧性断裂准则,准则中的参数越多曲面拟合自由度较高,由此,曲面拟合法能够提高断裂准则在宽应力叁轴度范围的断裂预测精度。然而,两种方法所确定的断裂准则参数仅在单拉和纯扭试验与预加载较小的非比例试验中有较高的断裂预测精度,且仅在比例加载条件下曲面拟合法的精度优于代数解析法。随着预加载的增强,两种方法确定的断裂准则的预测精度不断降低。可见,两种参数确定方法均不能完全适用于非比例加载条件。2)在同类非比例加载试验中,随着预加载量的增加,断裂起始点的平均应力叁轴度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第二阶段的孔洞长大,使得最终的等效断裂应变值明显增大。对于拉-扭试验,在预扭阶段应变沿着纯扭趋势发展,而进入拉伸阶段后应变并非沿着单拉的应变路径进行变化;对于压-扭试验,在预压阶段应变沿着单向压缩的应变路径变化,而扭转阶段则沿着平行于纯扭的应变路径变化。3)通过断裂试样叁维断口形貌的观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描述了韧性断裂演化过程。对于拉-扭试验,在预扭阶段,孔洞形核并沿着剪切方向逐步拉伸为椭球形;在拉伸阶段,孔洞在轴向拉应力的作用下逐渐长大,直至聚集成微裂纹。主导断裂机制演变过程:拉伸型、拉剪混合型到剪切型。对于压-扭试验,孔洞形核并在轴向压应力作用变成椭球形;在扭转阶段,孔洞在剪切力作用下进一步增加,沿着剪切方向继续拉长,孔洞聚集形成许多微小剪切面,最终汇聚为较为平整的断面。主导断裂机制为剪切断裂。(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6-02-01)
陈吉平,丁智平,曾军,白晓鹏,王卫峰[5](2014)在《基于灰色理论镍基单晶合金多轴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灰色理论研究DD3镍基单晶合金高温多轴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特性,对等效应变范围、温度、应变路径角、拉/扭载荷相位角和轴向应变比等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引入损伤参量Q表征非对称循环特性和拉/扭多轴效应,以参量Q、等效应变范围Δεe和Mises等效应力范围Δσe构造疲劳损伤参量,建立低周疲劳寿命GM(1,N)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与多轴低周疲劳寿命的关联度等级依次为等效应变范围、温度和应变路径角为一级,拉/扭载荷相位角为二级,轴向应变比为叁级;680℃和850℃温度下的GM(1,N)疲劳寿命模型的预测寿命与试验寿命的绝对关联度分别为0.97、0.86,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9%、6.0%;两种温度的试验数据几乎分别落在1.93、2.13倍偏差分布带内。(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24期)
于强[6](2013)在《多轴非比例加载下疲劳短裂纹扩展速率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出多轴非比例加载下疲劳短裂纹扩展的规律,利用搜寻临界面的方法确定短裂纹的萌生与扩展的方向,在临界面上分析多轴非比例加载与单轴加载下疲劳短裂纹扩展律的相似性,应用载荷的等效原理,类比单轴加载的研究过程,并将力学参数加以修改,导出多轴非比例加载下疲劳短裂纹扩展速率的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3年01期)
余海燕,孙喆[7](2012)在《非比例加载路径下TRIP钢的应变硬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试样拉伸与小试样拉伸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冷轧TRIP780钢的瞬时应变硬化速率随应变水平的变化规律,详细讨论不同应变路径下TRIP钢应力应变曲线体现出的硬化特性,并对微观组织的演变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TRIP钢不仅具有较高的初始硬化能力,而且具有较长应变范围内的后续硬化能力;非比例加载路径下TRIP钢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了软化效应、瞬时硬化能力和相交效应;加载路径的改变,可引起位错的运动方向和稳定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硬化行为。(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王腾飞[8](2012)在《DD3镍基单晶合金多轴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镍基单晶合金具有良好的高温抗疲劳和蠕变性能,是制造航空涡轮发动机叶片的重要材料。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工作在高温、高压和高转速的环境中,受到反复的疲劳载荷作用时,疲劳断裂是引起叶片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进行镍基单晶合金在多轴载荷作用下的低周疲劳研究,建立合适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对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疲劳强度设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一、基于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在国内首次进行了[001]取向的DD3镍基单晶合金薄壁圆管试样在680℃和850℃温度下的拉/扭非比例循环加载低周疲劳试验,研究等效应变范围、应变路径角、拉/扭载荷相位角、循环特性和温度诸因素对镍基单晶合金多轴低周疲劳寿命的影响作用。二、结合镍基单晶合金微观结构特征,建立了γ/γ’两相单胞微观尺度力学模型,根据疲劳试验参数,分别对镍基单晶合金薄壁圆管宏观试样和γ/γ’两相单胞微观模型进行多轴非比例循环加载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单胞模型基体的最大等效应力范围和最大等效应变范围出现在基体相尖角上;沉淀相的最大等效应变范围和最大等效应力范围出现在γ/γ’两相交接面圆角过渡处,且基于微观单胞模型有限元分析所得到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更接近。