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过渡金属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合物,金属,层状,贵金属,纳米,不对称,官能团。
过渡金属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李泊龙,韩雨彤,苏晨,陈辛未[1](2019)在《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异质结气体传感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2D TMDs)在气体传感方向的应用中具有显着的"先天"优势,表现出如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能耗低以及能在室温下工作等诸多优点.相对单一的2D TMDs而言,基于2D TMDs纳米异质结的气体传感器展现出更加优越的气体传感性能.本文将系统总结2D TMDs纳米异质结气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尤其是2D TMDs与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碳基纳米材料以及量子点之间形成的纳米异质结设计、构效关系以及传感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传感材料和传感机制上的创新对提升传感性能并拓展传感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纳米异质结气敏机理的深入探究,有望实现纳米异质结结构的人为设计和可控制备,提高室温下对目标气体的高灵敏选择性识别和检测.在纳米异质结的结构设计上,以TMDs材料为导电主体,在其表面生长各种纳米结构,通过对纳米异质结表面酸碱性、功函数、气体分子极性以及纳米异质结与气体分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性质进行调控,来构筑基于TMDs的纳米异质结.此外,控制负载在二维TMDs上纳米颗粒尺寸小于两倍电子耗尽层厚度,充分发挥纳米颗粒量子限域效应,以纳米颗粒充当传感的"天线分子"或"探针分子",实现对目标气体分子的高灵敏选择性识别和检测.(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35期)
段嗣斌,王荣明[2](2019)在《贵金属-过渡金属化合物复合纳米材料的界面调控及原子尺度原位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贵金属纳米晶或单原子与过渡金属化合物(包括氧化物、磷化物、硫化物等)形成的复合纳米材料,在能源、催化、信息等诸多领域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贵金属与过渡金属化合物间界面结构的尺寸、电子结构和缺陷态分布等对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起决定性作用,从可控合成、原子水平表征、构效关系一体化研究贵金属-过渡金属化合物间的界面结构是推进其在相关领域应用的关键。本文综述了贵金属-过渡金属化合物复合纳米材料界面结构的可控合成和原子水平原位表征。重点介绍了通过原位转换和吸附方法制备界面结构可控的纳米复合材料,以及利用先进的环境气氛透射电子显微镜(ETEM)表征平台结合多种谱学手段,在原子水平研究其界面结构信息和其在模拟使役条件下的演变过程。并结合该领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了贵金属-过渡金属化合物复合纳米材料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19年11期)
司昆鹏,孟令佳,宫勇吉[3](2019)在《二维VB族过渡金属二硫属化合物的制备及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材料因为其简单的结构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近些年来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作为与石墨烯同属于二维材料家族的过渡金属族二硫属化合物(TMDs),在降低维度后,具有不同的半导体或金属特性,并由于维度的特性,将出现电荷密度波、磁性等独特物性。其中, VB族过渡金属二硫属化合物因为其相结构的多样性和物理性质的独特性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几年对于二维VB族过渡金属二硫属化合物的研究成果,从制备手段和物理性能进行介绍。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机械剥离法、分子束外延法(MBE)、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等,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拉曼光谱、电学器件等方式对物理性能进行表征。物理性能包括电荷密度波、超导电性、磁性。最后结合这些理论和相关性质的应用,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做出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19年11期)
王强,顾庆,游书力[4](2019)在《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C—H键官能团化反应构建轴手性联芳基化合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手性分子中,轴手性化合物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原子和步骤经济性方面考虑,利用不对称碳-氢官能团化反应构建轴手性化合物是最简洁高效的方法.随着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碳-氢键官能团化领域的逐步发展,利用该策略来构建轴手性联芳基化合物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本文综述了通过过渡金属钯、铑和铱催化的不对称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合成轴手性联芳基化合物的最新进展.此外,还介绍了利用这些方法合成多种轴手性配体及其催化的不对称反应,以及这些方法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任洁,腾长久,蔡正阳,潘海洋,刘佳曼[5](2019)在《一步法可控减薄和掺杂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具有超薄结构,且其电学、光学性质对厚度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近年来备受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控制TMDCs的厚度和掺杂,是其未来应用的关键所在.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HAuCl_4处理方法,实现了TMDCs的一步法可控减薄和掺杂,可以制备出薄层及单层TMDCs,同时实现了对MoS_2的可控p型掺杂.本文系统研究了关键实验参数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了金插层辅助减薄和掺杂TMDCs的机理.研究还发现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可以实现对多种TMDCs的可控减薄,包括MoSe_2,WS_2, WSe_2.电学测试表明, HAuCl_4处理后的MoS_2纳米片具有更高的场效应晶体管开关比,其阈值电压向正电压方向偏移.本工作提出的这种控制二维TMDCs材料厚度和掺杂的方法,对其未来在高性能电子和光电器件的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12期)
陈铁桥,刘龙,黄添增,韩立彪[6](2019)在《烯基膦氧配位的第10族过渡金属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温下,烯基膦氧化合物能够快速地替换掉零价钯配合物Pd(PEt_3)_4中的两个膦配体,高产率地合成对应的烯基膦氧配位的钯配位化合物3a~3e.烯基膦氧配位的镍和铂配合物3f和3g也能够通过类似的反应方法获得. 3e能够与HOAc反应缓慢地释放出烯基膦氧化合物;在相似的条件下再加入2倍量的PEt_3,反应能够进行彻底,并缓慢沉淀出一个季磷盐4.与Pd(PEt_3)_4类似, 3d也能够与苯乙炔和亚磷酸二乙酯发生钯氢化反应生成对应的乙烯基-Pd-磷酰基配位化合物,但是反应速度相对比较慢,该结果说明,在钯催化炔烃膦酰化反应中,生成的烯基膦氧化合物将一定程度上抑制催化循环中钯氢化环节的发生.所合成的配位化合和季磷盐4都经过核磁表征,其中两个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还经过X射线衍射技术确认.(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田列[7](2019)在《MX_2(M=Mo;X=S)型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光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硫化钼(MoS_2)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层状晶体结构及物理化学特性,使其在光催化应用领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较厚的块体MoS_2为1.2eV的间接带隙而单层或少层MoS_2纳米片(二维纳米材料)则为1.96eV的直接带隙。由于量子效应与MoS_2纳米材料独特的能带结构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吸收可见光,如今MoS_2纳米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太阳能电池,光电器件和场效应管等众多领域。为了进一步提升MoS_2的光催化性能,研究者通过掺杂、修饰和形成复合材料等主要手段对MoS_2进行改性,这对促进新型二维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研究MoS_2的光催化性能。主要内容如下:一、简单水热法与化学还原法制备Au纳米颗粒(Au NPs)负载的混合相MoS_2(1T@2H-MoS_2/Au)纳米片结构。经过XRD,EDS,TEM,XPS表征分析证明样品由Au NPs,1T相和2H相MoS_2组成。室温下1T@2H-MoS_2/Au纳米片在350W氙灯的实验条件下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效率高达91.2%。引入Au NPs有效地提高了1T@2H-MoS_2/Au纳米片降解效率。复合材料中Au NPs在光照下产生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显着增强1T@2H-MoS_2的可见光吸收;1T@2H-MoS_2纳米片结构中引入的Au NPs在可见光的照射下所产生的热电子促使1T@2H-MoS_2中的2H相向1T相转化,高1T相含量有效地提高了可见光催化性能。1T@2H-MoS_2中具有高含量的1T相和Au NPs间的协同作用加速了光生电子的转移,从而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并使更多电子参与催化反应。二、沉积-沉淀和光沉积两种方法制备Au纳米颗粒(NPs)和Ag纳米颗粒(NPs)双金属负载的1T@2H-MoS_2/Au/Ag纳米片。经过XRD,EDS,TEM,XPS表征分析证明样品由Au NPs,Ag NPs,1T相与2H相MoS_2组成。常温下1T@2H-MoS_2/Au/Ag纳米片在可见光照射下降解抗生素(盐酸四环素),降解效率达到79.8%。首先,1T@2H-MoS_2纳米片结构上引入的双贵金属纳米颗粒(Au NPs和Ag NPs)在可见光下产生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极大增强了1T@2H-MoS_2纳米片的可见光光吸收。其次,双贵金属间存在的协同效应使1T@2H-MoS_2/Au/Ag纳米片中光生电子高效转移。再则,负载于1T@2H-MoS_2纳米片上的双金属能够促使2H相向1T相转化,高1T相含量能有效提升光生电子转移,从而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最终实现增强1T@2H-MoS_2纳米片的光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30)