三、基于能量耗散理论,引入参量k表征多轴非比例加载对疲劳寿命的影响,构造循环塑性应变能作为损伤参量,建立镍基单晶合金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参量k与循环寿命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分别利用宏观有限元模型和γ/γ’双相单胞微观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镍基单晶合金680℃和850℃低周疲劳试验数据,对疲劳寿命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微观单胞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精度比宏观有限元模型显着提高。四、将菱形应变加载路径划分为比例加载段和非比例加载段,提出了表征非比例加载效应的等效应变参量,并引入表征拉/扭应变路径角对多轴疲劳寿命影响的单晶应力叁轴性因子,构造疲劳损伤参量,建立的疲劳寿命回归模型与试验寿命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所有试验数据都落在2.0倍的偏差分布带之内。最后,对全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工作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2-06-02)
[9](2012)在《非比例加载下叁维半刚性钢节点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强轴和弱轴组成的延伸端板叁维节点。弱轴构件与焊接在柱翼缘的板(衬板)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对该节点进行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叁维模式下的转动性能(弯矩-转角曲线)以及各轴间的相互作用。试验结果和数值分析结果显示,强轴和弱轴节点间存在耦合效应。弱轴荷载提高了强轴节点受拉区刚度,增强了受压区弹性,这使得强轴节点的初始刚度略有提高。数值分析结果显示,衬板可提高强轴节点的刚度。(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2年04期)
丁智平,陈吉平,王腾飞,赵萍[10](2012)在《镍基单晶合金多轴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正交设计,分别在680℃和850℃下进行DD3镍基单晶合金薄壁圆管试样([001]取向)拉/扭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试验,研究等效应变范围、应变路径角、拉/扭载荷相位角、循环特性和温度诸因素对镍基单晶合金多轴低周疲劳寿命的影响作用.疲劳试验数据的极差分析表明,应变路径角、拉/扭载荷相位角和等效应变范围是影响疲劳寿命的主要因素.将菱形应变加载路径区分为比例加载段和非比例加载段,提出了表征非比例加载效应的等效应变参量,并通过引入单晶应变叁轴性因子反映拉/扭应变路径角对多轴疲劳寿命的影响.用考虑非比例加载效应的等效应变范围和单晶应变叁轴性因子构造循环塑性应变能损伤参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疲劳寿命回归模型与试验寿命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所有试验数据都落在2.0倍的偏差分布带之内.(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非比例加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越来越高的汽车轻量化需求,铝合金板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在不同加载路径下,包括比例和非比例加载,5754O铝合金板在塑性成形过程中具有复杂的各向异性规律。试验表明5754O铝合金板的各向异性规律随变形量的增加会发生改变,因此在常参数屈服准则理论框架下,基于传统的单一曲线假设难以对5754O铝合金板在整个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各向异性行为进行精确描述。鉴于上述问题,并同时考虑到大变形过程中材料变形的稳定性,对Yld2000-2d屈服准则进行改进。基于改进的Yld2000-2d屈服准则和单一曲线假设推导不同方向的单向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原始的Yld2000-2d屈服准则不同,基于改进的Yld2000-2d屈服准则,传统的单一曲线假设仍然适用于5754O铝合金板各向异性问题。给出不同强化方式在比例加载路径下的统一性和非比例加载路径下的分散性证明。基于改进的Yld2000-2d屈服准则和等向强化和混合两种强化方式,推导非比例加载路径下板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基于试验结果,验证了推导的理论曲线的精度。实现了5754O铝合金板在比例和非比例加载路径下变形行为的精确描述,为其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比例加载论文参考文献
[1].亓新新,张婷,时新红,张建宇,费斌军.比例与非比例加载下30CrMnSiA钢多轴高周疲劳失效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19
[2].王海波,门明良,阎昱,李强,万敏.比例/非比例加载路径下5754O汽车用铝合金板各向异性变形行为的精确解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8
[3].薛鹏,吴昊,李文晓,林国斌,任敬.随动强化模型在多轴非比例加载下本构模型研究中的应用[J].机电一体化.2016
[4].朱险锋.非比例加载条件下Al2024韧性断裂形式和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
[5].陈吉平,丁智平,曾军,白晓鹏,王卫峰.基于灰色理论镍基单晶合金多轴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4
[6].于强.多轴非比例加载下疲劳短裂纹扩展速率的探讨[J].机械强度.2013
[7].余海燕,孙喆.非比例加载路径下TRIP钢的应变硬化行为[J].塑性工程学报.2012
[8].王腾飞.DD3镍基单晶合金多轴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2
[9]..非比例加载下叁维半刚性钢节点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J].钢结构.2012
[10].丁智平,陈吉平,王腾飞,赵萍.镍基单晶合金多轴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研究[J].力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