[8](2019)在《配体化合物、过渡金属化合物和包含其催化剂组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新型配体化合物、过渡金属化合物和包含其的催化剂组合物。本发明所述的新型配体化合物和过渡金属化合物可以用作聚合反应催化剂用于制备具有低密度的基于烯烃的聚合物。另外,通过使用包含所述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催(本文来源于《齐鲁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潘素素[9](2019)在《磷酸化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铀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是石墨烯类似物,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特殊的晶体结构(叁层夹心结构)和高比表面积,是一类性能优异的放射性核素吸附材料基体。本文以二硫化钼、二硫化钨和硒化钼为基体,通过简单的超声技术制备磷酸化二硫化钼(MoS_2-PO_4)、磷酸化二硫化钨(WS_2-PO_4)和磷酸化硒化钼(MoSe_2-PO_4),并用于吸附分离放射性废水中的铀酰离子。采用SEM/EDS、TEM、AFM、Zeta电位、XRD、RAMAN和XPS等技术表征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磷酸基团通过与MoS_2、WS_2和MoSe_2中缺陷处的S或Se结合,接枝量分别为0.36、1.66和7.19 mmol·g~(-1)。磷酸基团功能化没有改变原有的微观形貌,MoS_2-PO_4、WS_2-PO_4和MoSe_2-PO_4仍呈层片状。系统研究了溶液pH、离子强度、固液比、初始浓度、接触时间、温度和共存离子对MoS_2-PO_4、WS_2-PO_4和MoSe_2-PO_4吸附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oS_2-PO_4、WS_2-PO_4和MoSe_2-PO_4吸附U(VI)的过程受溶液pH值影响较大,最佳pH值为5.5;叁种吸附剂吸附U(VI)的速率很快,分别在3 min、8 min和8 min达到吸附平衡,且MoS_2-PO_4在12 s时对U(VI)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MoS_2-PO_4、WS_2-PO_4和MoSe_2-PO_4吸附铀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即表明为单层化学吸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338.98 mg·g~(-1)、268.82 mg·g~(-1)和88.97 mg·g~(-1);且不受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即表明为内层络合;该叁种吸附剂吸附U(VI)均为自发吸热过程,即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铀酰离子主要通过与P=O和P-O中的O络合,MoS_2-PO_4、WS_2-PO_4和MoSe_2-PO_4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选择率分别达到71.2%、78.7%和82.3%;以0.4 mol·L~(-1)的HCl溶液作为解吸液,能有效解吸叁种吸附剂表面的铀,解吸率均达98%以上;在吸附-解吸过程中,MoS_2-PO_4、WS_2-PO_4和MoSe_2-PO_4具有较强的稳定性,5次循环利用后,吸附容量保持率超过89%。基于此,磷酸化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吸附材料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吸附容量大、速率快、选择性高且稳定性强,是一类优异的铀吸附分离材料,可用于放射性废水的处理,尤其可用于放射性核素泄露的应急处理。(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樊梅红[10](2019)在《过渡金属化合物/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与电催化水裂解析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正面临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困扰。利用电解水技术制备绿色清洁能源载体——氢气,被认为是改变当前窘境的一个有效方案。选用高效的催化剂是决定反应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贵金属铂基材料是当前产氢性能最佳的催化剂,但它储量低、价格高,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受限。因此发展非贵金属催化剂替代铂基材料是当前研究的重点。碳材料具有稳定性高、导电性好、价格低和耐酸碱腐蚀的优点,这使得碳基材料在解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环境气体检测等重大问题上被寄予厚望。然而碳材料本身不具有(或具有非常弱的)催化活性,需要与活性物种通过复合、掺杂等“活化”方式来产生活性位点,提高催化性能。本论文以碳基电催化剂为研究对象,以优化碳基电催化剂的水裂解析氢性能为研究目标,设计合成出多种碳材料与金属化合物的复合材料,并系统研究了催化性能与材料组成、结构的内在关系。一、采用“发芽生长”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开放纳米网络结构的Mo_2C与富氮的碳复合的多孔材料。实验以钼酸铵为金属源,乙二胺与四氯化碳的聚合反应为碳源,利用聚合组装得到的带正电荷的聚合物量子点来固定Mo_7O_(24)~(6-),再经惰性气氛中高温煅烧,得到骨架结构开放的Mo_2C/NC膜材料。通过控制金属的引入量,可以制备出不同形貌结构的Mo_2C/NC材料。制备的复合材料可作为优异的电解水析氢催化剂。其中,具有均匀厚度膜结构的复合材料(Mo_2C/NC)催化性能最佳,酸性环境中达到10 mA/cm~2电流密度所需过电势为140 mV。稳定性测试发现材料可以稳定长达120小时。采用XPS、Raman、BET、TEM等表征方法分析探究了材料本身的结构特点,研究表明材料的开放骨架多孔膜结构可以使活性位点暴露出来,并与电解液充分接触有利于电子和物质的传输,促进催化析氢反应。二、同样以乙二胺和四氯化碳的聚合反应作为碳源,同时加入硝酸钴做为金属源,再经过氨气氛围800~oC煅烧处理,我们制备出均匀的CoN/Co共催化剂纳米颗粒嵌在多孔碳层中的复合材料;把前驱物置于氮气氛围中800~oC煅烧处理时,得到的是Co纳米颗粒嵌在多孔碳层中的复合材料(Co-NC);把前驱物置于氨气氛围中800~oC煅烧处理时,得到的是部分氮化的Co纳米颗粒嵌在多孔碳层中的复合材料(CoN/Co-NC)。当把材料应用于催化电解水产氢反应时,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都表现出显着的催化性能。产生10 mA/cm~2的电流密度所需过电势分别为190 mV和160 mV,并可以催化稳定100小时。CoN/Co共催化剂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明显优于单纯的Co纳米颗粒嵌在碳层中的催化剂性能。进一步的理论计算和机理研究发现复合电催化剂活性的提高来源于Co和CoN之间的Janus效应,即功函数不同的两种物质接触的界面会发生电子转移,使材料局部富电子,有利于捕获质子,从而促进质子转变为H_2的反应,使反应在动力学上更容易发生。叁、利用Fe_3O_4纳米球的磁性,在包覆酚醛树脂过程中采用搅拌自发产生磁场的方法诱导氧化铁纳米球排列成纳米链,酚醛树脂包覆的氧化铁纳米链再经过高温煅烧和水热硫化最终得到形貌和尺寸保持的FeS_2@C的复合纳米链结构。包覆碳层的厚度可通过调变合成体系中酚醛树脂的量来控制,厚度范围为0-85 nm。当包覆碳层过厚(85 nm)时,氧化铁球不能被完全硫化;而当碳层过薄(0 nm)时,硫化后不能保持球组装的纳米链结构。其中当厚度为40 nm时,材料催化水裂解产氢反应性能最优。需要195 mV的过电位以产生10 mA/cm~2的电流密度,并表现出优异的催化稳定性。这是由于碳包覆的核壳结构可以使活性位点充分利用,并且碳包覆能够防止材料在催化过程中团聚或被腐蚀。此外,所得到核壳结构的FeS_2@C纳米链阵列聚集成束的多级结构,既有利于电子沿轴向传输,又有利于电子沿纳米线之间传输,对催化质子变成氢气的反应过程起到积极作用。该设计合成策略为稳定其他过渡金属硫化物和制备多级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过渡金属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贵金属纳米晶或单原子与过渡金属化合物(包括氧化物、磷化物、硫化物等)形成的复合纳米材料,在能源、催化、信息等诸多领域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贵金属与过渡金属化合物间界面结构的尺寸、电子结构和缺陷态分布等对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起决定性作用,从可控合成、原子水平表征、构效关系一体化研究贵金属-过渡金属化合物间的界面结构是推进其在相关领域应用的关键。本文综述了贵金属-过渡金属化合物复合纳米材料界面结构的可控合成和原子水平原位表征。重点介绍了通过原位转换和吸附方法制备界面结构可控的纳米复合材料,以及利用先进的环境气氛透射电子显微镜(ETEM)表征平台结合多种谱学手段,在原子水平研究其界面结构信息和其在模拟使役条件下的演变过程。并结合该领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了贵金属-过渡金属化合物复合纳米材料的发展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渡金属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杨志,李泊龙,韩雨彤,苏晨,陈辛未.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异质结气体传感器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9
[2].段嗣斌,王荣明.贵金属-过渡金属化合物复合纳米材料的界面调控及原子尺度原位表征[J].稀有金属.2019
[3].司昆鹏,孟令佳,宫勇吉.二维VB族过渡金属二硫属化合物的制备及物性研究[J].稀有金属.2019
[4].王强,顾庆,游书力.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C—H键官能团化反应构建轴手性联芳基化合物研究进展[J].化学学报.2019
[5].任洁,腾长久,蔡正阳,潘海洋,刘佳曼.一步法可控减薄和掺杂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6].陈铁桥,刘龙,黄添增,韩立彪.烯基膦氧配位的第10族过渡金属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英文)[J].有机化学.2019
[7].田列.MX_2(M=Mo;X=S)型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光催化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9
[8]..配体化合物、过渡金属化合物和包含其催化剂组合物[J].齐鲁石油化工.2019
[9].潘素素.磷酸化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铀的性能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10].樊梅红.过渡金属化合物/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与电催化水裂解析氢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